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15:33 | 查看全部
人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丑陋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707次   多年前,看过一本书,是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当时觉得很震撼,所以记忆犹新。书中说的“丑陋”,是说中国人长得都不够漂亮吗?结论当然不是。外表的美丽养眼固然很重要,但毕竟只是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层,所谓“丑陋”,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
  
  具体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那就是言行举止,谁会喜欢一个乱丢杂物,乱踏花草,出口成脏,甚至出口伤人的人?谁会喜欢一个自私自利,心灵龌龊见不得阳光的人?谁会喜欢一个表里不一,整天躲在阴暗处算计别人的人?
  
  说一个最小的事例,你会过马路吗?很多人会说,谁不会过马路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当一个人要过马路时,指示灯没有亮,会一直在路边等,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也会按照指示灯穿行,这就是文明,这就是一个人的素质标尺。
  
  是谁给我们戴上了“丑陋”的帽子?毋庸置疑,当然是我们自己。只图自己痛快省事,全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不仅仅是自私,这样的行为是带有劣根的丑陋。
  
  一个人存活于天地间,可以选择的事情很多,比如做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甚至可以选择有怎样的未来,却不能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容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管丑陋还是美丽,都由不得自己,即使先天不足,那也不是你的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检点,言语粗鄙丑陋,那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漂亮不可怕,修心养德,以不妨碍别人为大前提,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陌生人是小细节,大前提与小细节完美结合,才会开出一朵美丽之花。
  
  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但它却是丑恶的象征。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有美丽的花朵;人们害怕它,是因为它不但充满诱惑而且它的果实有剧毒,所以一般的国花、市花甚至人们喜爱的普通花卉中,并没有它的身影。
  
  人毕竟是需要心灵空间、精神愉悦的高层次生物,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愉悦,更需要心灵的愉悦,所以美丑之别不仅仅是直观上的感受。
  
  人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丑陋。不美丽不是错,可以修心,修心可以弥补长相的不足,让人觉得,即使一个丑陋的人,也可以因为心灵的美丽,人格的魅力,而散发着灼灼的光芒。相反,一个人如果行为丑陋,言语粗鄙,处处以自己为本位,即使长得再美丽,也会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美丽与丑陋,你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15:48 | 查看全部
不挨打的开始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星云大师当初剃度时竟然挨了三通打。故事要回溯到大师12岁那年。那年,大师随妈妈从扬州去南京寻找父亲,到宜兴时,遇见一位寺院修行的师父。师父问他愿不愿意随他回寺院,出家修行。或许这是属于大师和修行的缘机,大师断然表示愿意跟随。
  
  师父带他回寺院见住持。住持说,在为他剃度前要问他一个问题,如果答不好,将用手中的藤条来做小小的惩戒。他点点头。
  
  住持问他:“为什么出家?”他想了想,答:“是我自己愿意出家。”话音落下,住持的藤条劈头盖脸打下来,说:“你自己愿意出家就出家?没有师父领你,你如何能出?”少年星云想想,于是说:“是师父要我出家。”藤条再落下来,住持说:“师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你没有主见吗?”星云想想住持的话有道理,再回答:“是师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愿意来的。”不料住持又用藤条打了他一顿,打完后再追问:“是谁让你出家的?”他蒙了,不知该如何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想不到这下住持放下了藤条,说“这回可以了”,这才为他剃度。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这样解读大师的这则故事。她说,“为什么出家”跟“一个人要怎么进入社会”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进入社会,经过从前的经验,发觉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这样不对。这时开始会想到兼顾一些别人的角度,变得成熟一点。而这个时候还挨打,内心就会出现不平衡,也许就会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以偏概全。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过的心路历程。
  
  最后少年星云答:“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住持却放下藤条,对他的回答满意了。
  
  她这么解读:经过一些体悟和磨砺,我们进入一层新的境界,觉得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是我不能因为挨打而停止做我该做的事。于是会很勇敢,也很坦然地对世界说,你打我就是了,我继续做我自己的事。人真正有了这种坦荡和无私,这就是他不挨打的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16:04 | 查看全部
最好的尊重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舒乙是研究现代作家的学者、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

  2012年7月2日,他来到央视国际频道做客《文明之旅》栏目,介绍他的父亲老舍先生一生不为人知的故事。
  
  舒乙先生对父亲的各种事情记忆犹新,讲得深入浅出、声情并茂,非常感染人。但是,让主持人和观众不明白的是:他从节目开始到结束一直称他的父亲为“老舍先生”,从来不说“我爸”或“我父亲”怎样怎样。这样的称呼总让人隐隐感觉舒乙好像对父亲不太尊重。

  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疑问,舒乙先生回答说:“我研究现代作家,包括老舍先生,而且我研究有我自己的便利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要拉开一点距离,要保持比较公允的、客观的立场。如果一口一个我爸怎么样,我觉得这样不好。研究是要有一种比较冷静的、脱离开直系的感情的立场,非常客观地去分析他。所以,我觉得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从研究的角度,这样比较容易被别人接受。相反,一口一个我爸、我父亲怎样怎样,就有炫耀的成分,这样势必影响到我对老舍先生的评价,而我的研究成果也会让人持怀疑态度。”
  
  原来,最好的尊重是抛开父子关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作为名人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16:19 | 查看全部
用味蕾留住爱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2012年十一期间,中国传媒大学研二女孩杨涵去养老院做义工时,接触到了几位临终老人,在聊天中,老人们倾诉了一生中的愿望和遗憾,给她很大触动。
  
  有一位老人说:“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们,女儿要我做梅菜扣肉给她吃,我没时间,很少做给她。退休后我有时间做了,可是她却在国外没时间回来吃,有时候赶上吃一次,就高兴得不得了,说自己做的总没我做的好吃,现在我做不动了,她以后再也吃不上我做的菜了。”老人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杨涵也感到很遗憾,她想起自己的姥爷,姥爷是山西人,最拿手的菜是“山西八大碗”之一的酱豆腐肉:在锅底垫上山药和芋头之类,将五花肉切成薄片,抹上腐乳汁儿,上锅蒸两个小时,出锅趁热就着腊八蒜,香而不腻,让人怎么也吃不够。
  
  姥爷看大家都喜欢吃他做的菜,希望有人学会他的手艺,可是好几个人学了,做出来的味道却没姥爷的好。
  
  回到家里,杨涵一边吃饭,一边想:怎样才能留住姥爷的手艺呢?不能让姥爷像敬老院里的那些老人一样带着遗憾走。看到桌子上的菜谱,有一个念头冒了上来:给姥爷出一本菜谱,把姥爷的美食永远留在亲人的味蕾上。
  
  但是只是姥爷一个人的菜谱还是有些单调,于是她想起了敬老院那些老人,不是还有很多老人吗?
  
  2012年11月,杨涵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发起了一项“心愿私房菜”的征集活动,征集99位老人各自最拿手的一道菜,制作成菜谱,编成一本书出版。这个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几个好友也积极帮她策划。
  
  他们收集到了来自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四川、贵州、广西等很多地方的几十份资料,他们不仅上传了自家私房菜的做法,还拍下了每位老人亲自下厨的照片,喜悦写满了每位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
  
  网友蓝雪回复说:我跟着老妈学过做菜,自己真的整理过老妈的私房菜谱,很平实的菜肴,但我学习做了好多遍都模仿不来。母爱深似海,亲情深似海,那里面是爱和温暖吧。
  
  看着菜谱的增加,杨涵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起初,她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菜谱上,想让年轻人留住家里熟悉的味道;慢慢地,每道菜背后所寄托的情感让她深受感动,收集的重心转向了这些故事。
  
  来自东北的“老王卖瓜”提供的是粗粮蒸饺,他说,父亲有病,为了父亲,母亲做饭放盐很少,做蒸饺也是用粗粮。他们兄妹也养成了口味很淡的习惯,现在父亲走了,大家的口味也没变。
  
  来自海南的莎娜网友说父母是北方人,因为工作来到南方,父母总是想念地道的北方菜,一直想回老家去生活一阵子,吃老家的家常菜,可是老家没了亲戚朋友,回去也没意思了。马上有网友微博介绍了一个农庄,莎娜一联系感觉价格和情况都很合适,已经带着父母回去了。
  
  看到自己征集菜谱的同时也在征集老人们的心愿,帮助这些老人实现了心愿,杨涵更开心了。
  
  更多的年轻网友都说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老人很多的故事,理解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为什么这么节俭,也深深感觉老人确实需要陪伴。这个活动使他们找到了和老人沟通的一个突破口,老人们的情感其实都是很丰富的。杨涵为自己发起的活动能有这样的效果而高兴。
  
  杨涵说:“人到老年,饮食上最习惯的还是自家的口味。而当渐渐不能亲自下厨时,这份口味很可能因为失传而成为回忆。这时,儿孙们理应将这份味道传承下来,这也是一种行孝。”杨涵倡议大家用菜谱记录下亲情的味道,把那些亲情永远留在我们的味蕾上。
  
  目前,已有出版社主动联系杨涵,希望出版这本充满情感的菜谱,大家都在帮助加速这本菜谱的出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16:33 | 查看全部
人生,做最好的自己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前不久,著名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接受了腾讯娱乐栏目“封面人物”记者长达一个小时的访问。

  在这次专访中,杨澜向大家敞开了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在简单的交谈之后,记者就向杨澜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留意到,自从你踏入主持行业以来,好像从来就没有演过电影或者电视剧。”
  
  对此,杨澜点头表示默认,并饶有兴趣地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情:1992年,笑星陈强老师特意骑自行车找到她家,邀请她在电影中演一个配角。当时,杨澜还是央视《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大学毕业才两年,她实在没有演戏的想法,所以就婉言拒绝了。
  
  记者接着又追问杨澜:“可是,后面你完全有很多机会演的呀。以你的知名度,演电影或者电视剧,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就算找人量身定做剧本,也不是件难事。而且,你给人的印象是文艺女青年啊,你不喜欢演戏,这一点太奇怪了。”
  
  杨澜听了,笑着回答说:“我好像对演别人没有兴趣,我只对做我自己有兴趣。主持人和演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主持人一定要做你自己。做主持人这么多年,其实就是不断强化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

  比如,要做一个访谈,我开始要问什么,接下来问什么,刚才那个要不要追问,(www.rensheng5.com)要不要反过来问,能不能把最后一个问题提上来问,这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你一旦开始演戏了,一旦开始要装作什么模样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见记者点头表示赞许,杨澜又补充道: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盲目,缺少判断力,这个社会的各种诱惑和潮流都裹挟着他们,使他们容易迷失自己。我觉得,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再美也不过是别人的复制品。发现自我、接受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精神成长的道路,也是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快乐生活的一种保障。”
  
  原来,不盲从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要知道,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合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
  
  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22:45 | 查看全部
丈人的心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249次   这是个法国故事,法国人的小说,即使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里面也看得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

  这一篇小说讲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

  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直拿他没办法。

  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

  另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的一个英雄。
  
  看见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的青年。

  青年在结婚前,喝醉了酒,说出真心话,老人知道受骗,把女儿收回了——但这是太恶俗的尾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24:42 | 查看全部
父子夜谈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和父亲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亩的山地。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踮着脚才不会踩到蛇。”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话超过一小时的,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我们父母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中国的传统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26:06 | 查看全部
克莱米的死亡之旅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醒人们,北极熊已经成为气候变暖的受害者,甚至有环保学者指出,北极熊很有可能在21世纪末消亡……
  
  海上邂逅
  
  挪威生物学家斯兰德从1995年起就一直研究北极熊的生存状况。2011年7月,斯兰德带领一艘考察船前往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湾。船行驶了一段时间,有船员在大海中发现了一只北极熊带着两只幼崽正艰难地向前游着。它们全瘦得皮包骨,应该很久没吃东西了。它们距离最近的陆地有500多公里,如果不发生奇迹,这3只熊很难存活下来。
  
  这时母熊看到考察船就像看到了希望,它带着孩子向船游过来。不过在距离船50米远的地方,它停了下来,不敢过度靠近。斯兰德连忙让人取了些肉投给北极熊母子。3只熊风卷残云般将十几公斤肉一扫而光,多少恢复了些元气。斯兰德又命令船员,引导3只北极熊向陆地的方向前进。
  
  傍晚时分,其中一只小熊游不动了,开始在水面挣扎。斯兰德连忙让人放下渔网,将小熊打捞上船。这只浑身雪白却严重营养不良的小家伙是只小公熊,大约两岁,斯兰德给它取名叫克莱米。
  
  第二天黎明时分,疲惫不堪的北极熊母子终于找到一块浮冰爬了上去。现在距离陆地已经不远了,北极熊应该可以顺利游过去。于是斯兰德在克莱米的颈上加装了跟踪器,把它放到浮冰上与母亲团聚,又投放了些肉给它们,这才带领船只离开。
  
  求生苦旅
  
  2012年3月,斯兰德带着几名助手再度出发。他们循着追踪器的信号找到了克莱米,它已经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生活。它此时正在积极捕猎,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夏季做准备。因为在大海中,行动笨拙的北极熊无法捕捉海豹和别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必须依靠冰面为平台,而夏季一旦来临,浮冰融化,北极熊就只能挨饿了。克莱米刚刚离开母亲,捕猎的本领看起来相当拙劣。到了6月底,克莱米总共捕食了35只海豹,离它生存的下限还差一点儿。
  
  不过,仿佛一夜之间,冰层开始迅速融化、崩塌,克莱米开始向几百公里外的陆地迁徙。不吃不喝地连续游了几天,克莱米来到了母亲曾带它歇脚的一座小岛上。
  
  小岛高高耸立的峭壁上落满了厚嘴海鸥,理智的成年熊对这些鸟向来不屑一顾,可是,克莱米似乎已经饿得失去了理智,居然沿着陡峭的礁石向200多米高的悬崖攀爬。它庞大的身躯在峭壁上行进,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斯兰德感到一阵心酸——为一只海鸥冒这样的险真不值得。
  
  第10天,路上仅靠一只厚嘴海鸥果腹的克莱米终于看到了陆地。北极的夏天也有青青的绿草、美丽的花朵,饿极了的克莱米居然开始啃食起地上的青草来。吃了几口草,克莱米又找了个小水洼,开始拼命喝水。这不是个好迹象,如果克莱米还健康,会代谢自己的脂肪来获得水分,这样的举动说明它已经没有脂肪了。
  
  生命终结
  
  被饥饿折磨的克莱米开始向陆地内部深入。在一个小土堆后面,克莱米发现了一具死去的同类尸体。它停下脚步,内心似乎在做着某种激烈的斗争,然后突然俯下身,开始啃食这具已经腐烂的同类的尸体。
  
  游荡了半个多月,克莱米再没有找到半点儿可吃的东西。就在它快要坚持不下去时,一头带着幼崽的母熊出现了,克莱米远远尾随着它们。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克莱米靠捡拾它们剩下的少得可怜的食物勉强活了下来。但它已经饿得皮包骨头了,斯兰德拍下了它有气无力躺在地上的照片。乍看上去,那不是一头庞大的北极熊,而像是一张紧贴地面的熊皮。
  
  这一天,母熊一反常态地紧追着克莱米不放。克莱米惊慌失措,没命地逃窜。好不容易摆脱了驱逐者,它趴在地上大口地喘着粗气,却没有留意到危险的降临——13只北极狼呈半包围阵势悄悄向克莱米逼近。等它意识到危险时,已经晚了……克莱米终于没能迎来近在咫尺的冬天。
  
  斯兰德满怀悲痛地离开哈德逊湾,不久后,这部真实记录克莱米最后生命足迹的纪录片公映,立刻引起轰动。很多人指责斯兰德在克莱米走投无路之际没有施以援手,对此,斯兰德在接受采访时袒露了心声。他说,对于克莱米的死,自己比任何人都要难过。但是,如果不能唤起所有人对北极熊族群的关注和忧患意识,对克莱米的一时援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挨过这个夏天,下一个更加漫长、难挨的夏天还在等着它。死亡,不仅属于克莱米,也是更多北极熊无法逃脱的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27:13 | 查看全部
夫妇善哉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法善寺横丁里,有一家极有来头的日式甜品老铺“夫妇善哉”。这家创立于明治十六年(1883年)的甜品店,原来的店名叫“御福”,是一家红豆年糕专卖店。“御福”选用日本最高级的丹波大纳言红豆做原料,用锅闷煮8小时之后,再静置一晚,好让每一颗红豆都饱蘸糖分,同时保持红豆颗粒的完整与柔软弹性。经过一夜浸润的红豆,入口时甜而不腻,甘美沁润。
  
  红豆年糕的日文名字叫“善哉”,“善哉”原是佛家弟子的用语。据说当年日本的一休禅师在第一次品尝过红豆年糕汤之后,连声称赞“善哉此汁”。于是弟子们也就师云亦云,红豆年糕汤被称为“善哉”,便由此流传开来。
  
  “御福”出售的“善哉”与别处不同:两碗一模一样的红豆年糕,成双成对地盛在同一个托盘里,绝不会单独卖出一碗。刚开始时,食客们感觉奇怪,问老板娘:“咦!怎么是两碗呢?”老板娘便笑着答道:“这是一对儿夫妇呢!”于是,“御福”红豆年糕店里的“夫妇善哉”就这样传开了。
  
  到了昭和十五年(1940年),大阪出生的小说家织田作之助,以法善寺横丁为背景,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夫妇善哉》。这部小说描写了能干的艺伎蝶子和浪荡公子柳吉之间的人生故事:
  
  柳吉是化妆品批发商老板的儿子,31岁那年认识了贫寒人家出身的艺伎、20岁的蝶子。两人一见倾心,柳吉不惜与蝶子私奔。柳吉的父亲认定蝶子是看中了自家的钱财勾引了柳吉,因此断绝了对柳吉的一切经济援助。一无所长的柳吉,只能依赖蝶子继续做艺伎养活自己,并且经常少爷习性发作,将蝶子好不容易一点点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偷偷拿出去吃喝玩乐挥霍一空。
  
  即使这样,蝶子在生过气之后,依旧不曾放弃和柳吉一起做一对长久好夫妻的愿望。因为蝶子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柳吉的家人看:即使没有一分钱经济援助,她也有能力让柳吉过得很好,并有能力和柳吉一起置下一番家业。
  
  蝶子为此每天辛苦地赶赴各种艺伎场所,一分一厘地克俭存钱,并和柳吉一起先后经营过剃刀店、关东煮小吃店和水果店,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蝶子和柳吉一起开了家咖啡店,就在生活刚走上正轨时,传来柳吉父亲去世的消息。蝶子想以儿媳身份去给柳吉的父亲送葬,但遭到拒绝,柳吉家始终不承认她这个儿媳。心灰意冷的蝶子,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拧开了煤气……
  
  自杀未遂的蝶子从医院回家后继续经营咖啡店,柳吉也在父亲葬礼之后,重新回到蝶子身边,并对蝶子说:“领你去吃好吃的,走吧!”夫妻俩沿着道顿堀一直走到法善寺的“夫妇善哉”。看着成双成对摆在眼前的红豆年糕汤,蝶子道:“这是想告诉我,比起一个人,还是夫妇两个人更好吗?”
  
  织田作之助在《夫妇善哉》这部小说中,将甜品店“御福”的店名改为“夫妇善哉”。后来小说《夫妇善哉》被改编成电影并大获好评,小店“御福”因此一炮走红,店名也就顺其自然地改为“夫妇善哉”了。
  
  如今,“夫妇善哉”的红豆年糕,已经成了美满姻缘的象征。想求得夫妻和睦、爱情甜蜜的男女,如果去了法善寺横丁,记得一定要去品尝“夫妇善哉”的红豆年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5:28:46 | 查看全部
岁月不蒙尘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69次   一老妇,80多岁,儿孙都长大了,老伴儿去世了,她寂寞空虚吗?不会。
  
  在漫长岁月里,在祖传的老屋里,她积攒了无数的宝贝。这个无数不是夸张。有人问过她,一共多少件?她回答,很久以前就已经数不清了。
  
  这些宝贝并不值钱,但是好看。有一次我和一个女孩出差,看到任何一个有趣的小摆设,她都惊呼“好可爱”,然后就买回家。
  
  老妇人的宝贝,大抵就是这些东西。
  
  这个老妇人生活在英国,我只是从照片上看到她的宝贝,我仔细看,有正在接吻的情侣娃娃、坐成一排的狐狸、古老的发条青蛙、芭蕾女孩八音盒、雪花纷飞的童话小屋、水晶鞋、万花筒、图案精美的小碗小碟、瓶瓶罐罐……
  
  光是塑料和陶瓷做的兔子、小猪就有一个房间,分门别类,陈列在老伴儿生前帮她打造的架子上。
  
  不同造型的小闹钟,有150多个,令人称奇的是,它们全部在滴答滴答地走,都是准时的。
  
  中国的大熊猫摆件,一共有500多只,每只造型都不一样,有嚼着竹子的,有耍着功夫的,你挤我,我挤你,摆了整整一架子。
  
  老妇人一点也不寂寞空虚,她每天要为她的宝贝掸灰尘,等掸完最后一个,头一个又需要掸了,周而复始,没有停歇。
  
  有人问烦不烦。怎么会烦?她的宝贝,每一件都值得回忆,那件是和邻家小男孩携手逛夜市时买的,这件是和女同学逛跳蚤市场时尖叫着淘来的,那件是试婚纱那天顺便带回家的,这件是向往已久忽然从街角寻到的……她记得清清楚楚。
  
  芭比娃娃是自己买给小女儿的,小女儿长大了就回赠给妈妈;丈夫是狮子座,自己是双鱼座,每年他们都会互赠狮子和鱼;金字塔是失散多年的初恋情人从开罗带来的;身形窈窕的锡壶,是孙子陪爷爷奶奶游马来西亚时买的……
  
  与那些小玩意儿相关联的记忆总是细碎而有趣的,是专属于女人的,老妇人为它们一一掸去灰尘,轻柔地抚摸那些美丽的日子。
  
  慕名来参观的人,都会惊诧于它们的亮洁如新。
  
  谁说老人只有尘封的记忆?天天擦拭那些心爱的宝贝,她的岁月便不会蒙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