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8:42 | 查看全部
  2013年11月14日,迈尔斯的爸爸妈妈告诉他:“明天,我们会到旧金山去。在那里,你可以领到一套蝙蝠侠的黑色战袍——那可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哦。”
  
  仅是一套衣服,已经令迈尔斯兴奋得快要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一家三口驱车600公里,从远在加州最北部的小城出发,到达旧金山。而在旧金山等待他的,不仅仅是一套梦寐以求的蝙蝠侠装备,还有蝙蝠车和来自高谭市市长的求助电话,还有总统的召唤。
  
  迈尔斯“high”了。突如其来的任务并没有令他惊慌失措,相反,他从容地坐进座驾,飞奔至体育场。面对惟妙惟肖的打斗现场,小家伙招招都透着正版蝙蝠侠的真传——要知道,但凡与蝙蝠侠有关的影片,他都看遍了,连台词都烂熟于心。在拆除人质身上的炸弹时,蝙蝠娃主动请缨,蝙蝠侠告诉他:“如果剪错了线,炸弹同样会爆炸,只不过,会给人喷一脸的水。”蝙蝠娃的回答是:“放心吧,我不会让水喷出来的。因为这不是演戏,要是真有人需要帮助的话,我必须保证她的安全。”一个炸弹,蝙蝠娃用了5分钟的时间成功拆除。拆完之后,已经是满头大汗。
  
  直到所有任务完成,英雄接过巧克力钥匙,面对排山倒海的欢呼,他只是静静地坐上蝙蝠车,静静地离开,淡定地坐在车里,就像影片里的蝙蝠侠那样——等待着新的任务。
  
  直到回到家里,他才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惊喜真的是太大了,我到现在才想起来发抖。”整个晚上,迈尔斯都在网上看当天的视频。直到很晚很晚,他敲开爸爸妈妈的房门,对他们说:“生病的时候,我哭了,有时还闹着不肯去医院,现在想想,这样的孩子长大是成不了蝙蝠侠的。”爸爸妈妈让迈尔斯躺在他们中间,一边抚摸着他,一边对他说:“其实,蝙蝠侠也有害怕的时候,只不过,为了战胜恐惧,他选择拯救别人,这样,他也就拯救了自己的信心与勇气。”迈尔斯紧紧地搂住了爸爸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8:52 | 查看全部
 成为英雄与成就英雄同样伟大
  
  这一天的《时代周刊》说,旧金山市从未出现过这样英勇或者说欢乐的场面,在每一个站点,成千上万的人高呼迈尔斯的名字。许多人自制标语写着:“迈尔斯,你是我们的英雄。”
  
  那一天,旧金山动用了大量的公共和民间资源为迈尔斯圆梦,但无人质疑此举是否值得。
  
  在推特网上,无数网友在为迈尔斯加油,并流下感动的泪水。
  
  帕特里·威尔夏是当天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在街上站了将近12个小时,为蝙蝠娃叫好。当蝙蝠娃一身黑衣战袍,胜利归来,这位42岁的中年男子哭了,他说:“每个小男孩心里都住着一个蝙蝠侠,我为自己能够帮助一个小男孩实现英雄的梦想而感到荣幸,觉得这一天过得相当有意义、有价值。每一个微小的善良与善行都应该得到最全面的保护,甚至是纵容。”
  
  成为英雄与呵护、培育英雄梦想同样伟大,11月15日的旧金山被这样一份正能量包围。而这则治愈系新闻的热度正在互联网上传递。据美国媒体统计,截至当日下午小蝙蝠侠完成所有任务时,推特网上的相关讨论达到23万条,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上的现场照片共1。9万张,不少人留言表示自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这则新闻同样迅速成为热点。关于此事的微博一经发出,1个小时内转发就超过了2000次,24小时后转发超过10万次。
  
  人们记住了一个叫作迈尔斯的美国小男孩,那一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并用他的梦想点燃并温暖了这个冬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9:03 | 查看全部
怀念傅雷先生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一
  
  傅雷先生出生那年,正赶上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登基,这是巧合,也是宿命。大清朝气数将尽,不破不立,“新”气象万千,给人带来了希望,同时又注定了要遭遇乱世。过去一百来年,伴随着傅雷走过,不太平的岁月远比太平时日多。
  
  熟悉傅雷的人会告诉我们,他生性耿直倔强,容易愤怒,早在读中学之际,就因为言辞激烈被学校开除。他曾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而且还是带头人,以他的天性和少年经历,若成为一名职业的革命者并不会令人意外。中学即将结束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是不是唯一的一篇还有待考证,但是文学的魔力开始在他的血液里兴风作浪,意味着他终身必然只能与文字为伍。
  
  从此以后,傅雷的所做所为,更像一个标准的文人,始终是有骨气的文弱书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血雨腥风,他没有投笔从戎,没有参与激烈的党派之争,而是有意无意地远离暴力和政治。大家都知道,傅雷曾在法国留学4年,出国时只有19岁,等到学成归国,在抵达上海的当天,正赶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又是个国难当头的日子。6年以后,抗战爆发,和当时的很多爱国文化人一样,他曾举家去广西避难当义民,因为交通混乱,受阻于梧州达3个月之久,最后不得不返回上海。又过了两年,到1939年,傅雷历经艰险,又一次抵达内地,赴昆明国立艺专任教,差一点与闻一多先生成为同事。
  
  傅雷没在战时的大后方留下来,他与国立艺专的校长意见不合,犯起了牛脾气,又回到孤岛上海。接下来,他以纯粹个人的形式进行着抗战,在孤岛期间,为了不与日本人照面,傅雷闭门不出,“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整日埋头翻译。对傅雷的生平进行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他一生中有两个阶段对翻译是出奇勤奋,成绩也极为惊人,第一个阶段是抗战期间,而第二个阶段,就是被打成右派以后。
  
  不幸有时候也能成为一种动力,面对牵涉整个民族命运的国难,以及个人事业遇到巨大不幸和挫折,傅雷都是选择用译笔来表达他的立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译”圣贤书。一个有品质的文人,在个人行为上究竟应该如何特立独行,在困难面前应该如何进行正确选择,他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也许正因为如此,最后那一幕完全可以避免的巨大悲剧的出现,才会让大家感到非常遗憾,非常痛心。当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傅雷的终极抉择,竟然是与心爱的妻子一起自杀。如此坚强的一个人,如此智慧的一个人,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关没能挺过来?这是一个仍然值得讨论的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9:15 | 查看全部
  二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没有了翻译家,世界文学将是一段十足的空白。没有翻译家,即使我们像伟大的歌德那样,信心百倍地宣布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语言障碍的高山挡在面前,我们还是看不到山那边的无限风光。
  
  傅雷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翻译上,他的第一本译作是《夏洛外传》,这是一个卓别林演绎出来的故事,是好莱坞的电影,经过法国人改写,再通过傅雷的翻译,变为一道精神菜肴端到中国人面前。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根据译者自述,傅雷希望它能为自己挣几个小钱,结局却是遭到好几家书店经理的拒绝,只能自费出版。
  
  傅雷的翻译最后受到大家欢迎不容置疑,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巴尔扎克真该好好感谢这位中国知音,正是因为有了傅雷的出色翻译,这位法国大作家的心血才货真价实地成为中国的畅销书,从书店的架子上走向千家万户。不止一个人翻译过巴尔扎克的作品,然而傅雷的译本最为我们所熟悉,最容易被大家接受,是公认的品牌。当然,傅雷更应该感谢巴尔扎克,毕竟原创的意义更为重大,没有原创一切都将无从说起,傅雷的人生中如果没有了巴尔扎克,关于他的种种评价,就不得不重新撰写。
  
  吃翻译这碗饭看起来容易,其中的诀窍无奇不有,真正要靠它养家糊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许多。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代,原著版权还是个十分可笑的概念,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压根儿没有。谁有本事都可以抢译,谁能占领市场谁就是老大。有太多的文化人涉足过翻译领域,在很多非常尴尬的历史时期,翻译文学作品要比写作更容易生存,来钱更快,更容易成为躲风避雨的码头。巴尔扎克的著作成了傅雷最好的憩息地,同样是在困难关头,很多人就没有他那样幸运。1949年以后,图书出版基本上被垄断,翻译苏联作品成为时髦,许多搞翻译的人不得不跟在老大哥后面亦步亦趋,比如也是翻译法国文学的李青崖先生要翻译莫泊桑,就必须小心翼翼地申明自己的选目是根据苏联的权威译本而定。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有点迫不得已,更狼狈的则是施蛰存先生,他只能捡些别人挑剩下的玩意,比如尼克索的《征服者贝莱》,以施先生挑剔的眼光,以他的学养,我不太相信他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喜欢这些流行一时的作品。
  
  傅雷的幸运在于他的翻译一点都不用勉强,完全可以沉浸在伟大的巴尔扎克身上。同样是被打成右派,同样是拿翻译报酬,靠翻译这门手艺吃饭,傅雷要比施先生自在潇洒很多。很长时间里,巴尔扎克都是一个主旋律作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被马克思、恩格斯看好,巴尔扎克有幸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翻译他的作品是旱涝保收。
  
  傅雷的最后一部翻译作品是巴尔扎克的《幻灭》,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巧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9:26 | 查看全部

  
  傅雷先生翻译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一段很短很经典的话,意思是说,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生物,人又是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有了思想,所以也是最强大的生物。一滴水、一缕水汽,都有可能致人于死地,但是人还是比压倒他的世界万物高出一等,因为人类明白世界万物在哪些地方胜过自己。很长时间内,我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话说得太哲学了,有那么一些绕人,到底想说明什么呢?
  
  傅雷是个有才华的人,除了在翻译方面的特殊贡献,他对音乐的爱好、对美术的见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说傅雷的这一生可歌可泣并不为过,他是一株芦苇,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但是我们以傅雷为例,是不是也可以反问一句,人同时会不会又是一些没有思想的芦苇?因为世界上许多最反人类的坏事,都是人这种高等动物自己干出来的,战争、政治迫害、丑陋的背叛和无情无义,所有这些都和冠冕堂皇的我们脱不了干系。
  
  过去100多年,无休止的战争和政治运动,成了父辈和祖父那一辈人的噩梦。今天经常响彻我们耳边的“和谐社会”一词,还有那些对于是非与价值的简单判断,如果能早一些流行多好。时至今日,我们只能庆幸,那个噩梦时代终于结束了,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恰恰是在那个不太好的年代,忍辱负重的傅雷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或许也解释了一个古老的真理,痛苦的结晶往往才是最美好的。
  
  我不知道如今还有没有人能像傅雷那样,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投入到翻译文学作品中去,时代已经改变,文化人面对的问题已完全不同。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华夏,正在相对地变得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远离战争和政治运动,社会越来越和谐并且开始讲究双赢。
  
  20多年前,在大学里做硕士论文时,我提出过一个观点,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但要研究作家原创的作品,还要研究翻译文学的语言。现代汉语的发展壮大,文学语言的日趋成熟,是由这两种力量同时推动的,而傅雷恰恰是翻译文学领域中最突出的一位,他不仅向我们贩卖和推销了外国文学,还把第一流的汉语范本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直接影响了很多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9:37 | 查看全部
 四
  
  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冒冒失失谈论翻译是很可笑的。法国的纪德翻译莎士比亚,把“静得连一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译成了“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为此,傅雷与施蛰存曾有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傅雷认为这个绝对不是错译,而是“达意”和“传神”。英法两国人形容安静有不同的习惯,重点不在究竟有没有老鼠和猫,就像中国人说“鸦雀无声”,鸦和雀都是虚拟的,我们说“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绝不是真有那么好的听力,死抠字面无疑会闹笑话。
  
  有什么样的翻译,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同样,有什么样的读者,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翻译。也许读者根本不在乎傅雷的那些努力,对于翻译作品,匆匆地看上一遍,知道一个大概已经足够,明白几个洋人的名字和故事便算完事。世界文学名著已成为最好的文化装饰,成了客厅中高大书架上象征品位的摆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傅雷的翻译,过犹不及,过分地钻牛角尖,弄不好也会走火入魔。然而有人喜欢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气,譬如我,就是傅雷译本的坚定拥护者和受惠者,他译文中特有的那种节奏、那种语感、那种遣词造句的风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
  
  傅雷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达意和传神上,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让读者获益匪浅,我正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写下这篇怀念文章的。傅雷活着的时候,美文这个词还不流行,因为在老派的人看来,“文”这个字本来就含有“美”的成分,天生就应该是美的,只不过随着文字的普及,随着文化的泛滥,文已经越来越不美丽,越来越不讲究,基于这样的现实,强调傅雷的译著为美文并不过分。
  
  傅雷的远去意味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文化和文明缺失的昨天,他的浩瀚译著曾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一位法国学者谈到莫扎特,曾说他的音乐不像他的生活,更像他的灵魂。莫扎特的生活是不幸的,他的音乐却充满了欢乐。傅雷的译文也不像他的生活,他留下的文字美丽清新,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傅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31:30 | 查看全部
 四
  
  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冒冒失失谈论翻译是很可笑的。法国的纪德翻译莎士比亚,把“静得连一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译成了“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为此,傅雷与施蛰存曾有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傅雷认为这个绝对不是错译,而是“达意”和“传神”。英法两国人形容安静有不同的习惯,重点不在究竟有没有老鼠和猫,就像中国人说“鸦雀无声”,鸦和雀都是虚拟的,我们说“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绝不是真有那么好的听力,死抠字面无疑会闹笑话。
  
  有什么样的翻译,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同样,有什么样的读者,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翻译。也许读者根本不在乎傅雷的那些努力,对于翻译作品,匆匆地看上一遍,知道一个大概已经足够,明白几个洋人的名字和故事便算完事。世界文学名著已成为最好的文化装饰,成了客厅中高大书架上象征品位的摆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傅雷的翻译,过犹不及,过分地钻牛角尖,弄不好也会走火入魔。然而有人喜欢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气,譬如我,就是傅雷译本的坚定拥护者和受惠者,他译文中特有的那种节奏、那种语感、那种遣词造句的风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
  
  傅雷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达意和传神上,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让读者获益匪浅,我正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写下这篇怀念文章的。傅雷活着的时候,美文这个词还不流行,因为在老派的人看来,“文”这个字本来就含有“美”的成分,天生就应该是美的,只不过随着文字的普及,随着文化的泛滥,文已经越来越不美丽,越来越不讲究,基于这样的现实,强调傅雷的译著为美文并不过分。
  
  傅雷的远去意味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文化和文明缺失的昨天,他的浩瀚译著曾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一位法国学者谈到莫扎特,曾说他的音乐不像他的生活,更像他的灵魂。莫扎特的生活是不幸的,他的音乐却充满了欢乐。傅雷的译文也不像他的生活,他留下的文字美丽清新,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傅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32:19 | 查看全部
刘海英:生活池塘里的亚马孙蝌蚪时间:2014-07-11 作者:未详 点击:230次   她叫刘海英,一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喜欢读书,写文章,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二十岁那年,她经常感觉膝关节酸疼,后来疼痛逐渐升级,还伴随着脱发,父母慌了,急忙带她去省城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内发性红斑狼疮还伴随着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纸诊断证书犹如一张命运的判决书,让刘海英一家的生活瞬间黯然失色。
  
  躺在白色的病床上,刘海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死死盯着天花板,不言不语。大他两岁的哥哥,经常握着她的手,讲张海迪的故事。有一天,哥哥拿回一份资料说:“这个故事你一定要好好听,这些蝌蚪都是有硬骨头的,生活的潮流打不碎它们。”“蝌蚪还有骨头啊!那你讲来听听吧!”
  
  于是,哥哥的故事就开始了,题目是《亚马孙蝌蚪》:在夏末秋初的季节,青蛙在美丽的亚马孙荷塘产下卵子,从此再不管它们的死活。这些卵子,首先是红蜻蜓的美味佳肴,而后是蓝水鸟和水蛇。这些亚马孙蝌蚪的每天都是在和死神战斗。每一个敌人都那么强大,可是这些蝌蚪没有畏惧。随着它们越长越大,天敌成倍增加,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真是天罗地网。亚马孙蝌蚪的成活,是个神话和奇迹,那一刻,她被顽强不屈的蝌蚪感动了。
  
  生活的希望,被哥哥一点一点地唤回。那一天,刘海英对哥哥说:“我想写作。”听到这句话后,哥哥很开心,鼓励她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以鼓舞更多和病魔作斗争的人。写作的过程是快乐的,沉浸在往事里便忘记了眼前的痛。刘海英用快乐的笔调、细腻的心思,如实记录生活的场景,那些文字感染了很多人。
  
  病魔没有就此止步,四年下来,她的双手严重变形,只有两根大拇指能活动,其余手指都已佝偻在一起。除了自己能大小便,她连倒便盆的能力都没有。在别人眼里,她毫无快乐可言,可她脸上始终堆满微笑,她说:“我没有理由不快乐,这么多朋友关心我、关照我,还有很多的读者喜欢我。”
  
  后来,刘海英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大她两岁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朱爱国喜结连理,可是这种幸福仅仅维持了六年。2007年6月,爱人朱爱国不幸去世,这一次,她没有绝望,想到了那些九死一生的蝌蚪,她决定做一只生活池塘里的亚马孙蝌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32:46 | 查看全部
 
  丈夫走后,刘海英坚持住进养老院,她说:“婆婆年龄大了,我不想让她伺候我。”后来,在街道的帮助下,刘海英租了一间房子,虽然简陋,但对她来说却是天堂,在这里她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尽情流淌。2012年10月,孙海英22万字的文集《只要生命还在》面世,新书首发式上,很多人慕名而来,他们为刘海英两根拇指写作的毅力所折服。
  
  只要生命还在,生活就有希望。辽宁市文联主席郭兴文看了她的事迹后欣然写道:“刘海英就是一只亚马孙蝌蚪,虽经历诸多苦难,可她的坚强与达观,证明了苦难对她来说是块垫脚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33:09 | 查看全部
别拿可怜当借口时间:2014-07-12 作者:未详 点击:114次   别拿可怜当借口,这话,一方面是对身世或处境比较可怜的人说的,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故意说自己可怜或者同情别人,却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的人说的。
  
  天底下不乏可怜之人,或许你我身边就有。或许他们来自单亲家庭,父母早亡,家里条件很不好,一切都靠自己打拼,他自己虽然努力,却依旧活得没有人样;或许他们一生下来,便是残疾人,有着天生的缺陷;或许他们年纪轻轻,便得了绝症,无力面对年老的父母绝望而悲伤的眼神的折磨……
  
  可怜人也许博得了大家的同情和眼泪,但是同情和眼泪真的一点儿用都没有。尤其是那些拿着同情当幌子的人,一旦矛盾激发,他们会信誓旦旦地对可怜人说:“要不是看你可怜,我老早动手打你了或我老早把你开除了……”
  
  如果我是那个可怜的人,我会主动离开你伪装的同情。是的,哪怕你的同情是真的,对于可怜的人又有何用呢?所以,可怜人不需要同情和眼泪。
  
  其实,可怜人最重要的是不自哀自怜。这世界,可怜人也多了去了。可是,你既然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那么多可怜,唯一的出路便是自强。自己内心强大,承受住一切,才是和可怜对抗的最好办法。
  
  最可怕的是,明明一点儿都不可怜,却要假装可怜,博得别人的同情。比如最近一则新闻说,新婚妻子因为丈夫不敢打蟑螂而觉得自己可怜,这多少有点儿假了。比如还有一则新闻说买红妹谈前夫落泪,孙楠怒斥前妻装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