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1:38 | 查看全部
一个建筑公司的经理忽然收到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帐单,不由好生奇怪。原来这两只老鼠是他的一个部下买的。他把那部下叫来,问他为什么要买两只小白鼠?   
  部下答道:“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要安装新电线。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个10米长、但直径只有2.5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我们当中谁也想不出怎么让电线穿过去,最后我想了一个好主意。我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我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逗它吱吱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了整个管道。”  

分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是科学的一种神秘附属物。它又是人类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最初表现形式,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他的这句话很是值得大家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1:51 | 查看全部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2:04 | 查看全部
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有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石兽逆流而上,实乃一个沉甸甸的忠告:别过于信赖常识常理,它们断非适用于任何场合。想有不为俗见所左右的独立意识,必须别具慧眼。那位守河堤的老兵就是这样一个聪慧之人,他的目光不仅搜索河面,而且透过水流看到了河底,看到了河底石兽的动态和“活动轨迹”。守堤人的眼光保以那么“凶”,盖因其长年守扩于此,常与湍急的河流打交道,专注于水情,且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故能洞悉河中情势和石兽走势,悖理见智,真知灼见只能出自实践,出自客观存在和理性思考,而不可能出自想当然。
  潜探一下历史的河流与人生的河流吧,其间逆流而上的,河啻石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2:17 | 查看全部
1942年的冬天,盟军的两支部队分别从红海东岸和地中海沿岸,向驻扎在北非的一个德国军营挺进,任务是从那里的纳粹集中营里救出被关押的500多名英国军人和北非土著。执行任务的是一支英国军队和一支美国军队。
  英国军队穿过一段丛林,渡过尼罗河,一路上平平安安,没有敌军埋伏,甚至没有野兽袭击,行军非常顺利。
  而美国军队从红海东岸起程,需要穿过一段沙漠,渡过一条没有桥的河流,需要冲破敌人的两道防线,更要命的是在突破第二道防线后准备安营扎寨休整小憩之时,希特勒安置在苏丹东部的一个藏兵营向他们扑来。而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
  十天后,盟军按计划拿下了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德军驻扎点,营救成功。谁也想不到,立下这一汗马功劳的不是英军,而是当时已经危在旦夕的美军,当那个藏兵营的德军追上来时,美军早已顺利完成任务沿着英军的进军路线撤退了。撤退途中他们遇到一个英国士兵,英国士兵告诉他们:我们的部队被一支德国藏兵营突然冲散了…
  “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样轻易地被……为什么?”美军指挥官斯特罗斯问。
  英国士兵沉默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真正明白个中缘由时,他已经成了一位老人。战后他一直在一个山林里过着悠闲自在的狩猎生活,和他相伴的是一只勇猛的猎狗。1962年,他结束了打猎生涯,买了一座庄园,养起了一群鸡鸭,猎狗也成了庄园的一个主人。两个月后,一向威猛的猎狗开始不思茶饭萎靡不振起来,最多也就是百无聊赖地到庄园中间那个小山丘上逛一圈,然后无精打采地回到它的小房子里呼呼大睡,很快就瘦得像一具标本了。老士兵非常着急,但不知怎样才能改变现状。转眼到了冬天。一只觅食的苍鹰光临了他们的庄园,低低地在上空盘旋,猎狗突然双目发光,蹿起来冲着苍鹰狂叫,威风极了。那天,狗吃了许多东西。
  有所醒悟的老兵从山里捕回一只狼,拴在庄园外的一棵树下。从此情况果然变了,只要看到狼,狗便显得非常精神,并且一天天胖了起来。
  10年后,猎狗因年事已高病死了,老士兵去了日本旅游。他偶然看见几个孩子在玩一个叫做“生存”的游戏:一些卡片上分别有老虎、狼、狗、羊、鸡、猎人等图案,三个孩子各执一副,暗自出牌,虎能通吃,但两个猎人碰一块儿可以大死一只虎,一个猎人能大死一只狼,两只狼碰在一起可以吃掉一个猎人。有道理,老士兵想。但他发现,当每个孩子手里的虎和狼都灭亡后,一只羊就能吃掉一只狗。
  羊怎么能吃掉狗呢?老士兵不解。三个孩子认真地说:“当然,因为虎和狼没有了,狗正处在一种安逸和放松的享乐状态中,在我们的生存游戏中,此时不但一只羊能吃掉它,两只鸡碰在一起都能将它消灭。没有了对手和较量,没有了危机和竞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萎靡倦怠从而走向颓废甚至灭亡——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2:28 | 查看全部
熬鹰,是一次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迫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经过一番徒劳的挣扎,最终因悲愤,饥渴,恐惧,无奈地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叼雀的驯服工具。
  凡是亲眼看过熬鹰惨烈场景的人,都会终生难忘。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羽毛,锋利的蹼爪苍劲有力,它的腿却被一条铁链拴住。
  第一天,猎人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在绳网的外面,摆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不屑一顾。 苍鹰不慎撞入猎人布下的机关,从被束缚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暴烈狂野的性格,两只苍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扰,将铁链哗哗抖响,发出一阵阵悲愤苍凉的呼啸。
  猎手在绳网外冷笑着。鹰愤怒地一次次向他扑去,一次次抖被铁链拉回,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在徒劳的扑击中,鹰的体力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深秋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猎人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在火光下,苍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
  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鹰对峙着。
  第二天,当第一屡晨光染上苍鹰的羽毛时,它更加愤怒和急躁,隐隐感觉到腹中的饥饿。
  猎手殷勤地将羊羔肉捧到苍鹰的眼前。它凶猛地打开门扇般的翅膀,向猎手扑去。
  猎手急忙躲闪,还是被鹰翅鼓起的劲风扫了一个,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嘴啄击铁链,啪啪啪,发出爆响,鹰嘴已经鲜血淋淋。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
  又是一夜的对峙。
  两天两夜过去了,在对峙的过程中,苍鹰一点点磨灭着野性,磨灭了意志,对人产生了敬畏心理。
  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猎人看到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他不敢松懈,生怕稍有不慎,前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淤血甚至堵塞了鼻孔,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蓄满金黄般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似乎随时都会睡去。
  猎人手拿棍子,不停地撩拨它(几日几夜,它抖不能安睡)。无法忍耐之下,苍鹰的怒气又一下子凝聚,只是没有了锐气。
  它暗哑的叫声,缺乏底气,少了威慑,多了悲伤与无奈。秋风袭来,鹰的羽毛显得苍老杂乱,毫无光泽,再也找不出昔日天之骄子的神情——它的体力与意志濒临崩溃。
  又一个白天过尽,寒夜降临。在猎人精心安排的场地上响起阵阵野兽的叫声。苍鹰拢紧身上的羽毛,将身体畏畏缩缩移项火堆,它感到孤独无助。野兽的叫声逼近了,鹰开始有了明显的战栗。
  猎人清楚地看到,鹰眼里闪过一丝乞怜。
  猎人走进网围,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任凭猎人的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知道宽阔的背脊。鹰驯服地展开身体,眼睛里透出温和与顺从的光。
  这时,猎人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手掌,鹰迅速地将其一块块叼入口中——一只猎鹰熬成了。 
  猎手的体能也块熬尽,他得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再猎手的肘上、肩上,就是再猎手的头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猎物出现,它便会迅猛出击……
  猎手得到猎物,就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仍给它。
  一个不羁自由的灵魂,从此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2:43 | 查看全部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 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他时,他便会消散了。
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
    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2:55 | 查看全部
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的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他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老婆婆依然没有来。
一天又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它准备和玉米杆一起烂在地里了。
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也许你一直都很相信自己,但你是否有耐心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3:05 | 查看全部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拉比那儿乞求祝福。拉比让他站在窗前,让他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拉比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自己。"

拉比解释说,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 了一层银子。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都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评语:人们的眼睛常被金钱所蒙蔽,只见自己而不见别人,这样的人怎能得到幸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3:29 | 查看全部
“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10月间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这个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讲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搭建。
  他讲的题目是《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先后在以色列和美国专研犹太商法已达30余年的手岛佑郎不愧是个博士。他在简要讲述犹太史和犹太圣典《塔木德》、讲述它们与《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关系之前,先说起了两个极短的故事。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典,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经书上那滴蜂蜜。
  ———犹太人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母亲同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突然起火,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那么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无形、无色也无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应带走的不是别的,而是这个宝贝,这个宝贝就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
  手岛佑郎一一例举了犹太商法的32种智慧。这时,一个迟到的听众递上一张纸条,问什么是犹太商法。
  手岛佑郎大声说:我在解释之前,先向你提三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犹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www.163164.cn
  “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脏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
  第二个问题,他们后来又掉进了那个大烟囱,情况和上次一样,哪一个会去澡堂?www.163164.cn
  “这还用说吗,是那个干净的人!”
  “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
   第三个问题,他们再一次掉进大烟囱,去洗澡的是哪一个?www.163164.cn
  “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
  “你还是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黑压压的听众一时寂静,只有手岛佑郎的声音在回响着:“这就是犹太商法,这就是《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灵魂!穷是一种切肤没齿的感受,富是一种矜持倨傲的状态。穷人赞羡富人积累财富的结果,却忽略了富人通达财路的智慧。
  穷到富的转变是大多数人憧憬的,但没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实只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穷人不能只是慨叹命运不济。穷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们致富的思想,比肩他们成功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致富的目标。”
  手岛佑郎一口气说完,现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手岛佑郎宣布想进一步了解详情的人可以申领他的《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讲义的时候,掌声再次响起来,以致手岛佑郎的声音被淹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3:42 | 查看全部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 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 ”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