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1:59 | 查看全部
参加葬礼的名人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1899年6月1日,一代文豪川端康成来到人世间。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因肺结核去世了。祸不单行,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也因为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结核,在这一年终于丢下了他撒手西去。川端康成或许记不清父母的容颜,但他们的早亡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用他自己的话说,“父母相继病死,深深刻入我幼小心灵上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怖。”
  
  川端康成父母去世后,祖父母将他接到身边抚养。祖母对外孙宠爱有加,川端康成后来在《祖母》一文中回忆到:“我小时候身体好像非常虚弱,好不容易活下来,全靠祖母的力量。人们常指着我说,娇惯到令人皱眉的地步。”有一次因为川端康成淘气,生气的祖父顺手提起身边的热水壶打他。祖父因为患了白内障,因此无法看见开水已经倾倒了出来。祖母心疼川端康成,又不敢阻止脾气不好的老伴,就用自己的身子护着外孙,任凭滚烫的开水浇洒到自己的手臂上。
  
  祖母的疼爱暂时抚慰了川端康成无助孤独的心灵。可是,在他七岁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那个人也突然离世了。川端康成和姐姐芳子由保姆的丈夫和儿子分别背着参加了祖母的葬礼。祖母的去世对川端康成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在《故园》、《祖母》等作品中,他悲伤地写道:祖母临死那天,说是脚冷,让他给穿上袜子,盖好被子,这是祖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让他替她做事。
  
  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一直寄养在姨妈家中。1909年,在川端康成十岁时,年仅十四岁的芳子就不幸夭折了。祖父拉着川端康成的手去安葬姐姐。虽然川端康成和姐姐很少见面,感情也谈不上深厚,但是,姐姐毕竟是他最亲的人之一,她的离世无疑会给他的心灵蒙上一层死亡的阴影。就这样,一个六口之家,在几年内便相继失去了四个人,只有川端康成和又聋又瞎的祖父枯守在那贫寒的小土屋里。
  
  黑夜降临的时候,川端康成和祖父隔着油灯对坐着,失明的祖父在油灯下固执地守着他的心头肉,他是这个不幸的孩子唯一的保护者了。川端康成则因为对未知命运感到莫名的恐惧,故一动不动地紧紧盯着祖父的脸,这张脸对他而言,是他在黑夜中唯一感到安全和温暖的地方。可是,不久以后,川端康成连这“唯一感到安全和温暖的地方”也失去了。
  
  1914年5月24日夜里,在川端康成十五岁的时候,他最后一位至亲——长期卧病在床的祖父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祖父的葬礼上,全村五十家都因可怜他而掉眼泪。送葬的队伍从村中通过,川端康成走在祖父棺木的正前方,每一位见到他的人都在对他说:“多可怜啊,多可怜啊!”的确,不断失去至亲的川端康成让人同情和哀叹。当同龄人还沐浴在亲人们怀抱中的时候,川端康成却接二连三为亲人披麻戴孝。此外,他还为中学英文老师和一位好友送殡,出殡仿佛成为他幼年和少年时代的职业,以至于他的表兄把他叫做“参加葬礼的名人”,他的表嫂称他为“像殡仪馆的人”,他的表妹则说他是“殡仪馆先生”,“衣服净是坟墓味儿”。
  
  川端康成后来不无感伤地说:“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可以说生离死别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川端康成孤僻、伤感、自卑的性格,这一切对他人格的形成,以及文学的资质都产生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2:10 | 查看全部
荼靡与平淡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尽管有些讽刺,但事实却是如此:对于吴冠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其作品惊人的价格才产生兴趣的。很长时期内,他都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均价高达125万元。其作品的总成交额高达17。8亿元,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家拍卖总价排名中,吴冠中分别名列第一、第四和第二。
  
  但就是这样一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吴冠中与夫人一直住在北京方庄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里,房子被吴冠中笑称为“下蛋的窝儿”,面积只有七八十平米,装修极其简朴,最近几年才铺上了地砖,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
  
  曾经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需要。
  
  随着市场上“吴冠中作品”价格的不断飙升,连给他打针的护士都知道,他的画很贵,但是吴冠中本人却从来不以为意,他甚至一次烧毁了200多张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他曾经多次表示:“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我的房子、钱,子女可以分掉,但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吴冠中是生前捐赠作品最多的国宝级画家,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捐赠给了公立的博物馆和大学。
  
  19岁的时候,吴冠中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荼”,这个字也成为他毕生画作的印章和签名。或许这个字也最能概括大师的伟大的一生:甘苦皆尝、隽永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2:19 | 查看全部
捂着脸的自画像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在人生最后30年里,除了画画,华先生还做了一件自认为很重要的事:道歉。
  
  几乎每一次个人展览,他都会在序言里,写下大意如此的一段话:50年代里,我画了不少错误的画,伤害了不少同志。大跃进里,我画了一些浮夸的错误画……这些都是历史的深刻教训。他还特别提到了在胡风、浦熙修、丁玲、艾青、萧乾和李滨声等人蒙冤受难时,自己曾经“落井下石”。
  
  他一生只在国家美术馆做过一次展览,大部分画展都开在基层。每开一次,老人就要道歉一次,至少道歉了30次。
  
  朋友们回忆,华君武曾经几次当面向丁玲道歉。在他80岁时,还专程去山东,寻找当年当工作队队长时,自己伤害过的一位老贫农。找了很久,两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时隔几十年后相遇在一个小屋子里,两人都很动情。
  
  “父亲一直把这些苦闷埋在心里,很少跟家里人说。可我们知道他的痛。”家人说。
  
  华君武一生画过好几张自画像,可没有一张以“真脸”示人,不是捂着脸,就是背对着。一张用手捂着脸的自画像边,题着一首小诗:画人难画手,画兽难画狗,脸比手更难,捂面遮百丑。他甚至这样“讽刺”自己:画不像自己,何必画,我这一捂,把我的缺点都捂住了。
  
  别人画他,他也不中意。画家李延声给他作画,他在画像上题词道:“延声同志画我似思想家,其实我不是,请看画的不要误会”。高莽给他画了速写,他写道:“我已近八十,没有这样漂亮了。”
  
  有人写文章把他赞扬过头了,其中有的事未经核实,他看后十分不满,便写文章予以澄清。他说,有多大说多大,不能接受不属于他的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2:29 | 查看全部
做人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78次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
  
  从小父母新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的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
  
  渐渐地,这些不能当人家面说的话,变成讨好人家的话,对着同一个八婆,我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
  
  出来做事,更常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你有眼光。”
  
  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我说:“真聪明,长大了不得了。”
  
  我做儿童的时候,也常听到这种对白,当然学习得很到家。
  
  做人不是一件很坏的事,但是太会做人,等于虚伪。
  
  从小教孩子会做人,是不应该的。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假的时候,忽然有一个肯说真话的小孩出现,等于给我这种会做人的人掴了一巴掌。
  
  会做人做久了,就不是人了,我是应声虫,是骗子。不知不觉之中,我没有办法改变,以为自己是一个人。
  
  这个会做人的人,活到老了,本来可以讲几句真话,但我已经失去了这种本能,继续会做人,做到成为一个做不了人的鬼。
  
  直到这几年,我感觉非常疲倦,现在这个阶段,才学会讲真话,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我。因为我已经不管人家怎样看我,用余生来学习不会做人。
  
  写文章不求留世,工作当消遣,有什么说什么,东西不好吃就说不好吃,这种讲真话的本钱,是我花了数十年储蓄得到的,现在不用,再也没有时间用。
  
  唯一有点违背良心的话,是看到女人,都称她们为“靓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2:38 | 查看全部
愚钝的人才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资质平庸的人如何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呢?答案在一个简单的公式里: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着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来的乘积,绝不是“加法”。这就是现实:平凡人若是辛勤努力,并怀着正确的态度和追求成功的热情,的确要比有才华甚至是天才获得的成就要大。
  
  我之所以并不器重才子,是因为才子往往倾向于对今日等闲视之。才子自持才高,以为可以预测未来,就不由得厌恶像乌龟那样缓慢地度过一天,而是希望像脱兔似的走捷径。但是,过于急功近利往往容易在意料不到之处栽跟头。
  
  迄今为止,众多优秀且聪明的人进入了京瓷公司,也正是这些人才,以为公司没有前途而辞职,所以留下来的都是不太聪明的、平凡的、无跳槽才能的愚钝的人才。但是,这些愚钝的人才在10年、20年后都晋升为各部门的领导。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平凡的人变成了非凡的人才呢?是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亦即脚踏实地地度过每一天的力量,是坚持使平凡变成非凡。
  
  也许因为我是技术出身的,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经常抚心自问的习惯:“这样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即使对待一件琐事,也有很多发挥创意精神的余地。
  
  对于细小的事情,想方设法进行改良的人和没有这样做的人,从长远来看将产生惊人的差距。就拿扫地这个事例来讲,每天反复琢磨如何扫得更干净、更快捷的人,也许会独自成立承包清扫的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与此同时,得过且过、懒得想办法的人,一定依然每天继续着扫地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2:51 | 查看全部
这世界上有另一个你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237次   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有一辆最新款的私家车,不担心堵车也不担心停车;这个你房子阳台朝南,不担心房价也不考虑买第二套;这个你不是文艺青年、不喝瓶装水、按时吃饭、周末陪伴父母、从不租赁任何东西、不搞异地恋。这个你是慢生活的信徒,达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可惜这个你,与现实背道而驰——你长达10年的青春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用2个小时通勤、一年未回家看望父母、只有泛泛之交没有知己、把互联网当你的精神慰藉。你习惯性对城市抱怨,每天忙于在上班时间偷菜,你坚信自己不过在等待机会,直至青春用完,才惊觉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一切从你选择留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开始。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刺激、牛B。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爱安逸,爱牛B胜过爱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这个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逃离北上广”代表后悔者成为社会流行语。白领返乡潮与民工返乡潮同时发生,你突然发现白领和民工原来是同一回事。房价被视为罪魁祸首,北京的出租屋有胶囊公寓,深圳的“出租屋”有住人集装箱——当住在集装箱里的蚁族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荒诞的喜感。
  
  作为工作狂,你突然明白,为了事业的前途,抛弃生活的前途并无价值,你需要的不仅是经历的成长和工资的成长,还有生活的成长;作为梦想家,你突然明白,到二线城市去的不一定是失败者,也可能是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深思熟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明白,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仅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在诸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视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有的人不该止步于大城市,退一步生活就海阔天空;有的城不该成为大城市,因为全世界最快乐、最幸福的城市,往往不是大城市。
  
  对你而言,你内心产生的纠结与选择,形成了10个转身离开的理由——这个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你即将离开或即将前往的那一座城市而言,是建立个性、寻找人性的过程。
  
  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
  
  北京举办过奥运、上海正在世博、广州马上迎来亚运,北上广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北上广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云集又暗藏经济危机、情感危机、人际危机,是冷漠江湖;二线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围,陆续决出人性化生活的单项冠军:昆明以气候闻名,天天是春天;长沙以快乐闻名,以夜场、超女与芒果台形成吸引力;成都以安逸闻名,赏一次桃花动不动就10万人同往——在物欲时代,一线城市对你而言是主战场;当成功成为一种毒药,二线城市则是你寻找自我救赎的心灵道场。
  
  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
  
  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都市圈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成为生活共同体,地方传媒开始意识觉醒,地产巨头已将目光移到二线城市——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线城市”,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拼的是智商,二线城市拼的是情商
  
  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一线城市机会多又相对公平,二线城市潜规则多又讲人际关系。但不要忽略,一线城市的机会可能是虚假机会,公平可能是虚假公平——你以为到了北京更容易名扬四海,其实只是名扬小圈子;你自以为拥有上海的高薪水,一年所余依旧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所有城市皆有潜规则,整个中国都是熟人社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所有机会能被同时屏蔽。不妨反过来看,一线城市在拼智商,二线城市在拼情商。问题只剩下一个,就是你的情商是否高于智商。
  
  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
  
  《广告大观》的调查证实过这一结论:在一线城市,75%的人傍晚6点至8点吃晚饭;在二三线城市,70%的人下午5点至7点去晚餐。一线城市有白领文化,但白领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如果你每天花费2小时在交通上,1年算下来要用去30天;二线城市没有艺术电影院和话剧小剧场,唯独有很多吃饭比你早、睡觉比你晚的闲情逸致。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
  
  城市是一种出身。河北燕郊小区外竖着偌大广告牌:“没有户口,怎么上好学校!”购买房子的人祈祷的是燕郊纳入北京,从此有个北京户口。北上广的户口人人都知矜贵,所以早针对你设下城市门槛——你说你属于这座大城市,却没有这座城市的户口;你说你拥有这座城市的房子,其实距离市中心20公里;你说你在这个城市创造了人生价值,其实存款还不如二线城市的公务员。收紧的一线城市能给予你优越感,宽松的二线城市却能创造属于你的归属感。
  
  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
  
  普遍的困惑是:为什么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拿着一线薪水,却沦落下流社会?为什么选择二线城市的人,拿着二线薪水,却获得一线的生活品味?新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发现,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一线城市“伪幸福”的人最多——皆因一线城市用金钱计算GDP,二线城市用幸福计算CPI——有白领去到二线城市,发觉收入少了一半,积蓄多了一倍;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要1万块钱买到的幸福,在成都3000元就够了。
  
  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
  
  作家萧乾说:“人生就是一次不带地图的旅行。”在《一生要去的中国100个地方》书中里描述了100个地点,一般中国人永远没法去完全。到过一线城市见过世面,到过二线城市去开拓视野的人,有机会成为真正懂中国的人——他会在中国城市的细微处,发现中国城市原来并未千城一面,市井处隐藏的是中国的多元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3:05 | 查看全部
 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
  
  为什么一线城市那么多文艺青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简单回答过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为了和其他人在一起,为什么要支付曼哈顿或者芝加哥闹市的高昂房租呢?”小众者在故乡或是异类,但一到一线城市,最好是北京,总能找到志趣相投者;但若你是拥有平常心的生活家,反而适合留在二线,因为它的节奏往往与慢生活能够合拍。
  
  一线城市适合青春的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的最后5年
  
  青春的轨迹你我大概相似——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满怀激情的时候前往一线城市建功立业,在疲惫之际降落二线城市。“职业候鸟”前往二线城市已成趋势,二线城市不再是败者复活的圣地,同样是机会之城——过去,出生地决定了个人命运;今日,城市迁移只是人生一个小转折,与成败无关,与前途无关,与国家选择扶持哪个地方富裕也无关。
  
  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常常有一个差别:它在30分钟的交通时间半径内,总可找到你满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北上广是分裂的,甚至可说它们由几个城市组成——候鸟族们只属于行政概念的“北上广”,他们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抱怨城市未真心接纳,生活方式偏偏与一线城市的传统精神价值格格不入。飘一代是最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是幸福感最微弱的一代——他们的房子、车子、家具、手袋甚至男友都可靠租赁而来,他们想找找不到的,永远是一个心满意足的固定地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3:18 | 查看全部
南非三问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近日,媒体人、品牌战略倡导者艾丰来宁演讲———“现在,中国至少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品牌。海尔、联想这些我们自认的名牌,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低。”他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
  
  低到何种程度?他不疾不徐地举例:有家全球市场调研机构,在南非做过一次商品调查:他们将5台中国生产的精致冰箱,放在当地消费者面前,问三个问题:
  
  一、如果这些冰箱是美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80%的被调查者立即举手,表示愿意购买。
  
  二、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愿意购买者立马降到20%。
  
  三、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谁愿意购买?现场竟无一人举手。
  
  “同样的实物,不同的认定,差别如此之大,说明中国品牌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还没有广泛获得可以信任的地位。我们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啊!”艾丰一脸严峻地慨叹。
  
  我注意到,此时会场异常安静,许多人神情不无惊愕。是啊,对于听惯了“拥有N个世界第一”、陶醉在“全球制造业中心”中的我们,南非消费者的回答,无疑击伤了我们民族工业的自尊。
  
  其实去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也佐证了艾丰的品牌观:“可口可乐公司以66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居首,而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并未得到调研机构的认可,且无一上榜。至此,中国品牌在这份全球百强品牌名单中,已连续3年难觅芳踪。”
  
  为何众多“世界第一”却得不到“世界公认”?因为我们90%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贴牌,为洋人作嫁衣。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撑死了,不过是“世界第一打工仔”而已。
  
  也许有人问,我们不是早就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三段式,欲借“洋力”,发展民族自主品牌吗?可现实是,我们急功近利低水平引进,粗放扩张贪图GDP,囫囵呑枣,哪顾得上“消化吸收”?以致洋品牌横行“通吃”,本土品牌日渐萎靡、自生自灭。
  
  我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式微便是例证。汽车工业合资20年来,我们非但没有“合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还将90%的国内轿车市场拱手相让,致使合资的汽车品牌日益“去本土化”和“空心化”。如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的索纳塔,目前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也都要从德国进口。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支撑,即便合资了品牌,与本土也是有名无实、墙外之花。
  
  而谁拥有自主品牌,谁就拥有高附加值。如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只占全球的14%,但其80%的利润却来自中国。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国内只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到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也高出日本国内六成左右。
  
  够了,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必然是辛酸苦涩的。经济学上,把研发所得的高效益、制造所得的低效益、销售所得的高效益,三点相连,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式的嘴,称为品牌“微笑曲线”,而对长期处于国际低端制造业的中国来说,这品牌效益“三点”正倒个个,变成中国制造的一个“苦笑曲线”。“这是中国品牌、中国经济的郁闷,也是中国人的郁闷。”艾丰如是说。
  
  更让人郁闷的是,在政绩冲动下,很多地方仍然在“重制造、轻品牌”、“重合资、轻转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乐此不疲,并以源源不断地制造“世界第一”为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垄断了全世界所有商品生产的“世界第一”,而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零品牌”国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3:31 | 查看全部
别生春天的气时间:2013-09-20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1913年仲春时节,法京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演一出新戏,是斯特拉文斯基谱曲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早在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就以芭蕾舞剧《火鸟》引起轰动。《火鸟》曲谱对传统音乐已经具有颠覆性,那么,《春之祭》是迷途知返,还是“又向荒唐演大荒”呢?
  
  乐池里指挥棒一动,序曲响起,观众大吃一惊。短短的几个乐句,竟变调数次,哪有惯常的旋律感,竟是稀奇古怪的声响……大幕拉开,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都新锐到前所未闻前所未见。于是,习惯了传统艺术的观众忍不住先发出嘘声,继而开始高声抗议,而支持创新期望突破的观众则勒令抗议者闭嘴,双方先是互嘘,继而对骂,更发展到有人跳上座椅,有的产生肢体冲突,有的丢掷物品……剧场大乱。这就是上世纪初有名的“《春之祭》事件”,成为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路标。
  
  斯特拉文斯基那一年刚三十冒头,人在生命的仲春,怎甘循规蹈矩缩手缩脚,他要把心中的灵感恣肆喷涌,力破陈腐旧套,刻意别开生面,在《春之祭》中他呕心沥血,营造出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幻境,他知道必将遭遇排拒,但也坚信能获知音。尽管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好比一树刚要从笔状花苞绽放成盅形花朵的玉兰,突遭寒风骤雨,首演的大混乱,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令他无比沮丧。
  
  沮丧的情绪还是比较容易调整的。如果是生气,生大气,气个倒仰,那就伤元,不是那么容易恢复如常的了。那天有一人,就对这场首演动了大气。一般来说,对于新锐表达,反对的说是哗众取宠,中性的说是标新立异,支持的说是新意叠出,大家完全可以各持己见,不必硬去达成共识,更不必动气伤元。那天生大气的,是音乐界老前辈圣桑。圣桑当时已经七十八岁,比斯特拉文斯基大四十七岁。圣桑对年轻一辈的作曲家的背离传统,“瞎鼓捣”,时时有气。那时候德彪西弄出些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他不爱听,这很正常,但他反对别人喜欢,这就有点不正常了,他批评印象主义音乐,说“如果这也算是音乐,那么调色板也能算是画了”。他就死不能明白,有一种抽象派的图画就是颜色的涂抹与堆积,也偏有人不是假装而是真地从那样的图画中获得愉悦。按说斯特拉文斯基已有《火鸟》的前科,圣桑完全不必去剧院看《春之祭》首演,耳不闻为安、眼不见为净嘛,但这位前辈本着“音乐吾家事”的习性,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了,当然,开演就受到强刺激,先是气得瑟瑟发抖,后来,观众对骂起来,他颤颤巍巍地拂袖而去。
  
  几个月后,《春之祭》再演,不爱看的没去,喜欢的都去,演出结束,狂喜的观众把斯特拉文斯基轮流扛在肩上,在巴黎街头欢呼着游行。第二天报纸上的评论有弹有赞。圣桑还是生气。他真不该生春天的气。“乱花迷眼”、“群莺乱舞”,许多人的感觉是这花“乱开”莺“乱舞”恰是春之魅力,圣桑却痛感“礼崩乐坏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曲家拉威尔比斯特拉文斯基大七岁,这位兄长辈的音乐人在《春之祭》首演时也去观看。两派观众起冲突,拉威尔一直大声劝架,他建议双方都安静下来,面对演出本身。拉威尔虽然跟前卫新锐的作曲家们关系很好,但他自己的曲风却是折衷的,既不完全颠覆传统,也有刻意创新之处。
  
  其实春来也会春去,正是在四季的嬗替中,大自然和人类呈现出多元缤纷而非一元独霸的瑰丽景象。斯特拉文斯基后来的作品,又从《春之祭》的极端做派柔和下来,甚至接近了新古典主义。
  
  我的书房里还保留着放胶木大唱盘的针转留声机,我会偶尔听一遍《春之祭》,或者听一遍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但听得较多的,其实还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特别是其中的那曲《天鹅》,又特别是在1905年由俄罗斯新锐舞蹈家福金改编为芭蕾舞易名《天鹅之死》的那个舞曲版本。圣桑真不该为春天生气,他应该憬悟,《春之祭》这种东西只是在为人类增添更多的欣赏选择,他那古典主义的《天鹅》是并不会因为“新春”的出现就成为秋叶残雪的,更何况,福金编舞后的那版《天鹅之死》,分明也是“春之乱花”,把他那本来是优雅闲适的格调,演绎成悲从中来的凄怆,结果,不就使得他的《天鹅》,成为不朽的旋律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14:07 | 查看全部
索伦的奇遇时间:2013-09-19 作者:未详 点击:274次   人生有很多奇遇,当你在迷途中彷徨而不知所措时,智者忽然降临,似乎受了上帝的派遣,为你指点迷津,从此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索伦十四岁的时候,像春潮搅动了沉积,内心一下子产生了无法排解的厌学情绪,成绩下滑得惨不忍睹,不得不辍学了。
  
  一日,索伦在街上偶遇一个老人,是个流浪汉。

  老人一语道破天机,问他:“你是从学校逃出来的?”因为索伦稚气的脸表明,他应是上学的年龄。索伦默然不语。老人又说“跟我来吧,宝贝,我有神奇的东西要给你。”索伦鬼使神差般随老人来到了市立图书馆。
  
  在图书馆,老人从一个角落的书架上,抽出两本尘封多年、封面残破不堪的书。
  
  “我有两个忠告给你,”老人抚摸着那两本厚重的书说:“第一,永远不要根据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优劣,封面会将你蒙蔽!”
  
  老人略一停顿,话锋一转又扯到自己身上:“我敢打赌,你肯定以为我是一名流浪汉,对吗?”
  
  “我想是的。”索伦直言不讳的说。老人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不无自豪地说,:“孩子,说出来一定令你大吃一惊,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生活并不偏袒任何人,一年前,我深爱的妻子过世了。有些厄运似乎不可逆转,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我反思我的生活,觉得真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质,我决定去体验多种人生,做流浪汉就是其一。于是我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的街头巷尾。一个拥有高贵灵魂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安之若素。所以孩子,千万不要以貌取人,就像判断一本书,封面并不可靠。”
  
  “我的第二个忠告是,学会阅读。厄运可以剥夺你的财富、健康、亲情,唯一不能剥夺的,是你的智慧。阅读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老人轻抚着自己蓬松的白发,俨然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

  最后,老人把那两本旧书摊放在索伦面前,它们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着作,包含着古代先贤的伟大智慧。

  索伦突然有了要读懂它们的欲望。
  
  临别时,老人要求索伦千万不要忘记他的两个忠告。当然,索伦没有忘记,否则,他就不会成为阐释欧洲古典哲学的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