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3:04 | 查看全部
微笑不“强迫”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郑州女孩王子瑞在18岁时,接到9所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只身赴美,开始了留学生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前,她患过令人烦恼的“强迫症”。
  
  王子瑞的“强迫症”是这样得的:“我读初中时学习特别刻苦,总期望考试拿到第一名,又不注意锻炼身体。因重感冒引发的鼻炎长期影响休息,后来得了神经衰弱,拖到初三时,演变成严重的强迫症。”具体的症状是,当时,她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专心,感觉手边的东西会掉落,周围的墙壁会倒塌……正常的学习生活难以进行。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王子瑞在北京治疗期间。她无意中在护士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的根治法简称“森田疗法”。她随手翻阅起来,书的一开头就说:“能看懂我的书的话,仅仅看书就能治好病。”这句话震撼了她,给了她相当大的鼓励和希望,犹如一把火点燃了她的内心。她竟然能够聚精会神、快速翻阅完这本书。合上书,她对父母说不必治疗了,可以回家了。父母也答应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正是靠着“森田疗法”,这个长期被“强迫症”困扰的孩子,果真自己把自己治愈了。王子瑞说:“其实,强迫症就像是一个人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必须自己意识到了才能改,吃药没有太大作用。”
  
  顽疾被治愈后,王子瑞顺利返回郑州一中继续读书。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她开始关注同龄人的心理问题。经过观察和了解,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所学校的优秀学生比较多,应试教育的竞争尤其激烈,学习无比刻苦,大家却不注意心理卫生。考虑到这一点,她产生了到外面学习的想法,并决定报考心理学专业。
  
  2005年10月,王子瑞顺利通过托福考试,并向多所美国大学递交了申请。她的经历很特殊,美国的这些大学并没有因此有过顾虑,更因她的综合素质十分突出,一时间竟有9所美国高校争相录取她。经过筛选,王子瑞最终选择了伍斯特理工大学,每年的奖学金可达两万美元。
  
  当时,王子瑞只有18岁,而且高中的课程还没有读完,她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但是她又特别认同一个人在18岁后就要学会独立的说法。因此,她鼓励自己微笑着面对新的环境,克服新的困难,学着忍受孤独,还决心从此以后不给家里增加任何负担。她自己下厨做饭,认真安排个人生活,直到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挣到足够的生活费,她主动找到学校活动和会议中心的主任,不厌其烦地推介自己,终于靠诚意打动了对方,如愿以偿当上了中心的学生经理,成为这个岗位设立以来头一个中国女生。她不怕辛苦,常常值夜班和周末班,遇到突发情况,她也微笑着独自担当,从而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伍斯特理工大学的4年里,王子瑞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和社会活动,在学习上也非常勤奋努力,连续4年拿到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并被授予“最佳学生员工”的称号。远在国内的父母也欣慰地感觉到,女儿变得凡事都有了自己的主见。想起伍斯特理工大学当初在录取通知书上对王子瑞的评价:“你是一个有着优异意志品质的中国女孩,你是一个智慧的中国女孩,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有前途的中国女孩。”王子瑞的父母心潮澎湃,孩子的微笑也感染了他们,他们心里的放心、踏实完全是女儿带来的。
  
  唯一让父母感到意外的是,王子瑞上到大二时,竟然选择了转系,改学了环境工程专业。原来,王子瑞在上高中时,曾经给同学们做过一次《我眼中的森田疗法》的演讲,而且帮助10多个同学治愈了神经衰弱,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求她的帮助,难免给她造成了困扰,她甚至对“心理治疗”这个词感到又爱又恨,很痛苦。到美国读书后,依然有不少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她,有的还将电话打到她的宿舍里。这彻底“刺激”到了王子瑞,她想一直微笑着生活,而不是常常去倾听那种“悲惨的心理疾病经历”,于是她选择了转系。父母再次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转系后,王子瑞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拿到了学士学位。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她决定读研时,又将专业方向转到了心理学。说到底,她还是放不下曾经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强迫症”经历,一想到国内还有那么多人在苦苦地寻求着专业方面的帮助,就觉得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何况以前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像专业人员那样适时休息、放松和排解,才导致自己再次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王子瑞知道自己其实还不够强大,一定要继续学习,才能在这个专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一番事业。
  
  2010年,王子瑞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院。在这里,她的笑容越发灿烂、自信而充满青春活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参加了学生会,在里面做秘书,还到联合国兼职,加入纽约的华人商会,并利用回国时间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她更愿意做的工作,是在课外时间应用“森田疗法”对神经衰弱症患者,尤其是强迫症患者进行义务心理治疗。她成功地帮助了多位患者。同年12月,王子瑞受邀到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COCM年会做演讲。
  
  如今,即将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的王子瑞,毅然返回国内,带领一个5人团队,开展“微笑心理”的创业项目。谈到这个项目,王子瑞微笑着说:“希望这个项目能成功,给我们这些留学归国人员一次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机会。”她的微笑源自内在的自信,“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简单轻松的生活。偶尔我还能感受到教授讲到的更高的一些境界,就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尘世,如何单纯和淡定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是我在哥大最想学也已经学到的东西”。所以她“运用这些知识为祖国做点事情的愿望更加强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3:41 | 查看全部
盲女厨神的爱情童话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2012年6月5日,美国的“厨神当道”节目来了一位盲人厨师,她叫克莉丝汀。她用手用心,在5分钟内做了一道越南菜“腌菜咸鱼”。这道菜打动了苛刻的评委,就连被称为“地狱评委”的戈登·拉姆齐都盛赞她说:“你身上有值得骄傲的光芒。”克莉丝汀因此成为美国“厨神当道”开播以来唯一的一位“盲女厨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4:05 | 查看全部
从小立志成为食神
  
  克莉丝汀的父母是越南移民,1978年4月,她出生在美国多佛。父母经营一家以越南料理为主的小饭馆,在家庭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做菜。
  
  18岁那年,爷爷过生日,全家去了一家高档酒店。最后一道菜是用一个西瓜做成的宫灯,里面点了蜡烛,整个盘子显得晶莹剔透,瓜的外皮上美国自由女神正在振臂高呼。满桌食客纷纷称赞,这才是吃的艺术啊。
  
  父亲介绍说,食雕一般出现在大型宴会上,不仅味道好,还有极强的观赏性。食雕也是越南大酒店必不可少的压轴菜,更是一个大厨的基本技艺。
  
  那一刻,克莉丝汀决定,一定要学会食雕,成为最牛的大厨。1996年9月,她不顾父亲的阻拦去了一家有名的大酒店当勤杂工。有一次,开水沸了半天,正在琢磨食雕的克莉丝汀却没有发觉,大厨飞起一脚,在她洁白的工作裤上留下一个黑脚印。克莉丝汀强忍着泪水对大厨说,对不起。
  
  一天打烊后,克莉丝汀看见大厨放在案板上的烹调书,情不自禁地对照着书揣摩和描绘起来。悟性极高的她片刻就雕刻出一只展翅的天鹅。令她没想到的是,来取书的大厨就站在她身后。
  
  她的好学打动了大厨,他不但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而且还让她来主灶。
  
  为了避免和师父争当老大的尴尬,2001年6月克莉丝汀主动辞去工作,回到多佛,打算在那里开家越南酒店。她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4:41 | 查看全部
  
  横祸让她的梦想折翼
  
  正当克莉斯汀准备在美食上大展宏图时,不幸却在2002年3月悄悄降临。
  
  眼科专家确诊她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3次手术仍然没有治好。医生惋惜地告诉她的父母,她无法再看到这个世界了。
  
  年仅24岁的她,感受到了巨大的毁灭。她想不出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甚至用绝食来抗议命运对她的不公。
  
  10月的一天,母亲正给她揩眼泪,一向寡言少语的父亲端了一道她最喜欢的菜放到她面前。那是她最熟悉的腌菜咸鱼的味道,父亲拍了拍她的肩膀,附在她耳边说了些悄悄话……
  
  第二天,母亲发现女儿早早起来,端坐在梳妆台前。她让母亲把她打扮得妥妥帖帖,然后摸索着重新回到厨房,她把食材都尝了个遍,靠味蕾感知菜的名称和调料的味道。一不小心,她错把芥末油当成了醋,只尝了一小口就呛得眼泪淌了一脸。接着,她摸到刀具,又摸到一根黄瓜,在案板上小心翼翼地切着。如果在从前,一根黄瓜切成丝她只需要1分钟,但今天她足足切了1小时,还切得粗一根细一根的。就在要收刀时,刀一滑,伤到了手指。
  
  克莉斯汀说:“其实,只要熟练也没什么。你看那些打字员,不用眼睛看键盘,就能飞快地打字,还不是练出来的?”
  
  2004年7月,她开始勤奋地学习盲文。对盲文应用自如时,她又开始钻研盲文菜谱。当她把失明后第一次做的菜端到餐桌上时,父母发现从前那个快乐自信的克莉斯汀又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5:02 | 查看全部
 爱情助力,梦想重新起飞
  
  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她又可以和父亲一起在厨房掌灶了。一天,她炒完菜,服务员刚端上去,大厅里就炸开了锅,“这就是你们的瞎眼厨师炒的菜吗?简直比大排档还差。”客人敲着桌子,大声地嚷嚷着。
  
  她走出来,想解释一下,然后给客人重新炒一盘,这时,旁边桌上站起一位客人,几步冲上去,对领头闹事的那位说:“吃白食吃到一个身有残疾的姑娘身上,你们不脸红吗?这桌我埋单了,赶紧滚!”
  
  这个路见不平的男人叫格蒂,在多佛也开了家餐馆,听说克莉斯汀的越南菜做得很有名,今天特意来品尝。
  
  从此以后,只要有空,两个人就互通电话,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渐渐地,格蒂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自强不息的女孩。
  
  2006年情人节前夕,格蒂鼓起勇气,一字一句地说道:“克莉斯汀,情人节那天,我们可以共进晚餐吗?我喜欢你。”
  
  格蒂火一样的热情,像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克莉斯汀冰冷的心,他们相恋了。
  
  格蒂精心呵护着心爱的克莉斯汀,克莉斯汀十分感动,她觉得格蒂为自己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隐藏在她心里的愿望重新复苏:“我要当厨神,来回报他的爱。”
  
  2011年12月,美国“厨神当道”栏目来多佛招募选手。克莉斯汀欣喜若狂,在老公的支持下她立刻报了名。
  
  这次比赛,克莉斯汀最后选定了拿手菜“腌菜咸鱼”。这道菜,要求鱼一定要正宗、肥大、新鲜。格蒂决定比赛那天亲自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鱼,然后用手提冷藏箱带到赛场。
  
  2012年6月5日“厨神当道”决赛的舞台上,当格蒂推着食材、克莉斯汀拄着盲人拐杖走上台时,苛刻的评委们的眼神是质疑的,但品尝后,他们个个一脸红光。克莉丝汀成功了。
  
  接过奖杯,她大声说:“我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10年前我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是他凑在我耳边说,不要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个人,虽然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你还有手,还有心,你可以用它们做出精美的菜肴。另一个是我的老公格蒂,是他的爱情,让我有勇气走到这个舞台上来,让我重新点燃已经熄灭的做厨神的梦想。”
  
  她动情地说着,台下的父母微笑着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她的爱人,则捧着玫瑰花深情地望着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5:38 | 查看全部
美国科学活宝,边玩边思考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87次   “砰”的一声响,玉米花从黑色的纺锤形铁罐里喷出,香气四溢,爆米花做好了。这是不少人的儿时记忆。最近颇具中国特色的爆米花机登上了美国探索频道著名节目“流言终结者”,被主持人当场验证这是不是制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这个在中国都几近绝迹的“老家伙”却在大洋彼岸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那声爆响,这段视频开始在国内热传。“流言终结者”的两位主持人杰米·海尼曼和亚当·塞维奇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兴趣,两人将科学探索与娱乐精神完美结合,为这档节目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5:51 | 查看全部
  杰米,绝不落入俗套
  
  2003年的一天,杰米·海尼曼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澳大利亚制片人彼得·瑞斯。
  
  彼得兴冲冲地对杰米说,他发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流言”,例如一张纸不可能对折超过7次,从纽约帝国大厦上扔一枚硬币能把人砸死等,这些流言有的挺有道理,有的则不过是谣言。他想制作一档电视节目,以现场实验的形式来验证这些流言的真伪。他希望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又不能过于学究,让人觉得疏远,最好还有一定的表演基础。苦苦寻觅了6个月后,他忽然想起5年前曾帮他制作过机器人模型的杰米。
  
  杰米195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马歇尔,在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城长大。在印第安纳大学拿到俄语语言学学位后,杰米一直在不断尝试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当过潜水员、野外生存专家、船长、语言学者、宠物店主、机械师和厨师等。
  
  “在潜水这个圈子里干了4年,完成了3000次下潜后,我感觉有些腻了。”杰米说,“于是我想找找还有什么行当能引起我的兴趣,要有创意,不落入俗套,和解决问题有关,还能制造东西。结果,我发现只有特效行业适合。”回到美国后,他开始做特效,并于1995年在旧金山成立了M5模型工作室,为电影公司制作道具,尤其擅长做仿生或机器人道具,彼得也是他的客户之一。
  
  杰米对彼得的邀请很感兴趣,但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活力来独自主持整个节目”,提出要拉亚当“入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6:03 | 查看全部
 亚当,天生是个工匠
  
  亚当·塞维奇1967年出生于纽约,母亲是心理治疗师,父亲惠特尼是画家兼影视制作人。《芝麻街》就是惠特尼的作品,亚当幼年时还曾为它配过音。
  
  亚当最大的兴趣就是“把我脑袋里想到的东西做出来”。5岁起,他就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对此,他的父母大力支持。亚当说:“影片《大白鲨》上映时,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副大白鲨的道具,此后蝙蝠侠、蜘蛛侠的道具也是一个不落。”十几岁时,亚当经常去一家自行车修理店,他的爱车总是隔三岔五地漏气。修车店的店主告诉他,车胎破了个小洞,并热心地教他补胎。亚当说:“原来把自行车卸开再重新组装,并不怎么难……打那之后,我开始自己造自行车了。”上中学时,亚当在父亲的帮助下,用铝片做了一套盔甲,仅铆钉就用了700多颗。他穿着去上学,结果因为中暑晕倒了,在医院里他一醒来就问:“我的盔甲呢?”
  
  亚当先后做过动画师、玩具设计师、木匠、电焊工、舞美和室内设计师等,在旧金山至少有40间美术馆里陈列着他的雕塑作品。在亚当受雇于杰米的M5模型工作室期间,他俩曾共同参与《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等科幻影片的特效制作,还一起完成了100多部广告片。
  
  如果你问亚当如何定义自己的职业,他会回答你:“我天生就是个手艺人。”什么工具他都能信手拈来,什么材料都能听他摆弄。从古代的大佛到未来的武器,从太空船到会跳舞的蔬菜,亚当都能像变魔术一样把它们呈现在你面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6:25 | 查看全部
 最互补的搭档
  
  2003年9月,“流言终结者”正式在探索频道推出,每周1集,时间通常为1小时左右。每一集杰米和亚当都会用复杂而周密的实验验证2——3个“流言”,有的实验要重复多次,最终告诉人们这些流言是“得到证实”“被击破”,还是“有可能”。截至2012年,“流言终结者”共播出10季231集,进行了2000多次实验,验证了800多个流言。节目每周的收视观众高达1000多万,连奥巴马都表示:“我和女儿都是你们的粉丝。”吸引大家的首先是节目的知识性,不少观众表示:“这个节目促使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现在,“流言终结者”已经成为探索频道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系列节目,杰米和亚当也成为千万观众的偶像。
  
  在节目中,杰米总是戴着黑色贝雷帽,穿着白衬衫,再加上他那海象式的胡子和低沉的声音,让他经常成为亚当和其他剧组成员开玩笑的对象。杰米冷静严谨,是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他的工作室挂着“宁死勿乱”的标语。在设计道具或实验时,杰米也总是坚持简单、实用的原则,确保节目“传递理性的声音”。他说自己花了1年多才在镜头前表现自如,“我原本就是一个喜欢独自在暗室中思考的人”。
  
  亚当就像杰米的反面,活跃得有些无厘头,充满表现欲。这让他在为节目增加幽默轻松气氛的同时,也遭了不少罪:他的嘴唇曾被吸尘器马达吸入并割伤,眉毛在一次小规模爆炸实验中被烧掉,在制作索桥时手臂被钢刺划伤……一次,亚当看到在电影中成龙从高层建筑上摔下来,碰到多个遮阳棚后大难不死。他坐不住了,想验证这是否真实。不过,保险公司发话了:“你不能做这个实验,我们担心你又要受伤。”这种突发奇想与执著,或许源于亚当那句著名的口头禅:“我拒绝接受你所提供的事实,我要自己证明它的真伪!”
  
  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凑到一起,可以想象,他们几乎处处跟对方唱反调。杰米曾经这样评价他和亚当的关系:“下班后我不会和亚当多待1分钟,但是如果在工作中见不到他,我又会神不守舍。尽管他会搞坏我的工具,弄得到处都是一团糟。”杰米有时也会被亚当的出格举动惹怒,两人更时常因为破解流言的思路不同而吵嘴。但这些矛盾与冲突也为节目增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喜剧元素。探索频道总裁兼总经理克拉克·邦亭曾这样评价说:“杰米和亚当为科学注入了他们的独特‘品牌’——幽默、坚韧和热情。”
  
  出名后,“流言终结者”成为众多科普节目的模仿对象,比如“毁灭实验室”“理论大爆炸”“奇妙的科学”等。但这些“后生”不管如何努力,收视率始终赶不上“流言终结者”,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亚当和杰米这对“活宝”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16:42 | 查看全部
有缺憾的爱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14次   我小时候学过那么两三年的舞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坚决地放弃了。那时候我妈每天在艺术学院的楼里逮我去上课,我躲到男厕所去,她就在男厕所门口堵我。但最后实在拗不过我,她只好放弃了。很多年后说起当年的事来,我跟我妈说:“您当年真应该逼着我学舞蹈,那我现在的身材会更好,个儿也能更高点儿。”我妈当时气得差点儿给我一巴掌。一个在国外一流乐队里拉中提琴的男人对我说,他4岁时爸爸拿着皮带逼着他练琴,所以他小时候特别恨他爸,现在想想却很感激,至少爸爸让他有了这么一个不用看人脸色吃饭的本事,让他活得很自在。
  
  并不是说我妈当初放弃就不对,朋友爸爸的逼迫就对。很多年后,当我自己也长成大人,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的不靠谱的世界时,还依然会有找不着北、不知所措的时候。我明白,我的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没有人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没有人是先知,每个人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和命运在赌博,为人父母者也是如此。
  
  因为当过老师,我和孩子、家长都有过很密切的接触。我曾经看到过40岁的大姐在我面前落泪;看到过家财万贯的七尺汉子被儿子气得大哭;有当大法官的妈妈来问我,她女儿习惯性撒谎需要不需要去看精神科;碰到过一个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每天寻死觅活……我们一群大人都琢磨不明白这孩子到底该怎么弄,怎么弄都不对。这些父母,很多人在工作上很出色,在为人处世上也很有想法,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养一个孩子,又不是养一只小猫小狗那么简单,谁能保证自己做得百分之百正确?学习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会犯错误的父母,学会接受那个不完全懂得自己、不那么理解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吗?
  
  很久以前看《大河恋》,印象最深的是当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儿子死后,父亲在他的葬礼上说的那句话:“有时候,我们全心全意爱一个人,即便不能完全理解他。”这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的方式,虽然不是很理解我们,但还是给予了我们完整的爱。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因此每当和父母无法沟通的时候,不理解他们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他们老了,思想跟不上时代了,他们当年没有我这么好的条件,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他们土,没有见过世面,他们害怕,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进步很茫然……但无论如何,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可以给我无私的爱的人。
  
  真理固然重要,但是站在我面前的,不是国际辩论赛的对手,不是我的敌人,所以我不能因为我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不顾一切地试图击败他们,更不应该用伤害性的话来击败他们。每次有观念、意见上的不同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别忘记对他们说:“无论如何,我是爱你们的。”
  
  想到父母干过的那些不靠谱的莽撞的事,想到他们的那些错误和缺点,想到他们的伟大和卑微,想到他们身为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茫然失措地面对着这个大时代,却挣扎着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我很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