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6:59 | 查看全部
口舌之祸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262次   人生最愚蠢的事就是两次摔倒在同一个坑里。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而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贺若弼之父贺敦是一位武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在他临刑前,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言辞果然十分谨慎。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贺若弼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他的亲戚也一并升官加爵,成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是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然后是妒忌心加剧,与杨素不和,形于言色。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把他入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心。入狱不久,文帝又让他恢复了官位和爵位,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来限制和尽量满足他无限膨胀的欲望。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文帝死后,炀帝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
  
  在炀帝即位后,贺若弼依然故我,不知约束地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征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贺若弼的悲剧完全是因为他那无限膨胀的名利欲望,以及那无法控制的言行,他的悲剧只应该由他自己负责,而他的重蹈覆辙令这场悲剧更为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7:10 | 查看全部
勾践们,够贱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335次   我们国家的人,向来以什么都敢吃而闻名于世。狗、猫、蛇、虫,各种内脏,甚至生殖器、胎盘……只要能提供热量的东西,没有不被端上餐桌的。在这样创意迭出的饮食环境中,仍然有一样食材始终被优雅地回避,淹没在残篇断简和语焉不详之中,它名屎,字粪,号人中黄。
  
  翻开这页污秽的历史,第一个记录在案的名字是勾践。无论从时间之领先还是从影响力之深远上来看,勾践都堪称吃屎教主。当俘虏时,为表忠心,他尝了病中夫差的粪便,还说味道酸苦,属于正常——就好像他之前吃过似的。有了这种经历,“卧薪尝胆”都是小菜一碟。
  
  勾践之后,又有一长串名字:孙膑、宋江、袁凯、朱棣……这些人或装疯卖傻,或韬光养晦,或为奉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吃屎,也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目的。不过有例外,比如唐代的郭霸吃丞相魏元忠的屎,可惜马屁拍在马腿上,魏丞相心理很健康,对这种重口味行为非常反感,逢人就说郭霸好恶心,并给了他一个“吃屎御史”的名号。还有人为了最古怪的理由——“孝”而吃屎,“尝粪忧心”的故事被记入《二十四孝》,和这部书中别的故事一样,它也充满了荒诞疯癫的色彩和哗众取宠的嫌疑。
  
  吃屎的名人,多和政治有关,可见要想成为风云人物,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时还要吃常人所不能吃。可是吃屎何以成为忠心的表现?尝粪又怎么能获得社会的交口称赞?归根到底,是这套文化出了问题,没有下限,惯于自轻自贱和轻贱别人。
  
  位高权重者,并不觉得一个给他吮痈舔痔的人是危险而不择手段的,他沉浸于自身的秽物都被别人顶礼膜拜的自得中。若情况需要,他还可以为地位更高的人做同样的事。而没有政治野心的芸芸大众,则乐于在道德层面寻找寄托,塑造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完人,这些人千奇百怪,干什么的都有。在这样的道德语境下,吃屎喝尿也就正常化了。
  
  除了追名逐利,吃屎也不是没有实际功效,中医里就有很多屎做的药材,人中黄之外,还有望月砂、夜明砂、五灵脂、鸡矢白、白丁香等,名字很好听吧,其实分别是野兔、蝙蝠、鼯鼠、鸡、麻雀的粪便。发酵后的粪清被认为可解毒,实际上或者只是催吐。《子不语》中记载了一个“误尝粪”的故事:一群人吃河豚,其中一个突发羊癫风倒地,众人以为河豚有毒,不仅给他灌了粪,自己也吃了粪,知道真相后“且嗽且呕,狂笑不止”,活脱脱一群二货。后来,屎尿的医学作用又被一步一步地神化,童子尿号称包治百病,当代某中医专家称童子屎可治青春痘。
  
  虽说道在屎溺,万物平等,但是屎毕竟不是用来吃的。它违背口感,违背天性,因而永远只能是非常规的食物。行为艺术家借吃屎来挑战自我,顺便挑战强权,也不过是一种手段,粗暴,激烈,且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9:02 | 查看全部
不在于笑声有多响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679次   这年头,我受一些朋友邀请,大家拢在一起,总会交流一些,回顾、展望,道听途说,什么都聊。不过我总以为好些并不生动,也不是什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却赢得笑语阵阵,而且放声大笑。怎么了?难道是我们的智商低了?不是。难道是我们少读了书?也不是。实在是大家聚在一起寻个开心。真的,对于忙碌的、赋闲的,其他事也重要,但身心的健康更重要,于是就搞笑。
  
  什么叫幽默?作协的吴亮见一店名叫“友朋小吃”,就说:“反过来读,‘吃小朋友’。”语气淡淡的,其间的含义就深了。程十发先生在世时,某理发店开张,请他题词,“题什么?”“你是大师,随便。”“‘要你好看’,祝某理发公司开张志禧。”“不行!不行!”由此可见,店经理没有幽默感。
  
  幽默是会意,是热心,听幽默的人更要投个正着,不在于笑声有多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9:18 | 查看全部
巴尔扎克的天使时间:2014-02-27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那年他22岁,她45岁,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如果大儿子还活着的话,正好和他———新来的家庭教师同岁。
  
  那时他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三流写手,只能用一些假名发表一些低俗的小说。他的头发常常是乱糟糟的,衣服总是不合身的,鞋带永远是松开的,胡子很长,牙齿脱落,说话时唾沫飞溅,在当时的社交场合,他永远是人们笑话的一类。
  
  而她的母亲曾是王后的侍女,从小熟悉宫廷生活,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礼仪,家庭富有,声望显赫,优雅高贵,温柔大方。
  
  他对她一见钟情,发疯般地爱上了她。
  
  爱情就是这么神奇,年龄不是距离,从古至今,从来就不是。在他强烈的爱情攻势下,在他火一般的情书的轰炸下,再冷漠的心也会被融化。她从那如火的情书里看到了他的一片真情,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了他过人的才华,她相信,他会成就一番事业的,他会写出当代最伟大的作品的,这一点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包括他的母亲。
  
  只有她独具慧眼。
  
  他们相爱了。和一个比自己的岁数要小一半的男子恋爱,注定是要引起天昏地暗、风云变色的,可是既然爱了,就不管人世间任何的流言飞语,蜚短流长了。她不仅爱他,还是他精神上的导师。她勉励他、帮助他、指导他,她给他提供创作素材,培养他艺术鉴赏的能力,甚至在他的手稿上一字一句地指出哪些写得好,哪些不好,哪些要重写,哪些要修改。在爱情的滋润下,他才思泉涌,一口气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从此一举成名。
  
  她不仅是他的情人还是他的知己,不仅是他的母亲还是他的伴侣,她不仅给了她真挚的爱还具有宽厚大度的胸怀。
  
  荣誉接踵而至,美女也如影相随。她痛苦,但是不嫉妒。爱他,理解他,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她永远不求自我,她永远不考虑自己,只考虑他;她知道,对他而言,仅有美貌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阅历,需要金钱,需要地位,需要身份,有了这些,再加上激情,才能满足他的强烈的欲望和虚荣,才能给他的伟大创作提供素材。她鼓励他去征服一位又一位王室贵妇,用激情写出一部又一部不朽的著作。她甚至教给他处世之道:为所有的女子效劳,只爱其中一个。
  
  他们的爱情持续了10年。她知道自己的健康急剧恶化,再也给不了他欢乐,于是为了爱,宽宏大量的她主动提出终止这种密切的关系,他们成了心灵上的朋友。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多少个夜晚,她翻阅着他写给他的情书,回忆着甜蜜的往昔,多么想再见他一面,但是她又不允许他来看她,因为她想给他留下美好的一面,直到弥留之际她还深深地眷念着正在灯红酒绿的那个他。
  
  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富的女人,为了成全一个一无所有的男子的初恋,为了实现他要做“文坛中的拿破仑”的梦想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所有,这是怎样的刻骨和铭心!
  
  明知爱人多情风流,背叛对自己的誓言,与很多女人有染,却依然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宽容大度,无私奉献,这又是怎样的铭心和刻骨!
  
  他把她写进了他最喜欢的小说里:“一位天使,宛若黝黯叶丛中的百合花,是黑暗中灿烂的阳光。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
  
  因为爱情,德•贝尔尼夫人,得以永存。
  
  因为德•贝尔尼夫人,巴尔扎克才得以成为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9:33 | 查看全部
你是几0后?时间:2014-02-27 作者:未详 点击:347次   新浪博客首页上有篇博文叫《60后是哭笑不得的一代》,点击率不低。大概意思就是,60后在娘胎里就先天不足,发育期赶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普遍营养不良;最大幸运是赶上高考制度恢复;现在承受子女教育的压力。自身正在成为栋梁,在社会职务和分工付出上,都显示出主流地位:60后女人边衰老边当消费主力。博文是对比着70后、80后、90后写的,显然对比之下,60后过得最哭笑不得。
  
  什么什么后的说法,好像就是始于60后,没怎么听说过50后,40后吧。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60后沉重,70后尴尬,80后自我,90后自大。
  
  时代会在人群中烙下烙印,这个无疑。比如60后赶上的国内外政治事件比较多,有些甚至是青春期亲历,所以60后有泛政治化的特质,比起20世纪50年代人的盲目信任,80后90后的什么都不在话下,60后算是被练过的,那种滚烫过的刚硬非经历不能成。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独苗,加上成长期社会稳定和日益宽松,是父母的期望寄托所在,他们中的多数有被照看得很好的童年和青少年期,但是真正残酷的竞争等着他们,所以要立足,强大自我也是需要的,不然被物欲横流淹没掉一点商量也没有。
  
  我不认为按照年代划分人群,就是最好,很容易脸谱化人群,那种社会性的心理暗示,有时候会很不公正。其实刚才说的就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性格进程,人在十七八岁,盼望长大,梦想满怀,人在这个年龄都是自大狂,仿佛世界在手,未来任取,即将行成人礼的90后就集体在这个年龄段上下着。之后刚刚走上社会,不怎么会换位思考,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和位置,不管前不顾后的,加上不谙世事和没有经济负担,心中小我比较强大,敢说敢当,那个年龄人让前辈看着,都是自我的,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80后,被挂的就是这款标签。人到了三十多岁,一路上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进入被围追堵截的阶段,前辈正当年,后辈咄咄逼人,自己的社会和心理负担不轻,努努劲还能上个层次,一不小心也难免万劫不复。因为年龄的缘故,重新开始的信心不那么足,输不起的尴尬是难免的。多数70后是这么个状态吧。四十不惑,40岁应该是人生盛年,心理趋于稳定,地位趋于固定,人生果实趋于成熟,人生担子趋于最重,收获和付出都是正要劲的时候,包括身体,开始嘀咕,怕出闪失,永远失去为工作抑或娱乐熬一夜连轴转的身体本钱了,开始陆续面对人生别离这一课。所以哭和笑是瞬间的事,60后差不多正在这个年龄段吧。
  
  所以说呢,与其说是几0后有什么共同特点,不如说人类在不同年龄段会呈现不同特质,有些是人的一生的必经之路。几0后都有飞扬的青春,责任重大的中年,和日薄西山的晚年。这事放古代也一样。如果说一代比一代更自我,更开放,更先进,老一代就是老观念,这我也是不同意的。你看看五四时期的先进观念,社会关系,一点不比当代人更中庸。哪个时代都有哪个时代的剑走偏锋者,哪个时代也都有哪个时代的捍卫者,叛逆和保守,绝不止步于时代。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很全的人性标本。包括智商,起点不一样的是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同小异。人类是蜿蜒向前的,像时装潮流一样,裙子长了又短,裤角宽了又窄,风物放眼量,除了科技有量化的发展指标之外,其他的道德、伦理、观念……其实没走多远,总要回来,因为那是根本的东西,离经叛道放在什么时代都有代价。
  
  这么说来,无论你是几0后,对自己的任何经历,看成人生必经之路就好了,菲薄自己狂妄他人,或者相反,都在障自己的眼,蒙昧自己的心智。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都将老去。换个说法,90后也会成为今天的60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9:47 | 查看全部
坚持未必胜利时间:2014-02-27 作者:未详 点击:384次   1959年,莫拉莱斯出生在玻利维亚西部最穷的奥鲁罗省。

  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辍学来到矿场干苦力,靠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莫拉莱斯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干得很卖力。老板很高兴,请来当地记者采访他,把他当成典型教育其他矿工。

  看见自己的照片上了报,尽管因面部漆黑实在辨不出模样,可莫拉莱斯还是深感自豪,他暗下决心:“不管再苦再累,这辈子也要把采矿坚持下去!”
  
  当时,周围的人为了改善生活,纷纷搬到邻省查巴雷搞种植。可莫拉莱斯想到自己曾下的决心,便拒绝了周围人的邀请,依旧留在矿场。

  一天,他筋疲力尽地爬出矿井,无意间发现有位中年妇女躲在一边,正端着个相机准备抓拍自己。莫拉莱斯友好地笑了:“如果你想替我拍照登在报上,完全没必要偷偷摸摸,我很乐意合作。”说完,他振作精神整理衣装,转而又想起什么,接着说:“能否给我几分钟,我去洗把脸,这样就能看得清楚些。”
  
  妇女尴尬地笑了,连忙阻止道:“不,请您别误会!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个儿子,也像你一样从小不爱念书,我之所以要偷拍你的照片,是想用来提醒他要发愤图强,否则就将落得像你这般下场!所以,请让我拍下你最真实的样子。”
  
  莫拉莱斯狼狈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那之后,他离开矿场搬到了查巴雷省,在那里靠搞种植摆脱了贫困,还参加了垦殖者工会组织,直至当选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印第安土著人总统。

  莫拉莱斯常说:“坚持到底是众人皆知的成功法则,可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不愿修正,将导致一事无成终生失败,最终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19:56 | 查看全部
赶客人的旅馆时间:2014-02-27 作者:未详 点击:510次   有个朋友是做旅游的,一天,他带了个团到澳大利亚的一个旅游胜地。在办旅馆入住手续的时候,洋人老板对他说:“住一晚,一个房间90澳元;住两晚,160澳元。”
  
  朋友问:“那住三晚呢?”老板说:“对不起,我这儿只能住两晚,住到第三晚,你得换地方。”“啊?为什么?”
  
  老板唠唠叨叨地解释说:“我们这里玩两天足够了,玩三天就是多余。政府和本地人都认为,游客太多对这里的环境是一种摧残。风景啊,环境啊,旅馆啊,等等,都是公共资源,不能浪费。”
  
  原来,资源是一个很广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0:07 | 查看全部
13岁,我搬砖给自己盖房时间:2014-02-28 作者:未详 点击:321次   我生于1962年6月。父亲是常州灯芯绒印染厂的一名科级干部,母亲是常州东风印染厂的工人。除了哥哥之外,我还有个比我小8岁的弟弟。我们一家5口人住在常州城中一个小弄堂的旧平房里,两个小房间加在一起30多平方米,连卫生间也没有。常州城不大,走大约1公里就到了城乡交界处,新房子的建筑工地位于那里。
  
  因为在城里弄到块地盖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父亲花了无数心血,用了各种办法打擦边球,终于打通关系在郊区拿到一小块地。
  
  父亲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去上课,全力以赴盖房子。那时我13岁,读初一,哥哥正上高一,建筑工地上的活儿需要力气,由父亲和哥哥去干。因为父亲要还朋友的人情,我家主动提出,帮他家把地基也一并打好。给我的分工,就是到外面去捡碎砖头,以做两家地基之用。
  
  两家房的地基约需500翻斗车的碎砖石,父亲给我定的指标是一年完成。每天推完一车回家,我就在墙上写“正”字计数。整整一年,我心里一直在默念“还有××车”。那个目标像一座被云雾包裹着的山,看上去触手可及,却似乎永远也走不到跟前。
  
  父亲朋友家房子的开工日期是早已确定好的。母亲因此非常着急,天天催促我说:怎么这么慢?捡完一天碎砖石回家,我累得趴在桌子上休息,等下班后的母亲给我做饭。通常她饭还没端上桌,我已经睡着了。母亲把我弄醒吃完饭,我立即上床倒头就睡,也不管身上全是泥啊土啊,因为家里没有可洗澡的地方。夏天时还好,可以拎桶水在屋子外面冲一下了事,冬天时就无法可想。
  
  捡碎砖石的最佳地点在京杭大运河,可去运河的那条路也是去我学校的必经之路。我每天都会遇上背着书包打打闹闹去上学的同学,推着翻斗车灰头土脸的我简直无地自容。别人总是在指指点点:“哎,那不是唐骏吗?”还有更甚者,一路跟在我身后不怀好意地高喊:“唐骏,加油!”而最难堪的时刻,则是撞上我对之暗生情愫的那个女孩子。她是我的同班同学,也是学校里的运动员,皮肤白白的,在那时的我眼中,她简直像童话里的小公主一般可爱。吃再多的苦我都可以忍耐,就是无法忍受被她撞见我干苦力的模样。在那一瞬间,一切美好幻想都破灭了,人生就像我拉着的那车碎砖石,丑陋、冰冷,而且毫无意义。
  
  忍无可忍的我,向父母提出去别的地方捡碎砖石。他们同意了。可那也导致工作效率的直线下降,在别的地方辛苦找寻一天,往往连三分之一车也装不满。眼见规定的日期一天天临近,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回到大运河边去。
  
  为了结束这样的日子,我向父母提出了抗议,“我不要房子了”,“我长大不娶媳妇”,诸如此类。当种种借口都明显不起效果之后,我干脆假装生病,卧床不起。那天,我看见母亲下班回来做好饭,就推着我的翻斗车出去捡碎砖石了。过了很久她才回来,乌黑的头发上沾了一层白灰,面容疲惫不堪,但她依然走到我的床前,帮我掖了掖被子。那一夜,我没有睡着。第二天,我对母亲说,我的病已经好了。
  
  一年之后,捡砖石的任务终于完成,分派给我的活儿稍稍少了些,我也因此有机会偶尔去学校上课。
  
  这段盖房子的经历,对我而言是磨炼,更是苦难。那时我正处于情窦初开、视面子为世间第一要务的年纪,却被迫每天承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我刚刚成长起来的自尊心受到了重创。
  
  但这段经历也让我心态变得很好。现在我经常告诫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什么苦我都吃过,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归根到底,人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也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0:18 | 查看全部
活在珍贵的人间时间:2014-02-28 作者:未详 点击:238次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0:35 | 查看全部
了解真实的动机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328次   在微博看到一位网友的故事分享,内容大致是说,有一对情侣,他们高中开始相识,彼此相爱,大学去了美国,那个城市有一个杀人狂,专杀恋人,他们成为杀人狂的牺牲品,被架在机器上,一分钟后判决生死;两人猜拳定胜负,胜者生存,败者身亡,而平手则共同赴黄泉。二位恋人决定一起出拳头,共同殉情,结果男孩出了剪刀,女孩出了布,女孩送了命。
  
  这故事有几种解读,一是女孩贪生怕死,希望独活,而出了布,但没想到男孩想牺牲自己,而出了剪刀,女孩弄巧成拙反而牺牲。
  
  第二种解读是男孩真心爱女孩,愿意替她牺牲,所以就出了剪刀;而女孩了解男孩应会牺牲自己的心意,知道他会出剪刀,所以抢先出了布,双方都愿意为彼此牺牲,这是伟大的爱情。
  
  女孩同一个行为,但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解读,颇令人玩味;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时候在责备周遭朋友、家人行为的同时,有可能也陷入了同样的误解?
  
  对方的行为是否有可能并非如我们当下责备的负面动机,而有可能其实是出自善意的动机?
  
  多一层思考,或许可以避免误会周遭朋友、家人的原始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