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9 12:00:15
|
查看全部
美国养鸡
离开台湾之后,陈立夫先到瑞士,稍做停留之后迁往美国,定居在新泽西州湖林城外的来克坞镇。
靠银行贷款和朋友资助,陈立夫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养鸡场从老板到伙计只有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两人,最兴盛的时候,他们曾养了6500多只鸡。陈立夫的儿女后来问他:“你为什么要养鸡?这又不是你的专业。”他幽默地说:“鸡不会像人那么复杂,鸡比人听话,鸡比人好管。”
陈泽宠回忆,他们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规律,天亮即起,晚上很早就休息。工作都有一定流程,除了喂饲料,孵小鸡、捡蛋、大小分类、洗蛋、称蛋,包装和运送外,还得请专家打防疫针。养鸡的生活虽然清苦,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陈立夫出力最多,100磅的饲料,他一弯腰就能扛起来,每天重复很多次这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反而把腰痛的毛病治好了。有时他会邀请客人到养鸡场里参观或跟他—起去捡鸡蛋,但那些客人一到鸡舍就被满地的鸡屎熏得受不了。陈立夫能坦然放弃官宦身份,过这种俭朴的生活,可见陈立夫达观的心态。
那时候很多人去看陈立夫,包括宋子文,育人看到陈立夫打着领带在鸡场工作的照片,怀疑他井鸡只是作秀。李敖后来问陈泽宠:“陈先生,我冒昧地问一句,你父亲打领带养鸡是不是在作秀?”陈泽宠说:“你太不了解我父亲了。他非常重视中国传统礼仪,他觉得见客人不穿正装很不礼貌,所以平时他都会打上领带,再系上围裙,如果有客人来,他赶紧摘掉围裙,.不然还要进屋去换衣服。在他的想法里,衣服不见得要华丽,但一定要整洁。”
好景不长,随着横贯美国东西的高速公路通车,西部地区大量的廉价鸡蛋源源而来,蛋价暴跌,直接威胁到了陈家养鸡场的生存。更不幸的是,1964年10月,陈家养鸡场附近的森林失火,养鸡场被烧了个一干二净。此时,陈的长子陈泽安、次子陈泽宁均已获博士学位,在美国找到了工作,老三泽蓉和老四泽宠半工半读念大学,亦不需家里负担。陈立夫还可从长子、次子处得到一些接济。
养鸡场被焚后,蒋介石表示关心,他让蒋经国给陈立大写信,希望陈立夫回台湾工作,开出“驻联合国代表”“驻日本大使”“考试院院长”等职位,让他选择。但陈立夫不为所动,不愿在困境中接受“施舍”。
养鸡场被烧后,陈立夫并不气馁,把目光投向养鸡业的“下游产业”鸡蛋加工上面。陈立夫家中有一个做皮蛋的秘方,陈立夫按秘方做出的皮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看,美国的华侨称之为“陈立夫皮蛋”。中秋节到来之时,颇有商业头脑的陈立夫将两万个鸭蛋制成皮蛋供应市场,着实赚了—大笔钱。随后,他又扩大业务,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曾经有人去陈家拜访,只见陈立大和夫人正在包粽子,把手搞得很粗糙,活脱脱一对乡下夫妇的模样。此时,他已经完全洗尽了过去CC派领袖的政治铅华。陈夫人原是美专艺术系毕业生,间或也画两张国画卖钱以贴补家用。
陈家的这段经历,被很多人评价为“陈立夫在美国很潦倒”。但这只是外人的看法,他们自己过得坦坦荡荡。陈立夫退守有据,有操守,有作为,可谓看破政治,深得人生大智慧,获得精神的圆满和自足。他能成为百岁寿星,笑傲政坛与红尘,绝非偶然。
那时的陈立夫,就像耕读的陶渊明.他白天养鸡,晚上读书。陈立夫将儒学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全部重新解读,编着成《四书道贯》,钱穆认为有学术价值,为之作序出版,竟然成为畅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