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1:22 | 查看全部
易中天的姿态时间:2014-02-25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当媒体纷纷以“易中天”三字谋得点击率时,当事人介意吗?
  
  “哈哈,好比厦门今天要刮台风,我介意有什么用?所以不介意。我对批评分三种态度:指出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述方式不去争论。”
  
  易中天有自己的姿态。
  
  一分倨傲。
  
  观众曾经质疑:“你在《百家讲坛》讲那些有什么用?没有半点新东西。”
  
  易中天说:“《百家讲坛》并非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论坛。我们没有一个设计完美的蓝图。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摔跤。有人会指着我笑,你看你的裤腿上都是水和泥巴,不像样子!是,我是不像样子,但是我已经到了河对岸,你还在岸这边。”
  
  回望来路,崎岖寂寥,他哪一回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分严肃。
  
  上海的编辑老牛曾经致信易中天,认为他讲曹操“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是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而社会终归需要规范和底线。当时的易中天忙得不可开交,却抽出时间认真回复,答复稿长达一万四千字,说明这个观点所为何来,并感激老牛的真诚。
  
  向来潇洒无忌的易中天,治学严谨,一堂课的一句话,或许是阅尽数书、冥思苦想而得。他只传授自己思考后真正理解的东西。他在电视上嬉笑怒骂,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明白观众喜欢“有意思的东西”,不肯装腔作势,因为“媚雅比媚俗更糟糕”。
  
  一分孩子气。
  
  不少记者问,您上电视是否出自名利的驱动?您现在挣了多少钱?
  
  他反问:一个教书匠凭自己的“手艺”吃饭,就要撑破新闻界的眼皮吗?我不羞于谈钱,但我挣多少钱关你什么事?今后再问,我就硬邦邦地顶回去!
  
  也有年轻女记者问他:“您在《百家讲坛》的讲学得到很多人盲目崇拜,您怎么对他们负责?”他哈哈一笑,反问:“今天现场如果有人也盲目地爱上了你,请问他该由你负责吗?”
  
  这些问题隐藏的东西让他不可忍受。被媒体正常化的“窥私欲”,对传统“安贫乐道”的推崇,以及乱扣道德帽子的倾向……他只好孩子气地反驳回去,咄咄逼人。
  
  一分简单。
  
  最初答应《百家讲坛》1000块一集的录播讲学,易中天说自己想得很简单,“不过是换了件衣服,换了个地方,驾轻就熟地讲自己喜欢讲的一些东西嘛。”
  
  易中天跟在课堂上一样,不照搬史书,把严肃的思考掰开了,带出逻辑、辩证的美。他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并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跳离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提供新的视角。“我们今天看历史,如果仍然采取一千多年或者三百多年前的看法,那就如柏杨所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和良知的无能’。”如果观众因他的讲述对历史发生兴趣,偶尔还能自己琢磨,皆大欢喜。如此而已。
  
  一分恻隐之心。
  
  闻听汶川地震,正在机场的易中天马上发短信嘱咐家人,将《成都方式》一书税后稿酬全部捐给灾区。2008年7月,易中天在母校武汉大学设立恩师胡国瑞奖学金,同年10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学院为父亲设立“易庭源奖学金”。对此,易中天并不多谈,“人性之中有条善的底线,那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什么大事,哪怕是司机看见过路的小狗,会减速慢行,这就是不忍,就是善。”耳顺之年如日中天,好不好,易中天说还没来得及总结。心力交瘁的时候,他也曾放言,管他天王老子的邀请,也不再接受新的电视“讲学”邀请。可是,他未必能抵挡传播真知的快乐,哪怕上万观众只有几人心领神会。
  
  易中天曾在散文里如此描述每个年龄之美:“在春天里放歌的少年,时而浪漫时而实际的青年,拥有盛夏喧嚣的风雨雷暴的中年,然后再是‘如诗般’的老年:雁去叶落,橘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
  
  他的人生,写下的是另一首诗:老来风起云涌,别有一番风光。看风光的各类人等,也别是一番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1:36 | 查看全部
熊十力:世间再无此狂生时间:2014-02-25 作者:未详 点击:202次   熊十力是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他生性狂放,是个著名的狂人!
  
  20世纪40年代,熊十力的学识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已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的徐复观(熊的学生)受蒋介石的委托,前去看望熊十力,并给他带去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没想到熊十力大吼:“你给我快走!我怎么能用蒋介石的钱!你快拿走!”蒋介石不死心,后来又两次赠巨款,资助他筹办研究所,熊十力都辞而不受。他说:“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蒋介石50岁生日时,由邵力子出面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宴会开始时,熊十力旁若无人,毫不谦让地坐了正席。他狂饮饱食后,故作疯言疯语。酒酣之际,众达官显贵轮流填词吟诗,为蒋介石唱赞歌。轮到熊十力时,他哈哈大笑了一阵,挥起笔来边写边吟:“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篦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熊十力写完这首倒宝塔诗后哈哈大笑,提起裤带连走带跑,装着亟待解手的样子。众人看看诗又看看他那副滑稽样,会心地笑了。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只好哭笑不得地望着熊十力走出大门,坐进小包车不辞而别。
  
  1968年5月23日,一代狂哲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对于自己一生的意兴豪放,熊十力曾自辩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两句话,或许正是对熊十力一生最好的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1:49 | 查看全部
李敖:五百年来第一人?时间:2014-02-25 作者:未详 点击:268次   他自称:阅人无数、斗人无数、告人无数,“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李敖为了表示对台湾当局“军购案”的质疑,用“个人防身”的行为,来阻挡当日会议进行。他先是大骂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内定要让“军购案”过关,之后拿出个人防身电击棒、防狼喷雾罐,戴上防毒面罩,表示不畏后果要求会议中止。李敖几次喷射催泪瓦斯,呛得朝野立委眼泪直流,会议被迫中断。
  
  这就是特立独行的李敖。对于他,人们评价很多。爱他的人,说他是古往今来一大“斗士”,敢于仗义执言,为自己的理想不怕得罪权贵;骂他的人,说他只是一个“文痞”,更多的时候只是卖弄空虚,哗众取宠。不过有一点却是一致的,无人对“李敖是个大狂人”提出异议。
  
  桀骜不驯———是好?是坏?
  
  “横睨一世、卓尔不群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恰如一则现代传奇:从‘文坛彗星’,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从论战英雄,到14年牢狱之灾,被查禁的书有69种之多。”这是李敖为他的自传写的广告语,短短几十个字,将自己的人生概括得“传奇至极”。
  
  李敖三次入狱的经历已广为人知。毫无疑问,这对他的个性必定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李敖入狱前的一些细节:“他仍然维持了自己的风骨,不要朋友去送他,孤单而又强悍地走进监牢里去。李敖去坐牢的时候还是笑着去的,丝毫不露出一点伤心的样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抱着这种乐观、赞同的态度看待李敖,上海小说家陈村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一个人被单独囚禁在牢里,必须鼓舞自己自上而下的勇气。需要点大话和空话是应该的。李敖的‘大话癖’想必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再不说自己好,还有谁记得自己,赞美自己呢?”
  
  曾对李敖作过深入采访的电视人李峰,有一次托朋友将一封信带给了李敖,诚挚地表达了采访他的想法。不久,得到李敖答复:“你的节目我一定会上!”后来,李敖在接受采访时满脸的歉疚:“我要说的都说了,恐怕没有新的东西了。”而当李峰问起李敖的两个孩子一个名叫李戡、一个名叫李谌,是否希望他们文武双全时,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得意地凑近了李峰:“这个我只告诉你啊,可是独家的!”一副“我终于对得起你”的样子,让李峰很难把李敖和桀骜不驯的“狂人”联系起来。
  
  作家余杰在表达自己对李敖的看法时也说:“我欣赏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李敖,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对台湾社会现象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学者。但后来,他却从一个学者变成了娱乐人物。由于性格中过于自恋的弱点,使他一直渴望处于镁光灯的中心,于是便开始了作秀。如他将自己的裸照放进书中、在凤凰卫视做主持人等行为,这对他自己也是一种伤害。”
  
  著作等身———大师?文痞?
  
  对于自己的文学素养,李敖不止一次地在公众场合放言:“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李敖从21岁出版自己第一部作品《传统下的独白》以来,他的论著竟多达1500多万字,结集出版的《李敖大全集》也有煌煌四十卷、上百本书。去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善于搞笑的李敖特意展示了一下自己被禁作品的名录,长长的名录比他本人还高,以此证明自己“著作等身”。
  
  前些年,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评论家称,“李敖的传统文化知识渊博,《北京法源寺》书中的史实,都以考据作底子,他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如此之高的评价正说到了李敖心坎里,他于是四处放言,称自己“将成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后来,有人专门找到了负责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瑞典文学院,向18个院士评委中唯一懂中文的汉学家马悦然求证此事,谁料他竟一脸愕然。不过,这位老先生沉默半晌,还是给出了一个既不会驳李敖面子、又不会有损自己专家权威的答案:“他(李敖)寄给我那么多书,但我一本都没看过。因为要看的太多,顾不过来。另外,我看书习惯自己挑。”
  
  于是,李敖的反对者们就经常这样讽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只是本充满了怀旧心思的小说,在台湾的读者群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李敖的“文学奖之梦”也和他的狂傲之言一样,只是说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2:01 | 查看全部
趁年轻,将“坏事”干尽时间:2014-02-25 作者:未详 点击:2071次   “十六岁那年,你记住了什么?”想起曾经有人问过,我缄默。
  
  其实,第一次和C一起悄悄逃课去破旧不堪的操场交谈的夜晚,我记得;第一次和同桌上课偷偷吃东西,被老师抓到后要立即回答问题时的尴尬,我记得;第一次在醉人的星空下,一起并肩走的某个人,执拗地要我站在他左侧,我记得……
  
  我记得的那一季,且行且歌。
  
  当时,《鬼吹灯》还很风靡,桐华的《大漠谣》正在流行,《斗破苍穹》也还没成为经典,唐家三少的玄幻很震撼,还有老师极力反对的韩寒与郭敬明。而我,捧着一本名叫《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记,试图走近那位民国才女。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底下的我们却张狂到完全无视。
  
  和不逢时的大雨不期而遇,看着许多人不知所措地挽起裤脚狂奔,一手掩着头,一手拿着心爱的零食,匆匆而去。雨中,他们的步伐急促且慌乱,迫不及待却又无可奈何。而我呢?倒不是为了维持所谓的淑女形象,只是想拾起被他们舍弃的那份清醒,洗涤掉所有的困倦与不堪!在雨中,平静且又从容地走着。要知道,这是难得安静的时刻,很多可想可不想的事情,过往的经历,未来的去向,单薄得如同零碎的灯光,轻轻地抛落在身后。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会心存遗憾。
  
  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男生,他桀骜、冲动、粗暴,却又爱恨激烈。他是热血少年,他的热血是从心底里涌现出来的,一直在心底燃烧,带着饥渴,也带着放肆;带着横冲直撞,也带着不顾一切。然而,往往打动我们的,不是歇斯底里厌恶的种种,而恰恰是那些“表面”上看最简单最真挚的东西,从每一个热血少年的身体里流淌出来。好孩子?坏学生?你我都不甚了解。你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渴望得到很多东西的孩子,心酸却又莫名地感伤。青春就是一场雨季,来得不早也不迟,只是花开错了季节,梦在惊醒的那一刻,笑与泪诉说着是是非非。我知道,携手走过的那段路,是一次寿命不长的旅行。而你我都是叛逆者,在那场放逐灵魂的征途上,我们是彼此唯一的同伴……
  
  城市中的钢铁建筑丛生,生活单调且慌乱,或喧嚣,或寂寥。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回。彼此的脸上,都因此而挂满倦容。更有一些人,出现在我们憧憬的偶像剧年纪里,有着和青春一样的叛逆与不羁,而今却消失在了人群中,来不及互道珍重。想必,“乖乖女”的标签早已不再属于我,就像在大雨中,我不再等待,不再狂奔,而是静静地独走。选择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迎接这场青春之雨。我们正值十六七岁,正值最美的年龄。就应该像张爱玲所说的:“年少轻狂的我们,从来不屑于做全都是对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趁年轻,我偶尔想把“坏事”干尽,借着青春的名义。趁阳光正好,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到酴醾;趁现在的时间很多,还可以走很长的路;趁世界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我们的双手还能拥抱很多人;趁我们还活着……青春无限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2:13 | 查看全部
战争与人性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262次   一
  
  威灵顿大败拿破仑于滑铁卢。获胜后,他视察战场,登高一望,只见尸横遍野,敌人被杀几千人,己方亦战死几千人,惨不忍睹,他叹道:“胜利是除了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这一声悲叹,还未一针见血。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二
  
  “十八年大混战,最后的胜利属于李渊,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了隋王朝。然而十八年的混战使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民死于非命。606年,全国有八百九十万户人家,四千六百万人口,到626年,只剩下二百九十万户人家,一千六百万人口。人民死亡三分之二,这还是平均数,在混战激烈地区,如中原(河南)、关中(陕西)一带,人民幸存的不及十分之一,我们不能想象其中有多少人间惨剧。”这是柏杨《中国人史纲》所记,听听都要把人吓死。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打胜了他做皇帝,人民死再多,算什么,如同猪狗,死了就死了。
  
  三
  
  宋江要打曾头市,吴用一旁道:“即日春暖无事,正好厮杀取乐。”
  
  军阀孙传芳亦有名言:“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
  
  听听这些混账东西的混账话。不过他们倒也老实,取乐就说取乐,消遣就说消遣,不像某些政客,发动战争,屠杀生命,偏还要满嘴仁义道德,偏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叫人恶心。
  
  四
  
  在《历史》一书中,希罗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中,不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父亲,而是父亲埋葬儿子。”
  
  一位美国父亲,举着在伊拉克战争中战死的儿子的照片说:“是布什夺去了我唯一的儿子,我要对布什说,他不是你的儿子。”
  
  战争还使这个世界硝烟四起,多少父亲正在失去儿子,多少妻子正在失去丈夫,可怜。
  
  五
  
  公元前1200年,特洛伊人和阿卡亚人为了美丽的海伦,进行了整整十年的战争,无数人为此而抛弃了生命。当阿卡亚人终于把海伦从特洛伊人手中夺回来时,勇士们看到她美丽无比的面庞和娉婷动人的体态,他们想,为了这样一个女子,经历十年战争的痛苦也值得。
  
  六
  
  人们总在想,总在问,到底谁要打仗?想起了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想起了普法战争中那位神父的话:“是那些大人物才要打仗。”一语道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2:22 | 查看全部
主动要求降工资的人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爱因斯坦一度受邀去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学校当然全部满足爱因斯坦的“奢求”,爱因斯坦兴高采烈地喊道:“有了这些东西,我还需要什么?什么都不需要啦!”
  
  后为躲避法西斯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这么多钱?能否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脱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身为堂堂诺贝尔奖得主,他居然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两公里路程,他坚持安步当车直到生病住院。他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于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我称这种生活为猪猡的追求。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科学巨匠都不改初衷固守简约,弥留之际他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2:33 | 查看全部
谭盾:云天之上的第5根弦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他生在山民之家,那里根本没有音乐。
  
  12岁时,他跟父亲出山,看见一个人在拉小提琴。
  
  他的心灵震撼起来,回家,自己用木板和铁丝做出了那玩意。他还不知道那是小提琴,不知道音乐,但他认定那是人间最好听的声音……
  
  他说不出来,心里明白,因为,他每次做出拉琴的样子时,就魂飞高天,就大声吼唱山里的歌!
  
  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家里人差点叫来神婆用火烧他。
  
  15岁,他终于在山外捡来一把小提琴,人家扔了不要的,没有弦的。他一分钱一分钱地偷藏,藏了一年,终于买来3根弦,安上了。第4根弦很贵,买一根弦的钱能吃很多天的饭,他是藏不够的,也不忍心,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3根弦也能拉!他就天天晚上偷偷拉,去河边,去山上,去树林里,他觉得那声音鬼兽也爱听,不会伤他。他不知道什么是乐谱,不知道什么是音位,但他硬是能把山歌拉出来,拉得就跟真人唱的一样准。
  
  人们不再说他了,因为,人们都被他拉琴的样子感动了。
  
  1977年,他就用这把只有3根弦的小提琴,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怪琴怪人怪曲子,但他却被录取了。因为主考官流泪了。主考官说:“他那样子,他那声音,是音乐真正的魂。”
  
  上海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他有了4根弦的小提琴,他知道了莫扎特、贝多芬……他成了小提琴顶尖高手,他能把所有经典的曲子拉出新的灵魂来。可是,他不满意,甚至是更焦急更痛苦了,他无法表现出他12岁时的那种感觉、那样子、那声音!他不喜欢名人死人的曲子,他认为那些曲子根本就表现不了他的灵魂之啸!
  
  他要求证。
  
  1986年,他到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要登上文化的巅峰看云天之上的真魂———音乐。
  
  博士学位。
  
  西方音乐最高学历。
  
  最权威的学识。
  
  这些,还是不能让他看到他意念中的东西。所有人都在前大师们的脚下学习着,满足着,一生不得超越!但这不得超越的东西实在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他成了老师最讨厌的孩子,拼命地折腾老师。老师教的东西,他全部都要超越,把所有定论都做出全新的诠释和演变,他要用中国音乐的美学、中国文化的哲学引领西方音乐主流。
  
  于是,他走上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台。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乐团之一,由他来指挥并引领。
  
  于是,他已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指挥人之一了。
  
  但他还是在焦急和痛苦之中,冥冥中的“那样子、那声音”,永远在云天之上!
  
  正是这样,他才站在了世界音乐的顶峰。正是这样,他才从一个山里的孩子走到现在!
  
  他就是中国浏阳河边的谭盾。
  
  最贫穷苦难时的他,那“3弦琴”已经注定了他云天之上的高魂,注定他一生只能超越超越再超越。小提琴一直只有4根弦,对他来说早就不够了,它还有一根弦,这根弦,世界上所有的小提琴都不配安装,这第5根弦才是引领他自己成为“音乐超人”的神灵,这第5根弦在云天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2:43 | 查看全部
有了孩子,人生也会改变时间:2014-02-26 作者:未详 点击:309次   朋友从加拿大回来。这天晚上到她家里吃饭,第一次看到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八岁,一个六岁,十分可爱。姐姐漂亮,妹妹鬼马。问她回来想找些什么工作,她说:很想做一些正气一点的工作。
  
  她从前的圈子,薪水高,却是现实、势利、尔虞我诈的一个圈子。做了妈妈之后,她改变了。以后,自己做什么工作,也要为孩子设想。妈妈和爸爸的工作,该让孩子感到光荣。不是金钱或地位带来的荣誉,而是那份正气。
  
  有了孩子,人生也会改变。朋友说:移民到外国几年,旧同学都已经身居要职,我却不是。我说:但你赢了一段婚姻。 她赢的,不单单是一段婚姻,还有两个女儿,还有另一种人生。从前,当她埋头苦干的时候,哪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人生要向孩子交代?自私的我,只肯向自己交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4:04 | 查看全部
怠慢时间:2014-02-24 作者:未详 点击:507次   一位到新加坡游览了两个星期的外地朋友,在临别晚宴上,谈起新加坡的名胜,如数家珍。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越听越惭愧。
  
  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的好些名胜,寻幽探秘的好些岛屿,都是我足迹未及的。
  
  不是全然缺乏寻访探究的好奇心,只是因为这些名胜都近在咫尺,就像是握在掌心里的东西一样的安全牢靠。心里老想:又飞环掉,急什么嘛!这样无意识地一日拖一日,一年拖一年。地方慢慢的老去了,人呢,始终没有把脚步印上去。最最糟糕的是;不去、不看,心里居然也没有任何遗憾的感觉。
  
  近读上海女作家查志华女士的散文集《无华小文》,内有一段文字:
  
  “人对自己初来乍到的城市都有一种寻访探究的浓厚兴趣,而对自己生活其中几年几十年的地方却常常无意中薄视并怠慢了。所以有人写诗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薄视、怠慢。
  
  对对对,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置身于庐山的那个人对于气势磅礴的庐山心存怠慢。
  
  被“怠慢”7的风景,可以等——即使等上十年八年,那风景,依然妩媚如昔。可是。倘若被“怠慢”了的是人才,这人才,可经不起一等再等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4:32 | 查看全部
当年,他被柳传志“修理”时间:2014-02-24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1988年,孙宏斌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联想”,凭着热情与闯劲,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普通员工变成了主任经理。1990年他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
  
  而那段时间正是联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把手柳传志在香港筹备香港联想。孙宏斌凭借自己的业绩和柳传志对他的信任,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权威,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外地分公司,人由孙宏斌选,财务不受集团控制。更不可思议的是孙宏斌居然办了一份《联想企业报》,而且在这份报纸的头版突出企业部的纲领:“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更严重的是,在这个纲领下面还有企业部经理拥有“分公司经理任命权”等等。
  
  回到北京,柳传志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发现孙宏斌确实有问题。但是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二把手,柳传志很有自己的一套。
  
  柳传志对孙宏斌首先来了个缓兵之计,希望他能改。
  
  1990年,在西山宾馆召开了一次联想高层会议。柳传志给予了孙宏斌很高的评价。又旁敲侧击地提到了孙宏斌在管理中的“帮会”问题。
  
  不久,柳传志又召集了刊、宏斌直接领导的团队的人开会,再次批评“帮会”问题。只是这次孙宏斌没有被通知参加。意外的事情是。有孙宏斌的下属在会上公开顶撞了柳传志:“柳总,我们不是‘帮会’,我们是现代化管理。”
  
  结局使会议戛然而止,不欢而散。
  
  柳传志还是再给了孙宏斌一次机会。找孙宏斌最后谈了一次:“我们都是能力强的人,我领导不了你。咱们好合好散,联想的分公司你随便挑一个,你自己去干。”但孙宏斌拒绝了,说:“不必了柳总,我才26岁,我可以从头再干。”就是这句话让孙宏斌走向了深渊。
  
  第二天一早,柳传志在企业发展部的会议上。宣布自己暂时担任企业发展部的经理,孙宏斌另作安排。从这一天开始,孙宏斌失去光彩。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被正式逮捕,案由是挪用公款。两年后,1992年8月22日,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孙宏斌有期徒刑5年。
  
  住在三十多个人的一间牢房里,孙宏斌开始了反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天堂走到了地狱呢?
  
  他后来在和柳传志的谈话中说:“我反思这段经历,更多地找自己的问题。我当时年轻气盛,比较急躁,其实还是太嫩。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还是在自己。我不希望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幸好孙宏斌有了这样的反思,使得他后来重新又站了起来。
  
  1994年3月19日,还有18天即将出狱的孙宏斌,借狱警托他到北京买东西的机会,专门去向柳传志道歉。
  
  柳传志很感动,众所周知的一个细节是,孙宏斌表示希望能跟柳传志成为朋友。柳传志大度地说:“我从来不说谁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我的朋友。”
  
  1994年,孙宏斌急需用钱,柳传志出手借给了他50万元。1995年初,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联想和中科集团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当年的一把手柳传志的宽容和支持,可能就没有今天如日中天的顺驰,也不会有顺驰的老板孙宏斌。如果不是孙宏斌反思后的理解。和解了与原一把手柳传志的关系,他的人生也不会由悲剧而演变成喜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