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6 14:58:10
|
查看全部
“敬惜文字”
范敬宜学养之深厚,令我辈兴叹。
有一次,写篇急稿时要引用几句古诗,我只记得后两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当时手头无书可查,便打电话向范敬宜请教,他随口就说出了上两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还有一次,席间和一个文友打赌“皮里阳秋”的出处,打电话请教他。事后,我核查他的答案,毫厘不爽。
范敬宜有如此功底,缘于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常说,总编辑首先是个编辑,不能只想着“总”而忘了“编辑”。他也曾说过:“我要终生当记者。如果有下一辈子,还要当记者。”
“敬惜文字”是范敬宜常叮咛我的话。他说:“现在新闻圈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轻视文字。如果谁要鄙薄一个记者,会在数落了一顿不是之后来这么一句‘这人,文字还行’。其实,这是把本末闹拧了。文字是新闻从业者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文字基础,绝对当不成好记者。”
范敬宜告诉我,他的任何一篇稿子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就是一篇小消息也不轻易放过,一篇不足500字的稿子,他从晚上10点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次日凌晨5点多,先后换了7个导语。
“敬惜文字”,已融进了范敬宜的血液中。
“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
言谈举止中,范敬宜总带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与谦和。
我和他年龄相差近40岁,又是师生关系,可他给我的信札,每一封的开头都是“慧敏仁弟”,收尾总是“此颂曼福”“即颂著祺”“即请撰安”等句。
他对谁都彬彬有礼。
一天,他留在报社吃晚饭。北区食堂只开了二楼,一楼卖饭的窗口挂了个小牌:“吃饭请上二楼。”他没看见那个牌子,就问几个聚在一楼聊天的食堂职工:“请问在哪里打饭?”连问几声却没人搭理。他稍稍提高了声音,谁知一个小年轻大吼一声:“看牌子!没长眼?”
他并没有生气。来到二楼,见我也在,他悄悄对我说:“食堂的师傅真凶哟!”听完原委,我很气愤:“要不要打电话告诉他们领导?”他摆摆手一笑,便埋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还有一次,他参加完一个会议,走回报社时已是晚上10点多。恰巧没装证件,门卫便挡了驾。按照报社规定,没带证件必须内部人员接应方能进大院,他便站在门旁静静等候。当时正值隆冬,后来有人经过,告知门卫“这是总编辑老范”,门卫一脸歉意。范敬宜非但没有生气,还连声称赞门卫做得对。
不过,范敬宜对身边的人,要求却非常严格。记得刚到人民日报社时,一天,一位编辑和排版工人发生了争吵。这件事本与我无关,可因为那位吵架的编辑也姓王,时隔不久,在讨论我的入党转正时,有人提意见说我不尊重工人——他们把两个“王”编辑弄混了。
这事传到范敬宜耳朵里,他严厉地告诉党委有关领导:“坚决延后王慧敏的转正。不改正错误,就不能让他入党。”
吵架事件最终还是弄清了。一次我到范敬宜办公室,他把眼镜拉到鼻梁下端,仔细打量我一番:“入党转正这件事,是党委搞错了。”他拿过便签写了句话递给我:“苟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几可任事矣!”
2002年秋,报社派我到新疆记者站驻站。临出发前,范敬宜让我去他家一趟。
到他家后,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两个采访本递给我。我翻开一看,两本上都写着这样几个大字:“见官低半级”。
范敬宜解释说:“这句话,是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前辈送给我的。我当时很不以为然。心想,记者是无冕之王,见谁都不应该低半级。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风浪,我终于悟透了这句话。‘见官低半级’不是说要你在当官的人面前丧失人格、卑躬屈膝,而是说,无论采访谁,都要把人家放在比你高半级的位置去对待、去尊重。这样,你才能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才能抓到‘活鱼’。”
2004年之后,我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称号。范敬宜送给我一张条幅,上书“求阙”,并附嘱言:“阙者,缺也。世间事,皆祸福相倚、顺逆相随、圆缺相生。唯时察己‘缺’,方能‘圆’矣!”
他说:“人生追求,宁求缺,不求全;宁取不足,不取有余。”他打了个比方:“有人有了单元房,就想要复式楼,有了复式楼,又想要小别墅……求之不得,就会想各种非法手段去巧取豪夺,最后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他进一步提点我,今后再有荣誉,要学会主动退让。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追求一时的万紫千红,慧不如痴,速不如钝,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下去,才能成就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