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6:37 | 查看全部
蹲下教子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和朋友这次瑞典之行,感受最深的并不是异国风情,而是贵国平民的“平头教育”。
  
  在斯德哥尔摩市的中央大街和市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在送学生上学的路上,总时不时地把孩子引导到没人的地方给孩子蹲下来,和孩子平头对面说话。我们听不懂他们都说些什么,后来一个懂得瑞典语的随团驴友告诉我们说,那些家长给孩子蹲下来,都是在教育和鼓励孩子学习上再加一把劲儿,有的也是在教训孩子,只是不用教训的口气。这一现象很令我的同伴朋友吃惊。她说,她对儿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和打骂,这次出国旅游也是因为儿子不争气没考上重点高中而出来散气的。
  
  其实,像朋友这样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何止是她一个家长呢!我们国人的家庭教育,几乎多半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训斥式、打骂式和埋怨式。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或是考砸了的时候,家长往往就会居高临下地拿孩子出气,大打出手。就像我的这位朋友,她自儿子上学那天起,就没少埋怨和打骂孩子,训斥孩子也不分场合,几乎成了口头禅,只要一见儿子,就对人说儿子怎么怎么不争气,怎么怎么对不起家里对她的付出等,甚至恼怒时还不讲方式地当着外人面打骂孩子。结果是儿子的成绩一年不如一年,还得了抑郁症。后来儿子被爷爷奶奶领走了。在爷爷奶奶那里,儿子的成绩慢慢地向上升,可是今年中考还是没能考取重点高中,这位在儿子眼中就是“母老虎”的她就再次大发雷霆,干脆把儿子关在了门外不让他进屋睡觉。这样一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就再也忍受不了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干脆再次回到爷爷奶奶那儿,什么人说合也不肯回家了……
  
  相比之下,瑞典人的家教方式恰恰与国人相反,他们都是对孩子实施“平头教育”。这种给孩子蹲下来,和孩子站得一般高说孩子的学习问题,实际就是一种平等的人格教育。瑞典人最尊重的是孩子的尊严和人格。他们从来不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他们也会在自己家里或没人的地方教育孩子。除此之外,瑞典人还非常尊重孩子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他们不轻易地去干涉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做家长的都要随孩子的意愿去做,就连孩子的穿衣吃饭等日常小事,大人都不会去强加干预。尽管孩子的作风和做法有问题,做家长的也不直面教育,而是设法引导和说服。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之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就是瑞典人尊重型“平头教育”的“理论根据”。这个理念也许对我们国人的教育是一种启迪。既然我们居高临下的教育毫无效果,那么为何不去学学人家,给孩子蹲下来,实施“平头教育”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6:55 | 查看全部
你本幸运,却不自知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一个精神救治中心邀请我去与一些病人座谈交流,希望我以一位作家的视角帮助病人找到心灵的出口。
  
  参与座谈的病人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一般工人市民,也有文盲,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疾病特征,他们似乎都认为自己已经被生活逼得没有活路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被世界和生活抛弃了。
  
  其中有一个大学的副教授,他的专业是考古,因为评正教授落选,他认为学院的领导们对他有不好的看法,评委们认为他是不学无术之徒,然后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处世能力和专业能力,甚至开始抱怨当初让自己选择了这个枯燥无味专业的导师。因为这个专业的关系,自己不会处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差。这样想下来,他渐渐难以走出自己的思维,天天自言自语,最后以致连研究也进行不下去了,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行了,进了这个精神医治中心。
  
  座谈期间,我一直都在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灵之声,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最后我告诉中心的医生,如果让他们就这样在病室中不断思考下去,病人的病情不仅不会减轻,而且肯定会加重,应该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
  
  每当我遭受了陷害、怀疑、误会带来的不快乐的时候,我有一个方法,就是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去郊外的旷野,去宁静的山坡,去安详的湖边。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随风摇曳的稀疏的丛林,看到自由飞翔的快乐的小鸟,看到宁静中泛着微微波澜的湖水,我总是会突然间产生这样的想法:世界一切如旧,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糟糕,我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不可救药,一切都还来得及啊。
  
  我感觉我与那些病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因为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获得理解的宽慰。
  
  我告诉他们,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我本人,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遭遇就如天空有晴空万里也有暴雨闪电一样正常。难道我们不相信晴天之后会有阴天,暴雨之后会有彩虹吗?
  
  我单独与那位副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你们学院还有比你年长没有评上教授的吗?你的孩子现在学习怎么样?你的学生对你的讲座认可吗?你故乡的同龄人、你的伙伴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知道吗?
  
  这些问题,立刻让副教授兴奋起来,他的眼睛中立刻闪现出晶莹的光亮。他说,他们学院还有几个比他大几岁的副教授没有评上教授,他的孩子正在读高三,是年级里的尖子生,他是故乡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他始终是故乡的骄傲和荣耀,他是学院研究甲骨文的权威,他讲课的时候,台下常常是座无虚席。
  
  一连串说完这些话,我发现他陷入了沉思。很久,他主动告诉我,是啊,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啊,我也是很成功的一个人,怎么到了这步田地呢?
  
  我告诉他,你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只不过,你的更高的目标把你的幸运和光芒遮蔽了。
  
  副教授豁然开朗。就在那天中午,我邀请他去一家咖啡馆聊天。后来,他重新回到了学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研究,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你知道错了,就已经是新生活的开始;只要你学会了忘记与舍弃,希望与成功就会光临你的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7:16 | 查看全部
如果你被土狼追赶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236次   哈维·纳尔逊是一个美国小伙。

  近来纳尔逊感到非常郁闷,5公里越野跑训练时自己总是达不到教练的要求。哈森感觉自己真的尽力了,可是教练还总是没完没了地训斥,甚至说如果再不提高的话就要踢他出队。
  
  “明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甚至是不错的,偏偏教练总是对自己那么凶!”纳尔逊又一次向女友抱怨的时候,也在暗暗盘算,实在不行的话,跑完这次越野赛就将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句号。这样想的时候,纳尔逊望着远处的跑道,生出了许多不舍。
  
  2013年11月17日,纳尔逊穿着女友送他的跑鞋站在了亚利桑那州5公里越野赛的跑道上。起跑枪声响起的那一刻,纳尔逊第一时间冲了出去。为了女友,为了自己的理想,纳尔逊努力奔跑着。1公里、2公里,起伏不平的草原在他的双脚下迅速移向后方。
  
  “加油,纳尔逊加油!”在沿途观众的呐喊中,纳尔逊清晰地听到女友的声音,他一边挥手向女友致意,一边加快了已经开始慢下来的脚步。就这样,纳尔逊在又坚持了将近1公里后,脚步再一次慢了下来,他无奈地看着身边的选手在一点点地超越他。
  
  忽然,有人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纳尔逊在奔跑中稍稍回了下头,可不是嘛,的确是有个毛茸茸的东西向自己跑来。纳尔逊的心跳动得更加剧烈,此刻,什么比赛,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只想逃命。
  
  快跑,快跑,纳尔逊大脑一片空白地奔跑着,那团毛茸茸的东西紧随其后地追赶着。纳尔逊顾不得停歇,也顾不上看别的选手。1公里、2公里,天哪,纳尔逊发现自己已经冲到了终点。而此时,那团毛茸茸的家伙也冲到了终点,它离纳尔逊仅仅一脚的距离。
  
  没等纳尔逊反应过来,那团毛茸茸的东西就已经冲向了等在终点的教练。纳尔逊紧张极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扑到教练身上的毛茸茸的东西,不仅没有恶意地攻击,相反却亲昵起来。纳尔逊睁大了双眼,天哪,教练在抱着一匹小狼!随即,抱着小狼的教练向他走来:“祝贺你,纳尔逊,你赢得了冠军,在土狼的帮助下。”说话的时候,教练的手抚摸着小狼。土狼?这分明是一匹小狼,只是它的皮毛是条纹状的,有点奇怪。看着迷惑不解的纳尔逊,教练笑着告诉他,土狼常被不少人误认为狼,以为土狼也生性残暴。其实,土狼不是食肉动物,它以昆虫和白蚁为食,性格温驯,不会攻击人。这匹小土狼是在一次受伤后,被自己收养的,到现在好几年了,已经越发通人性了。
  
  原来,教练一直认为纳尔逊具备冲击冠军的能力,可是在一次次施压后,仍不见纳尔逊的成绩大长,很是着急,于是突发奇想,让自己的宠物小土狼来吓一吓纳尔逊。哪知这一吓,还真就吓出了个冠军来。
  
  “这真是个可怕的对手,我都不敢回头看它到底是不是狼。我可不想被它咬一口,所以只能拼命往前跑。”面对周围人的询问,纳尔逊一边诉说着当时的情景,一边在感动着教练的良苦用心。
  
  夜晚,纳尔逊久久不眠,他在他的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不到绝境,很多时候是无从知晓的。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遭遇困难,常常以为无法超越,而选择放弃,只是因为你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早给自己悄悄留了一条退路。把退路堵死,勇敢地抗衡,或许你的人生就在这山穷水尽时出现拐点,找到了一条柳暗花明的路。到那时你会发现,那些困难险阻不过是一匹追赶你的土狼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7:32 | 查看全部
你给我脸,我给你命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78次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一个名叫樊若水的文弱书生,从南唐来到北宋都城汴梁,想要谋个官职。此时的宋太祖正做着拿下南唐、实现统一的中国梦,这个来自江南的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毕竟没两把刷子,敢跑到国外要官做吗?
  
  为了营造平和的气氛,太祖亲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取‘若水’这个名字啊?”
  
  樊若水回答说:“我自幼喜欢读书,曾经看到唐朝有个大臣叫倪若水,为人刚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给自己也取了这个名字。”
  
  他这话一出口,旁边侍立的大臣们差点没笑喷了。原来唐朝那个大臣叫倪若冰,古代的书是竖排版,这个“冰”字就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那么一点,如果读得不仔细,就难免会把“冰”看成“水”了。
  
  宋太祖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倪若冰这个人他还是知道的,清楚这个樊若水搞错了。不过他知道越是心高气傲的人,自尊心越强,不但没有揭穿他,还笑呵呵地说:“看来你知道不少古人的事呀,不错不错,我给你改个名字,就叫知古吧!”
  
  于是樊若水就成了樊知古,不仅没有被一顿棍棒赶出金殿,还赐他进士及第,给了官当。樊若水十分高兴,没过多久,他就给宋太祖献上了一份大礼:一幅突破长江天险的地图。
  
  原来,樊若水的父亲是南唐池州的一个县令,作为县太爷的公子,樊若水从小就仗着读过几天书,不把谁放在眼里。有一年,他到都城金陵(今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想中个进士,好光宗耀祖。没想到还没怎么着,就被主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来。他很不甘心,就给皇帝李煜写信,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顺便奉上了自己的几篇诗作。李煜在古代的皇帝中,谈治国理政不行,但若论诗词歌赋,却可谓顶尖的高手,樊若水的那几首诗哪入得了他的法眼,被他当做笑料扔进了字纸篓。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没有比被人瞧不起更大的羞辱了。他一怒之下,出走北宋,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只是他在走之前,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他来到离金陵只有八十多公里的军事重地采石矶,在那里测量起了长江的宽度。据《宋史》里说,他先是在那里装作一个钓鱼翁,每天驾着一叶渔舟,在江边垂钓,而到了晚上,他就拿出一团丝绳,一端系在南岸,驾着船,带着绳子扯到北岸。经过几十个来回,就把这段长江的宽度、水流等重要情报搜集得差不多了。如今,宋太祖的尊重让他感激涕零,于是献上了自己珍藏已久的礼物。
  
  这年的10月,宋太祖一声令下,正式打响了对南唐的统一战争,北宋大军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迅速抵达了采石矶。不过,对南唐来说,局面虽然凶险,但水宽浪急的长江,是他们最坚固的一道防线。然而令他们吃惊的是,不到三天的工夫,采石矶江面上出现了一条巨龙,横跨大江南北。这条巨龙,是一座巨型的浮桥,先用船沿着长江北岸一直铺到南岸,再用铁链和绳索一绑,上面铺上厚实的木板。据记载,这座浮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
  
  踏着这座仿佛从天而降的浮桥,数十万北宋大军如履平地般渡过了长江,南唐军队溃不成军,没过多长时间,李煜打开金陵城门,“肉袒”出降,此后只能在宋朝的天空下慨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祖和李煜命运的分野,就在对人的尊重与使用上。世上有小人物,却未必没有大能量,左或右,负与正,只在你如何激发罢了。小人物有大尊严,你给我脸,我给你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7:42 | 查看全部
匪夷所思的美好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暑假里,台风雨吹过校园,把道路洗刷得晶晶亮。砖缝里的杂草长到半米多高,小野猫露出头东张西望。一支小型车队从我身边掠过,卷起一阵汽油味的风。长得很帅的小男生钻出汽车,他纤细苍白,脸上挂着梦游般的表情,好像是被劫持到此地的。
  
  看起来像匪首的那位其实是他父亲,身后簇拥着几个中年人。第一个说:“学校怎么这么大”;第二个说:“一定要给儿子买辆奥迪”;第三个说:“奥迪怎么行?得是宝马。”匪首面无表情地点了下头,赞许地看了儿子一眼。
  
  想到这么帅的小男孩将要驾驶一辆惹人厌的汽车在宿舍和食堂间穿行,我就觉得遗憾。大学校园内部的道路,本来就是为自行车和步行设计的。教师也往往只在上下班时开车,而在校园里享受无车族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是晒太阳和锻炼身体,还包括在落花小径中穿行、和各种小动物偶遇,以及玩出许多很酷的花样来。
  
  以前在苏州读书时,新校区远离城市,开阔且静谧,一到夜晚,除了虫声和月光,方圆数里什么都没有。穿着纱丽的印度留学生平时安静羞涩,但有一种游戏她们玩得乐此不疲。那就是把摩托车的车灯打亮,三三两两在校园周围的小路上开来开去。那时我每吃过晚饭,都要站在阳台上吹一会风,看车灯像流萤一样在原本是桑林和稻田的道路上穿行。她们骑一会摩托,不醉酒,也不闹,就乖乖回去看书。
  
  后来在太平洋边的UBC大学,我看到更酷的景象。UBC校园很大,被海洋和原始森林包围,又有很多的上坡下坡。我常看见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穿着轮滑鞋和滑板去上课,胳肢窝里夹着厚厚的课本,打一个招呼,脚轻轻一踩就飞出好几米。我有时会想,他们是否也是如此轻松地应付课程,用最简单的工具把自己运送到最远的世界去。
  
  我还记得另一个帅哥。那是中午放学时,UBC饥肠辘辘的学生和教师们步调一致地向食堂方向奔去,只见在轮滑、滑板和千百只脚中,有个男孩骑一辆两人高的自行车,前轮小,后轮大,鹤立鸡群地向前驶去。在万众瞩目中,他目不斜视,风度翩翩,一会儿就超出了我的视野。还没等我走到食堂,他已经再次万众瞩目地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麦当劳的纸袋。我对着麦当劳那家单层店铺看了又看,实在想不出来他是怎么下车,又怎么买到麦当劳的。
  
  对于大学而言,这些匪夷所思的行径和运动中的年轻身体,难道不比一辆豪车更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7:53 | 查看全部
真的有梦想这件小事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我的行政助理在她的微博里宣布了一个足以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从此无意再踏职场半步。其豪迈之气颇有江湖味道,认识的不认识的纷纷转发评论,一时竟成了热门微博。如果让你想象这背后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刚刚工作不到半年的24岁小丫头,你或许会迟疑不定,可这是千真万确的。
  
  我曾仔细地打量过她那张稚气未脱的脸,的的确确不是“小龙女”,却配得起大家戏谑她的昵称——神女。她倒不生气,直接戳破其中的含义,“不就是神经的神吗,这神女我当定了。”
  
  从她成为我助理的那天起,神女就不止一次地抱怨起工作耽误了她的“事儿”。想不到,微博立下誓言之后,这个不想在青春里发霉的神女还真的开始折腾起她所谓的“事儿”去了。
  
  我似乎一直没能理解她所谓的“事儿”是什么,每次打电话,她都用“啃书”寥寥二字搪塞我。这真不如老老实实地当她的微博粉丝,那里有图有真相地记录着她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有熟人看见她在天桥上摆地摊,我没有惊讶,她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晒她的夜摊记。
  
  啃书应该是真的,而且极其有规律地进行着。她每天的第一条微博从凌晨三点开始,那个时段是她学英语的时间,她似乎把英语看成了一张银行卡,要不怎么总记录着今天卡里存入了多少单词,明天卡里存入了多少语句……很是无厘头。
  
  上午会码字、午睡半个小时、下午自由看书,有的时候是某人的著作,有的时候是某门学科,偶尔也会按着教程捣鼓出叫不出名字的甜品。
  
  她经常说又欠债了,后来我终于明白,她的“债”其实是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因为她提到“一礼拜没有晨跑了,这笔债什么时候能够还完啊”。领悟到如此寓意的时候,我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也“神经”了。
  
  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吧,她选择了支教,经常能看见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身影,照片上的她显得清瘦了许多,舒展的笑颜映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表情显得更加灿烂,言辞间充满着爱与真实,每次看到更新,都让人如沐春风一般舒坦。
  
  我时不时地寄去各种书籍,我知道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啃书”。至今我仍替她的词典感到委屈,不知道又是她的哪根筋出的主意,她的词典被她按页撕了下来,还用偷笑的表情发表感言:这下炒菜的时候,不用担心拿不动了。
  
  她唯一一次向我借钱,是因为要去美国研修心理学,我没感到为难,反而荣幸之至。我递上银行卡的时候,几乎用的是富翁的语气,嘱咐她,这张卡随便用。
  
  重新体验学生的生活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充满活力,她在时间管理方面可谓颇有经验。不仅学业应对自如,还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合伙开了一家甜品店,所有的甜品都曾经在她的微博里留下过痕迹。
  
  她真的很忙,除了回国之后请我吃了顿便饭之外,就再也没有约过我。现在她已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迎来送往一个又一个病人。业余时间她坚持做义工,养老院、孤儿院、福利院……她的身影仍然清瘦,却能够温暖很多人。
  
  我也终于能够理解她的“事儿”了,她为之所努力的每一天,坚持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今天。只是她为这个过程设计了很多的“事儿”,就像游戏一样,需要一一通关。而今天并不是终点,还会有更多的“事儿”等着她。
  
  最近看她的微博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憧憬死亡,无欲重生;不畏将来,又何惧现在。这是她从西藏归来的全部感受。我再不去怀疑她为何发出如此抑郁的神经意旨,而是心知肚明地回复她:是的,就这样,很好,不要回头。
  
  有些人常常为值不值得做一件事而烦恼,机关算尽般地左右衡量着利弊。不经意间,岁月忽已晚。而在有些人的生命中,真的有梦想这件小事,并且为之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8:19 | 查看全部
谁的青春没有一丝灰暗时间:2014-06-17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那年我16岁,正是碧玉年华。
  
  青春期,男孩们为了博红颜一笑,故作潇洒般地灌篮;女孩们则会小心翼翼地写日记,看到有人经过便赶紧合上日记本,生怕被人发现什么。
  
  青春期,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不冷不热,笑得没心没肺,也不会再流那廉价的眼泪了。
  
  青春期,我们曾天真地以为手牵手便是一辈子,谁知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沦为对方的过客。我们的青春,看似美好,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叛逆的开始。
  
  谁的青春没有一丝灰暗?谁的青春会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纯净、不掺杂质?
  
  年少的我们,总会把世界想的过于简单,以为世界都是围着自己旋转的,后来的后来才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小沙子。
  
  可是,因为年少,所以什么都值得原谅,包括那些灰暗地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9:20 | 查看全部
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时间:2014-06-17 作者:未详 点击:243次   [导读]天下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记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只有一个。
  
  追求快乐的途径很多,不光是只有你死心眼认定的那一个。
  
  一般人往往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成功地担任一种工作,扮演一个角色,甚至以为如果不能得到或办到这一点,自己就永远不会快乐,这种想法未免太狭窄了。
  
  不能达成目标固然痛苦,可是这并不表示你从此就与快乐绝缘了,除非你自己要这样想。
  
  对事物应采取弹性的态度,不要冥顽不灵,记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只有一个。
  
  当然这并不是要你放弃实际、可行、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是鼓励你全力以赴,使梦想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09:49 | 查看全部
错发年终奖的智慧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最近,小刘所在的广告公司效益特别好,老总决定给大家增加奖金。身为会计的小刘,很快做好了报表,并把相关资料传到了银行里,按照惯例,他们将把这笔钱打到每个人的工资卡上。
  
  第二天上午,小刘刚上班,公司新招聘的几个大学生就兴高采烈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说:“刘姐,以前我们在别的公司上班时,同样是发奖金,新人总是要比老员工少很多,没想到咱们公司人人平等,我们的奖金和你们一样多,真是太好了!”
  
  小刘一听,脑袋“轰”地一下,心里想道:“这下可糟了!”原来,小刘所在的公司,对于新招聘来的员工,按照规定也只能相当于老员工一半儿的奖金,昨天因为太忙,他居然一时粗心,导致划分到每个名字下面的奖金一样多,这些大学生倒是高兴了,用不了多大会儿,他一定会遭到老总的“炮轰”。
  
  因为自己一时粗心导致失误,被领导批评也是正常的,让小刘担心的是,公司马上就要进行人事调整了,有人早就想将他取而代之。这下,等于白白让人家抓住了把柄,说不定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看着大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小刘忽然急中生智,故意慢吞吞地说:“公司对你们这么好,你们打算怎么办呢?”他们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这还用说,一定好好工作呗!”
  
  “如果老总知道你们的想法,那就更好了……”在小刘的悄声示意下,大学生们一起去找老总道谢,说通过发奖金这件事,让他们备受鼓舞,既然公司如此善待新员工,他们一定努力做好工作来回报。
  
  本来,老总刚刚得到奖金发错了的消息,正要把小刘叫来训话,要求他把多发的奖金退回来,可是大学生们的一番表白,让他再也不好意思这样做,反而大度地挥挥手说:“放心,我们公司对员工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的。年轻人,好好干,奖金总是不会少的!”
  
  大学生们刚刚离开,小刘赶快也去找老总,他自我检讨说:“对不起,这次奖金的事情,完全是因为我的失误……”老总不但没有批评小刘,反而笑呵呵地说:“没想到小小的一笔奖金,能起到如此大的鼓舞作用,也算因祸得福了……”
  
  人在职场,偶然有失误总是难免的,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挽回,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反败为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10:01 | 查看全部
灯烛上的廉与贪时间:2014-06-18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近读古书,见到两则小故事。
  
  第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唐代的皇甫无逸,曾担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有一次,他到下面去巡查,夜晚在百姓家里留宿。适逢灯芯将要烧完了,主人就准备为皇甫无逸换上一根。这时候,皇甫无逸竟然抽出佩刀,割断自己的衣带当作灯芯用。皇甫无逸如此廉洁清正,真是让人叹服!
  
  第二则说的是五代时的淮南节度使杨渥。这个贪官靠搜刮民脂民膏,养肥了自己。这家伙在服丧期间,仍然不忘寻欢作乐。晚上,他就命手下人点燃柱子一样粗的蜡烛来击球。一支蜡烛就费钱数万。杨渥的贪婪和奢侈,必遭世人唾骂!
  
  历史深处的灯烛照亮了廉与贪,那鲜明的对比,真是让人过目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