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1:04 | 查看全部
塔木德难题时间:2013-08-28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在犹太教典籍《塔木德》中,有一则“三妾分产”的故事。该故事记载于《塔木德·妇女部·婚书卷》,说的是一名富翁在婚书(婚姻契约)中向他的3位妻子许诺,死后将给三老婆100个金币,二老婆200个金币,大老婆300个金币。可是富翁死后人们分割其遗产时,发现他的遗产根本没有600个金币,那么他的3位妻子各应分得多少金币?
  
  最终,财产分配方案如下(简称“塔木德方案”):
  
  按常理,这3人得到的遗产比例应为1:2:3,而在犹太拉比的裁决中,只有当遗产数为300个金币时,这一比例才成立。人们不明白这个与常理相悖的方案是如何制订出来的。
  
  1985年,罗伯特·奥曼和另一位数学家解开了这个谜,而解开这个谜的钥匙仍在《塔木德》里。
  
  《塔木德·损害部·中门卷》有则故事:甲乙二人共同抓着一件大衣来找法官,若甲乙都发誓自己拥有这件大衣的全部所有权,法官会判定甲乙分别得到这件大衣的二分之一。若甲发誓自己拥有这件大衣的全部所有权,乙发誓自己拥有二分之一所有权,则法官会判定甲拥有大衣的四分之三,乙拥有四分之一。
  
  奥曼深入研究了《塔木德》,并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古代犹太人解决财产争执的3个原则:
  
  一、仅分割有争议的财产,无争议的财产不予分割。
  
  二、宣称拥有更多财产权利的一方,最终所得不少于宣称拥有较少权利的一方。
  
  三、财产争议者超过两人时,将所有争议者按照其诉求金额排序,最小者自成一组,剩下的所有争议者另成一组,有争议的财产在两组间公平分配。
  
  以“三妾分产”为例,根据“塔木德方案”,当遗产只有100个金币时,由于3位妻妾都宣称有权利获得100个金币,这时如果按照第三条原则来分割财产,要求最少的三老婆得到50个金币,而要求更多的二老婆和大老婆反而一共才得到50个金币,违背了第二条原则,所以三人应该平分,各得33。3个金币。
  
  当遗产为200个金币时,由于三老婆宣称自己有权获得100个,因此剩余100个可以明确分给二老婆和大老婆。然后,三老婆自成一组,二老婆和大老婆合为一组,两组分割三老婆宣称有权继承的那100个金币,二老婆和大老婆再得50个金币,三老婆剩50个金币,三老婆的财产继承结束。此时,二老婆和大老婆共有150个金币,由于二人都宣称拥有这150个金币的继承权,因此这150个金币二人平分,二人各得75个金币。
  
  当遗产为300个金币时,由于三老婆宣称自己有权获得100个,因此剩余200个可以明确分给二老婆和大老婆。然后,三老婆自成一组,二老婆和大老婆合为一组,两组分割三老婆宣称有权继承的那100个金币,二老婆和大老婆再得50个金币,三老婆剩50个金币,三老婆的财产继承结束。此时,二老婆和大老婆共有250个金币,由于二老婆宣称拥有200个金币的继承权,因此其中50个金币可以明确分配给大老婆。然后,二老婆与大老婆继续分割二老婆宣称有权继承的那200个金币,双方各得100个金币,二老婆的财产继承结束。此时,三老婆拥有50个金币,二老婆拥有100个金币,大老婆拥有150个金币。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塔木德方案”给财产争执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解决方案,它拥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理,一旦接受这一原理,则争执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会发现这一解决方案是公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1:15 | 查看全部
自然更替时间:2013-08-28 作者:未详 点击:198次   自然界中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更替。
  
  冬天让位于春天,夏天让位于秋天。
  
  羊吃草,狮吃羊。与谁更强大无关,只是生与死的更替。
  
  在这样的更替中,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只有要走过的舞台。人心若能理解,则获自由,便能坦然面对艰难时光,便能坦然面对短暂的荣耀。
  
  二者均会消失,一个替代另一个,更替继续。人的灵魂则能从肉体中解放,找到归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4:17 | 查看全部
赶不走的代课老师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133次   四个人的学校
  
  牛家沟村地处河南省伊川县与宜阳县交界,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村村通”实行多年后,牛家沟是所在乡唯一一个没通公路的村庄。
  
  2011年5月,在牛家沟小学任教40多年的老师牛延宾要退休了,谁来接自己的教鞭成为一个难题。他反复思考,最终找到了自己教过的学生、幼师毕业的牛阿汝。
  
  牛阿汝曾在姨夫的学校里教过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课程。恰好,牛家沟小学的课程设置最高也是三年级,读完三年级后,孩子们就有能力每天步行到乡镇小学继续读书。
  
  正读成人大专的牛阿汝办了休学,回到了牛家沟。虽然只是代课老师,牛阿汝却挺高兴——每个月能挣800元工资,能给自己读的成人大专交学费了。
  
  可这高兴,没有维持多久——牛家沟最初有19个学生,一年半后流失到只有3个。大教室里空荡荡的,10多张破旧课桌横在教室里。
  
  别让学校散了
  
  冬日,气温不断下降,冻得打哆嗦的牛阿汝带着3个学生逃出教室,在屋外上课,反而要暖和许多——3个学生每天在上学路上都会顺便捡些柴火,师生4人躲在楼梯口燃起火来。一节节课就在柴火的噼啪声中上完。在学生写作业时,牛阿汝会想起曹窑小学李安民老师第一次见她时说过的话:“你一个小姑娘不出去打工,为啥回来教课?教10年,你也转不了公办。”曹窑小学有两个公办老师,教7个学生,是牛家沟生源的“竞争对手”,同时又负责发放牛阿汝的工资。
  
  2011年年底,牛阿汝找到李安民要期末考试的卷子,李安民以“牛家沟小学不是教学点”为由拒绝。牛阿汝的眼泪转了几转,最终还是掉了下来。教了一学期,学生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牛阿汝也想以学生的成绩来核定自己的教学质量。有家长气愤地追问她为什么不考试,牛阿汝无言以对。
  
  2012年春天开学,学生少了5个,他们被家长带到乡镇小学就读。到了秋天,学生骤减到3人。
  
  接手牛家沟小学的一年半中,牛阿汝从120多斤瘦到90多斤。牛家沟村所在乡的教育组组长不止一次劝她别教了:“你们这个教学点学生太少,还是撤了吧。”
  
  这个偏僻的山村未能逃脱“撤点并校”的浪潮,可是剩下的3个孩子的家庭都是村里最穷的,孩子又太小,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要出村上学,必须得家长背着走数公里山路。
  
  牛阿汝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她只认准一个道理,只要还有孩子上课,她就不会离开。她对那些领导说:“我回来上课,是因为答应了老师牛延宾,不让这个学校散,不让学生散,不是为了听你这句话。”
  
  牛阿汝心疼自己的学生,多少也带了点牛脾气:“他们想让我放弃,我不。”
  
  2012年12月中旬,牛家沟下了一场大雪。与3个学生堆雪人、打雪仗后,牛阿汝自己动手出了一张板报。
  
  “如果有一天,你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我,不要忘了我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会是我今生最难忘的回忆。世界的一切不完美,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宝贝们,加油!”
  
  牛阿汝换了红白蓝3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段话。在文字周围,牛阿汝画了一个戴围脖的雪人和一棵圣诞树。3个学生看了却没什么反应。
  
  2013年1月8日,牛阿汝在课间突然问学生任海岳:“你知道老师在黑板报上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吗?”
  
  任海岳愣了愣,抬手擦了擦快流过嘴唇的鼻涕,捏着衣角低眉顺眼地说了一句:“老师,你别离开我。”
  
  牛阿汝一愣,接着号啕大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4:33 | 查看全部
 与村庄的战争
  
  “考试卷子都弄不来,当什么老师?”
  
  牛阿汝知道,自己在背地里总被同村的长辈指指点点。为避嫌,她把学校大门和教室的钥匙都交给8岁半的牛金涛保管,虽然学校只有几张破旧课桌。
  
  牛阿汝的学生们从来没交过学费和杂费。除了课本,平时上课用的习题都是牛阿汝用手机上网搜索后,写在黑板上。
  
  牛阿汝刚开始当老师时,村子里有几个在外读初中的学生常跑到学校来捣乱。十几岁的山野少年,正是身上有劲没地方使的年纪,砸碎玻璃不过是为听一声脆响。一天天过去,牛家沟小学的玻璃无一完整,办公室里的黑板擦和粉笔也常被他们偷走。
  
  慢慢地,牛阿汝觉得村里人都在跟自己作对。冬天学生们冻得受不了时,牛阿汝趁课间也会跑到山沟里捡些柴火回来烧,路上遇到学生家长,第一句话常会噎得她直哭:“你不好好上课,跑到这儿来干啥?给自家拾柴火?”
  
  2012年年底,洛阳市一位好心人给3个学生送来一些手套和帽子。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半天就传遍了牛家沟的角角落落。没事干的妇女跑来一大群,说话间就把多余的手套和帽子全部拿走了。
  
  牛阿汝只觉得很庆幸——好心人没看到这一幕,不然就太丢人了。
  
  父亲曾希望能把牛阿汝调为公办教师,他找到乡教育组组长说情,得到的回答是:“能找到人接替,你就找别人顶替她;找不到人,也不可能把她改成公办教师。”
  
  教育组组长又反问牛父:“牛家沟小学的学生少,是啥原因?是不是因为教得差?”
  
  牛父反复解释说,外出打工的家长大都把孩子带走上学,条件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城里了……他当时还不清楚,乡教育组已打算将牛家沟小学的教学点裁掉。他们很快就会不给牛阿汝发工资,甚至不给学生考试卷子。他们觉得,养活一个老师,却只教3个学生,不值得。
  
  “转不成公办,也不能让学生散掉。学生再少,一节课也不能少,都是乡邻的孩子,得好好教。”牛父回家后告诫牛阿汝,“你出去打工随便都能挣一两千,但不能因为这点钱,耽误了孩子上学。”
  
  牛阿汝觉得,在牛家沟,只有父亲是支持自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4:49 | 查看全部
 讨薪
  
  牛阿汝的工资每月800元,每年发10个月。学生放假,没薪水的牛阿汝得跑到洛阳市继续读成人大专。事实上,除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按时发放,牛阿汝的工资一直被拖欠。此外,每次领工资时,牛阿汝必须自己买发票。没有发票,工资不可能发放。刚开始牛阿汝没有买发票的经验,最多时花100元去镇上买了1000元发票。一年后,轻车熟路的她已经可以用50元买到1000元发票,可拿着发票并不一定能领到工资。
  
  2012年年中,牛阿汝的工资由曹窑小学转到西窑小学发放。每次去领工资,牛阿汝都需走数公里山路。
  
  秋天开学后,牛阿汝走到西窑小学敲会计家的门要工资。刚敲门时牛阿汝听到电视机开着,后来却关掉,门也一直没开。
  
  西窑小学会计的女儿实在看不过去,给牛阿汝开了门,转头责怪父亲:“人家走了8里山路,怎么能连门都不开!”最终,牛阿汝要到了800元被拖欠的工资。
  
  这是并不经常发生的幸运。此后,牛阿汝再未领到工资。牛阿汝上岗前被承诺每个学期有3500元教学补助,每月也有办公费和班主任费,但这些也都成为泡影。
  
  父亲常常接济女儿,可牛阿汝不忍心一直向父母伸手,她开始向同学借钱过日子。结果几次只借不还后,同学们一听她提钱就开始喊穷。
  
  牛阿汝在老家耗了一年半,说话越来越少。她不想太小的孩子每天跑数公里到外面上学,也不想贫困的孩子失学。在牛家沟,这个19岁的女孩没有闺密,没有男朋友,不懂时尚,不懂流行,因为交通不便,她几乎断绝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除了用来给学生下载习题的手机。她在2012年11月开通微博,开始自己安慰自己:
  
  “看着教室透进来的一缕阳光,我告诉自己,这个冬天只要冻不死,就好好活着。”
  
  “我答应了我的老师,要坚持,学校不能散。”
  
  越来越多的人从微博知道牛家沟小学和牛阿汝。
  
  2012年12月29日早上,牛阿汝的父亲还没起床,就被伊川县教育局的电话吵醒。他被叫到县城后,牛阿汝被拖欠的4000元工资很快被结清。
  
  之前,牛父知道,牛阿汝工资被拖欠的事被记者报道了,但没觉得这事有多大。他并不清楚,2012年的最后几天,许多报纸与网站都将牛家沟小学师生4人烤火取暖的图片排在头版。
  
  伊川县教育局当日发公告称:“12月29日上午,伊川县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并立即兑现牛阿汝本学期的4000元工资,同时免去了相关中心校校长、分管副校长、西窑小学校长、曹窑教学点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职务。伊川县教育局拨款1万元,对该教学点的门窗进行修理,并购置电暖气一台送到该教学点。”
  
  牛阿汝给父亲读过这个公告后,并未有多高兴。牛家沟小学只收到一台菊花牌电暖器,破碎的门窗被重新安装了玻璃,1万元去了哪里,没人见过。学校楼梯边的危墙仍然在冬日的寒风里颤颤巍巍,不知哪天会倒下。
  
  “乡邻若问起牛阿汝是不是拿了1万元,是不是花在学生身上,我有嘴也说不清。”牛父说。
  
  在2013年的开头,牛父甚至觉得恐惧。因为事实并不像通告所说的那样,好几个人被免职,事实上只有一个乡教育组组长被撤换,其他人安然无恙。
  
  新任乡教育组组长到牛家沟小学看了看,对牛阿汝说:“你能不能再发条微博,就说电暖器很暖和,上课再也不冷了?”
  
  牛阿汝还是觉得山里的冬天冷得受不住。拿到被拖欠的4000元工资后,她立刻给自己买了一双棉鞋,25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5:06 | 查看全部
那些小确幸带来的柔软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117次   的哥
  
  2008年中秋节,我没有回家,正常上下班。
  
  和家人不在一个城市,我也就对节日没什么特殊感觉,自己随便吃了点儿东西,就溜达着去逛街。
  
  我从一个商场买了东西出来,大概八点的样子,打车回家。
  
  路上跟司机聊天,他说他也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儿。自然,我们的谈话就多了起来,他问我在哪儿上学,什么地方工作,来北京多久了,等等。
  
  我琢磨着新买的衣服,美不滋儿地跟师傅贫着嘴。
  
  最后到家下车时,我正掏钱包,师傅对我说:“别给了,今儿过节,小姑娘一个人在北京也不容易。好好的,别让你爸妈担心就成。”
  
  撑伞
  
  有一天突然下雨,国贸那边很多人没带伞都被淋了。
  
  我看到一个跑着的姑娘,就过去说:“我帮你撑伞吧。”
  
  我一路把她送到车站。
  
  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
  
  埋单
  
  朋友某天一个人去吃饭,和一对年轻的情侣拼桌。
  
  吃饭间,就听那两个人几千几百地在算装修的费用。
  
  朋友先吃完出去的时候,也帮他们结了账。
  
  后来,他跟我说,他只是特别羡慕这种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小两口。
  
  两瓶水
  
  一般遇到年老的乞讨者,我都会给钱。
  
  有一次在家附近,我看到一个老者坐在铺盖卷上,嘴唇干裂,衣衫褴褛。
  
  他说,他是来北京打工的。
  
  我想给他一点儿钱,但是总觉得不好。于是,我跑了很远的路,给他买了两瓶水。
  
  他当时没舍得喝,塞在铺盖卷里了,还一个劲儿地谢我。
  
  好烟
  
  我有一个弟弟,初中毕业就不想上学了,家人怎么劝也没用。
  
  我一直觉得他不争气。他今年18岁了,在一家工厂打工。
  
  “五一”回家的时候,他拿出两条烟来。
  
  是包装不完整的。
  
  他说,他没钱买整条的好烟,于是就一包包地买。
  
  他想让外婆把各种好烟都抽到,好不容易攒了两条。
  
  外婆在4月30日因心脏病去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5:19 | 查看全部
父亲不是疯子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我的疯子父亲是音乐家,曾拥有一群群的崇拜者。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我家里总有很多陌生人出入。不仅有重庆的,甚至整个四川的人,只要有心学琴的,都会慕名跑来找我父亲。我记得当时有个四川南充来的乡下人,绰号刘三,就是我父亲最忠实的“信徒”。他跟我父亲学琴,对我父亲崇拜得五体投地,言必称“师父”。刘三对我也很好,属于爱屋及乌。他总是有空就背着我上街,我要什么,他就给我买什么,从玩具飞机、坦克、枪到糖果和冰棍,从不管价钱,百依百顺。我父亲的很多琐事也都是让他去办的。就连他要和谁谈恋爱,也要先来请示我父母,说必须帮他鉴定一下女方是否合格。
  
  但我父亲究竟有多疯,为何疯,我也说不清楚。总之,从我记事起,我便见他走路、吃饭、办事时,都会一个人摇头晃脑、哼哼唧唧、忽笑忽唱的,不知在想什么。他似乎总在自言自语,耸肩、挠头、甩手,而且还带着一些奇怪的表情,或哭或笑。他不修边幅、不梳头,裤腿也总是一高一低地挽着。灶上的水开了,我摔倒了、生病了,有人喊他了,他似乎都听不见、看不到。桌子上只要有吃的,不管是什么食品,硬的、软的或干得啃不动的,他都会吃得一点不剩。就是放了好几天的饭、发霉的菜、怪味的汤,他也会全拿到锅里煮一通,美其名曰“高温消毒”,然后便狼吞虎咽地消灭掉。他的视力是1。7,属于远视眼,看书报的时候,恨不得离自己的眼睛有一米远。但他从不在乎周围是否有人在看他,因为他似乎看不见周围的人,好像这世界全与他无关。他的耳朵好得可以听出十几个不和谐和弦里的任何音程,在大乐队排练时,可以判断出谁的琴有一个音不准,或者谁的脚不小心发出了擦地板的声音。但他大多数时候还是自言自语。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有幻听症,只有熟悉他的人知道,那不是在作曲,就是在配器。
  
  是的,他这人骨子里就是一把琴,一碰就叮当响。
  
  但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父亲不被允许做音乐,他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完全与琴无关,或略微有关的几件事,如养猪、切菜、拉板车、修芭蕾舞鞋、修乐器、种地和倒垃圾。他不能正常作曲,就偷偷作曲。但那些曲子又无法被记下来,于是就成了随风飘走的哼唱了。在60年代大饥荒时,他身上不是带笔或琴,而是随时揣着一柄勺,走到哪儿便“吃”到哪儿,包括偷吃猪饲料。他在芭蕾舞鞋上,用敲打琴弓来试验节奏。他在闲暇的时候,还设计过实用的机器,如“大跃进”时期,他曾设计过一个半机械化切菜机,有马槽大小,结构异常却并不复杂。里面装有滚动合页刀片、双脚踩踏板、曲轴、斗、人坐凳、绳索、木槽、进出口等。瓜菜从上方的大开口扔进去,然后人骑在切菜机上面,就像骑自行车似的,不断地踩踏用曲轴带动的刀轮,被切碎的瓜菜渣滓便从下方的出口“哗啦啦”地掉出来。因为他那时在重庆歌剧团的食堂里干粗活,每天要切几十棵甚至上百棵白菜和许多瓜果、土豆、萝卜等,把手都切麻了、酸了,甚至扭伤了。若一直切下去,他那双手无疑会被摧毁,永远不可能再拉琴了,于是,他发明制造了一架切菜机。这样情况就不同了,再多的瓜菜倒下去,进入滚筒刀轮,都会被自动切碎。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几乎不亚于现代办公室常用的碎纸机。
  
  领导说:“原来,这疯子一点都不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5:33 | 查看全部
原始丛林中的拯救故事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编者按:“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1942年到1945年,是盟军驼峰作业的高峰期,平均每天就有一架飞机失事。因此,在驼峰地区搜寻失踪飞行人员,就成了盟军的一项重要工作。
  
  飞机失事后,我们跳伞到了地面。我们原地坐了一个小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然后,我们听见了飞机轰鸣的声音。不可能这么快就发现我们吧!但是,感谢上帝,他们发现了我们!飞机直接飞到飞机残骸的上空。我们疯狂地挥舞降落伞,拼命地大声叫喊。飞机来回盘旋。奈维说:“他们会投下日常用品。他们想让我们到一个方便空投的空地。”
  
  我们到达空地后,飞机飞了过来,丢下来两大包东西。第一个包裹里有两支步枪、罐头食品、一大壶水、香烟、火柴、长长的丛林砍刀、毯子。另一个降落伞没打开。包是黄色的,我们据此知道里面是无线电设备。在找包的时候,我们听见路上传来当地人的喊叫声。
  
  汉瑞手里拿着一页纸,上面写的是伞兵遇到紧急情况时给当地人看的几句话。但是这个部落的人都看不懂。
  
  当地人很快和我们一起找到了包。传输装置损坏了,但接收器尚好。包裹里有长长的白布匹,可以铺在地上做信号板,并附上了使用密码。最重要的是,有一段打印的话:“待在残骸处,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你们是安全的,这里没有敌人。烧一堆火,或者把降落伞平铺在地上,向搜救飞机显示生命迹象。明天将空投更多食物。”
  
  下午稍晚,我们到达了一个村子。这时,又有一架飞机来了,不一会儿,飞机投下食物、包裹……后来,飞机又飞回来一次,丢下三包东西。让我们吃惊的是,这次的包长了腿,变成了人!几个人飘到了山边。我气喘吁吁地跑到第一个人身边,他正从膝盖上脱下防护绷带。他微笑着伸出手,说:“我是弗里金杰上校。我是医生。你们的信号板说你们需要医生。”
  
  这几个人是自愿来援助我们的,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喉头发哽,只会傻傻地眨巴着眼睛。“英勇”是一个宝贵的词汇,我一辈子也没用过,但用来形容弗里金杰上校和他的两位助手的行为,这个词恰如其分。
  
  那天晚上,在我们的茅舍里,就着手电筒,上校接好了奥斯瓦尔特的断腿,用竹夹板固定住。一位看热闹的老人背着孙子,他指着孩子耳朵下方的一个脓疮,敞开手掌,手掌里有一枚鸡蛋——这是他准备给医生的诊疗费。上校处理完奥斯瓦尔特的腿后,给了老人一些药,用手势向老人解释如何医治孩子。此后,上校每天都给当地人看病。
  
  次日,飞机投下十多个包裹和一张打印的字条:“英国特工和我们在一起,正在确认你们的位置。一旦弄清楚位置,地面营救人员就将立即出发。牢记:待在原地,等我们来。特工确定你们周围有不友好的当地人,在你们能安全经过他们的地盘前,必须落实这些人的情况。可能要一周才能与你们会合。把你们的需要告诉我们。”
  
  飞机的残骸下躺着飞行员菲利克斯,他的一条腿从膝盖处轧断了,显然他在空难发生时就死了。他履行了他的职责,保证在我们飞离敌人的空域前,最大限度地继续安全飞行。两位同伴用降落伞包裹起菲利克斯的尸体,就地埋葬。他们在坟上插了一个十字架,在当地人的注视下,麦肯哲含泪朗诵了赞美诗和上帝颂。
  
  一天午后稍晚的时刻,救援人员从云雾中冒了出来。他们从英国前哨基地出发,经过五天一夜的急行军,来到我们身边。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所在村庄的村民极其无常而危险。如果我们跟其中某个当地人动了手,那我们所有人都很可能把脑袋丢了。
  
  我们所在村子山那边的P村处于无政府状态。原来,是一个对英国人友好的当地人去M村报告,有一群年轻土着想杀了我们。这是慷慨空投礼物和以加倍的速度救援我们的一个原因。亚当斯派了三十名当地武装先遣队暗中保护我们。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藏在通往我们营地的道路两旁。
  
  在雨雾之中,我们撤了营盘。八位苦力用竹制担架抬着奥斯瓦尔特。我们一行有六十名持枪的侦察兵,二十多名白人,一百多名背夫,队伍长达两英里,在蜿蜒的丛林小道上行进。
  
  走出大山的路就是整天的爬上、滑下。当地人为了免受突然袭击,把村子建在山顶,所有的小道几乎都是直上直下的。有些人由于喝了太多的水而出现反胃。有些人,像我,大声哼哼唧唧,以缓解水泡引起的疼痛。另一些同样痛苦的人则沉郁地一言不发。一天下午,飞行员内文晕死过去了。但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良好状态。每天晚上,不论多么精疲力竭,弗里金杰上校都要给大伙儿治病。当你感觉一步都走不动的时候,戴维斯会大呼:“继续!加油!”在最痛苦不堪的时刻,他会和土着人聊天。他的话非常幽默,令土着人感到很愉快,而我们则备受激励。
  
  有天晚上,我们在高山顶上露宿。飞机连续投下岩石口袋,击中我们的茅屋顶,把茅屋毁坏了。我们大声抱怨。飞行员琼斯通过无线电告诉我们:“明天我要用诺顿投弹瞄准器!”但他又加了一句,“一两天内,会给你们带来冰激凌和炸鸡——不开玩笑。”他没有食言。而且,还有啤酒——真正的美国啤酒。有些人拿着啤酒,愣愣地看了半天,才开始喝起来。
  
  经过十天时间,行程一百四十英里,我们终于回到文明世界。因为这次事故,几百名军官和士兵工作了数周,整个救援行动花了数千美金。我们走出来了,而且,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6:23 | 查看全部
学会在过程中享受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1187次   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
  
  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
  
  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
  
  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
  
  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我曾在课堂上建议学生把古人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改作“乐”字,为什么?虽然学生每天坐在同一地方,但每天都获取了新的知识,使自己得到了新的充实,人的文化素养又有了新的提高,不应该为此高兴快乐?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5:26:35 | 查看全部
计时人生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237次   数日前,我到一文友家做客。该君写得一手好文章,时常有大作见诸各大报刊。一番寒暄过后,我表达出了自己的疑惑:“要想写出好文章,除了学会观察生活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外,您还有什么真经?”对方颔首一笑,帮我续满茶。我又说:“我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回头一看,啥也没干成。”
  
  “问题就在这里。”对方终于开口说话了,“说实话,我曾经也为此而感到苦恼。打开电脑,在网络上东瞧西看,大半天就这么过去了。”说着,他站起身,在抽屉里找到一张单子。“一年前,我更改了上网方式,把60元钱包月换成了19元包30小时。”听他这么一说,我顿时不解:“据我所知,根据您的上网时长,这样更改并不合算。超出的时间,每小时会高达5元之多!”
  
  “采用计时上网,我就不能和以前一样,漫无目的地在网上瞎逛了。”对方狡黠一笑,“现在,我必须珍惜一分一秒,寻找有用的信息。”我若有所悟,他接着说:“你猜怎么样,自从更改了上网套餐,我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写出两三篇文章。与其说是计时上网,不如说是计时人生。”
  
  时光飞逝,一闪而过。计时人生,实在绝妙。
  
  有位朋友是某名牌财经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大企业工作,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环境都相当不错。可是这位朋友并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很喜欢音乐,一直想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人,出一张畅销的唱片。
  
  在一次闲聊中,他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但凡举办大型体育活动,都实行倒计时,那么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是不是也要有这样的紧迫感?”我笑了:“体育活动的倒计时跟你日常学习工作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我是这样想的,”朋友说,“如果我想在5年后能有第一张唱片面世,那在第四年的时候,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那么我的第三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不同的唱片公司听。”“如此推算下去,我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那么我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我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那么我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供自己逐一筛选。”“那么我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成。”“那么我的第一个星期就是要先列出一个清单,清楚哪些曲子需要完工,哪些还需要修改……”
  
  我刚要说话,他兴奋得像个孩子:“现在我知道,如果我想要5年后能够有一张唱片面世的话,我该做什么了。”我没有说话,只认为这不过是他心血来潮罢了。
  
  然而,我错了。在我们那次谈话后的第六个年头,我在市场上看到了他的唱片,而且从那以后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仔细想想,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的确有很多时候可以“计时”——手表拨快3分钟,干什么都抢先一步,即便是“自欺欺人”,也绝无坏处;学会对时间实行“复式运筹”,烧开水时可同时看书,坐在车上可以构思文章;会议发言限定时间,规定几分钟就是几分钟;打电话或找人商谈事情,不让无聊的闲扯占据大部分时间,直奔主题,不仅利落而且高效……
  
  是的,我们难以超越时间,但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欢乐颂”。还等什么呢?让你的人生从此计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