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2:26 | 查看全部
 三
  
  在临汾,他冒雨等了4个多小时才搭上车,去了运城服务区,在超市的椅子上过夜,入睡前,他看到超市里在放一部名叫《人在囧途》的电影。次日,他搭不到去西安的车,只好跟着一对夫妇进了运城市区。
  
  到了运城市区,他的计划“败露”。母亲打来电话,让他立刻直飞昆明。他最后妥协,决定从重庆继续搭车。吴大伟用母亲的信用卡订了从西安飞重庆的机票。在游记里,他加了一句:“抱歉,我作弊了。”
  
  9月29日下午,在重庆市綦江服务区,他轮番举起“贵阳”和“遵义”的牌子,被拒仍是常态。
  
  这个在家开豪车的年轻人发现,相对于豪车来说,普通车更易拦下,似乎寻常百姓更乐于助人。“奔驰”“路虎”“雷克萨斯”都拒绝过他。一次当他冲着车身标有“中国高速”的路政车辆竖起大拇指求助时,对方反而鸣笛示警,这让他“彻底失望”。
  
  把他从临汾拉到运城的两位河南司机,不停地招呼他吃车里的水果,到达后又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帮他搭上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2:36 | 查看全部
 四
  
  他从前开着跑车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穿过,感觉“挺爽的”。可如今意识到,当自己背着包,像个穷小子那样求助时,人们根本不会多看他一眼。“没有那辆车,你什么都不是。”
  
  “宝马”没走多久,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停了下来,愿意载他到遵义市桐梓县。
  
  车上,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他们腾出最宽敞的座位给他,还把熟鸡蛋往他手里塞。他们的钱包就放在他身边,一点也不提防。
  
  他坐在那辆温暖的车里,在网上写了一句:“最美的不是昆明,而是去昆明的路上。”
  
  快到桐梓时,他们邀他一起下高速,找个饭馆吃饭,再把他送回。
  
  那是他旅途中最丰盛的一餐。饭后,这家人把吴大伟送到了高速公路。女人在路上帮他拦了一刻钟,喊到一辆车。男人赶紧给司机递烟,托他照顾这位大学生。
  
  等车的间隙,他们还翻遍随身带的零钱,凑了45元,塞给吴大伟,让他“搭不上车的话就买一张车票,少走一点是一点”。他推辞不过,就收下了,“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这户人家的善良,让这个自认为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忘掉了一路上遇到的白眼,他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2:47 | 查看全部

  
  搭车之旅在遵义提前结束。由于父母的哀求和威胁,9月30日,他从遵义坐车到贵阳,在贵阳乘飞机经广州回到了山东潍坊老家。
  
  5天之内,吴大伟免费搭车7辆,行程1500公里,只完成了计划的一半。失败的路程包括坐大巴约300公里,飞机约800公里,未完成的510公里。
  
  回家以后,他告诉父母一路上的见闻,尤其是那些善良的人。他感到父亲对此不屑一顾。母亲一如既往地批评他“适合搞慈善”—心肠太好,缺乏戒心。
  
  生活还在继续,但他知道其实一切都变了。他把贵州那家人给他的那皱巴巴的4张10元、1张5元的钞票,郑重其事地夹在了记事本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2:59 | 查看全部
你那份钱花完了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对中国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钱常常是花不完的。孩子将父母当成吮不干的大奶嘴,一旦将它抽出去,就会变得茫然无助,不知所措。
  
  有朋友常往国外跑,便时常带回些异域奇闻。说某个炎热的盛夏,见一对年青小夫妻,领着年幼的孩子进了冷饮店,买了两个冰激凌,各自舒舒服服地吃起来。幼子走在老爸老妈中间,自然不免眼馋起来。母亲意识到孩子可怜的眼神,便俯身对孩子说:“咱们每人每天五元零花钱,你那份花完了,所以就没有冰激凌吃了。”说完耸耸肩,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孩子倒也安静地跟在父母之间无奈地走着。
  
  这故事只能是异域风情。放在国内,“你那份钱花完了”这话能遭黑压压一大片人臭骂。“什么话呀!这也叫父母?做大人的不该尽着孩子吗?这么热的天小孩中暑了怎么办?”不管有道理没道理,反正是一通“道理”。直说得你羞愧交加,无地自容,从此不敢再有这不慈不爱的行为。而孩子从此理直气壮,甚至学会又哭又闹,坐地撒泼,向你讨爱讨慈了。
  
  “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的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鲁迅先生这话说得很苛刻,用意却是心焦中国的未来如果成不了人,中国就将很难有未来了。先生说的是以封建意识对待孩子,不但泯灭人性,也压制了孩子的天性。近百年过去了,总觉得我们还是未将孩子当“人”看。只是今天的孩子与往昔生活在长幼之序下的孩子有天壤之别,早已不是排于纲常的末端,备受欺压,反而是贵为“小皇帝”。
  
  那对年青的外国夫妇是从小将孩子当做“人”看了,因此,会以平等的方式教育他。这样的平等,还会使他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计划自己的生活。从小培养,将来他才可能以平等独立的观念去对待社会,对待生活。这一切就是从“每天五元钱”开始的。
  
  “你那份钱花完了”,说出这样的话,对我们的年青父母来说,真的需要挺大的勇气。即使孩子成年了,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的父母也常常很难开口。对中国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钱常常是花不完的。孩子将父母当成吮不干的大奶嘴,一旦将它抽出去,就会变得茫然无助,不知所措。许多年前,日本拍摄过一部纪录片《狐狸的故事》,结尾处,老狐狸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小狐狸哀叫着不愿离去。老狐狸却全然没有先前的慈爱,非常坚决地将小狐狸赶出家门。想必她是在以自己的坚决告诉孩子:宝贝,属于你的那份肉,你已经吃完了,现在该你自己去觅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3:17 | 查看全部
清华三宝:单车、土豆、N字班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行车也堵车
  
  清华之大,两崖之间不辨牛马。行于清华可谓难矣!清华人是很“富”的——“有房有车,房是两室一厅八张床,车是后轮驱动指哪去哪自行车。”
  
  没错,清华人除了住集体宿舍,还人手一辆自行车(除了某些拥有“车奴”的女生)。所以,清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停车棚、停车室、停车线,而那里密密麻麻全是车。没来清华前,谁也不会相信10米宽的双向马路会堵车,堵的还是自行车!
  
  每次课间的那十几分钟是堵车的“旺季”,六教的两个出口、五教与三教之间的路段、一教的出口都会堵得满满的。清华人的自行车通常没有车铃铛,所以听不到诸如公路上堵车时的高低起伏的喇叭声,这里常常可以听到的是新生的惊呼:天哪,自行车也堵车!也可以听到老生无奈的叹息,更有人在此时搜寻着美女。
  
  车多了,“车祸”也多。从六教到紫荆(食堂)的那段路,据某老师分析,其危险系数远比在核电站工作要大。那里不但每分钟有上百辆自行车通过,而且路段中充斥着各种路障,还有些路过的汽车和徒步者。
  
  在这样的混乱中,来来回回你拥我挤,清华人练就了一套套绝技:点刹、侧拐、漂移、静定、瞬时加速、瞬间跳车等等,所以“车祸率”不高,受伤率极低。每每有些学长幻想着要和学妹擦出些火花,无奈学妹车技不赖,屡屡不能得手。
  
  虽如此,事故还是常有发生,比如我吧,经历“车祸”怕有10场了,未受过一次伤。最危险的一次是,两人因为打着雨伞无法刹车,加上高速转弯,于是正直撞上,淡定的是在碰前0。1秒两人齐齐跳下了车,最后冷冷地看着两辆车撞在了一起。
  
  即便这样,我俩也不生气,只微微一笑,互相说一声对不起,扶起自行车就匆匆赶路了。这也是清华的传统,一开始还为此感到莫名其妙。比如一次,我撞到了一位学姐的车,紧张得一时不知说啥才好,倒是学姐立马说:“对不起对不起。”搞得我一头雾水。自此以后,无论是我撞别人还是别人撞我,我都连声道歉。奇怪的是,其他人也一样。
  
  有时候就表现得更淡定了,车撞上了,两人不但不生气而且还相视傻笑,仿佛是做了一件好玩的事——原本不熟悉的两个人,在钢铁擦出火花的一刹那,相视一笑,像老朋友彼此搞了些幽默那样,丝毫不以为那是一次“祸”。
  
  关于单车,清华早有传言,“同学们注意看,马路上骑自行车的,车越烂,年级越高;车越新,年级越低;骑飞鸽的一般是本科生,骑‘老牛牌’的很可能是教授!”此言不假,一般听到后面“吱吱嘎嘎”一阵响,通常是学长到了,赶紧让路,怕车子失控发生追尾。现如今,我的车也“吱嘎吱嘎”了,我也成了大四的人了。
  
  车多了,盗车贼也就多了。与某些兄弟院校的锁校政策不同,清华大开校门,同时天天做安全教育。所谓“人人一辆车,车车一把锁;人车能合一,人离车定锁”。人离开车哪怕一分钟,也要锁上车。许多清华人在几百几千次实战之后练就了一身绝技,一辆飞速前进的车,从减速到停下、到归入车位、到上好锁,只要五秒便可搞定,看得路人一愣一愣的。
  
  为防止丢车,传出很多趣事。甲同学买300块钱的车20块钱的锁,刚骑一天被盗;第二次买车,发狠心买了三把锁,锁好离开留下纸条:“看你怎么偷!”下课出去一看,车完好,锁多了一把,纸条上有了回复:“看你怎么开!”某乙君害怕丢车,于是买辆50块钱的二手车,并买100块钱的锁,他坚信这样万无一失。结果回头一看,车好好地在那儿,锁被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4:28 | 查看全部
 去了土豆还吃啥
  
  每天三次,清华人都要重复三个问题:
  
  “同学,今天去哪个食堂吃饭?”
  
  “同学,今天去几层?”
  
  “同学,今天吃啥?”
  
  清华食堂是很多的,每个食堂的楼层也是不少的,可偏偏我们还是在为吃发愁。清华人发愁,倒不是因为清华人挑剔,更不是因为这里菜太多了以至于不知吃啥而斟酌、而难以取舍、而苦恼。相反,是菜太少了。
  
  同志,你没有听错!食堂是多、菜品是不少,可吃起来都一个味儿!湘菜的辣子和京菜一样甜,鲁菜的味道和川菜一样咸。更有甚者,去年学生节,某君一句:“要是清华食堂把土豆去掉,我们还吃啥呀!”彻底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话说食堂里的土豆比孙猴子还多变,煮的、蒸的、炸的、闷的、小炒的、火锅的、红烧的,切块的、拉丝的、片状的、长条的、切瓣的、捣成泥的……它几乎占据了清华食堂的半壁江山!把这位大股东去掉,不得一半人饿肚子?
  
  清华的同学在吃上有个喜好:好新。从铁板到麻辣烫、到香锅、到名厨进清华、到木桶饭……场场爆满,远比各国元首来访引人注目。为等到新菜,我们需要提前一小时甚至两小时来排队,并不惜将排成的队伍围着偌大的食堂转几圈。那架势绝对比考前去图书馆自习室占座要激烈。(本人有次玩狠的,中午吃完饭就不走了,坐等晚餐的名厨食品,方如愿以偿。)
  
  清华人吃饭喜请客,尤其是夏天,一盘西瓜细细切好,一桌四人共享。切细了的西瓜,不但不会脏了人的脸颊,而且可以显出知识分子吃东西的优雅来。轻轻地咬一口,再咬一口,仿佛吃人参果,吃罢,口留余香,回味无穷。
  
  冬天,大家喜欢请饮料。谁迟到了,谁得罪人了,谁欠谁的人情了(比如参考作业之类的),一杯饮料是通常被要求请的。小小的餐桌,便多了些觥筹交错的影子。
  
  清华人吃饭喜排队。一则是因为厨师会拒绝为插队者打饭,二则是清华人即便有谦虚忍让的美德,但面对一个插队的大男人,鄙视的眼神还是会毫不吝啬地投射过去的,有时甚至还会坚决而善意地提醒那人——“同学,你站错队了吧!”
  
  清华人吃饭还好成群结队。吃饭时间是讨论工作生活的好时间,求是学会(清华学生社团)在紫荆(食堂)三层、万人(食堂)二层有专门位置,可供会员乘吃饭之际各抒己见。紫荆四层、桃李地下(食堂)等常常是各协会、小组开小型吃饭会议的地点。一般而言,一个桌子两人相对而坐,若是一男一女,那么他们不是现在的情侣便是未来的情侣。所以这种情况下,懂事的清华人绝不会打剩下的那两个座位的主意。若不是情侣,他们一般是被迫无奈或者是讨论中的同班同学,但是一般他们会坐对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4:39 | 查看全部
  你几字班的
  
  百年校庆时,清华的“×字班”文化被很多媒体提到。清华以入学年份尾数排辈,2011年入学就称为“一字班”,2001年、1991年、1981年……都被称为“一字班”。
  
  自打进清华的那一天,我们便有了“八字班”的名号。当年,学长打着“清华八字班”的旗号在火车站迎接新生,“欢迎八字班新生”的标语挂满了清华的大街小巷和食堂门口。去年,我们打着“清华蛋字班”的旗号到火车站迎接清华“蛋字班”小孩,也将“欢迎蛋字班新生”的标语挂满了清华的大街小巷和食堂门口……
  
  “×字班”文化在清华氛围浓厚的体现之一在于:清华人初次相见,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你几字班的?”这也是清华的“黑话”“接头暗号”。据说一次有一歹徒想混入清华,一学长问:“你几字班的?”那人莫名其妙,于是立马被识破,避免了一次灾祸。
  
  其实,知道“×班字”,在清华就算是知道了他的底细,不管他能力如何,学长便有了“指挥”他的权力。动不动就喊一声“小孩”,“小孩,你哪里的?”“小孩,你贴贴海报?”时时刻刻提醒他们“注意啰!小子,再能我也是你的学长,在我面前你放老实点!”
  
  即便是远在美国、英国、法国,留学的校友聚在一起,最重要的介绍仍是班字。有了班字,啥都好办。该听谁的,谁该请客,谁来联络大家,谁是小辈走卒,就一清二楚了,办起事来绝不会乱了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4:57 | 查看全部
王臻:16岁的苹果软件开发员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年轻,就意味着可以让很多的奇迹发生。16岁的贾斯汀?比伯已经是红遍全球的巨星小天王;16岁的张忻炀在今年成为北航最年轻的博士生;16岁的王臻作为一个“果粉”,在玩“苹果”的同时成为一名年轻的苹果软件开发员……他们的成功其实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通往成功的路其实有很多。那么,你选好走哪一条了吗?
  
  放心,儿子会帮你挣回来的
  
  一堆全英文教材,一个崭新的编程界面,一种从未接触过的编程语言……每天晚上放学回家,等待王臻的总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已经是2009年的最后几天了,中考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不过,同样是初三年级学生的王臻却似乎特别坦然,唯一让他感觉紧张、不知所措的,却是电脑屏幕上那一串串充满挑战性的编码。是的,除了初中生这个身份,王臻还有另外一张“名片”——苹果软件开发员。
  
  “当然,是业余的。不过由于我之前都是在Windows下工作,从未接触过Mac平台,而且苹果手机开发所用的语言是Objective-C,这是一门类C语言,所以刚接触的时候感觉特别困难。”王臻说。
  
  说到苹果手机,大家并不陌生,不过你知道苹果手机上像“愤怒的小鸟”这种好玩的游戏都是谁开发的吗?正是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职业或业余的软件开发者们。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臻从网上发现了CocoaChina(苹果开发中文站),本身就是苹果铁杆粉丝的他从此深深地陷了进去,成为这个社区无数手机软件开发爱好者中的一员。
  
  “其实年轻人的想法都挺简单的,看到别人在玩,并且玩得那么开心,玩出了高水平,自己就想去尝试一下。”王臻说。当然,“玩”也没这么简单。“语言不通,技术难题,而且,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介绍Objective-C语言的书……”为此,王臻只得花高昂的价钱从“亚马逊”上网购几本,通宵达旦地看。
  
  与此同时,王臻又花了两天时间说服老妈,获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支持——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作为程序开发的基础硬件。
  
  “当时这台电脑的售价是6600元左右吧,老妈付钱的时候,我就暗暗想,放心,儿子会帮你挣回来的。”
  
  没过多久,王臻就开发出了第一款好玩的小游戏,“AmazingMindreader”(读心术),并在2010年2月12日获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笔收入:2。66美元。
  
  “当看到程序在界面上欢快地跑起来时,我几乎跳了起来!”王臻笑着说。
  
  那种兴奋和满足是用钱买不来的
  
  王臻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超强天分早已名声在外。初二时,王臻编写了一个小程序,网友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不过实现策略简直太牛了……”
  
  在发布第一款手机软件之后的第四天,王臻又用一个通宵开发出了“快递追踪”。这款软件的功能是让用户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包裹的递送状态。
  
  “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网购,觉得手机上暂时没有类似的软件,就花了一夜的工夫开发了一个。”
  
  让王臻没想到的是,从放到软件商店的第三天起,他的账户里就开始有了每天上百美金的收入。网友们对这个小软件很是喜欢。
  
  2009年3月,“快递追踪”被苹果公司委托的推广机构TBWA(李岱艾广告公司)发掘,对方希望跟王臻进行商业合作。
  
  “由于当时我还在学校,TBWA经常打电话过来,那时候我都在上课,所以只能找各种借口接电话。回想起来,那段日子里最频繁发生的情景,就是我躲在学校厕所里接听TBWA打来的电话。”王臻说。
  
  过程比较曲折,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焦急等待,当对方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表示一切都已搞定之后,王臻激动得差点把手机给扔了。
  
  “赚钱是一方面,每天看到几十几百美金往自己的账户里打,肯定是很高兴的,不过我不会去计较每天挣了多少,这太无聊了。实际上,当你的劳动成果被全球各地的网友争相下载时,当你的创意被人愉快分享时,那种兴奋和满足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白天上学,晚上回到家后,与论坛上的数万“同行”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王臻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除此之外,王臻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献给了书架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闲书”。
  
  “设计、策划、开发、营销、推广、销售……差不多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吧,我喜欢给自己不断充电。”王臻说。这种自学过程不但让王臻掌握了或许是同年龄段学生中最强的手机程序编写技术,更让他对这个领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
  
  “快递追踪”开发成功两个月之后,王臻又马不停蹄地拿出了第三款作品——“掌上淘宝”。
  
  “2010年5月8日上市,第三天就冲到了中国区第二,当天的下载量是146份。”王臻说。他很清楚市场需要什么,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相比于在软件开发方面倾注的热情,王臻对校园生活似乎永远提不起劲来。
  
  “很明显的一点,我认为学校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目前的教育是流水线作业,殊不知,学生有用玻璃做的,有用木头做的,有用橡胶做的,而最后流水线上出来的却是一模一样的东西。玻璃应该拿去做杯子,木头就应该做家具,橡胶则该去造轮胎。这大概就是中国到目前为止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吧。”
  
  2010年夏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王臻终于决定放弃中考,去美国留学。
  
  “在应试体制下,功利性的驱使导致了分数代表一切。我不喜欢这样,所以,只能选择一条新的路吧。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挺支持我的。或许留学的日子也不会轻松到哪里去,但我不会后悔。”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让王臻兴奋不已,但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难的还是语言,本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还算不错,到了这边,却发现根本不够用,只能慢慢学了。另外,美国高中的课业也并不轻松,一天下来也挺累……”
  
  不过,对于未来,王臻依然非常乐观。
  
  “在美国,除了能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的商业环境也会让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不敢说将来一定会走这条路,但至少,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是值得去闯荡一番的。我有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5:47 | 查看全部
土时间:2014-11-03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土,包容而神奇。可萌芽的种子,欲生长的秧苗,只要投入土的怀抱,他都会倾尽所有,滋养其绽放生命的精彩,不管那些生灵天生高贵或是卑微。
  
  着实难以置信,被踩在脚下、其貌不扬的泥土,竟会拱出绿色柔嫩的芽子,捧出娇艳缤纷的花朵,育成参天葳蕤的大树,奉上营养美味的果实,如魔术、童话般梦幻、不可思议。但任鲜花与赞赏加身,土都依然低调、无言。
  
  然而,土却是真实的,不会有丝毫欺骗。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大葱不会长成西瓜,种下黄金不会再长黄金,因此“小猫种鱼”只有失望,相信奇迹也终是美梦一场。兼容无私但又淳朴诚恳,这便是土的禀性和情怀。
  
  土地与农民,相依相生,结下了亘古绵延的绝世情缘。农民最懂土地,会应时地春种、夏管、秋收,留足一冬的覆雪沉睡、休养生息,来年再度耕耘、呵护。土地也最惜农民,只要风调雨顺,他总不会辜负汗滴入土的辛勤、低头叩首的虔诚,用一地金黄、一派丰收回报劳作的农民。当然,谁要偷懒,歉收便是惩戒。
  
  正因如此,父亲对养育了全家老小的土地,总是心怀眷恋,难以割舍,几次劝说,都难以说服他跟我进城。说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丢下不管,让草给吃了,这岂不是忘恩负义;他摸透了土地的脾性,如朋友一般,进了城岂不孤独、闲得慌。我懂父亲,便尊了他的意愿,守着土地老友安度春秋。
  
  当然,父亲更懂我。每每对他提及市场上的蔬菜、肉类没味道且不安全,父亲都会大包小包带一堆“土货”过来,笑谈: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总归好这口,老家有地,不愁没的吃。那行头、那口气,真如挂着蒜辫、拎着大葱的赵本山得意地说:这好东西,给钱都没处买去。
  
  这些“土货”,乍一看,色泽、个头、外表真没市场上的洋气、耐看。西红柿长得歪七扭八,土鸡蛋个小且带着鸡粪,豇豆疙疙瘩瘩偶有虫眼,韭菜叶子狭细杂着黄叶,一看就是没打过农药、激素,没整过容的绿色食品。一下锅,一入口,土里吧叽的土货,华丽转身、香艳无比。西红柿炒鸡蛋,殷红伴着嫩黄,酸香爽口;韭菜馅饺子,翠绿隐透,风味浓郁;土鸡炖汤,油花焦黄,鸡汤鲜香,令人垂涎。这纯天然、无污染的“土货”,土得有营养,土得有滋味,融入了浓浓的亲情、乡情,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洋货”自是珍贵万分。
  
  崇尚回归的现代人,对土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若即若离,充满暧昧。喜欢“土货”,可谁愿重返土地,连进城的民工都不愿回乡种田;“开心农场”火极一时,仅是一道窗口,借以透气罢了。故而,将周末驱车进山下乡,拥抱自然,奉为时尚新潮;周一又被城市淹没。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石子、山货或是记忆,倒是足可安顿、抚慰心灵。
  
  我一直相信,艺术越接近泥土,接了地气,才越有生命力。源自泥土煅烧的陶器、瓷器,被土埋得越久越是珍品;不加修饰的“原生态”唱法独树一帜、奉为天籁,土得掉渣儿的“山药蛋派”影响依旧,扎根乡土的地方戏经世不衰……认识一位城市定居的老作家,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回到山里老家,睡土炕、吃土菜、听乡音、体验生活,才会找回灵感、文思泉涌。
  
  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张罗着想办本文学期刊,体现乡土民风,不怕“土气”。我们都曾亲近过土地,懂得土地的博大厚重,明白了游子为何只因一抔家乡土、一杯家乡水,便泪眼婆娑。
  
  传说,人是女娲用泥而造,生就与土结缘。打小我便在土里滚、土里爬,沾了一身土气,老婆笑我土老帽儿,却爱上了我如土一般的真诚、包容、厚道。年迈的父亲脚沾泥土进城,我倍感亲切;他常说:土地养育了咱,希望咱们百年之后都入土如安,叶落归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45:59 | 查看全部
古代“后门”趣闻时间:2014-11-03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早在商代,先祖们便已经确定了院落式结构的住宅,房屋一般要用墙垣围住,墙垣又有门相通。唐宋时期,民居中三合院、四合院的布局特征更趋成型,到了明清,民宅得到了成熟发展。
  
  从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建造的民宅观察,古人对于住宅布局的设计相当谨慎,风水朝向也都经过了仔细斟酌。平日起居的建筑是由堂、室、房组成,一般都坐北朝南。堂位于最前面,是主人平时活动、行礼、待客的地方。堂后为室,有户相通,是主人休息居住的地方。围墙的大门内叫作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院子。大户人家的住宅还要有第二重院落,设置一道二门,即闺门、寝门。这道门内是主人起居的主要场所,也是女眷居住的地方,因此二门以内的院落也称为内庭、内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宅。封建时代的女子恪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仪,就是指这道门。有意思的是,闺的意思本指内庭之门,由于闺门之内是妇女所居之地,因此女子的居所也叫闺阁、闺房,未婚女子也被称为闺女。
  
  屋宅后面开设的门就叫后门,总是背于正门或者前门的,它的朝向由正门的坐落方向来决定。在秦汉之前的干栏式建筑模式中,几乎没有后门,而在宫廷建筑中却少不了后门。唐宋之后的民宅中,富豪贵族的深宅大院往往开着后门,一般供仆役运输、行走方便,客人往来则要出入前门,轻易不进出后门。而一般百姓家的宅院规模较小,就不一定有后门了,像杜甫名诗《石壕吏》中的老翁家就穷得连个后门也没有,官兵捉人时,老翁无门可逃,就只能逾墙而走。
  
  后门的有无和房屋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北京现存的四合院中有的就有后门,而有的只有院墙。四合院的后门一般开在后罩房的西北角,直通后街。因为后罩房里常住着闺阁女子,所以很多青年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便围绕后门不胫而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