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19:16 | 查看全部
 1998年,雷声与朱俊、马剑飞等10多名队员一同成为省击剑队的重点关注对象。
  
  2004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世青赛上,雷声与队友夺得团体金牌。十运会男花决赛中,雷声遗憾地败在“老三剑客”王海滨手下。虽与金牌擦肩而过,却让他收获了信心。
  
  北京奥运会,雷声未进四强,他强烈感到文化知识的缺失影响了自己竞技水平的提升。于是,他走进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北大的学习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也都提高了。
  
  中国花剑队曾因王海滨、叶冲、董兆致“三剑客”名噪一时,不过却始终未能在奥运会上夺金。2000年在悉尼,2004年在雅典,“三剑客”两度出征奥运会,一次被裁判“误杀”,一次被对手绝杀。
  
  在目前的国际排名中,雷声排名第九,他一共拿过62枚金牌,其中包括国际大赛7次、世锦赛2次……在他的众多奖牌中,唯独缺少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雷声首轮轮空,第二轮以15∶9轻取奥地利选手斯克拉斯。第三轮他遭遇世界排名第十的法国名将辛特,他兵不血刃,以15∶6轻取对手。在八强赛中,雷声遭遇世界排名第二的意大利选手阿斯普罗蒙特,他赢得依然轻松,另外一名意大利名将巴尔蒂尼也未能阻挡雷声的前进步伐。2012年8月1日,雷声以15∶11获胜后闯入决赛。
  
  决赛雷声面对的对手是埃及人阿莱尔丁·阿波尔卡西姆,世界排名第八,后者先后淘汰了多位名将。决赛开始,雷声4∶2领先时,阿波尔卡西姆叫了一个10分钟的受伤暂停。但雷声并没有因此受影响,他用毛巾包住脑袋使自己保持冷静。回到赛场后,雷声越战越勇,又取两剑。但正当他以9∶7领先时,他的一记进攻先是被判有效,但随后裁判又改判给了阿波尔卡西姆,比分一下从10∶7变成了9∶8,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在接下来的第三节,阿波尔卡西姆连续得分,将比分反超至13∶11。当时处境岌岌可危,聪颖理智的雷声此时换了把剑,调整调整,冷静下来,提醒自己不要着急,比赛不结束,就有希望。在这之后,雷声连得4分,将埃及剑客阿波尔卡西姆击败。
  
  练剑十八载,扬眉剑出鞘!雷声摘帽大吼一声,仰天长啸。他终于走上了奥运冠军领奖台,中国人终于夺取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男子花剑金牌,实现了中国剑坛零的突破,同时也打破了欧洲选手对该项目116年的垄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19:32 | 查看全部
天秤女姚晨:我是“女王”时间:2014-07-17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在送走了一季的炎热,迎来久违的清凉时,天秤座也悄悄不期而至。在十二星座中,天秤座是一个天生具有艺术细胞和创造力的星座,有着令人激赏的艺术天赋。
  
  若论时下最风光的人物,莫过于“微博女王”姚晨,就连《人民日报》都已将其列为竞争对手,足可见其影响力真是不容小觑。“女王”的生日是1979年10月5日,标准的天秤女生。
  
  其实若论容貌,“姚女王”还真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只能算是影视圈中的非典型美女吧!得益于艺术表演的天赋,姚晨虽没有惊人的美貌,却在每一部戏中的精彩表现都给观众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比如郭芙蓉,比如翠平,等等。
  
  天秤座的人个性坚强,性格倔强,敢作敢为,姚晨14岁时第一次去考舞蹈专业,便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北京;在跳了6年舞之后,却又决然改行;刚毕业,就把自己嫁了,然后又离婚了。很多人说,天秤座的人优柔寡断,但我觉得,天秤座的优柔寡断,是体现在选择过程中,一旦选定了这件事情,别说八匹马,就连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19:51 | 查看全部
 逻辑强,善分析,理解能力特强,善于交谈,沟通能力极强,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喜欢和同伴分享所见所闻,这些都是天秤座的优势。2009年9月姚晨开通微博,凭借风趣幽默的内容、率真坦诚的个性和极强的亲和力,迅速成为微博粉丝最多的用户,受到了大批网友的关注和喜爱,进而获得“微博女王”的称号。粉丝们喜欢她的正是那些可亲的文字和可掬的笑容——她的笑容里似乎有种奇异的魔力,在她成为“微博女王”之前,人们在郭芙蓉、翠平的脸上见过这种笑容,并就此喜欢上了她。
  
  不过,在生活中姚晨也会像大多数天秤座女人一样,犹豫、摇摆、瞻前顾后。“天秤座容易这样,老想力求平衡,力求平衡就会摇摆不定,有时候在别人眼里挺二的,自己也挺纠结。”她如是说。
  
  天秤座是一个常常追求平衡、和谐的星座,如果他们认为某件事违背了公平法则,那他们会一反常态、非常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兼管别人的闲事,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姚晨也很爱打抱不平。很多时候,她像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用她身边的朋友的话说是“血液里流淌的是愤青”,属于典型的精神洁癖型人格,看到一点点不公平的事、不干净的人,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愤怒。天秤座还是仁慈而富有同情心的,经常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身为“女王”,就会有“女王”的担当,姚晨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成为联合国难民署首位中国地区代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0:00 | 查看全部
 虽身处圈内,可“姚女王”却是另类的,她不会为钱而自降身价。如同宁财神所说,圈里很多人都是装傻,姚晨是真傻,这个“傻”包含了很多层含义,其中有一条便是她不功利、不物质的纯粹心态。
  
  这种心态挺好,真的。正如她的粉丝所说,她的笑容里充满了正能量,也如她所言:“我这一生,可能唯一要演的一个角色,就是姚晨。”
  
  她是“女王”,这不容置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0:29 | 查看全部
英雄被自己人“劝死”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和他的不屈、节烈,另一方面,江南故国自己人对其殉国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终被押上刑场。
  
  从文天祥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尽快舍生取义了。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元兵突袭,服毒自杀未成,被俘。次年4月被押解到广州,而后北上前往大都。文天祥作为俘虏进入江西时,就开始绝食,希望船到自己故乡吉安时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饿死守节,他在诗中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在饿了八天后,他却没有饿死,由于家乡已过,押解的人捏着他的鼻子灌食,使文天祥没有能够在家乡殉国。他希望有机会逃脱,即使死也不能死在荒山野岭中,而要在世人关注下悲壮殉节。所以,文天祥就“配合”押解他的元军,继续北上。
  
  但是,状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消息此时已经传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国,让无数人焦虑不安、坐不住了,一些人唯恐文天祥不死,担心他投降,从而让他与大宋的贞节受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0:39 | 查看全部
 此时,南宋王朝已经彻底灭亡,旧王朝的无数官宦要么被杀,要么已经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而百姓和原来的低级官僚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并非不爱国,并非甘愿接受异族统治,只是他们自己不愿意牺牲,但他们也有期待,就是希望别人为旧王朝守节殉难。如今,整个江南都在看着被俘的文天祥,盼望着他早日杀身成仁。也许,他们是害怕又出现一个“李陵”吧。
  
  喊出“沉默的大多数”心声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庐陵(今吉安)的同乡王炎午。王炎午(1252—1324)字鼎翁,是一位爱国青年。文天祥在赣州起兵勤王时,王炎午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抗元斗争,做了文天祥军中的幕僚,却很快因为母亲有病而回归乡里,并“躲过”了在文天祥部队失败捐躯或者被俘的命运。
  
  当时28岁的王炎午,闻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炎午将此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张贴于文天祥被押解可能经过的赣州、吉安、榉树、南昌等沿途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等醒目处。还派人在各处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0:52 | 查看全部
  总之,文丞相应该死,而且要赶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须毁灭;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意味着精神的死亡。王炎午们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鼓动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节,这并非个体行为。那位曾经入狱探望文天祥,并给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汪元亮,也在探望过后“勉励”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将归死江南。”王炎午的行为,其实代表了当时江南在元兵铁蹄下“沉默的大多数”的道德要求,因此这篇祭文在当时影响很大。
  
  王炎午如此大张旗鼓地劝文天祥去死,是有着社会心理基础的。中国文化对文人的气节和女人的贞节的重视,在进入宋代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调的社会文化。但能够自觉实践这种气节观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并不去殉难,而是劝他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做出牺牲。这种高调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已存在,在其后更甚,但是像王炎午这样大胆地直接提出希望,形成对文天祥的道德舆论压力的,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
  
  有人赞颂王炎午的这篇祭文:“感情壮烈,语言精湛,亦属祭文中的杰作。”还有人认为:“洗练凝重,气势磅礴,对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浪潮,同时也体现出王炎午本人悲壮激切的忠贞气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1:03 | 查看全部
 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道德崇高借口下对生命的冷漠,特别是对于为敌人俘虏的士人与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其能够以死守节。他们也许会善待俘虏,但对于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则希望其如果不能迅速被杀,则最好及时自杀,以保持士人的气节或者女人的贞节,反正是“期待”他们死掉。投降或屈服,意味着随后无尽的骂名,即使被放回来,那也与屈服和变节的结果差不多,余生也会在道德歧视中受尽屈辱。当然,希望俘虏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杀的人,都是没有牺牲危险的,他们“安全”地以道德观望和审判别人,其任务只是给女人立贞节牌坊,或使烈士的英雄事迹流传。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调主义的热情疾呼下,却掩盖不住其对基本生命的冷漠。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场来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却不为的道德圣人标准,去要求妻离子丧的文天祥为了那个道德理想牺牲。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抉择,他的生命权只能由自己支配;其他人,无论持何种圣洁的理想或者标准,都没有要求别人去死的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1:12 | 查看全部
道德价值的实现,特别是需要损害甚至付出生命的,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的劝死文,是对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现,并非什么文化荣耀,而是一种文化悲哀。
  
  从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杀,其间有长达三年半的时间。当文天祥在监狱中历尽折磨的时候,江南故国的人竟然不担心他的健康,不希望他多活些时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们恐怕都不会心安。王炎午们的心一直会为文天祥能否按照自己的“理想”,敢于牺牲自己而担忧吧。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终于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讯后的反应,有悲痛,也许更多的是感慨和心安,因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之后,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此致奠,再致一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0:21:33 | 查看全部
轻与重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昨晚看到一则史料,国民党军统南昌站所属情报组组长丁学伦和副组长于安民有矛盾,于安民便设法陷害丁学伦,在电台话务员王宏德面前挑拨说,上面所拨经费已到,压在丁学伦那里不发,他不给你发经费,你干脆不给他工作好了。王宏德年轻,只二十二三岁,就听从了于安民的话,停止工作两天。丁学伦知情后,上报戴笠,戴笠想小事弄大,杀一儆百,又上报蒋介石,要求处死这两人,以肃军纪。蒋介石同意了。于是于安民、王宏德二人就这样被枪决了。枪决令到时,于安民、王宏德二人有些吃惊,原本以为不过被关关禁闭而已,哪里料及会至于此。但是二人还是感谢了戴笠对他们后事的安排。戴笠的安排是,给二人埋葬费各五百元,安抚家属费各两千元。
  
  读着这样的史料,不禁毛骨悚然,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有时候看似重的,实则是轻的;有时看起来是轻的,实则是重的。人哪里知道其中的轻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