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1:53 | 查看全部
  
  四
  
  大学的任何一个假期,我都没有回过家。进修、打工,我可以找到太多的理由。只有大四那年寒假,父亲带着母亲来看我。
  
  那时的父亲开始絮叨,说他在窗户下开了一片地,种蔬菜;说他退休了,是学校唯一没被返聘的老师……在他们离开广州的那个晚上,父亲让我请他在学校前的大排档吃了一顿饭。他喝得有些多,醉醺醺地拉着我说:“志新啊,爸爸以前打你,你还记恨我不?”
  
  我和他半开玩笑地说:“当然记恨了,要不然我考这么远干吗?”他一口喝光了杯子里的啤酒,忽然很用力地抱了抱我。
  
  我受不了他突来的亲热,连忙推开说:“爸,这是干吗?”父亲讪讪地笑着说:“广东这边的人啊,思想太活络。可你永远都别忘了,要做个正直的人。”那天父亲回了宾馆,很早就睡了。母亲一边整理东西,一边说:“今年暑假,回家看看吧,你爸挺惦记你的。”
  
  也许拒绝父亲成了一种习惯,或许因为我不想回忆起那难堪的过去,我摇头说:“没时间啊,我马上要实习了。”
  
  毕业后,我在珠海找了份工作。年底,我成了唯一领到年终嘉奖的新人。头儿递给我红包时说:“志新,表现不错。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像你这么勤奋肯干的。”
  
  我把那笔奖金全部寄回了家。第二天,我给家里打电话,是母亲接的。我问:“我爸呢?”
  
  说不上为什么,忽然很想和父亲说说话,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绩吧。但母亲犹豫了一下,说:“这会儿啊,你爸睡了。”“大白天的还睡啊?他真是越来越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2:06 | 查看全部
 五
  
  2010年,我已经是公司的项目经理了。12月的一个晚上,家里突然打来了电话。可是我怎么问,那边都只有呼吸声,不说话。我正寻思出了什么事,就隐隐听见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声音:“不是让你别玩电话吗?”然后电话就挂断了。
  
  这样的口吻,像是在和一个孩子说话。可是我从来没听妈提过家里有小孩。我连忙把电话打了回去。是母亲接的,我问:“妈,刚才你在和谁说话?”
  
  母亲惊讶地说:“你爸把电话打给你了?”
  
  我追问:“我爸怎么了?”
  
  母亲尽量用轻松的口吻说:“也没什么,就是成老小孩了,没事就按重拨键。”
  
  其实,真相是父亲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母亲怕我担心,没敢告诉我。
  
  2011年春节,我赶回了家。到家时,已是深夜。父亲躺在床上睡了。他变得很胖,轻微水肿的双腮,软软地塌着。
  
  就在这时,父亲醒了。他坐在床上,像是在找什么。我叫他,他也不应。
  
  母亲无奈地说:“他在找电脑呢,你走了以后,他常给你留言,后来发现你不上线,就到你的空间里留言。深更半夜的,就坐在那儿敲键盘。现在脑子全糊涂了,能记住的事,就只剩下这个……”
  
  我忽然想起,当年因为怕麻烦,给了他一个旧QQ号,加了他之后,基本没上过。我凭着记忆找出来,发现空间里已经积满了父亲的留言,从开始长篇大论的励志文到后来琐碎的生活惦念。我仿佛看见渐渐衰老的父亲一个人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的落寞。
  
  最后一条是在2010年的1月16日,他说:“志新啊,别恨爸爸了,回家来看看,我快要记不住你的样子了。”
  
  其实,我和他之间能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只是一对不会表达的父子。他当年被我称为有病的“正直”,如今却是我做人的根本。他把一身的正气和倔犟,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基因,我们才会这样怫然地对峙了许多年。
  
  那天,我紧紧地抱住床上的父亲,泣不成声。可是他像受不了我突来的亲热,推开我说:“你……是谁啊?我们认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2:43 | 查看全部
常识与习惯的教育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一
  
  我在悉尼的一所专科学院学习英文已经超过3年了,从低级班读到中级班,教过我的老师超过10个。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从来不会教抽象的东西,教的都是常识。例如在英语中关于家庭关系、亲戚关系的称呼表达法,怎么做菜,怎样计算水电的用量,是否节约用水,是否保护环境;又例如怎样阅读和理解药品使用的规定,怎样应聘,第一天上班时怎样熟悉工作和怎样与主管打交道,移民学习课程和工作时间的安排难题,怎样全面认识一个城镇。不是说他们没有理论,有,是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应用的常识性理论,例如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理解语言的方法等等。当接触到多元文化的难题时,只是让学员找出和表达不同文化的事实常识,例如不同种族在对待子女与家长矛盾时的态度差别,对孩子成长的困惑如何理解和帮助,与老人的关系等等;当接触到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时,也是列出个人对待具体问题分歧的观点,不在抽象理论上纠缠。
  
  第二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有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材料,从来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把材料复印给每一个学生,每节课所有的材料都是新鲜的,这些材料涉及新闻、习俗、故事、案例,例如圣诞节在世界上不同国家里的习俗,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中国人的生肖常识等等。
  
  第三个共同的特点是主题项目学习法,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进行讨论,自己制订计划。例如世界环境日,去参观一个环境展览,收集各种图片和资料,理解本地区水资源的概况、污水处理的流程、澳洲的花鸟虫鱼、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然后自己选择表达的主题,写出一个报告。
  
  第四个共同点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演讲法。
  
  第五个共同点是考试和评价都是综合的、注重能力的、过程性的,从来不会考核死记硬背的东西,评价结论有一半以上由平时的过程性学习综合得出,不靠一纸试卷定成绩,甚至只有评价结论而没有具体成绩。每个学员都有一个学习成果和评价的卷宗档案,收集你所有的学习成果。
  
  第六个共同点是所有的教师都不会涉及“中国式的政治问题”。所谓中国式的政治问题就是主流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灌输。西方人认为最基本的政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问题的解决,至于政府的政策、政党的观点、政治家的理念和主流意识形态,都是敏感问题,是个人的自由思考,不能甚至绝对不能在课堂上灌输。因此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谈论自己的看法,更不能对学生说教和强迫学生接受,所有的教师都回避这些问题,即使有学生提出或者挑起争论,教师也会默然,甚至采取绕开问题、转移话题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3:23 | 查看全部
  二
  
  西方教育着重于常识与习惯的培养,对抽象的问题留出空间,主张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思考,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论去自己解决问题,不会去灌输抽象的定论。在中国人看来,西方教育“没有什么东西可教”,我曾经听到过不少中国人埋怨澳洲的教育太简单,自己的孩子学到的东西太少。这是典型的中国观念在作祟。西方人的常识哲学本质是:根据理性规定,最基本、最实用和最符合实际环境,对象需要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文明的常识,那是一个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东西,是人人都要掌握的。
  
  按照国际惯例,常识通常指公民常识。具体而言是公民的权利和责任,这个公民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国民,还是一个世界公民。根据常识我们才可以明白普通的道理,有一个正常合理的思维方式,不会随便上纲上线,不会随便发脾气,不会无理取闹,不会颠倒黑白,不会造假欺骗人,不会做违法的事情,也不会丧失自己的自由和合法的权利,更不会被人蒙骗和愚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3:35 | 查看全部
 三
  
  先看一个例子。我所在的地区图书馆规模相当大,资源丰富,但是它根本不收藏“藏书”,所有的书不是根据它的收藏价值来馆藏,甚至几乎没有馆藏书。因为一个地区性的图书馆只需要流通的书籍,新书源源不断,所有的书收藏到一定时期,就都以非常低廉的价钱(1美元)出售给读者,根本不长久收藏。我在那里买过不少诸如《罗丹艺术研究》一类的巨著。为什么不馆藏呢?因为这个图书馆的级别就是地区级的,如果你需要查阅高深的专业巨著,可以到高级的图书馆或者大学的图书馆去查阅,这样就可以给地区性的图书馆留出充裕的空间,让新书层出不穷,资源更广泛,信息更开放,更充满活力。
  
  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西方的教育也是如此。一个普通的公民不必去学习高等数学,不需要去解决很专业的难题,只要掌握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了。只有获得的常识很广泛,你才会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更重要的是你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你具有了解决问题的常识性习惯和能力,你的知识和信息是具体实用的,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你具有了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论,你就是一个真正有用的合格的公民。
  
  譬如说,你学习化学,不需要在学化学分子式方面有怎样优秀的才能,因为你不一定要做一个化学家,但是教师会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烹饪的时候,把食材烧焦了,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手刮,用铲子刨,都无济于事,但是你只要用清水浸泡10分钟,烧焦了的东西就会很容易被刷掉,为什么?在化学上怎么解释?”答案很简单:因为水分子在活动,水分子互相撞击,就把烧焦的硬物“打松了”。你以为是清水里有高级化学融解剂吗?不。是活跃的水分子的活动在起作用,就这么简单。知道了这个常识以后,你就会随之知道为什么新鲜的水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新鲜的活力,包括一切生命。这个常识给你的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学思维。你因此而开窍,并会对很多生活与自然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在西方,没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政党思想和领袖主义的灌输教育,只有事实认知、真实探究、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思考追究、信息更新、价值观就蕴含在里面,而且是自己自由地思考所得,只有过程学习,没有规定的结论。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自信,就包含在这里,强大和自信、文明和公正、伟大和高尚,不靠说教和训导,只依靠自己探索认知,从基本的常识和文明的习惯去养成,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3:53 | 查看全部
只要世界还在坚持问问题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很久以前,斯特朗曾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几千年前,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部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风俗。每天,人们都会向一个大的黏土锅里丢一个小卵石。如果那天是高兴的一天,就丢一个白色的石头;如果那天是糟糕的一天,就丢一个黑色的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的马赛克就耐心地在那个容器里准备着,黑白相间。当主人死后,这个锅就被埋在他的坟前,把他至此已走过的人生道路上脆弱的时刻带到来世。其中的一些容器在很多个世纪以后被发现,为运气的奇特和人们生活的脆弱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证据。但黑色和白色放在一起,就不再是两种分离的敌对的颜色了。以永无止境的组合形式出现,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颜色——运动之色。
  
  我希望2012年能在我业已装了一半的容器中留下更多的白色鹅卵石。但是黑色石头怎么办呢?那些我被绊倒、迷路、不知道答案的日子该怎么办呢?如果我清理掉容器中所有倒霉的日子,那么白色的鹅卵石还会是真的白色吗?
  
  我喜欢存在于黑、白之间的紧张。它产生了生活的电流、创造的火花、通向下一个答案的路以及由此产生的下一个问题。请记住:点燃另一支蜡烛的可能性总是存在。于是,摇曳的烛光照亮的狭小空间就能唤醒新的问题。
  
  只要世界还在坚持问问题,就会有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4:13 | 查看全部
不顾一切地老去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28次   天光有些暗,我侧脸照了一下镜子,竟被镜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那个瞬间的我,极像自己的母亲;一愣神儿的工夫,我越发惊惧了,因为,镜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母了。我赶忙揿亮了灯,让镜中那个人的眉眼从混沌中浮出来。
  
  这么快,我就撵上了她们。
  
  母亲有一件灰绿色的法兰绒袄子。盆领、泡泡袖、掐腰,用今天的话说,是“很萌”的款式。大约是我读初二那年,母亲朝我抖开那件袄子说:“试试看。”我眼睛一亮——好漂亮的衣裳!我穿在身上,刚刚好。我问母亲:“哪来的?”母亲说:“我在文化馆上班的时候穿的啊。”我大笑,问母亲:“你真的这么瘦过?”
  
  后来,那件衣服传到了妹妹手上。她拎着那件衣服,不依不饶地追着我问:“姐姐,你穿过这件衣服?你真的这么瘦过吗?”
  
  现在,那件衣服早没了。要是它还在,该轮到妹妹的孩子追着妹妹问这句话了吧。
  
  人说,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
  
  我在晃。
  
  我们在晃。
  
  倒退十年,我怎能读得进去龙应台的《目送》?那种苍凉,若是来得太早,注定溅不起任何回音;好在苍凉选了个恰当的时机到来。我在大陆买了《目送》,又在台北诚品书店买了另一个版本的《目送》。太喜欢听龙应台这样表述老的感觉:“走在街上,突然发现,满街的警察个个都是娃娃脸;逛服装店,突然发现,满架的衣服件件都是适合小女生穿的样式……”我在书外叹息着,觉得她说的恰是我心底又凉又痛的语言。
  
  记得一个爱美的女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揽镜自照,小心翼翼地问候一道初起的皱纹:“你是路过这里的吧?”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几天后,再讨好般问:“你是来旅游的吗?”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照镜的人恼了,遂对着皱纹大叫:“你以为我有那么天真吗?我早知道你既不是路过,也不是来旅游的,你是来定居的啊!”
  
  有个写诗的女友,是个高中生的妈妈了,夫妻间唯剩亲情了。一天早晨她打来电话,跟我说:“喂,小声告诉你——我梦见自己在大街上捡了个情人!”还是她,一连看了8遍《廊桥遗梦》:“罗伯特站在雨中,稀疏的白发,被雨水冲得一绺一绺的,悲伤地贴在额前;他痴情地望着车窗里的弗朗西斯卡,用眼睛诉说着他对4天来所发生的一切的刻骨珍惜。但是,一切都不可能再回来了……我哭啊,哭啊。你知道吗?我跟着罗伯特失恋了8次啊!”——爱上爱情的人,最是被时光的锯子锯得痛。
  
  老,不会放掉任何一个人。
  
  生命,不顾一切地老去。
  
  多年前,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女生跑到讲桌前问我:“老师,什么叫‘岁月不饶人’啊?”我说:“就是岁月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她越发蒙了:“啊?难道是说,岁月要把人们都抓起来吗?”我笑出了声,惹得全班同学都抬头看。我慌忙捂住嘴,在纸上给她写了5个字:“时光催人老。”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去了。其实,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一定会无师自通明白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当她看到满街的娃娃脸,当她邂逅了第一道前来定居的皱纹,当她的爱不再有花开,她会长叹一声,说:“岁月果真不饶人啊!”
  
  深秋时节,握着林清玄的手,对他说:“我是你的资深拥趸呢!”想举个例子当佐证,却不合时宜地想起了他《在云上》一书中的那句话:“一想到我这篇文章的寿命必将长于我的寿命,哀伤的老泪就止不住滚了下来。”这分明是个欢悦的时刻,我却偏偏想起了这不欢悦的句子。它的根,在我的生命里扎得深啊!
  
  萧瑟,悄然包抄了生命,被围困的人无可逃遁。
  
  离开腮红就没法活了。知道许多安眠药的名字了。看到老树开新花会半晌驻足了。讲欧阳修的《秋声赋》越来越有感觉了。
  
  不再用刻薄的语言贬损那些装嫩卖萌的人。不经意间窥见那脂粉下纵横交错的纹路,会慈悲地用视线转移法来关照对方的脆弱的虚荣心。
  
  柳永有词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样的句子,年少时根本就入眼不入心。于今却是一读一心悸,一读一欷歔。说起来,我多么为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两个演员庆幸,如果他们是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冒失闯进《廊桥遗梦》,轻浅的他们怎能神奇地将自我与角色打烂后,重新捏合成一对完美到让人窒息的厚重形象?
  
  不饶人的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慨然沉淀了太多的大爱与大智,让你学会思、学会悟、学会怜、学会舍。
  
  去探望一位百岁老人,清楚地记得,在校史纪念册上,他就是那个掷铁饼的英俊少年。颓然枯坐、耳聋眼花的他,执意让保姆拿出他的画来给我看。画拿出来了,是一沓皱巴巴的仕女图。每个仕女都画得那么难看,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欣赏。
  
  唉,这个眼看就要被“三晃”晃得灰飞烟灭的生命啊,可还记得母校操场上那个掷铁饼的小小少年?如果那个小小少年从照片中翩然走出,能够认出这须眉皆白的老者就是当年的自己吗?
  
  从子宫到坟墓,生命不过是这中间的一小段路程。
  
  我们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凋萎一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三分庆幸七分无奈,飨宴此刻的完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4:30 | 查看全部
“中国制造”需要一个励志故事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我很想坐在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听德国工人兄弟讲讲过去的故事。从德国媒体的集体回忆看,那可真是一部心酸屈辱的历史。
  
  日前有中国媒体转引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厚颜无耻,这是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产品扣上的帽子。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了那顶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必须注明“MadeinGermany”。“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德国人显然记住了这个日子。“德国之声”称,从125年前的那个日子起,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南德意志报》则称:“‘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与那些穷小子打拼成亿万富翁、灰姑娘变身公主的“炫耀帖”一样,德国人讲出了一个赤裸裸的励志故事。
  
  我们的“中国制造”还就需要听听这样的励志故事。国际上,“MadeinChina”时不时就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在国内,各种揶揄和抱怨声也不绝于耳。“中国制造”的处境,恐怕并不比当年“德国制造”好多少。
  
  当如何应对?闭目塞听,归结为中国威胁论、列强毁我之心不死?自暴自弃,承认自己的产品质次价廉,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未免太没出息了吧。
  
  继续听德国故事。英国1887年颁布《商标法案》,然而到了1894年,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宣称:“‘德国制造’比‘英国制造’还要强。”眼光再放宽一些——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而是质量。”20年后,英国的罗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记住这部励志大片的时间跨度:7年,或最多20年。无论如何,这样的时间跨度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历史来说,都并不算长。一旦意识到了,下决心去改变,令人痛苦的顽疾其实并非那么可怕。
  
  一名德国工程师告诉中国记者:“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央企、国企、龙头民企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请设计、制造出“中国质量”来,而不是总想着跟检验和监管躲猫猫儿。
  
  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请从一只打火机、一个螺丝帽做起,把“中国质量”推向世界市场。
  
  刚从技校毕业的小伙子、刚从村寨来到城市工厂的姑娘,也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故事里其实是有“人”的。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产业工人,其令人敬佩之处在于职业伦理。做好每个程序,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也可以是散发光泽的地方。
  
  还好,“中国制造”尚未遭遇125年前“德国制造”遇到的那种耻辱,但在质量改进上猛击一掌的时刻同样到来了。谈论质量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但愿也是未来的荣耀而非耻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4:45 | 查看全部
不想吃美食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现在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精神负担也不轻。有个学生说过,他爱美食,家庭也有能力让他经常吃点好的。可是他说:“现在特别不想吃好的,恨不得三顿都在学校食堂混混,哪怕只吃一桶方便面。”上高中以来,每次他称赞家里做的菜可口,妈妈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句:“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啊!”他向同学诉说自己的苦恼时,周围的同学都会心地笑了,原来大家的经历差不多。来自家长安排的一次旅游,买了一件小电器、一双新鞋,甚至一个冰激凌,家长都会附加这句话。这个学生说:“如果期末考试没考好,我就恨不得把一年来吃下去的好菜全吐出来。”
  
  我在家长会上说起这件事,全场家长哄堂大笑。笑什么呢?对号入座,笑自己,因为有意无意、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交换”。只不过给孩子吃了一盘好菜,交换的代价便是“你要好好学习”。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交易?你到学校去看看,作业负担之重,所谓的“学习竞争”之激烈到了什么程度,那种苦岂是“一盘好菜”就能换到的?相比而言,学生可不是不更事的孩子。有学生在随笔中发牢骚:“不过让我到北京去了一次,花了他1000多元钱,一年过去了竟然提了3次;那他们单位每年公款出国旅游,游山玩水,怎么也没有见他们说报答谁呀,也没见他们表示要‘好好工作’呀?”——还真是这么回事,一引申,荒谬性就出来了。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去做。
  
  家长把全家未来的幸福押在孩子的学习上,不啻把几座大山压在孩子的背上。不过是尽抚养义务,供给孩子吃穿用,却预期厚重的回报;不过是买了一条鱼,也要附加一句“希望你能考上个好大学”,这是一种“参股”行为,也像是投资前的叮咛,生怕血本无归。
  
  中国教育有一个一直没引起人们关注的弊端,即总要让孩子感觉自己一直欠着谁的——欠国家的、欠社会的、欠老师的、欠家长的……每个人都指望他是个“接班人”,能够继承,能够发扬光大,能够感恩,在他还不懂事或是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你欠得太多了,你得发奋努力,日后‘涌泉相报’。”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从孩子们给老师和父母的话中,选出了10句,我只记得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学生看到父母劳动的艰辛,铭记老师工作的辛劳,这就很好了,他们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的。
  
  为什么有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后却不能保持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荒废学业?很简单,他认为自己欠下的“债”还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5:24:57 | 查看全部
无腿的“刀锋战士”时间:2014-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在伦敦奥运会田径赛事的第3个比赛日,“伦敦碗”上空依然充满阴霾,糟糕的天气却无法阻挡人们的热情——“刀锋战士”南非人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登场了。当这场男子400米半决赛第二小组比赛的发令枪响的一瞬间,赛道上8名运动员如箭一般射出。“奥斯卡,奥斯卡!”看台数万名观众发出整齐划一的呼喊。所有的人都开始加速,奥斯卡大力甩动手臂,极力提高跑动频率。与往常所有的比赛一样,他在半程开始加速,穿过最后一个弯道奔向终点,可这次他被甩在所有人的身后,最后一个抵达终点。但全场依然将雷鸣般的掌声献给了无缘决赛的奥斯卡。这是奥运会116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双腿截肢的残疾运动员参加田径比赛。
  
  “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从来没有一名运动员会比冠军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有媒体这样评论说。奥斯卡的故事本身已远远超越了一个冠军头衔或一项纪录的意义,这个在11个月大的时候双腿就被截肢的南非小伙,以惊人的运动天赋超越着人们想象力的极限,一个没有腿的“飞人”驰骋在奥运会的赛道上,与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如果目标是容易实现的,那么就不会如此振奋人心,经历一切艰辛获得的胜利才能使我真正感到激动。对我来说,我非常喜欢挑战人们的传统想法,当人们看到残障人士时,他们总是专注于他(她)残障的一部分,而我则想要颠覆他们的想法。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障碍,一名伟大的运动员与一名好运动员的差别仅仅在于你是否能够绕过它、克服它、颠覆它。”奥斯卡·皮斯托瑞斯这样阐述自己的运动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