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3:46 | 查看全部
  关于秀兰·邓波儿的逸事,除常见的那些之外,还有:
  
  1。关于她和母亲的关系,她说:“我们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伙伴关系,我们分享一切事情。”
  
  2。她的父亲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因为她的成名,晋升为加州银行位于一个富庶地区的分行的经理。有女人给她父亲写信,要求他帮她怀一个像秀兰那样的孩子。
  
  3。她成名后,收到大量的礼物,据说,她曾在生日时收到13万件礼物。有影迷送来一头小牛,这头牛在她的车道周围拉屎,她母亲不得不把小牛转送给了送奶人的老板。紧接着,有影迷表示,会在她1935年的生日那天,给她送来一只袋鼠,她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脸变得煞白”,后来,影迷作出让步,送来两只较小的袋鼠。
  
  4。她有一部获奖自传,是1988年出版的《童星》。在书里,她写了自己生活的阴暗面,以及童星在当年的好莱坞所受到的盘剥和伤害。比如,导演为了拍摄一群孩子在奔跑中跌倒的镜头,故意在地上拉了一根绳子,让孩子们在奔跑中毫无防备地被绊倒,而且不做任何防护措施。
  
  5。上海良友公司的《电影画报》曾在1936年5月1日的那期杂志上,以秀兰·邓波儿作封面。她成为第一个登上这本杂志的好莱坞女星。
  
  6。她曾在1977年4月访问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曾经每周播放她的电影。她的代表作,几乎全是以这种方式被中国人熟知。
  
  7。内地演员刘纯燕(金龟子)曾为她的四部电影配音,并在1989年凭借在《小歌星》中的配音,获得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
  
  8。2001年3月6日,迈克尔·杰克逊在英国牛津大学演讲时,这样提到秀兰·邓波儿:
  
  “前些时候,我有幸遇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一位童星秀兰·邓波儿,一见面我们什么都不说,只是在一起哭,因为她能分担我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只有我的一些密友,伊丽莎白·泰勒和麦考利·库尔金他们才能体会到。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博得大家的同情,只是想让大家牢记一点——这种失去童年的痛苦不仅仅属于好莱坞的童星。”
  
  9。有一种不含酒精的儿童鸡尾酒,用秀兰·邓波儿的名字命名。1975年2月,比尔·盖茨和他的小伙伴们所编写的BASIC演示成功后,他们喝了这种饮料表示庆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4:22 | 查看全部
成龙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我们在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的外景。外景地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是座废墟。两堵墙中间隔着一棵树,戏里要成龙由这边的墙跳出去,抓住树枝,一个翻身,飞跃到对面的墙上。
  
  从树枝到地面,有15米那么高,地上布满大石头。为了拍出高度,不能铺纸皮盒或榻榻米。
  
  “行不行?”工作人员问。
  
  “行。”成龙回答得坚决。
  
  摄影机开动,成龙冲上前,抓住树枝,翻到对面,一切按照预设的动作拍完。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拍掌赞好,但是成龙不满意,用术语说是动作“流”了,一举一动没有看得清清楚楚。
  
  “再来一次。”
  
  第二次拍摄过程一样,动作进步了,很清楚,而且姿势优美,大家认为能够收货了。
  
  成龙的意见是,看准了目标跳过去,像是为做戏而做戏,而剧情是他被土人追杀,走投无路,慌忙中看见那棵树而出此下策,所以最好是拍他回头看土人已追到,再跳上树才更有真实感。
  
  便照他的意思拍第三次。一跳出去,刹那间,大家看到他没有抓住树枝,往深处直落了下去。
  
  大概是成龙的本能吧,明明是头部冲下的,后来我们一格格地看毛片,他掉下的过程中还在翻身,结果变成背部着地。
  
  传来很重的“咔嚓”一声,大家心中大喊“不好”。
  
  成龙的老父也在现场,他心急地冲上前想看儿子的状况,要不是被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拉住,差点也跟着摔下去。
  
  成龙的身体并没有皮外伤,但是血像水喉一样由耳朵流出来。他的头下面是一块大石。
  
  大家七手八脚地用手边的布块为他止血。现场有个医生跟场,他跑过来用一片大棉花掩住成龙的耳朵。
  
  “怎么样了?”成龙并没有昏迷,他冷静地问道。
  
  “没事没事,擦伤了耳朵。”化妆师阿碧哄他。
  
  “痛吗?痛吗?”成龙的爸爸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成龙摇摇头,血流得更多了。
  
  担架抬了过来,武师们把成龙搬上去,并叮嘱:“千万要清醒,不能睡觉。”
  
  十几个人把他抬到车上。这条山路很狭窄,吉普车10分钟后才行至大路。
  
  崎岖颠簸下,血又流了出来,棉花浸湿了一块又换一块,成龙的爸爸担心地直向儿子另一边的面颊亲吻。
  
  搭上另一辆快车,直奔医院,但是最近的也要半小时才能抵达,成龙一直保持清醒。事后他告诉我们,当时他的头很晕、很痛,他很想呕吐,但还是强忍下来。
  
  终于到达医院,这程路好像走了半生。但一看这家医院,怎么这样简陋和破旧。
  
  我们冲进急救室,医生给成龙一连打了4针预防破伤风的药,再为他止血。可是血是由脑部溢出的,怎么止得了。
  
  “不行,一定要换脑科医院。”医生下了决定。
  
  又经过一场奔波,到达时大家发现这家脑科医院比上一家更破旧,心中马上起了疙瘩。
  
  过了一阵子,医生赶到,是一个外形猥琐的老者,满头凌乱的白发,那件白色的医袍看得出不是天天换的。
  
  他推着成龙进入X光室,拍了数十张片。
  
  经理人陈自强趁这个时候与香港联络,邹文怀和何冠昌得到报告,马上打电话找欧洲最好的脑科医生。
  
  医院的设备和它们的外表不同,许多机器都是很先进的。X光片出来后,医生们已组成一个团体,共同研究。
  
  “病人的脑部有个4英寸长的裂痕。”医生以标准的英语告诉我们。
  
  “流了那么多血有没有危险?”陈自强问。
  
  “好在是从耳朵流出来了。”医生回答,“要不然积在脑部,病人一定会昏迷。”
  
  “现在应该怎么办?”
  
  “马上开刀。”老医生说,“病人的颅骨有一片已经插入了脑部。”
  
  一听到要在这种地方动手术,大家更担心起来。
  
  “不开刀的话,血积在耳朵里,病人可能会耳聋,这还是小事,万一碎骨摩擦到脑组织,就太迟了。”那猥琐医生说。
  
  长途电话来了,现在带成龙去别的地方已来不及,由巴黎的国际健康组织介绍了南斯拉夫最出名的彼得逊医生,由他开刀,必定没错。
  
  “我们要让彼得逊医生动手术!”大家激动地喊,“快请彼得逊医生来,彼得逊医生到底在哪里?怎么找得到他?”
  
  其貌不扬的猥琐老头微笑着对我们道:“别紧张,我就是彼得逊医生。”
  
  成龙的父亲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
  
  彼得逊医生安慰道:“请不用担心,这个手术说起来比碎了手骨脚骨的手术更简单,问题是在脑部,你们以为更严重罢了。”
  
  说完,他把烟蒂摁熄,带领一群麻醉师、护士和两个助理医生走入手术室。
  
  一个钟头,过得像爬着般的慢,手术时间这么久,医生还说不严重。
  
  手术室外有个小房间,几名辅助护士在那里等待,这几个女人大抽特抽香烟,弄得整个小房间烟雾缭绕。
  
  门打开了,彼得逊医生走了出来。
  
  我们以为手术已完成,想上前去询问,岂知他向我们做了一个等一下的手势,向护士们讨了一根烟,点燃后猛吸不停,吸完后又回手术室去。
  
  又过了一小时,整队医务人员才走出来。
  
  “情况怎样,医生?”陈自强问。
  
  彼得逊摇摇头,大家都吓呆了。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彼得逊点了烟说道,“从他进院,照X光到动手术,血压保持稳定,没有降过,真是超人,真是超人。”
  
  “危险期过了吗?”陈自强大声地问。
  
  “过了。不过要观察一段时间,看有没有后遗症。”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彼得逊又猛吸烟:“你们在这里也没用。回去吧,病人要明天才醒。不用担心,包管他10天以后像新的一样。”
  
  护士把成龙推出来,我们看到他安详地睡着,像个婴儿。
  
  第二天,我们去看成龙的时候,护士们一面抽烟,一面“啧啧”称奇,她们说:“这位病人醒来还能吃早餐,而且胃口奇好,普通人现在只会吐黄水。”
  
  这一天,医生只允许我们几个人看他,进入病房时要穿上特别的袍子。见成龙躺在床上,他爸爸又去亲他。他与我们握手,没有多说话,然后昏昏地入睡。
  
  第三天,他开始头痛,“这是必然的现象”。医生说完,叫护士为他打止痛针。
  
  每一次打针,成龙都感到比头痛更难忍。这个人什么都能扛,就是讨厌打针。
  
  几天后,阿伦来看他,护士叫他在外面等。阿伦一边等一边吹口哨,吹的是戏里两人建立感情的友谊之歌《朋友》。成龙在里面听到,便跟着把歌哼出来。
  
  过了一星期,彼得逊见他恢复得快,便为他拆了线。是分两次进行的,先拆一半,停一天,再拆另一半。缝了多少针,大家都不敢问。
  
  “可以出院了。”彼得逊说,“相信酒店的环境比这里好。”
  
  3个星期后我们继续拍摄。“为了不影响戏的质量,上次失败的镜头,还要重新来过。”
  
  成龙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4:36 | 查看全部
文人逸闻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00次   一
  
  画家黄胄,善画驴。黄宗江屡向他索画,黄胄因忙致病,住院多时,未能立应。一日,黄胄遇黄宗江于黄山,宗江旧事重提。时隔二十多年,黄胄觉得十分抱歉,宗江说:“你不马上画,立个欠单也可以。”黄胄便写道:“二十年前欠宗兄公驴母驴各一头,母生母,子生子,难以计数,无力偿还,立此存照。”过了几天,黄胄画好两头驴子,派儿子送与宗江,并索还“欠驴单”,黄宗江复信说:“毛驴已由令郎送到。经验明系两头公驴,不能生育后代。兹取算盘拨算,雌雄二驴,代代相传至今,已共一千四百八十六头,明年将计四千九百九十九头,即使扣除已汇孽畜二头,阁下尚欠驴一千四百八十四头,明年仍欠四千九百九十七头。因差距很大,所以阁下的欠单恕不奉还。前途茫茫,仍祈努力,以免法庭相见时拿去笔证也。”黄胄无奈,过两天又叫儿子送去画驴两头,题曰:“母驴图,宗江老兄匹配。黄胄奉赠。”
  
  二
  
  启功生性豁达,在医院治骨质增生时,他写了两首《渔家傲》。其中一首是:“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4:50 | 查看全部
爱情的泪滴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32次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上学时,爱上了同样学习数学的米列娃。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米列娃,如果要把相对论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由此可见,米列娃的学识不在爱因斯坦之下。他们相爱同居后,米列娃很快有了身孕,这在19世纪是违背道德的大事情。
  
  为了爱,米列娃毅然放弃了得来不易的学业,一个人回到匈牙利乡下的父母家,为爱因斯坦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丽瑟尔。
  
  丽瑟尔一生下来就有精神障碍,后来,这个孩子不幸夭折。孩子去世后,米列娃的家人开始强烈反对她和爱因斯坦交往,理由是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面临与亲人决裂的危险,米列娃依然决定去苏黎世找他。
  
  而爱因斯坦连丽瑟尔一面都不曾见过。
  
  结婚后,为了支持爱因斯坦的事业,米列娃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研究。白天,她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晚上,给他查找资料,帮助他分析解不开的难题。一灯如豆,映出两个相依相偎的身影,在斑驳的土墙上纠缠,满心的美好甜蜜。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赚钱维持生活,她开了一所大学生家庭旅馆。
  
  在米列娃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爱因斯坦得以安心研究数学,一年就发表了五篇引起自然科学革命的论文,一跃成为科学巨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米列娃以为可以开始享受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了,可是,他却开始和不同的女人传出绯闻。
  
  1916年,爱因斯坦跟表妹相爱,给米列娃写信要求离婚,声称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这对付出一切的米列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出于本能,米列娃坚决不同意离婚。这让爱因斯坦大为恼火,以书面形式通知她,如果要保持婚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你应当保证我的衣物和被褥整洁,保证我的一日三餐,保证我的工作间整洁,特别要提醒的是,我的办公桌别人不得使用。二、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除非出席社交活动,特别不要让我在家里跟你坐在一起、跟你一道外出或旅行。三、跟我交往要注意以下事项:别希望我对你好、不发火,如果需要,必须立即终止与我的谈话,只要我要求,必须无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间。四、你有义务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我。
  
  尽管如此,三年后,他们还是离婚了。
  
  离婚后,米列娃一直带着孩子们生活在苏黎世——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她靠教钢琴维持生计。而他在柏林娶了第二个妻子,后来,又有了第三个、第四个女人。
  
  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巨星,人们把他当作一个可爱的喜剧演员。他那幅吐舌头的照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及文化,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爱慕他,就连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也曾幻想过,与他双双生活在一座孤岛上。
  
  为了配合巨星这种近乎完美的魅力,人们一直试图忘记米列娃。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从不说起这段经历。而曾付出一切的米列娃,凝结成巨人光环背后一颗凄婉的泪滴,盈盈百年,再不曾出现在阳光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5:04 | 查看全部
王石在剑桥的故事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如果说在哈佛有一种熬的感觉,那么在剑桥的感觉很滋润,像梦幻一般。”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自2013年10月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3个月之后,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王石在微博上介绍过他某一天的经历:清晨5:30起床,喝一杯果汁,骑自行车8分钟抵达CULRC(轻量级赛艇俱乐部),6:00开始一小时强度体能训练,7:30返回公寓,吃早餐。平时,他在剑桥的路径是“公寓—指导教授—图书馆—学院食堂—就近超市”。环境更适合他读书、思考,更多了一份思古幽情。
  
  王石讲了自己2013年在剑桥的三个故事。
  
  故事之一华人院士的“中国胃”
  
  剑桥大学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华人,在剑桥大学工作十几年,当上了院士,很不容易。
  
  但我发现他与学院内其他英国同事缺少交流。我去学习3个月,就与英国老师们很熟了,进入了他们的圈子,见面都会熟悉地打招呼。这位华人院士感到很奇怪,问我怎么会与大家这么熟悉,说他自己在剑桥这么多年,与这些英国老师都没有多少交往。这位院士为什么难以进入英国老师们的圈子?我想,是因为华人院士的中国胃。华人院士不吃西餐,每顿饭都要回家吃中餐;而英国老师们多在俱乐部吃饭,吃饭时就是交流聊天的时候,有时一顿晚饭会吃到晚上10点。吃饭就是思想和情感交流最好的时候。我每到一个新国家、新地方,都坚持吃当地的食物。想拥抱世界,要有一个拥抱世界的胃。拥抱世界的胃,帮我很快融入了剑桥大学的教师圈子。
  
  故事之二剑桥的等级森严
  
  在哈佛学习期间,体会到哈佛的自由与奔放。刚到剑桥时,感到剑桥太传统,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积累的学校,清规戒律多,等级色彩重,担心适应不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体会到,这些清规戒律中表现出来的等级森严,不是行政和人格的等级制,而是一种学术等级,是对知识的尊重。例如,只有院士才有停车位,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在草坪上踏草行走。正式集会场合,从穿着打扮就能看出不同人在知识成就上的等级。这些传统,有的是正式制度,有的是约定俗成的。剑桥的等级制,是学术等级制,是对知识贡献者的尊重。剑桥大学里对知识贡献高度敬重的氛围,有一种特别的文化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5:15 | 查看全部
  
  故事之三在剑桥始终如在梦中
  
  在剑桥,有种做梦的感觉,似乎现在仍沉浸在梦中。我喜欢划赛艇,在波士顿参加过比赛,在日本参加比赛还得过奖。一天,院长对我说:“听说你喜欢划赛艇,你在剑桥当访问学者期间,愿不愿参加赛艇俱乐部?”我说好啊。院长就作了安排,告诉我何时何地去找谁训练。我按照院长的指示去了,他们没有让我下水划,而是先接受训练。教练训练了我1个半小时,那个累!很久没有这样累过,腿都抽筋了。训练完后,我推着自行车,一拐一拐回宿舍,嘴里哼着歌——是哼着歌回去的,那个舒畅。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太好了!我跟别人说起这事,人家说:“剑桥有三十几个俱乐部,你查一下那个俱乐部的情况。”我就上网查了一下,“剑桥大学赛艇俱乐部”有百年的历史,有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艇队,是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俱乐部。你说,这是不是在做梦?
  
  走过一个学院,那是“三一学院”,那里有棵苹果树,那棵启发了牛顿的苹果树!那是牛顿走过、停留过的地方。我现在还在梦中,还没有从梦中缓过劲儿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8:00 | 查看全部
马云,1995年的一天晚上时间:2014-06-29 作者:未详 点击:295次   1995年,31岁的马云刚刚丢掉高校教师的铁饭碗,砸锅卖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租了个办公室,刚开始创业。

  晚上他几乎天天都要去加班,那天晚上8点多,他穿着件浅色衬衫,下摆掖在裤腰带里,皮带上挂了个传呼机,骑着自行车又去加班了。
  
  可当他走到文二街时,看到前面有五六个人,抬着很大的木杠子在撬窨井盖。他觉得有些不对,便竖起了耳朵听他们讲话,发觉这伙人是要偷铁盖子去卖钱,马云忽然想到前几天报纸上登过,有个小孩掉到没有盖子的窨井里面淹死了,于是他觉得这几个人真“不是人”,便决定制止他们的无耻行为。可刚要开口,发现这伙人人高马大,身强力壮,而且他们有五六个人,自己不仅身体单薄,而且不会武功,如果自己贸然去阻止,也劝不了他们,搞不好,还会被他们揍一顿,那怎么办呢?
  
  马云觉得最好是能找到警察,于是他骑着自行车跑到前面去找人,可这不是白天,警察都下班了,他骑了四五百米,一个警察都没有看到。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想找有血性的路人来一起阻止,可遇到的几个人也没人愿意跟他去。有的说:“是不是从下水道掏地沟油?”有的说:“撬盖子,可能是要去修里面的什么东西吧?”马云急了,说:“不是,他们就是偷井盖卖钱。”并且讲了自己刚才听到他们的谈话来证明。可那些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一个人愿意与他一起“见义勇为”。
  
  马云骨子里是个硬汉,他曾经很想当警察,要为社会主持正义和公道,但他个子不高,身体又太单薄,身体素质不达标,再加上个性原因,到处考警察都被拒绝了。
  
  马云绕了两圈,看到那些人马上就要运走井盖了,他实在忍不住了,他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决定豁出去了,他回去停下来,一只脚跨在车上,一只手指着他们,厉声道:“你们给我抬回去!”
  
  那伙人中突然有个大个子冲了过来:“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其实马云的心慌得不得了,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但他还是嘴硬地说:“不准偷井盖!”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云发现有人来了,于是对他们说:“他们要把那个窨井盖抬走。”那人问:“你想他们怎么样?”“不准抬走。”可马云一转头,发现背后有台摄像机在对着他。
  
  原来那天是电视台在做一个心理测试,看看路过的人对于这种“偷”井盖的行为,到底有多少人会站出来说“不”。可是,路人中,只有马云一个人挺身而出,通过了测试,那天晚上马云是杭州唯一一个通过这个测试的人。原来是这样,马云笑了,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有位电视人说:“看到邪恶的事情,马云会特别愤怒,遇到有损于社会或企业的人和事,敢于阻止,敢于揭发,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真正的人,这个人今后一定会有大作为的。”
  
  看了电视的巫宜凇也说:

  “第一,此人(马云)观察力很强,那些路人当中只有他一眼识别出了有人要偷井盖;

  第二,此人很有社会责任感;

  第三,此人找了四圈警察,故意骑在车上制止,说明他非常懂得保护自己,有勇有谋。”

  那一刻,马云就露出了成功的潜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8:16 | 查看全部
细节中的大气时间:2014-06-29 作者:未详 点击:216次   2013年4月28日晚,成都娇子音乐厅内坐满了观众。八点整,放有巨大三角钢琴的舞台一侧,一袭黑衣的他从敞开的门内走出,身材颀长,俊朗飘逸。掌声如潮涌起。他快步走到舞台边,面向观众,双脚并稳,双手规矩地垂在身子两侧,虽然背已微驼,仍努力做出“立直”的姿态,然后,恭敬低头,深鞠一躬。他转身向琴,几步行走的瞬间,稳健中透着谦和与自信。
  
  他端坐琴前,舒展双手,十指开始在琴键上舞蹈。一片悠扬迷人的乐韵琴声,流水一样淌出,花香一般弥散,月光似的洒满了整个音乐厅。
  
  旋律转急,他的脸,颤得厉害。这张依旧庄严凝肃的脸,皮肉已经很松弛了。毕竟,他已是七十九岁高龄的老人。然而,他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依然保持着青壮年时代的俊逸风姿。每弹完一部分,他都谦和地起身,走到舞台边,双脚并稳,“立直”身子,双手垂贴在裤边,面目柔和地对着观众,低首深躬,然后走向舞台一侧的门内。稍后,再出来,恭敬致意,再开始弹奏。
  
  有一刻,他刚端坐琴边,舒展开双手,准备弹奏时,一位观众相机的闪光灯亮了。他伸向琴键的手停下了,又垂在了身子两侧,同时,脸作了九十度转向,面对着观众,一秒,两秒,十秒,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说:“这样,方便大家拍照吧。”座上一位大姐说,属于他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热情的粉丝们,想留下他与大家共度的每个瞬间。他用配合大家拍照的小动作,诠释着尊重和理解。
  
  夏初的成都,气温已达三十多摄氏度。整整两个小时的全力以赴,运指如飞,汗水或许早已悄然湿透老人的衣裳。音乐厅内灯光黯然,看不清他脸上密布的汗珠。然而,只有一次,一定是汗水模糊了他望向琴键的眼睛,两个乐段的间歇,他才掏出手绢,快速而不失文雅地轻拭脸庞。
  
  节目单上的曲子弹完,老人深躬致谢走向后台。掌声滚滚如雷,经久不息。在这掌声中,老人一次又一次从侧门内走出,深躬,致谢,加奏乐曲,直到观众再不忍心让这疲累至极的老人出来。
  
  此次演出原定于4月27日,4月20日雅安地震,成都震感颇为强烈。主办方问他能否照常演出,他的回答肯定而坚定。当得知这一天被定为全国哀悼日时,他主动提出延期一天演出,以表示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
  
  这样的一个个瞬间,不由得让人想起关乎他的更多细节。2007年的香港大会堂内,他举行独奏会。依旧是聚精会神,依旧是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依旧是完美无疵,依旧是谦恭有礼,只是当时,没人注意他稍显迟缓的行动,没有人知道几天之前,他在成都机场摔了一跤,断裂了两根肋骨;没人知道热汗渗透了捆绑在他身上的医疗背心;没人知道他戴着护甲带着伤坚持练琴,忍着剧痛来港演出,只为了承诺和信誉。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父亲生前在写给他的家书中反复强调的教子信条。父亲傅雷多年前播下的种子,在他于千千万万细节的努力下,早已开花结果——他,声名享誉海内外的傅聪,早已如父所愿,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大气之花,往往绽于琐细;小节之光,折射出的是大器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8:29 | 查看全部
人生就像“桥下的流水”时间:2014-06-30 作者:未详 点击:232次   如果艰苦的日子持续很久又犯了某种错误,你会怎样?在产生这种疑问的同时,我不禁想起一个青年律师来找我时的情景。
  
  当时他陷入绝望的低谷,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由于犯下重大的错误,被一家颇具规模的法律事务所解雇。对一个经验不足的人,不管犯下多大的错误,只因一次差错就受到这样严重的惩罚,未免太苛刻了。
  
  总之,这位年轻律师气馁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不停地责备自己:“我为什么做出那样愚蠢的事呢?在事业才开始的时候就在经历中留下了污点。”
  
  他伤心地跌坐在椅子上,非常沮丧。
  
  那时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特勒德布雷多报》,上面刊载着古洛布·帕达逊的一篇文章。那是这位伟大的新闻记者写下的一篇经典之作。我把那篇文章念给这位青年听,对他发生了奇迹般的影响。
  
  几年前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就大为感动,我在自传《积极生活的喜悦》中也引用过。
  
  “从前有一个少年站在桥上倚着栏杆凝视桥下的流水,只见圆木、木片等垃圾不断漂流过去,不久河面变干净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以来,河水都没有改变,不停地在桥下流过。有时流得快,有时流得慢,从未停下脚步。
  
  那天,少年因为观看流水发现了一件事。那既不是用手摸得到的,也不是眼睛看得见的,而是一个想法。他突然领悟到,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像河水一样从桥下流过去。少年十分喜欢“和桥下的流水一样”这句话。
  
  “从此以后,这个想法在他的人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每逢遭遇困难或痛苦时,因为持有这样的想法所以都能一一克服。当失败已无法挽回,或某种东西再也拿不回来时,此刻已经长大成人的他就说‘和桥下的流水一样’。他绝不会因失败而感到懊恼,也不会因此一蹶不振,因为他觉得那些都和桥下的流水一样。”
  
  年轻的律师热切地听我念这篇文章,然后静坐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站起来握紧我的手,满怀感激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用这次经验获得教训,其他的就像‘桥下的流水’一般流过。”
  
  那天,他对现在的自我和未来怀着新的信心。而事实上他确实开拓出了美好的将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9:18:49 | 查看全部
老牛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每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家庭的温暖,想起高高的小山冈上太阳直晒着的故乡的村庄,想起我们曾经在那岸边玩耍的小河,在我的记忆里便浮现出一头庞大瘦瘠的公牛——我们的老别尔乔。
  
  在长久的岁月里,它任劳任怨,在它那公牛性格的巨大的沉默中拉犁耕田,终至衰老无力。我的父亲亲手养大了它,知道这头牲口充满了劳动和顺从命运的一生。他热爱这个年老的四条腿的劳动者,他的这位无可非议的朋友。他全心全意地怜恤它,在它没有用了以后,他既不想卖掉它,也不拿什么活儿去折磨它,只是让这头老牛自由自在安安静静地度过它的晚年。
  
  可怜的别尔乔!它的样子看起来经受了多大的苦难,而它的性情又是多么温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