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4:21 | 查看全部
 正是这把小提琴所奏出的旋律让这位男士在当年得以免受毒气之苦。但自那之后,他便再也没有碰过这把琴。直到记忆中的这一天,他才重新将它拿出,想要修复,这样孙子就可以用它学拉小提琴了。
  
  起初阿姆侬并不愿意接这份活儿。他甚至都不愿意伸手去触摸这把写满苦难与泪水的小提琴。“哪怕是轻轻一碰都仿佛是在触犯一个古老的禁忌,”阿姆侬回忆道,“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在家里提起过任何有关大屠杀的只言片语,从来没有。”
  
  阿姆侬的父亲曾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修理小提琴的技艺也相当精湛。早在1936年,他就带着妻子离开了波兰的维尔纳移民至以色列。阿姆依出生于两年之后,小小的阿姆侬常常会问起母亲家乡在何方,每每此时,母亲都会拿出一张维尔纳犹太人区的照片给他看。
  
  “就是这里了。”母亲的双眼总会噙满了泪水,哽咽地向小阿姆侬回忆着曾经属于他们的往昔。“那时我们一家四口就是这样围坐在餐桌旁,过着每一个节日”,阿姆侬对我们讲道,“我们环绕着餐桌,然而环绕我的,还有400个亡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4:39 | 查看全部
 之后,父亲将修复小提琴的手艺教给了阿姆侬。很快,阿姆侬自己成为享有盛名的修琴师。
  
  就这样,出于一位修琴师的责任与义务,阿姆侬接下了这份活儿,认真地将这把由南非远道而来的琴修复如初。然而他却不愿再想它,他的所有思绪都在竭力回避着与之有关的一切痛苦回忆。毕竟当年的大屠杀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禁区,没有人有勇气去提一个字。而这把琴对于他自己乃至对于整个犹太史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阿姆侬更是无从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4:58 | 查看全部
 英勇的犹太男孩
  
  1995年的一天,阿姆侬接到了一份邀请函,发函人是来自德国的琴弦制造师丹尼尔,邀请他就德国的小提琴制造史举办一次讲座。
  
  在那次讲座中,阿姆侬向大家讲述了关于那把奥斯维辛小提琴的故事。随着故事的点点滴滴慢慢从他的讲述中流淌开来,阿姆侬竟感觉自己宛如接受了洗礼一般,全身仿佛都净化了,自己终于找到了直面过去的方式与勇气。随后在一次接受以色列电台的采访中,阿姆侬谈起了这段经历,他真诚地在电波中呼吁道:“那些饱经‘二战’血腥风雨的小提琴啊!茫茫人海之中谁人拥有?能否带您的琴,与我相见?”
  
  节目一经播出,听众的回应一时间如排山倒海,阿姆侬的电话很快就被打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5:36 | 查看全部
  来自耶路撒冷的科龙古德家族是第一个与阿姆侬取得联系的。家族中,叔叔西蒙就拥有这样一把琴,它一直被裹在毯子里,静静地躺在家中的橱柜里面。西蒙当年从犹太人区逃离之后一度逃亡至塔什干地区,后又去过苏联,最终染上了斑疹,不幸去世。这把琴被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其真实性有文件证明,毋庸置疑。正如同时期的所有犹太民间小提琴一样,这把琴的琴身上同样也装饰有大卫星图案。
  
  另外一份回应来自老朋友莎菲·汉比,其父米沙当年是游击队员。饱经沧桑的小提琴磨损得很厉害,看上去已经很破旧了。琴主人名叫莫泰利·施莱恩,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米沙当年发现莫泰利的时候,这孩子正孤零零地坐在树下,怀中紧紧抱着一把小提琴。
  
  “我的亲人都死了,”小男孩流着泪说道,“我从犹太人区逃了出来。”
  
  “那么,这把小提琴,你会拉吗?”米沙问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5:47 | 查看全部
  小男孩开始了演奏。稚嫩的小手来来回回,流淌出的竟是贝多芬优美动人的旋律。之后,米沙把小男孩带回了游击队,并想出了一个计划。
  
  他让小莫泰利化装成乞丐,到附近镇上纳粹军官聚集的小酒馆外去拉琴。正如米沙所料想的那样,小莫泰利很快就被纳粹军官叫去酒馆做经常性的表演。
  
  每个夜晚,小莫泰利都把火药装在琴箱里偷偷带进酒馆,并把火药悄悄塞进墙上的裂缝里。终于,在一次表演结束之后,他引燃了导火索,随即逃离了酒馆。那次爆炸中纳粹军官伤亡200人之多。小莫泰利成了英雄。但不幸的是,六个月之后,他为了提醒游击队员有埋伏而被敌人发现,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阿姆侬收藏了这把珍贵的小提琴。他骄傲地告诉我们说:“现在这把琴就悬挂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内,他是莫泰利活的灵魂,更是这场与邪恶对决的最有力的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6:00 | 查看全部
  每修复一把“希望之琴”都会耗费阿姆侬长达18个月之久的时间,修复所用的经费往往高达10万英镑,也常由阿姆侬自己出资。目前,有18把小提琴被存放在他的工作室内,另外6把则分布在不同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家中。
  
  对于阿姆侬而言,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自己修复的琴在音乐会上演奏。第一次观看这一幕是在2008年9月的一场纪念犹太纪念日的音乐会上。他明白,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者不能一直孤单地躺在储物柜里不见天日,往往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其拥有者才得以穿越重重烈火,勇敢地活到现在。
  
  69岁的海伦老人拥有一把原本属于她父亲的小提琴。海伦老人居住在以色列的赫尔茨利亚,但其前半生却大多都在乌克兰的犹太人区中伴随着苦难与辛酸度过。当年的她与其他当地居民一起被送至一处树林里靠伐木换食物为生。日子久了,树木伐光了,忍饥挨饿的痛苦就像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生活的上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6:15 | 查看全部
  就在那时,曾在当地就职于高位的罗宾逊法官同海伦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当时的罗宾逊先生本人也正被关押在犹太人区之内。他对海伦的父亲说:“听说你拉得一手好琴,却苦于无琴可用。我这儿有一把上好的阿玛蒂小提琴,你拿去吧!如果你能够用琴声换来食物,请不要忘记与我和妹妹一同分享。”
  
  就这样,海伦的父亲便开始在大街小巷里演奏小提琴。一连几周过去了,悠扬的旋律为很多人送去了心灵的慰藉,但海伦父亲本人却仍旧身无分文。后来,一支乌克兰部队途经这里,发现了海伦的父亲,便请他去为一场婚礼演奏。这一次,部队将婚宴上的剩菜给了海伦的父亲作为报酬,所以父亲便将食物打包送往罗宾逊法官的住处。但终究他还是晚了一步——罗宾逊法官与他的妹妹都已离开了人世,因为无法忍受饥饿,他们双双选择了自杀,逃离了这个悲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6:26 | 查看全部
 当时,犹太人区的一位警员掌握着送谁去纳粹集中营的权利。他要求海伦的父亲交出小提琴,以此来保全自己的亲人。虽然琴没有了,但海伦的父亲拉琴所赢得的声望仍在,正是这份名誉一直支持着他,保护着他。几年之后,又有另外一名乌克兰人请他到其婚礼上去演奏,并为他找来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自那之后,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海伦的父亲都用这把琴四处谋生,为全家人挣得珍贵的食物。
  
  “我请阿姆侬先生修复的琴正是这把,”海伦老人告诉我们,“是它救了我们全家人的命。”
  
  阿姆侬带着他的“希望之琴”受邀来到一家犹太文化组织。这家组织为这些“希望之琴”安排了在瑞士举行的音乐演奏会。阿姆侬带着他珍贵的藏品每到一处,就会有一把新的“希望之琴”与世人见面,琴身背后的故事也会随之娓娓而来,让人唏嘘,让人感叹,也让人看到希望的光环。
  
  它们时刻警示着每一个人,珍爱和平,永远不要再选择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6:48 | 查看全部
别惹我父亲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又是月中,我风雨无阻地去监狱探视他,尽管走之前,我已经将自己拾掇得非常整洁,可是,他一看到我,还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头发多长时间没剪了?一个连自己都打理不明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尽管坐在他面前的我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人的企业的头儿了,但他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反抗、习惯到最后的折服,我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代价深重。
  
  他很另类
  
  他一直是一个另类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27:04 | 查看全部
 小时候,我是村子里最淘气的孩子——今天打了二伯家出来偷嘴的牛,明天把三婶家叨人的鹅撵得断气身亡,后天又率领本村的孩子与邻村的孩子为争夺一个能洗澡的池塘而打群架……母亲就是那时候被我又气又吓得了心脏病。
  
  每次我在外面闯了祸,父亲都不怎么责备我,却经常在母亲没完没了的例行唠叨接近尾声时,总结陈辞般地发言:“一个男孩子,不淘一点儿跟女孩儿有什么区别!”父亲的话,是无声的鼓励与纵容,我更加无法无天。
  
  那时候我家几乎成了信访站,每天饭点儿时总有人前来控诉我的“恶行”。那些“对不住”、“都是我管教不严”、“看我回头怎么收拾他”之类道歉的话,向来都是由母亲来说的,而父亲总是给人家递一根儿他平时舍不得抽的好烟,再沏上一壶好茶,默默地坐在一边听着。一次,等告状的人走了,父亲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你知道错了吗?”他第一次这样问我,我慑于他的严厉,说:“知道错了。”他一个耳光扇过来,打得我眼冒金星,我捂着迅速肿胀的脸,憋着眼泪问他:“我们今天去凿冰捉鱼,孙叔家三胖看小虎好欺负,趁他不注意把他推水里了,还把小虎抓的鱼给拿走了。我让三胖跟小虎道歉,他不肯,我不打他,他能把那鱼还给小虎吗?”母亲这时也过来劝他:“本来嘛,这事儿本来跟树儿没关系,他还不是爱打抱不平。”“既然你也认为自己没错,那你干嘛说知道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