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09:37 | 查看全部
 举个例子,有一回我叮嘱儿子放学之后帮我送一样东西到某处,他一时忙,忘了。我大发雷霆,认为他没把我的事放在心上。又有一回,我太太对儿子大冒火。原因是儿子拿筷子时,只拿了自己的,没拿我太太那一双。她认为儿子没把她放在心上。
  
  乍看,我们生气的原因差不多。细想,差异可就大了!“没把事放在心上”和“没把她放在心上”,一个是“事”、一个是“人”。事没办好,是未履行约定。没把人放在心上,可就伤了“人心”。
  
  妙的是,当我发脾气时,我太太觉得小题大做,说:“当然儿子自己的事重要,你难道要叫他赶死?今天没送,明天可以送!”而当我太太冒火时,我也觉得莫名其妙,说:“少拿双筷子,是小事,何必发那么大火?”
  
  这是因为做母亲的总从“情”的角度看事,做父亲的又总由“事”的角度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5:57 | 查看全部
“软糖”的故事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1949年的某一天,黑泽明在东京TOH0影院观看稻垣浩的影片《被遗忘的孩子》。片中有这么一幕:一间教室,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老师讲课,镜头转到一个角落,一个学生独自坐在那里,自顾自地傻笑,这是一个弱智儿童。黑泽明觉得非常压抑,一阵阵眩晕和窒息,几乎要吐出来。他起身奔出放映厅,直挺挺地倒在大堂沙发上。女服务员过来询问,他试图站起来,但差点摔倒,最后只能让她帮忙叫了辆出租车回家。
  
  影片里的小孩,就像是当年的自己,这是他心底最敏感的一段记忆。黑泽明的童年,并不如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那般光鲜。小时候他被伙伴们称作“软糖”,笑他像个小女孩般胆小怯懦,谁都可以欺负他,加上智力发育比同龄小孩要晚,所以他又显得很迟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6:33 | 查看全部
 课堂上,老师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不忘加一句:“当然了,黑泽明同学应该是不会懂的吧。”然后全班大笑。黑泽明对上课毫无兴趣,多是望着窗外发呆,成了班里多余的人。对此,后来的黑泽明毫不避讳。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而教育政策却无视这一点,要求他们必须在同一年龄统一入学,实在荒谬!
  
  黑泽明在二年级下学期,由森村小学转学至黑田小学。就是在黑田小学,黑泽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成为他一生的朋友,一个成为他的启蒙恩师。
  
  同班也有一个“软糖”。这位叫做植草圭之助的“软糖”更迟钝,更易哭,连走路跌倒也要大哭一场。有了他垫背,黑泽明遭受的欺侮和嘲弄明显减少,日子稍稍好过了些。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吧,他成了黑泽明最好的伙伴。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黑泽明不自觉地扮演起了哥哥的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6:47 | 查看全部
 植草就像一面镜子,黑泽明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了解自己。后来黑泽明说,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开窍,逐渐聪明起来的。
  
  由于进步飞快,老师还让他当上了班长。在提名副班长时,黑泽明选了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提示说:“如果选一位成绩较差的,说不定这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呢?”
  
  于是黑泽明提名了植草圭之助。事实也证明了老师的预言,看起来一无是处的植草同学,当上副班长之后有如脱胎换骨,写出了一篇让老师刮目相看的长篇作文,并从此信心爆棚到以“紫式部”自居。所谓少年壮志君莫笑,虽然没有达到紫式部的高度,植草日后也混出了不小的名头,成了编剧,《美好星期天》《酩酊天使》的剧本就是他与黑泽明合写的。
  
  而这位眼光独到的老师,就是立川精治。尽管黑泽明蒙受立川老师教导的时间不长,却弥足珍贵。同之后的山本嘉次郎老师一样,立川精治老师被黑泽明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启蒙恩师。
  
  黑泽明清晰地记得,在一次绘画课上,立川老师破天荒地让同学们随便画自己想画的,而当时绘画课通行的是实物临摹,画得越像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7:12 | 查看全部
 听到如此新鲜和宽松的要求,黑泽明顿时兴起。作画时,不惜把铅笔弄断来涂颜料,还用手指沾上口水作进一步的涂抹。不难想象,他的画以及他脏兮兮的模样,又成了大家的笑料。但是立川老师没有嘲笑他,非但如此,还对他用唾沫作画的方式大加赞赏。黑泽明很受鼓舞,这应该是他上学以来首次获得老师的表扬吧。
  
  正是在立川老师的影响下,黑泽明爱上了画画。立川老师身上有股自由开放、鲜活感性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深深影响着黑泽明,直到终生。后来,立川老师跟保守顽固的校长结怨,辞职而去。而此时的黑泽明,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称“紫式部”的植草给黑泽明封的名号“清少纳言”,也是一位女作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两人都比较喜欢文学;第二,两人都很女孩子气。对于后者,黑泽明的父亲黑泽勇早已察觉,并且开始注意培养黑泽明的男子汉气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7:35 | 查看全部
  黑泽勇是军人出身,退伍后在一所中学任体育老师,身上保留了军人一贯的严肃。他出生于有武士传统的家庭,却是个极其开明的人,对时代潮流亦有自己的见解。父亲经常带全家去看电影,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影片都看,在当时像这样的家长不多。他还经常带黑泽明去听评书。在黑泽明的记忆里,这些都是儿时最快乐的经历。黑泽明不喜欢上体育课,但又不能忽视对身体的锻炼,父亲便遵从他的喜好,让他学习剑道。
  
  黑泽明白幼身板儿弱,唯一引以为豪的就是剑道了。他的技艺长进很快,多次与高年级的同学对决并取胜。五年级时他升为剑道队副队长,父亲奖给他一套黑色的护具。有一天在回家途中,黑泽明误入另一学校学生的地盘,遭到七八个人的围堵。他们个个手持竹刀、木棍,还朝他投掷石子。起初黑泽明只想逃跑,却还是被砸中。愤怒之余加上对自己剑术的信心,他转身拔下背上的竹刀,拉开架势。几个回合下来,黑泽明将这群乌合之众打得人仰马翻。
  
  这一突发事件,成为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获胜无疑是对他剑术的肯定,代价却是丢失了一套剑道服,头部也被石块砸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黑泽明对剑道的热爱是自始至终的。他反对暴力,但是喜欢对决时的那种气势和感觉,这些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7:46 | 查看全部
 黑泽明在回忆录里总结道:“从小学开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是非常明显的,无论从哪方面看,我都是属于文科系统。”但此时黑泽明的偏好只是在文学和绘画上,我们尚且看不出任何他会走上电影之路并成为一代大师的征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8:04 | 查看全部
为小说而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已风靡世界40余年,全球总发行量累计超过千万册。
  
  为《一千零一夜》着迷的“大学问家”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中这句开篇语,因为囊括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维度,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追寻奥雷良诺上校的回忆,走进拉丁美洲式的孤独,这在—定程度上是马尔克斯个人成长和生活经验的昨日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8:17 | 查看全部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一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小镇。由于父母忙于生孩子,10岁以前,马尔克斯基本上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为上校的外祖父有至少19个私生子,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着名的“千日战争”。这场始于1899年、终于1902年的内战,在战场上留下数十万具尸体。平日里,外祖父经常牵着马尔克斯的手去马戏团看戏,向他展示冰块的奥秘,或者在番石榴飘香的香蕉园游泳。酷爱占卜的外祖母,经常一到晚上,就摆出一副木头似的脸,讲那些充满恐怖色彩的鬼怪故事,经常唬得马尔克斯大气也不敢出。《百年孤独》中浓郁的魔幻色彩,从马尔克斯儿时的体验中不难找到渊源。
  
  一次意外的收获,直接引领马尔克斯开启了文学殿堂的大门。9岁的一天,马尔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当他读到一个人开了瓶盖,瓶里冒出一股烟,烟又变成妖怪时,马尔克斯不由得叫道“真神了”。书中不时闪现的幽魂、飞毯、神灯,与外祖母曾经讲过的鬼怪故事如出一辙。这令他非常着迷。此后,邻居们经常看到只有八九岁大的马尔克斯,在常人难以忍耐的酷暑中,对《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为此,他们断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大学问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18:32 | 查看全部
 1937年,外祖父去世,马尔克斯结束了那一段童年岁月,与父母一起生活。阿拉卡塔卡这个“沉睡在沼泽地深处的村庄”,此后成为其小说永恒的原型,《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便是一例。
  
  受卡夫卡《变形记》启发开始小说创作
  
  中学时代,马尔克斯顺利地成了一名文学青年。他这时的兴趣主要在诗歌,不时为校刊写诗,并加入了学校的文学小组。
  
  出人意料的是,作为文学爱好者,马尔克斯却于1947年2月在首都波哥大的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报名学了法律。父亲是邮电局报务员和赤脚医生,家庭收入不稳定,马尔克斯不得不想方设法自谋生路——法学系的课都在上午,下午他便可以打零工挣几个钱。不过马尔克斯很快就把手中的法典换成了文学作品集。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清冷的学生公寓里,马尔克斯坐在床上,翻开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迎面而来的一段话,让马尔克斯茅塞顿开,他几乎跳了起来大声嚷道:“真是绝了!我的天,小说怎么可以这样写?这样,我也能写……外婆就是这样讲故事的。”
  
  第二天,依据从卡夫卡那里获得的启示,马尔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实的小说《第三次无奈》。文章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因病在棺材中生活成长的离奇故事,亦真办幻。自此以后,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一位小说大家,从《圣经》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从卡夫卡到托尔斯泰,他不断汲取着养料,准备在世界文坛上实现喷发。
  
  记者生涯:游说省长策划示威游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