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8:43 | 查看全部
谢谢收看时间:2014-09-26 作者:未详 点击:161次   我人生中最急中生智的一刻,可能是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深夜。那天我又在邻居杨丽丽家看了一晚上电视。先是杨丽丽困了上床睡觉去了,后来是她妹妹杨萍萍上床睡觉去了,再后来杨爸爸、杨妈妈、杨奶奶全困了上床睡觉去了。只有我,6岁的邻居小朋友,还死皮赖脸地坐在他们家客厅的小板凳上,在黑暗中看着一闪一闪的屏幕,目不转睛地看完了一个又一个节目,直到电视都困了,深夜的屏幕上猝不及防地打出四个大字:谢谢收看。
  
  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一边钻进被窝一边意犹未尽地回味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切。这时候爸爸问我:“你在杨丽丽家都看了什么电视啊?”我思绪翻滚,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于是脑子里灵光一闪,郑重地告诉爸爸:“谢谢收看。”
  
  之后就是我的初中时代,那大约是我一生中最苍老的时期。那时候,为了传说中金灿灿的未来,我学会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变态哲学,这一哲学最重大的表现就是不看电视。每天晚上吃完饭,我像个机器人一样,啪,开始看书做习题。啪啪啪,做完了一切习题之后心满意足地睡去。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房间里《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笑傲江湖》《六个梦》等经典电视剧却在如泣如诉地上演。
  
  上大学以后住宿舍,听电视都不可能了。其间电视上发生了些什么,我也不大清楚。只是每年寒暑假回去,要是不小心看到武打剧里一个高人一掌把一座大山给劈了个窟窿,我就接近崩溃了。什么啊,不就是个“武林至尊”的地位吗,这么多年了,这么多电视剧,这么多演员,还没分出高下啊。
  
  到2000年年末,在纽约一个小公寓里再打开电视时,我悲哀地发现,我已经不爱看电视了。外国的电视剧和中国的一样不好看。美剧分为午间的和晚间的两类。午间的就是美式琼瑶剧——总有一个男青年的爸爸不是他亲爸爸,总有一个女青年在不该怀孕的时候怀孕了,总有一个好人听信了坏人的谗言,总有一个坏人最后变成好人。晚间的电视剧就是美式武打剧——破案。当然了,美式破案剧比中式武打剧还是稍微人道一点,基本上没有考验神经的“号啕”片段。中国的电视剧,无论武打剧、家庭剧、破案剧、历史剧,都有阵发性号啕防不胜防地出现,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美剧在这方面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美式破案剧里,基本上人人都胸有成竹、面无表情、语气冰冷,那些办案人员似乎人人都见识过大世面,看到一具惨死的尸体,就像看到一块石头一样无动于衷。
  
  让我恢复对电视爱好的,是发现了各类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我之所以喜爱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是因为其中的对话特别聪明,那小机智、小幽默,那线路,那速度,那弧旋,那扣杀,比乒乓球决赛还好看。
  
  到了英国之后,我惊恐地发现,英国人的电视节目里几乎没有情景喜剧和脱口秀。而英国的电视剧真不好看,既没有中国式波澜壮阔的号啕,也没有美国式胸有成竹的紧凑。他们也有一两个类似脱口秀的节目,一群喜剧演员聚在一起损政治家、电影明星、体育明星。那些残酷的笑话,明显卖弄的成分超过了娱乐的成分,所以我不爱看。如果说美式幽默是帮观众抓痒,英式幽默则如一把匕首飞过来,躲得过算你命大,躲不过算你倒霉。
  
  英国的电视节目相对好看的是纪录片和时政新闻,比如Panorama。就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系列,我了解到日本的贫困阶层有多穷,苏丹的近况,联合国的腐败……时政新闻的好看之处在于,任何一个问题,主持人都会请正反两方表达意见,但是英国的国内政治,大多是鸡毛蒜皮的争执,正方反方似乎都是无聊方。
  
  出国时间长,对国内与时俱进的电视业发展已经无法追踪了。每年回家,发现号啕的还在号啕,劈大山的还在劈大山。韩剧仍然是女主角在第8集打了一个喷嚏,到了第80集才抽出纸巾来。
  
  在美国的时候,我认识一堆家里没有电视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有文化。他们很清高,而电视则是很低俗的东西,为了避免被低俗文化污染,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电视。对此我很困惑:一、他们家来客人又没话说的时候,他们的目光都往哪里投放呢?二、在他们怀疑人生的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来找到更倒霉的人,从而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呢?三、如果他们家里有孩子,他们怎样让正在哭闹的、满地打滚的小朋友迅速恢复安静呢?啊,小朋友多么热爱看电视,至少有一个小朋友曾经如此。很多年前的那个夏夜,她仰望着那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坚持把所有的电视节目看了个底朝天,看到“谢谢收看”为止。她后来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但是当时,她坐在小板凳上,美好的世界从那个小盒子向她奔涌而去,她眼里装着全世界的惊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9:06 | 查看全部
精众与大众的11个区别时间:2014-09-26 作者:未详 点击:130次   2013年,来自麦肯锡、波士顿和贝恩的研究发现,未来几年中国消费族群中,年收入10万~20万人民币的家庭将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族群,其户数将从2010年的占总体6%增加到2015年的28%,为中档商品(包括住宅)提供迅速成长的市场空间。研究还表明,截至2010年,中国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家庭约467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2%,而到2015年,这个数量将翻一倍多。
  
  据国家广告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城市消费群体中,处于领先潮流的精众人群已占城市人口的11。9%,约8700万,他们贡献着大多数行业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这些数据说明,在今天的中国,“千人一面”的趋同性和一致性的大众消费时代正在式微,高度细分的族群化、小众化和个性化消费的“精众时代”正在来临。
  
  那么,到底精众和大众有什么区别呢?
  
  1
  
  从数量庞大的大众演变到空间区隔的分众,到“人群+空间+生活方式”主题融合的精众。“大众”是个数量概念,以人为主;“分众”是空间为主,强调以空间区隔社会人群,比如写字楼区隔的受众;“精众”则是人群+空间+主题,例如健身会所聚集的是具有消费能力且坚持健身的人群,健身场所是空间,健身是生活方式主题,健身的生活方式,聚集的是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和场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9:20 | 查看全部
  2
  
  大众活在信息中,精众活在信仰中,精众通过信息与信仰结合形成新的兴趣聚合平台和圈子。大众追求同质化的信息,精众追求差异化的“兴趣”,因此“兴趣”成为精众“分群”和“聚合”的主要指标。大众追随“屌丝化”的社会潮流,比如打麻将、玩游戏等;精众则自己创造新的社群,例如高尔夫、红酒、雪茄俱乐部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9:32 | 查看全部
 3
  
  大众盲目相信媒介信息,精众对媒体持有批判态度——越是精众,批判性就越强。例如,对于网络上的信息,80%的大众选择相信,但是,精众对于互联网广告持排斥态度,70。5%的精众人群认为网络信息难辨真假,79。7%的精众人群表示当互联网上弹出广告时,他们会选择直接关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9:46 | 查看全部
 4
  
  大众容易被商家控制和挟持,精众追求与企业的平等对话。大众容易被重复的信息打中,但是精众需要信息的相关性、逻辑性和场景性,没有深度的内容,很难打动他们。“送礼就送脑白金”吸引的是大众,但是“没有故事,不成人生”是精众喜欢的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29:54 | 查看全部
  5
  
  大众市场满足的消费需求是“必需的”,是简单的物理功能的需求;精众市场满足的消费需求是“想要的”,是必需的基础需求和想要的升华需求结合在一起。因此,大众人群追求性价比,精众人群追求文化、内涵和品质的附加值;大众消费一定要有促销,精众消费一定要有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30:09 | 查看全部
  6
  
  大众人群看重的是品牌的符号。有一个LV包,即便挤公交、地铁也无所谓,因为,符号给其心理带来自信。但是,精众计较的是产品的品质、做工,甚至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品牌的流行度。他们经常要问:LV的品牌理念是什么?如果品牌过多卖给大众,精众就会选择远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30:19 | 查看全部
 7
  
  精众不是土豪,土豪是大众人群的社会阶层演变爆发后的产物,精众是通过自我奋斗逐渐获得成功和具有实力的人群。因此,人口属性相同的精众和土豪,其偏好和价值观可能有很大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30:29 | 查看全部
  8
  
  精众是“分享”与“独享”的共存,大众要么是“独享”,比如理工宅男,要么就是“分享”,比如社交达人。精众游离于两者之间,保持自我独立,又不脱离社会,因此,要影响精众,既要激发其分享,也要尊重其独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2:30:39 | 查看全部
  9
  
  掌握了大数据可以影响大众,但是掌握大数据未必能把握精众。例如,垃圾短信骗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头儿、老太太。如果你给精众发垃圾短信,或许会遭到投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