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0:45 | 查看全部
 因为何九叔是入殓师,承担着相当于今天法医的职责,他要对一个非正常死亡的人出具相关证明,并为此负责——至少,武松回来,一定会找到他了解情况。这种责任会让他不得不较真。这正是王婆担心的。
  
  但是,西门庆不担心,他只用十两银子就搞定了何九叔。其实,何九叔不是贪十两银子,他是怕西门庆。西门庆只是用这十两银子暗示何九叔:这事是我的事。你要是不明白这个事,你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为什么何九叔那么怕西门庆呢?两个原因:西门庆是个刁徒,西门庆把持着官府。
  
  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最怕的就是两种人:流氓和贪官。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碰到的不就是流氓张驴儿和贪官桃杌吗?不就是这两种人把窦娥送上了断头台吗?读《水浒传》,常常让人联想到元杂剧。二者产生于相近的时代,同一个社会。
  
  何九叔一验尸就断定:武大郎定是中毒身亡。何九叔大叫一声,往后便倒。王婆便道:“这是中了恶,快将水来!”喷了两口,何九叔渐渐地动转,有些苏醒。王婆道:“且扶九叔回家去却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1:09 | 查看全部
 在家里,他悄悄告诉老婆:“武大定是中毒身死。我本待声张起来,却怕他没人做主,恶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蜂剔蝎?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殓了,武大有个兄弟,便是前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倘或早晚归来,此事必然要发。”于是,急中生智,假装中邪,昏迷过去。老婆便道:“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火家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你到临时,只做去送丧,张人错眼,拿了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证见。他若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
  
  可怜的武大郎,他的性命就做了何九叔夫妻的一碗饭了!
  
  当人们主持正义却要冒砸了饭碗的风险时,人们往往选择饭碗而丢弃正义。对利害的考虑总是压过是非的判断,这是一般人性。
  
  像何九叔这样的普通小民,心中是有是非、有良知的,但是,假如他们得不到保护,独自主持正义的成本太高,高到他们无法承受,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并且,在沉默中成为罪行和恶人的同谋。
  
  在非公民社会,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的芸芸众生既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更不具备保护他人、维护正义的能力。邪恶肆虐之时,普通人就是鲁迅先生所沉痛揭示的两种人:被糟践的示众材料和沉默不语的看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1:21 | 查看全部
  何九叔明明知道武大郎是被毒死的,但是,他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做沉默的看客。
  
  假如没有武松,或武松永不回来,或回来后不去威逼他说出实情,他就会永远沉默,让无辜者冤沉大海!
  
  其实,只要大多数人不再沉默,我们本来无须英雄。我们可以自己救自己。
  
  英雄爆发的时候,正是大多数人沉默的时候;英雄挺身而出的时候,正是大众不敢出头的时候。因此,有“水浒”式英雄的时代,一定不是一个好时代。孽生和需要英雄侠客的世道,也一定不是一个好世道。在委屈和凌辱中只会巴望英雄侠客出手的人,一定是个懦夫。
  
  问题是:是什么把人民变成了懦夫?
  
  答案是:成本核算。当一个人为了主持正义,却不得不付出不该付出的代价时,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就变成了懦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1:33 | 查看全部
日本士官学校的尴尬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初级军事学堂)而进入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优秀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了中国。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的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蚁屋书房出的《陆军士官学校关系者》,里面记载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令他们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第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
  
  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难堪,接着宣布第二名,谁知还是中国人。这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将军蔡锷。这样一来,引起的骚动更大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了一下——不幸,这次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代,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为第三名。想想前四名内,日本人不过半数也尴尬,又递补了一个日本学生作为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另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军司令官、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林仙之、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上课,以免同样的场面重演。
  
  蒋百里得了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谁知道百里将军说的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顺便说一句,中国人里那个唯一没有中奖的是谁呢?据说此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可是生活优越,读书不如另外三位用功,学习成绩一般,但谈起用兵来可以彻夜不眠。这个人就是孙中山麾下的粤军名将——许崇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1:47 | 查看全部
无人倾听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一个下午,饶有兴趣地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
  
  但你有这样一个闲散的下午吗?不是你没有时间,而是你没有耐心。正是因为你没有耐心,所以失去了机会。
  
  曾祖母在世时,经常给我讲家族史,说曾祖父如何到上海去做生意……那时我准备高考,没时间听;后来,我奶奶给我讲爷爷在旧政府做事的趣事,讲她与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一起上学的故事……那时我在找工作,也没有时间听。
  
  现在,我想收集一些家族资料,为后人留下点文字,但她们都已随风而去。
  
  我们正在丧失倾听的姿态、倾听的心态,并且从个人心理泛化到了社会心理。酒桌上的杯来盏去、絮絮叨叨,不会有人倾听;充满了官话的报告会,也不会有人倾听……倾听需要有一种“空杯”的心态,迎接它,容纳它,消化它,记住它。
  
  崔永元发起、筹划了一部纪录片——《我的抗战》,他花了10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的影音资料长达10万小时。但遗憾的是,他制作出来的纪录片电视台不愿意播,因为这样的片子“无人倾听”。
  
  小崔曾经非常愤慨,为什么中国的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是搞对象的节目,而在日本却是严肃的纪录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那些无厘头的搞笑剧、穿越剧、荒诞剧,却不能“倾听”关于民族的真实故事?
  
  这事不能深思,一深思,就会觉得可怕。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中华民族真是奇怪,五千年了,基本上是在混,不过能混五千年真的很伟大,很了不起。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曾来杭州做讲座,说中国人都在混日子。他说混日子不是说现代的中国人混日子,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不混日子的时候。
  
  陈寅恪的话,贬中有褒。顾彬的话,就剩下贬了。不要说顾彬先生是愤青,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思想过于简单,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生存的质量和尊严。
  
  记不起哪位作家,把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视作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是一个“生存至上”的人,他非常平庸,不重情,他的“义”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去干。
  
  这就是“混”。
  
  人们以“混”为乐,不需要清醒,也不需要反思,当下“混”得好,有酒喝,有饭吃,有房住,有份轻松的工作,一切OK。
  
  顾彬说,生活中你可以贫穷,可以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可以买不起房子……但有一样东西你一定要拥有它、一定要守住它,这就是信仰。
  
  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还拥有信仰?我们所谓的信仰,也许就是赚大钱、住大房、开豪车、娶美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2:00 | 查看全部
100种生活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我曾有一个风流不羁的朋友,他从初中开始早恋,一发不可收拾,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换女朋友。那时的我年少无知,甚是羡慕。一直到20岁时,他仍然如此,他常问我们是怎么做到可以跟一个女孩子相处那么多年。
  
  他相处过最久的,只有半年,他们分手那天,我陪他坐在楼下。我说:“这个挺好的,而且你们相处得也挺好的,为什么又要分手呢?”他只是目光呆滞地看着天上,过了很久,才若有所思地说:“我感到害怕,害怕和一个人相处那么久,然后再也不分开,一辈子就对着一个人,这样的生活太平淡了。”
  
  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同样无法想象一辈子对着一个人,过着一种生活,看一种风景。后来我告诉朋友们:“以后我结婚了,和妻子生下一个儿子,然后去父母面前跪下磕三个响头,说:‘我是独子,好在如今咱家有后了,再见。’从此一生漂泊,四海为家。”朋友们听了只是觉得好笑,他们举起手中的矿泉水,说:“牛掰,干一个。”
  
  回想起十多岁时,我们总是不上课,成群结队地游荡在外。并不知道自己要干吗,对未来也没有打算,只是觉得很自由自在。我们总觉得,每天待在教室,会闷死,觉得生活不会再有变化了:早晨起来去学校,一直到夕阳西沉,然后结束一天。那是我人生里最想变成一只鸟的时期,希望可以飞起来,甩开这钢筋丛林的地方,在天空眺望远方,去我目所能及或者目所不及的美丽的地方。
  
  有时坐在长江边,看着对岸,陷入深思:人生就像这河的两岸,游过去游回来,才有截然不同的风景,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风景。
  
  年少的不安和躁动,也许是每个人必经的。小时候,我以为我爹是一只没有脚的鸟,永远都在飞,没有办法停顿下来。所以在我成长的过程里,难免漂泊。小学时我就已经会说粤语、上海话和重庆话了。后来某年回到老家,去到父辈们生活过的老房子,走进爸爸的房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些布票和一本满是灰尘的笔记本。打开笔记本,第一页写着“走尽天下路,看遍天下景”。才明白爸爸年少时有一颗和我一样躁动不安的心。
  
  初中毕业后,我不想再上学,但是当舅舅问我“那你打算干吗”时,我一个答案都没有。我只是想与众不同,不想与千万人过同一种生活,却不知道这种与众不同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小时候美术课老师要我们画西瓜,全班就我一个画了个黑底绿纹的西瓜。
  
  后来我去海口上高中,那是最难熬的三年,孤独而且寂寞。坐在大海边,我忍不住笑自己,现在终于与众不同了,一个人跟曾经所有熟悉的地方和人隔海相望。我才明白,这些全是无知地追求一种虚无的特立独行所付出的代价。开始有淡淡的后悔。
  
  在小时候的那堂美术课上,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虽然你画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可是全班也就你一个人没有画出西瓜来啊。”因为追求不同,反而毁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所有追求非主流的人都犯过的错误。
  
  后来,我开始变得安分,和所有人一样,静下心来,考上了一所大学。初中时的那些朋友也一样。大二的冬天,那个最风流不羁的好朋友告诉我,他要结婚了。我觉得不可思议,连问了好几个人才确定是真的。我曾以为他永远不会结婚,至少不会是最早结婚的。
  
  回到重庆参加他的婚礼那天,看到他站在台上,和新娘四目相对的瞬间,他忍不住流出泪来;说“感谢父母”时,他又流出泪来。那天他和所有人一样,摆起所有结婚的人都会摆的酒席,而身旁牵着的那个平凡姑娘,绝不会是他交往过的那么多女孩子里最特别的一个,但她是唯一一个和他步入婚姻的姑娘。我们站在台上为他唱起张宇的《给你们》,心里感触良多。我们曾最害怕波澜不惊,此刻却真心地为这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平凡的幸福感动不已。
  
  不管我们曾爱过多少人,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个让你习以为常的人,也只有平凡和平淡才是能让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也才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开始理解生活,早已摒弃了以往无知的追逐。
  
  正如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2:41 | 查看全部
江上渔者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一片宁静的湖泊,面积不大,湖水碧绿,偶尔有鱼儿浮出水面吹个气泡,旋即逃遁了。恰逢三月,湖岸四周的油菜花,芳香四溢。一位老人家坐在湖岸边怡然自得,一根烟抽完收一次网,总能在3至5次的几率中捕获一尾鲫鱼,微微泛黄的鱼背,体态丰盈饱满,鲜活乱蹦。到午后,老人家的鱼篓里已经收获了小半篓的鲫鱼。
  
  瞅一眼老人家的捕鱼工具,简单到令人咋舌,五根发黄的竹子,一张缝缝补补千百次的旧渔网。再看老人家捕鱼的方式就是傻瓜式的收网,每次老人家抽完烟,旋即收网,收网的方式就是拉一下系在竹竿一头的绳子。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老人家无意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用四根竹子支撑起一张渔网,再用一根竹子做支点,一头插在岸边的土里,另一头系上绳子,稍稍一用力,轻松就拉起了整张网。杠杆原理他不一定懂,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能融会贯通,这就是智慧。
  
  夕阳西下的时候,湖岸四周宁静而优雅,令人流连忘返,但凡经过的路人总会随手掀开老人家的鱼篓瞟一眼,然后啧啧称赞,流露出一副艳羡的目光。
  
  当天边的残阳退去,只剩几片血红的晚霞时,老人家开始最后一次收网,一尾肥硕的大鲫鱼被网住了,于网中不断地翻身。当最后一尾鲫鱼入篓的时候,鱼篓已经盛满了。老人家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凯旋式的笑,老人家不光钓来满腹的好心情,也钓出了自己的智慧果实。
  
  相信许多路人看过这种简陋的捕鱼工具后,心中都结了这样一张由五根竹子组成的破网,都试图去将它兑换成现实,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得到。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就算神仙来替你编织好那样一张网,你也未必有时间去捕获一篓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3:06 | 查看全部
她是上天送来的礼物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在1935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7岁的秀兰·邓波儿获奖,同时她从颁奖人那里得到了这样一句评价:“圣诞老人送给人类的最可爱、最可亲的圣诞礼物。”此后多年,这个说法常常在被修改后,用来称赞各种童星,但没有一个童星可以像她那样,完全当得起“上天的礼物”这样一个称号。
  
  她的确是个奇迹。在她母亲的回忆中,她出生之后,从来不曾患病,也不会半夜醒来哭闹,3个月大的时候,就拒绝用奶瓶,家人得用汤匙来喂她。她学东西特别快,6个月大的时候学会说话,13个月大的时候会走路,4岁开始拍电影后,这种学习能力又表现在背台词和表演上。她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片场里发生的一切,但结果出人意料,她要求母亲在开车时给她念台词,演员比尔·罗宾逊在拍片期间教她舞蹈,这些舞蹈包括一个软鞋舞、一个木鞋华尔兹、三个常规踢踏舞,她只是听着他的脚步,就基本学会了。据说,她的智商达到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3:19 | 查看全部
  更令人迷惑的是,她在电影里呈现出的性格,也就是她在现实中的性格,早慧、活泼、笑容可掬,孩童身上通常会有的劣行,都没有在她身上出现过。她有点像顾城所评说的薛宝钗,是一个有“空性”的人。作家查尔斯·埃克特也曾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说她“没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她是原欲的具体体现”。别的童星被称作“天使”“精灵”,像是一种超出的赞美,但当人们用这些词语描述秀兰·邓波儿的时候,却没有一点过度的嫌疑。她是空的、透的,却又不像许多有空性的人那样,是冷的、淡的,她是暖的。无论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中,人们都在搜寻有这种品质的人。或许在成年后,她渐渐丧失了这种品质,但至少在她的童年时期,她曾是这种品质的代言人。
  
  她的确有一种“上天的礼物”的属性,她所获得的一切,都像是人们给这件礼物的回馈。她获得奥斯卡奖时,颁奖者、制片人、幽默作家欧文·S。科本是这样评价获奖者的:“屹立在电影界的一位伟人……演员中一位卓越的人物,由于她在1934年取得了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我们要授予她一项特别奖,获奖者就是秀兰·邓波儿。”随后,还在颁奖时说了那段著名的话,“亲爱的,当圣诞老人把你变成一个芳香、动人、有两个小酒窝、面带笑容的娃娃,从造物烟囱投入人世时,他给人类送来了最可爱、最可亲的圣诞礼物,你使这个疲倦而古老的世界心花怒放,通过你天才的艺术气质和自然的表演,千万个孩子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千万个老人也随之开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3:33 | 查看全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出现在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危机需要她这样的礼物,危机也烘托出了她的美好。
  
  关于那场危机,已经有足够多的描述了,失业,减薪,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重的盘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孩子得轮流吃饭,一人一天。也正是在这种危机中,精神上的慰藉变得非常重要,那10年也成为电影的盛世,到了1939年,美国的电影票房是7亿美元,分摊到每个家庭是25美元,这笔钱在当年,可以买到60磅肉。
  
  秀兰·邓波儿在经济危机降临前一年出生,在危机中长大,并成为最著名的明星。她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表面上的欢乐洋溢,还有更深层的抚慰。作家查尔斯·埃克特在他的文章中强调了她的作用:“在所有这些影片中,她主要的作用都是去软化铁石心肠(尤其是富翁的铁石心肠),代表别人去吁请,敦促两个对立社会阶级的成员互相沟通,有时还可获得新生。”他甚至把她的电影称为“诺丁汉花边”(英国19世纪60年代诺丁汉地区,由童工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下生产出的花边),认为她的电影柔化和软化了那个时代,制造了一种沟通的可能性,一种欢乐的幻觉,一种爱的氛围。
  
  她在现实中的逸事,是这种能力的延续,为她的神话提供了更多佐证。1936年,罗斯福总统接见她,她朝总统夫人的后背丢小石头,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怀疑她是被人指使。胡佛去跟她谈话,她用手指头在他手心里跳舞,他的心瞬间软化。后来,她甚至跟这个声名不佳、冷酷残忍的家伙成了朋友,或者说,闺密。她退出银幕之后,开始从政。某次,她的住处丢失了珠宝,胡佛在3天之内帮她找回,还奉上这样一段话:“警察的目的是抓小偷,我的目的只是让你笑,所以我能抢在他们前面。”
  
  天赋加时势,使她无可替代、无法复制,也让她的去世,引起那么深、那么广的追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