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6:34 | 查看全部
 4
  
  在教堂里面无表情听着导游讲解,然后面无表情出去抽烟的,是中国中老年游客。
  
  在教堂里大为感动并心中暗暗发誓回去一定要信基督教的,是中国青少年文艺小清新游客。
  
  幻想着在教堂里做爱的,是美国游客。
  
  5
  
  在咖啡馆里站着一口气把滚烫的浓缩咖啡喝下去后走人的,是意大利游客。
  
  在咖啡馆一杯咖啡、一块蛋糕、一根烟坐半天的,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游客。
  
  在咖啡馆要可口可乐的,是美国游客。
  
  在咖啡馆要开水的,是中国游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7:02 | 查看全部
财务自由时间:2014-07-04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财务自由是指你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挣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要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
  
  财务自由跟你是否年轻或有多少钱无关。如果你能从本职工作以外的途径赚到足够你日常开销的钱,你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
  
  一个人要做巴菲特几乎不可能,但实现财务自由还是有可能的。财务自由的标准其实并不高,概括下来有几条:
  
  1。不必为钱而工作。
  
  大部分人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供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则“体面生活”会变得“不体面”。所以大多数人都在为钱而工作,尽管有时老板脸色难看,也只能忍气吞声。
  
  如果你可以不必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认为“为兴趣而工作”是迈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过创业而成功的企业家,最初就是从“做感兴趣的事”开始的。比尔·盖茨、杨致远当初的创业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初他们也不知道会获得这么大的一笔财富,金钱只是他们为兴趣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
  
  我们很多人投资就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什么商业模式和价值分析并不是兴趣所在,他们关注的焦点在“股价=钱”,一个涨停板让他们high,一个跌停板又让他们down。他们完全被代表“钱”的价格曲线所控制,即使做投资他们也是“为了钱而工作”,但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他们离钱越来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7:14 | 查看全部
  2。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除了工资收入外,财产性收入是实现财务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保证不工作的时候也有净现金流入。
  
  财产性收入可以来自房租、股票红利、债券利息等。
  
  有的人可能拥有不少房产,但每个月下来收入的租金还不够偿还银行的按揭贷款,现金流是负数。像这样的资产在财务负债表上属于“债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
  
  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其实是投资理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理财命题。
  
  3。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给“财务自由”一个定量的概念,即净资产。如大家经常提到的资产管理人常用的一个概念:高净资产投资者,即总资产-总负债≥100万美元。这是现在的水平,如果你将目标定在20年后,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年均2%),这一定量标准应该是:一线城市446万,二三线城市297万,小城镇149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7:55 | 查看全部
 4。保有一颗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个人要有多少资产,才能实现心灵的自由?这实在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既有钱,又有闲,还保持了一颗平常自由心的人。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实现财务自由,既要身向往之,还要心向往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8:16 | 查看全部
“离线酒杯”的温暖时间:2014-07-04 作者:未详 点击:123次   喜欢旅游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去巴西圣保罗的酒吧,一定会被一种“离线酒杯”所吸引。它是一款新型的啤酒杯,酒杯底部只有一侧有脚,其余部分需要用手机垫着,杯子才不会倒。因为它有效地防止了顾客聚会时只顾玩手机、忽视和朋友们聊天交流的现象发生,把人们从在线世界中解救出来,故得名“离线酒杯”。
  
  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多斯是一名广告设计师,他生性开朗,喜欢交朋友,工作之余,常常到酒吧和朋友小聚一下。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很享受这种氛围。大凡和他一起喝过酒的人,都会成为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聚会的桌上又来了几个新面孔。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并不热衷于和周围的人聊天,而是自顾自地摆弄着手机。
  
  有几次,多斯和他们打招呼,对方都是敷衍了事地“嗯嗯”两声,继续低头玩手机。这让一贯热情好客的多斯有些难堪。当一个新朋友又一次对着他“呵呵”干笑,然后把视线移到手机屏幕上时,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面露不悦道:“朋友,手机就那么重要吗?要真是这样的话,你又何必大老远跑到这里,在家里一个人欣赏岂不更好?”对方并不领情,冲他摆摆手:“你不懂,我们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看来你早就落伍了!”多斯还想辩驳两句,却被一旁的朋友拉住了:“算了,他有他的权利,我们聊我们的。”他只得强压住心头的不快,闷闷地喝光了杯中的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8:33 | 查看全部
  回到家里,想起聚会上的情形,多斯的心里还有一丝不悦。他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客厅,想要为自己倒上一杯酒,因为有些心不在焉,酒杯没放稳,里面的酒顺势洒了出来。情急之中,他连忙拿起旁边的纸盒托住了快要倒下的酒杯,就是这一举动猛然触动了他。设计一种底部不平衡的酒杯,喝酒的时候大家要想着拿什么东西去支撑它,在酒吧里,手边能用的就只有手机了,这样不就可以让那些人摆脱手机的干扰了吗?想到这里,多斯顾不上喝闷酒了,他兴冲冲地来到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就刚才的想法绘制酒杯的设计方案。第一个不理想,再来第二个、第三个,多斯孜孜不倦地画着,经过两天的奋战,这种杯底只有一侧有脚的酒杯雏形新鲜出炉了。
  
  多斯拿着设计方案请朋友们赏鉴,大家都对这种奇特的设计赞不绝口,有朋友根据他的设计生产出一批产品。当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啤酒倒入这种酒杯时,旁边的人赶紧递过去自己的手机加以支撑,杯中的啤酒才没有溢出。
  
  后来,根据朋友们的建议,多斯还设计出了多种型号的酒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手机的形状,选择合适的杯子。当然,使用者不用担心喝冰镇啤酒时,杯子外侧凝结的水珠会流到手机上,因为它独特的设计形状会让水珠顺着有脚的那侧杯壁直接流到桌上。
  
  这种酒杯在酒吧里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很多年轻人更是爱不释手。大家在喝酒时,不得不用手机充当支架,没有了手机的干扰,聚会又恢复了以往把酒言欢的场面,这让多斯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18:56 | 查看全部
 当有人问起他设计“离线酒杯”的初衷时,多斯感慨地说:“我希望看到这样的美好场景——人们来到酒吧,就应该暂时离开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里与人交流,哪怕只有两个小时。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就不会那么冷漠,彼此的交流多了,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
  
  一盏小小的酒杯,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创意,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意。即使再热衷于掌上世界的人,也会在这种独特的“离线酒杯”面前感受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从而敞开心扉,加入到相互交流的大家庭中。那该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20:55 | 查看全部
他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时间:2014-07-04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醒来,天还没有完全亮。他习惯性地从床头抓起手机,睡眼蒙眬地扫了一眼,6点17分,一堆微信新信息,多到没有显示数量。
  
  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发微信,从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刚刚看手机前的两分钟。他躺着,开始刷屏。各种小道消息、八卦、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个人感悟、生活细节、瞬间情绪……还有各种群里的观点争论、时局探讨、家长里短、晚餐食谱、出游信息、饭局通知、语音留言……她也醒了,晨光里所见与昨晚睡前如出一辙——他埋头于手机,沉浸在朋友圈里。她想开口说点儿什么,却改了主意,也拿起自己的手机,去微信里“约会”。
  
  他们都沉默着,在各自的微信里怡然自乐。最远的距离,不过是我在你的身旁,你却在朋友圈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21:07 | 查看全部
 以前,她不知道,他居然有那么多朋友——以朋友圈来算的话。包括她见过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她没见过的小学同学、本地客户、异地经销商、羽毛球俱乐部的会员、穷游网里的驴友、快递公司的速递员,还有“摇一摇”摇出的看同一场电影、坐同一趟车、等候同一航班的人。
  
  性格的差异,在朋友圈的选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人来者不拒,有人精挑细选,有人无所顾忌,有人心存警觉。
  
  他是活跃的“找朋友”型,只要发现新朋友,便把对方加进朋友圈,而对别人的“入伙”邀请,也欣然接受。因而,他有30多个信息群,几百个微信好友,高峰时段,微信提示爆屏。
  
  她不太会主动出击,拒绝所有不熟悉者的进入,对自己不喜欢的邀请视而不见。为数不多的几个群里,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般不多说话,有些时候,甚至不太看那些堆积如山的信息。
  
  他们的朋友圈有交集——最初几乎相同,都是相互熟悉的人。很快,交集就变得越来越小,各自的朋友都在扩充,都认识的人,都了解的事,都参加的群,渐渐少了——不是绝对数量的改变,而是被不断扩充的加入者所稀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9:21:18 | 查看全部
 
  曾经,他们是各自的第一个微信好友,然后,加入同样的群——“同学汇”“亲友团”之类,很有一种大聚会的热闹和亲切。紧接着,麻烦随之而来。
  
  她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两张电影票,马上有人评论:“戏”演得不错,重色轻友——为了陪她看电影,谎称加班而推了哥们儿饭局的他,被抓了个正着。
  
  “亲友团”的闲聊,也一样能演变成纷争。那天表嫂问,在哪儿过年?她随口说回上海。于是这成了表嫂要求表哥跟自己回娘家过年的理由。最后惹怒了群里的舅妈,一个长途电话,直接向她婆婆投诉——尚且瞒着老人的过年计划,就此打住。
  
  太紧密的朋友圈,让他们不自由。尽管开始之时,她曾经窃喜:看你还说谎不?再说加班见客户,去群里问一声,自然有不明就里者说漏嘴。很快她就发现,其实朋友圈也需要距离。
  
  当朋友圈成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它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对方,让沟通变得没有阻碍,表达变得更加顺畅;同时,它也能挑起话题,制造是非恩怨;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能让两个人更为疏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