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2:56 | 查看全部
 但我很快就受到了惩罚,当我得知父亲1972年在台北悄然去世时,我才猛然省悟,我做了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亲手烧毁了对我有着养育之恩的父亲的形象!呵,我这大逆不道的、罪恶深重的儿子!
  
  尽管20世纪70年代末,旅居美国的三哥归国,又带来了父亲的照片,我却再也不敢正视。我的眼前,永远晃动着那地狱般的图景:我亲手点燃的火,一点一点地吞食了我的父亲——他的沉思、微笑,连同他对我全部的爱和期待!
  
  我仿佛又听见了早已埋葬在童年记忆里的父亲的那一声叹息……
  
  哦,你是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3:08 | 查看全部
另一段城南旧事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初识海音,不记得究竟何时了,只记得来往渐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联合日报》副刊发表诗文,应该始于1961年,已经是她十年主编的末期了。我们的关系始于编者与作者,渐渐成为朋友,进而两家来往,熟到可以带孩子上她家去玩。
  
  这一段因缘一半由地理促成:夏家住在重庆南路三段十四巷一号,余家住在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都在城南,甚至同属古亭区。从我家步行去她家,越过江州街的小火车铁轨,沿街穿巷,不用15分钟就到了。
  
  记得夏天的晚上,海音常会打电话邀我们全家去夏府喝绿豆汤。珊珊姐妹一听说要去夏妈妈家,都会欣然跟去,因为不但夏妈妈笑语可亲,夏家的几位大姐姐也喜欢这些小客人,有时还会带她们去街边“捞金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3:35 | 查看全部
海音长我十岁,这差距不上不下。她虽然出道很早,在文坛上比我有地位,但是爽朗率真,显得年轻,令我下不了决心以长辈对待。但径称海音,仍觉失礼。最后我决定称她“夏太太”,因为我早已把何凡叫定了“夏先生”,似乎以此类推,倒也顺理成章。不过我一直深感这称呼太淡漠,不够交情。
  
  在夏家做客,亲切与热闹之中仍感到一点,什么呢,不是陌生,而是奇异。何凡与海音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他们不但是京片子,还办《国语日报》,而且在“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他们家高朋满座,多是能言善道的北京人。在这些人面前,我们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口钝的南方人,一口含混的普通话张口便错。用语当然也不地道,海音就常笑我把“什么玩意儿”说成了“什么玩意”。有一次我不服气,说你们北方人“花儿鸟儿鱼儿虫儿”,我们南方人听来只觉得“肉麻儿”。众人大笑。
  
  那时候台北的文人大半住在城南。就像旧小说常说的“光阴荏苒”,这另一段“城南旧事”随着古老的木屐踢踏,终于消逝在那一带的巷尾弄底了。夏家和余家同一年搬了家。从1974年起,我们带了4个女儿定居在香港。11年后我们再回台湾,却去了高雄,常住在岛南,不再是城南了。
  
  夏府也已从城南迁去城北,日式古屋换了新式的公寓大厦,而且高栖在六楼的拼花地板,不再是单层的榻榻米草席。每次从香港回台,我几乎都会去夏府做客。众多文友久别重聚,气氛总是热烈的,无论是餐前纵谈或者是席上大嚼,那感觉真是宾至如归,不拘形骸到喧宾夺主。女主人浑然天成的音色,流利而且透彻的话语,水珠滚荷叶一般畅快圆满,为一屋的笑语定调,使众客共享耳福。夏先生在书房里忙完,往往最后出场,比起女主人来“低调”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4:17 | 查看全部
 海音为人宽厚、果决、豪爽。不论是做主编、出版人或是朋友,她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不敢说她没有敌人,但相信她的朋友之多、友情之笃,是罕见的。她处事十分果决,我几乎没见过她当场犹豫,或事后懊悔。至于豪爽,则来自宽厚与果决:宽厚,才能豪;果决,才能爽。跟海音来往,不用迂回;跟她交谈,也无须客套。
  
  这样豪爽的人当然好客。海音是最理想的女主人,因为她喜欢与人共享,所以客人容易与她同乐。她好吃,所以精于厨艺,喜欢下厨,更喜欢陪着大家吃。她好热闹,所以爱请满满一屋子的朋友聚谈,那场合往往是因为有远客过境,话题新鲜,谈兴自浓。她好摄影,主要还是珍惜良会,要留刹那于永恒。她的摄影不但称职,而且负责。许多朋友风云际会,当场拍了无数照片,事后船过无纹,或是终于一叠寄来,却曝光过度,形同游魂,或阴影深重,疑是卫夫人所说的墨猪,总之不值得保存,却也不忍心丢掉。海音的照片不但拍得好,而且冲得快,不久就收到了,令朋友惊喜感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5:38 | 查看全部
海音为人宽厚、果决、豪爽。不论是做主编、出版人或是朋友,她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不敢说她没有敌人,但相信她的朋友之多、友情之笃,是罕见的。她处事十分果决,我几乎没见过她当场犹豫,或事后懊悔。至于豪爽,则来自宽厚与果决:宽厚,才能豪;果决,才能爽。跟海音来往,不用迂回;跟她交谈,也无须客套。
  
  这样豪爽的人当然好客。海音是最理想的女主人,因为她喜欢与人共享,所以客人容易与她同乐。她好吃,所以精于厨艺,喜欢下厨,更喜欢陪着大家吃。她好热闹,所以爱请满满一屋子的朋友聚谈,那场合往往是因为有远客过境,话题新鲜,谈兴自浓。她好摄影,主要还是珍惜良会,要留刹那于永恒。她的摄影不但称职,而且负责。许多朋友风云际会,当场拍了无数照片,事后船过无纹,或是终于一叠寄来,却曝光过度,形同游魂,或阴影深重,疑是卫夫人所说的墨猪,总之不值得保存,却也不忍心丢掉。海音的照片不但拍得好,而且冲得快,不久就收到了,令朋友惊喜感佩。
  
  所以去夏府做客,除了笑谈与美肴,还有许多近照可以传观,并且引发话题。她家的客厅里有不少小摆设,除小鸟与青蛙之外,最多的是象群。她收集的瓷象、木象、铜象姿态各异,洋洋大观。朋友知道她有象癖,也送了她一些,加起来恐怕不下百座。这些象简直就是她的“象征”,隐喻着女主人博大的心胸,祥瑞的容貌。海音素称美女,晚年又以“资深美女”自嘲自宽。依我看来,美女形形色色,有的美得妖娆,令人不安;海音却是美得有福相的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5:52 | 查看全部
 我们合作得十分愉快:我把编好的书稿交给她后一切都不用操心,三四个星期之后新书就到手了。欣然翻玩之际,发现封面雅致大方,内文排印悦目,错字几乎绝迹,捧在手里真是俊美可爱。那个年代书市兴旺,这本书销路不恶,版税也付得非常爽快,正是出版人一贯的作风。
  
  “纯文学出版社”经营了27年,不幸在1995年结束。在出版社同人与众多作者的一片哀愁之中,海音指挥若定,表现出“时穷节乃见”的大仁大勇。她不屑计较琐碎的得失,毅然决然,把几百本好书的版权都还给了原作者,又不辞辛劳,一箱一箱,把存书统统分赠给他们。这样的豪爽果断、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堪称出版业的典范。当前的出版界,还找得到这样珍贵的“品种”吗?
  
  海音在“纯文学出版社”的编务及业务上投注了多年的心血,对台湾文坛甚至早期的新文学贡献很大。祖丽参与社务,不但为母亲分劳,而且笔耕勤快,有好几本访问记列入“纯文学丛书”。出版社曲终人散,虽然功在文坛,但对垂垂老去的出版人而言仍然是伤感的事。可是海音的晚年并不寂寞,不但文坛推崇,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客厅里挂的书法题着何凡的名句:“在苍茫的暮色里加紧脚步赶路。”毕竟有何凡这么忠贞的老伴相互“牵手”,走完全程。她的《城南旧事》在大陆被拍成电影,赢得多次影展大奖,又被译成三种外文,制成绘图版本。
  
  在海音七十大寿的盛会上,我献给她一首三行短诗,分别以寿星的名字收句。子敏领着几位作家,用各自的乡音朗诵,颇为叫座。我致词说:“林海音岂止是常青树,她简直是常青林。她植树成林,我们就在那林荫深处……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现在是女强人的时代,照理,成功的女人背后也必有一位伟大的男性。可是何凡和林海音,到底谁在谁的背后呢?还是闽南语说得好:夫妻是‘牵手’。这一对伉俪并肩携手,都站在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6:05 | 查看全部
  暮色苍茫得真快,在海音八十岁的寿宴上,我们夫妻的座位被安排在首席。那时的海音无复十年前的谈笑自若了,宾至的盛况不逊当年,同时热闹的核心缺了主角清脆动听的女高音,不免就失去了焦点。美女再资深也终会老去,时光的无礼令人惆怅。我应邀致词,推崇寿星才德相侔,久负文坛的清望,说一度传闻她可能出任“文化部”部长,“可是,一个人做了林海音,还稀罕做‘文化部’部长吗?”这话激起满堂的喝彩。
  
  四年后,时光的无礼变成绝情。我发现自己和齐邦媛、竐弦坐在台上,面对四百位海音的朋友,追述她生前的种种切切。深沉、压抑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大厅。海音的半身像巨幅海报高悬在我们背后,她面带笑容,以亲切的眸光看向我们,但没有人能够用笑容回应了。放映的纪录片里,从稚龄的英子到耋年的林先生,栩栩的形貌还留在眼睫,而放眼台下,沉思的何凡虽然是坐在众多家人的中间,却形单影只,不,似乎只剩下了一半,令人很不习惯。
  
  我长久未流的泪水忽然满眶,觉悟自己的“城南旧事”,也是祖丽姐妹和珊珊姐妹的“城南旧事”,终于一去不回。半个世纪的温馨往事,都在那永恒的笑貌上定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6:20 | 查看全部
齐白石教画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06次   齐先生接受徐悲鸿邀请授课,可以不登讲台,不拿粉笔。徐对齐先生说:“你不上讲台,我替你讲,你在下面演示就行了。”学生自然欢迎两位名师同时授课。
  
  但齐先生还是很少来授课,一般多是碍于交情,面子拉不下来,才去上课,所以写齐先生的文章便很少有写他授课的一些事情。抗战期间,白石老人授课四块钱一小时,授一次课三小时,十二块钱。他有辆黄包车,外面包着蓝色布幔子,帘子上绣着两个醒目的白字:“齐宅”。先生头戴毡帽,帽顶缝一个大红球,手持藤杖,鞋上缝了个铜铃,走路时发出丁零、丁零的声响。
  
  齐先生每次上课,一般都有几个女学生特别殷勤卖力,研墨铺纸,整理课桌,再用宜兴壶泡好上等茶,等齐先生一到,好多学生跑下楼梯围着他鼓掌。老人迈步下车,满脸堆笑。当走到萧琼面前,老人伸手掐一下她的小脸蛋,问:“你爸爸在家吗?”——该学生的父亲是萧龙友,北京城内四大名医之一。萧琼回答:“去天津了。”“告诉你爸,过两天我去看他。”随后齐先生又和别的女孩子问东问西,闲聊个没完,当他走进教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6:34 | 查看全部
  我们男学生因为受到冷遇,心里不平衡,低声向女学生喊话“半袋面粉没有了”,因那时一袋面粉四元钱。齐先生迈步走进教室张望一下,见课桌上纸已铺好,墨也研好,就拿了一支大斗笔醮墨,但不画,又开始闲聊。女生围着桌子两三圈,把我们男生挤在外层。齐先生问问这个女孩子,又问问那个女孩子,一个钟头过去了,才画了一个像大萝卜一样的东西。同学们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见他又取了小笔,信手勾几笔,原来是一只雄鹰,同学们又拍掌叫好。
  
  隔壁是西画科的教室,我们的声音引得隔壁的老师学生跑来围观。他们感到很奇怪,上课怎么还拍巴掌。齐先生让女孩子把画挂在墙上,半天不吭声,然后才添松枝。同学争着说:“齐老师给我题款呀。”他说:“题款就不够本了。”老人家心里明白,薪资一共才十二元,抵不上一张画。半天勉强画了两张画,都不题款。
  
  得了画的女孩子高兴极了。她们想出了一个点子,过两三天拿着画去齐家,说:“齐老师,我们来看您了。”于是出示画件:“齐老师给我们题上款呀!”齐先生摇摇头,这时上去两三个女孩子,逮住他的左右手,另一个拿笔舐墨说:“你题不题?”齐先生无可奈何,笑着说:“好,好,我题,我题。”放开他的右手,左手还逮着,题了款,还得盖章。齐不肯盖。女孩子们就到处找图章,齐的图章很多,有两百多方,找到几方,齐见了摇摇头,忙说:“那些图章不能用。”他用嘴努一努,指指抽屉里。同学们打开抽屉,取出图章,在一张画上盖了六七个。“齐老师,我们走了,过几天再来看您。”老人家捋着胡子,目送几个女孩子的身影,两眼眯成一条线,甜甜地笑着。我的女同学收藏着齐先生的一些画,那都是精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16:58 | 查看全部
汪曾祺“蹭酒”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嗜酒,一日无酒,便觉无味。在与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朱德熙先生的交往中,他留下了不少“蹭酒”趣事。
  
  汪曾祺第一次恋爱,时间不长女方便提出分手。失恋的汪曾祺非常痛苦,两天两夜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房东王老头以为这位年轻人想不开,怕出什么事,心里很焦急。这时,恰逢朱德熙来访,王老头便如实告知了汪曾祺的情况。朱德熙淡淡地说道:“没事,我知道怎么应付。”朱德熙知道汪曾祺爱酒,就在聊天中有意无意地说到喝酒。汪曾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急问:“你请我喝酒?”朱德熙笑说:“只要你肯离开这张床,我请又何妨!”汪曾祺明白朱德熙此话的深意,不好意思地笑了。
  
  虽然答应了请汪曾祺喝酒,但朱德熙有些犯愁,因为当时他的口袋里实在掏不出一顿酒钱来。无奈之下,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了钱,把汪曾祺请到一家小酒馆。蹭了一顿酒,汪曾祺也就从痛苦中走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