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38:52 | 查看全部
有什么不一定用什么时间:2013-03-10 作者:小小Z 点击:237次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给什么吃什么,发什么用什么,自己没什么选择,自然多多益善。自从物质变得丰富起来以后,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贫乏岁月带来的习惯依然故我。
  
  见了座位必定要抢占要一屁股坐上去,这似乎成了定理。我曾经问过一些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坐,他们都很惊讶地反问我“有座位为什么不坐?座位不就是给人坐的吗?”后来出国,经常看见地铁的座位、公共汽车的座位还真的空在那里,旁边的人宁可站着。一次在圣彼得堡,我专门为此请教同行的俄罗斯朋友,他们惊讶地反问我,“为什么非要坐啊?累的时候可以坐,不累的时候也可以不坐,尤其是在办公室坐了一天,站一站也不错啊,”
  
  我们过去叫分房子,从无到有,由筒子楼一间到一室一厅,再升至两室一厅,直至三室一厅养老送终。这样的住房方式,当然越大越好,标志着一个人的资历、级别和年头。在乡下,房子也是越大越好,寓意年有所进、芝麻开花。因为农耕时代,大,代表着一切。虽说现在,房子早已经过剩,可是房子仍然想多大就多大,只要有钱有权。我有一位朋友,钱是越赚越多,所以,房子也是越住越大,由90多平方米一路升去,一直住到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看起来与家具商店加床上用品超市一般。我不知道现在在我们的心里,房子面积是否有一个最高限度,还是能多大就多大。反正我在美国的几位朋友与我们想法不一样,尽管有钱,年纪大了却将房子换小了。他们说这样简捷方便,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周游世界,而不是围着屋子转。
  
  前些日子,听见一位日本朋友说,“有车也不一定天天开车。”他的话确实有道理。城市进步的标志不是私家车满街跑,而是公共交通的发达。我在街头经常发现,5辆车里有4辆居然只坐着一个人,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浪费自然资源,浪费公共空间,浪费城市建设,浪费人的生活地盘。
  
  有什么不一定用什么,比如有特权不一定用特权,有机会贪污不一定非得贪污,有肉吃不一定必须吃肉,有使坏的可能不一定就要使坏,有买卖不一定只买卖,等等。
  
  总之,有什么不一定用什么,这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一项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39:12 | 查看全部
一句话的影响时间:2013-03-10 作者:小小Z 点击:1556次   六岁前,我爱唱歌,当别人赞美我唱歌好听时,妈妈谦虚地说,“她那破嗓子,也就瞎哼哼。”至今,我不喜欢唱歌,甚至是听歌,也从此与音乐绝缘。
  
  小学时,我很贪玩,学习总是排在玩乐后。四年级时,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爸爸说:“孩子的悟性不错,底子也可以,就是贪玩,家长管着点儿,肯定能拿奖状。”那年的期中考试,我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二,拿回了生命中的第一张奖状,发现了学习其实很有趣。
  
  高中时,面对形形色色的早恋,当别人提醒爸爸在这方面多教育我时,爸爸边喝酒边乐呵呵地说:“我不担心,她外向随我,不会招来那些小毛头。”直到大学毕业,我仍然有意无意地和异性保持着距离,因为现实中“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浪漫并不多是甜蜜。结婚后,多次端详镜中的自己,发现我的五官很是清秀。
  
  大学时,妈妈病危,我不愿接受现实,姑姑告诉我:“现在你是这个家的支柱和希望,你要像个大人一样。”于是,我每天笑着进出,没有眼泪,直到妈妈去世,直到现在,我坚持笑着长大。
  
  工作后,在饭局上,老板赞扬说,“小张是个人才,很不错,会有好的发展的。”我的工作更加努力,成绩更加突出。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做了个直发,同事看见了,说:“你还是把头发绑起来好看,那样显得精明干练。”头上似乎顶着个“炸药包”。直到借来皮筋,不顾发型师“三天内不洗头不捆绑”的告诫,草草绑在脑后才觉得做回了自己。
  
  上街淘了件几十元的过时打折服装,第一天穿着上班,同事见了,惊叹地说:“这件衣服真好看,很适合你。”一整天心情飞扬,感觉像行走在T台上。
  
  闲来无事时,码了一堆的“砖头”,素未谋面的文友说,“写得真不错,我喜欢。”那些拙劣的文字似乎大放异彩,坚持码文的信心越发充足。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言语纷繁,多一点肯定、多一点赞美,同样的世界会有别样的精彩,我们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39:23 | 查看全部
阿尔及利亚人的鲜花时间:2013-03-10 作者:小小Z 点击:322次   大概是十天前,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十点钟,在一个交叉路口,一个小伙子推着满满一手推车的鲜花,停了下来。他只有十几岁,衣衫褴褛,是一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偷偷摸摸地卖花,偷偷摸摸地讨生活。这个路口没有市场上管得紧。尽管如此,他多少还是有点惶惶不安。
  
  他停下还不到十分钟,一束花还没来得及卖出去,两位身着“便衣”的先生便朝他走来。这两个人是从楼后蹦出来的。他们在捕捉猎物,鼻子像猎犬一般敏锐,此时,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早晨,他们径直向猎物走去。
  
  证件?
  
  小伙子没有获准卖花的证件。
  
  于是,其中的一个人扑向手推车,把手向车下伸去——啊!他可真够有劲的!一下就把手推车掀翻了。肮脏而坚硬的马路顿时被初春刚刚盛开的鲜花遮盖。没有摄影师,因此没有人能再现这一幅满地落花的场景。这个只有十几岁的阿尔及利亚小伙子,被两位法兰西的代言人夹在中间,呆呆地望着那些鲜花,双眼湿润。一些汽车驶过,本能地绕开,他们不想轧碎那些花朵——这可是没有人阻止得了的。
  
  街上没有人出声,只有一位夫人说话了,她嚷道:“太好了!先生们,如果每次都这么干,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把这些渣滓给清除掉了!干得好!”
  
  然而从市场那头走来一位夫人,她静静地看了看那些花儿,看了看卖花的小“犯人”,还有那位欣喜若狂的夫人和两位“便衣”。接着,她未置一词,弯下腰去,捡起鲜花,朝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走去,付了钱。之后又是一位夫人,捡起鲜花,付了钱。然后又有四位夫人走了过来,弯下腰,捡起鲜花,付了钱。十五位,一共十五位夫人。谁也没有说一句话。两位“便衣”发怒了。可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这些花儿就是卖的,他们总不能遏止市民买花儿的欲望吧!
  
  不到十分钟,地上的花儿都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39:32 | 查看全部
一只蚂蚁之死时间:2013-03-10 作者:小小Z 点击:452次   因为无聊,我养了一只蚂蚁,它很小,从地上随便捡的。我把它放在一个指头大小的玻璃瓶里,养着。一粒小小的白糖,够它吃一周了。
  
  我放进三粒白糖之后,它死了。
  
  也许,它是冻死的。玻璃不容易受热,何况是冬天。
  
  也许它是撑死的。瓶子里只有蚂蚁和白糖,没有发现任何排泄物。
  
  也许它是闷死的。它在瓶子里,形单影只,糖再甜也是苦的。
  
  也许它是愧疚死的。它是一只工蚁,按规矩,它必须要寻找食物,献给蚁后。而它没有这样做,它私吞了白糖,逃不出良心的谴责,最后只能绝食谢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39:55 | 查看全部
两个故事时间:2013-03-10 作者:小小Z 点击:188次   STORY1
  
  美国少尉布彻·奥黑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斗英雄。当时,他是“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驾驶员。一天,他在所属的飞行中队执行一项任务。出发不久,他看了一下燃料表,发现地勤人员忘了给他加足油料。没有足够的油料,他就不能够完成飞行任务。因此,中队长让他返回航母。
  
  他极不情愿地离开编队返航。途中,他吃惊地发现:一个日军战斗机群正朝他们的航母飞来。他清楚地知道,航母此时没有任何准备和防御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战斗机都外出执行任务去了。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设法将敌机引开。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驾驶他的“野猫”战斗机扑向敌人的机群。敌机猝不及防,一连被他击落两架。
  
  然后,他在乱了套的机群里上下左右穿行,不断地朝敌机开火,直到弹药耗尽。即使这样,他仍然英勇地继续战斗。他驾机撞击敌机的机尾和机翼,让他们失去飞行能力。最后,受到重创的敌机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轰炸计划,改道撤退。
  
  布彻·奥黑尔因此成为二战中美国海军的第一位王牌飞行员,也成为第一位获得国会荣誉奖章的海军飞行员。一年后,奥黑尔在一次空战中阵亡,时年29岁。他的家乡没有忘记这位二战英雄,给他建了纪念碑,现在的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STORY2
  
  多年前,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叫阿尔·卡彭的人名声大噪。不是因为他的英雄业绩,也不是因为非凡的创举,而是因为他罪大恶极。从走私到谋杀,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然而,他总是能逍遥法外,因为他有一个人称“铁齿埃迪”的大律师。
  
  埃迪伶牙俐齿,精通法律条文,他的如簧之舌让卡彭一次又一次摆脱牢狱之灾。卡彭为了感谢他,不但给他很高的酬金,而且分给他可观的红利。埃迪因此过上了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
  
  但是,铁石心肠的埃迪心中也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儿子。他深爱着他的儿子,希望他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一切。尽管他庇护坏人不遗余力,但他还是希望儿子将来能走正道。然而,他发现,要让儿子走上正道,他有两样东西始终无法给予——好名声和好榜样。
  
  但是埃迪一直在正义与邪恶间徘徊着。因为卡彭的黑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埃迪知道,如果自己决定抽身,那一天很可能就是自己归西的时刻。可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有一天,埃迪做了决定。之后,他向警方透露了卡彭的滔天罪行和证据。
  
  埃迪洗净了自己的罪恶之身,终于欣慰地让儿子看到了一个正义、诚实的父亲。可是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年后,他在芝加哥的大街上,遭到卡彭同伙的枪杀。他用生命给了儿子最珍贵的礼物。
  
  读者们也许早纳闷儿得不耐烦了,这两则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别急,我会告诉你把这两个故事连在一起的原因—“铁齿埃迪”痛下决心改邪归正的那天,是他的儿子布彻·奥黑尔驾驶战斗机在敌机群中奋勇扰敌的第二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40:35 | 查看全部
老人不是包袱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221次   对于伦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个城市到处是女王般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也有许多老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坦荡磊落。他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坦荡磊落?这个伟大的城市是他们建造的,是他们用青春为这城市的辉煌奠的基。随处可以证明他们曾经创造了这个城市,伦敦没有拆迁,所以92岁的设计师可以指着那座教堂的窗子说:这是我设计的!泥水匠可以告诉他的重孙:你的足球场是我砌的地基!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他们提问踊跃而深刻。他们不仅是爷爷奶奶,更是教师、顾问和高人。老人不是包袱,而是这个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不是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粗糙丑陋的专卖店,而是老人的时装店、老人的日用器皿店、老人的手工皮鞋店、老人的雨伞店、老人喝下午茶的咖啡馆、老人的手杖店、老人的体育用品店,哦,还有老人的首饰店!
  
  我想给父母买点拿得出手的礼物,但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买不到。市中心由青春靓丽者统治着,很难买到老人的用品。设计师们从来不为自己年迈的父母设计时装。那种背街背巷委琐自卑的老人用品店出售的次品,你好意思买给父母做礼物吗?现在在伦敦买到了:一个绣花的专供老妇人用的小羊皮钱包,因为老人出门不会带许多大钞票;一个药盒,里面可以陈列应急的药丸,就像首饰盒一样漂亮。
  
  在伦敦,酒鬼有酒鬼的去处,流浪汉有流浪汉的蜗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圣地,老人有老人的玩场。大家各美其美,互相鼓掌。而在我居住的城市,与老人有关的世界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些“老怪物”大多数时候只能躲在公寓里守着一台电视机。伦敦的老人们可能还占些优势,英国女王,那位引领英国高品质生活和时尚的老妇人,使得老人的地位也非同凡响,这种“顽固守旧”俨然内化为英国的民族性。在伦敦,举目皆是老房子、老街道,地铁也像古董一样老旧,完全感受不到想象中工业国的焕然一新。难怪中国游客会大失所望:英国怎么如此落后而陈旧!
  
  中国近百年的思潮是维新。“维”到今天,新的就是好的,新就是有用,旧就是无用。害怕无用,似乎成为你我身边的一种常识。普天之下焕然一新,而且还在继续更新。老人日薄西山,与保守、无用、累赘甚至反动同义。
  
  中国思想,总是在象征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根据眼前利益摆动,利益所在,无比实际具体;利益所在,也无比抽象朦胧。在商业方面,可以说少年中国已经实现。吾国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哪一个不是“老人莫入”,只为有经济实力的新潮族设计的?孩子也受影响,因为拥有未来的、能够成龙的不是老人,而是孩子,于是无用的老人去接有用的小孩,像银行运钞车去接存款一样,为他们背书包。总之,各行各业中,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
  
  我有个同事,在编辑岗位干了一辈子,在编辑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师。甫一退休他就黯然离去,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就像自动走向垃圾站的垃圾袋。接替他的是一个刚刚招聘进来的小伙子,单位甚至连请元老指点一下的念头都没有。这是一种无情的侮辱,他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似乎毫无价值,而小青年永远可以从头开始。他进来时这单位还在打地基,连办公室都没有,现在是摩天大楼一栋,但是与他毫无关系。没人尊重他的一生,自个儿一边待着去吧。心寒!
  
  我们所谓的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根源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拆迁老建筑还是表面的,在这个表面的背后是对历史、对经验的蔑视和恐惧。这种拒绝守成、从零开始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
  
  我曾经坐在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小咖啡馆喝过一杯,跑堂的是位白发苍苍的爷爷,腰上拴着一个磨成了宝贝的牛皮夹。为年轻人端上一杯咖啡,并非耻辱,老爷爷跑堂60年,收杯摆碟的做工、风度已经是大师级的了。我盯着他腰上那个包浆深厚的皮夹子看,估计他是为了做好这工作专门定制了一个与咖啡馆相称的牛皮夹子,也说不定有的咖啡客来此喝上一杯,就是为了瞟一眼这夹子。哦,裤腰带上的古玩店!坐在泰晤士河畔,有一位热爱跑堂的大师为你端来咖啡,那不仅仅是享受,更是沉思:他一生有那么多跳槽的机会,有更好的工作可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顽固保守得像泰晤士河那样永不改道呢?
  
  看得出来,他德高望重,来这里喝咖啡的许多老人是他一生的常客,他们不必吩咐,他就知道他们要什么。或许他的人生理想远没有女王陛下那样伟大深远,也就是为这几个老朋友端端咖啡,让他们惬意一辈子;而在他们眼中,这位老亨利的恩泽未必小于女王陛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41:00 | 查看全部
大帅的演讲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204次   1924年8月,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奉系首领“东北王”张作霖要作一次战前训话来鼓舞士气。
  
  大帅府的秘书们彻夜赶写讲话稿,谁知张作霖一看十多页的稿子,恐怕有几万字,就发了火:“你们这帮耍笔杆儿的,准叫墨汁灌糊涂了。文绉绉的长玩意儿,多耽误事。说的人费劲,听的人难受,简直是活坑人,重写!”于是秘书们又昼夜加班,几易其稿,好歹交了份一千多字的稿。
  
  战前训话开始了,张作霖气宇轩昂地走上讲台,开始背稿子:“军人说话,贵乎明简……”干咳了几声之后,就再也背不出来了。原来,张作霖把秘书们写的“贵乎简明”颠倒为“贵乎明简”,谁知这样一来就再也接不上下文,全场一片死寂。
  
  突然,张作霖把胡子一捋,放开嗓门,来了个即兴演讲:“今儿个,咱们就说大实话:前年夏天,咱们跟吴某人(指直系军阀吴佩孚)老小子干了一仗,大家还记得吧?”军官们都低头不语。“嗯,丢人的事都记在我账上,你们别抹不开。眼下,姓吴的又找茬儿了。你们说说,该咋办?”
  
  会场上群情激愤,振臂高呼“打”。
  
  “好,打!咱们丑话说在前面,这回许胜不许败。胜的,升官得奖;死的,多给恤金;败的,军法论罪。我说话算数,你们好好合计合计,我的话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41:15 | 查看全部
激动的汪曾祺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187次   大约是1997年,作家邓友梅说,他跟汪曾祺相识近50年,没见他人前发过火,没听他人后贬过人,只听他流露过两次“不以为然”的情绪。其中一次是这样:有次汪曾祺与两位文学新星一道外出参加活动,这二位嫌酒店档次低,要搬出去,嫌介绍时把他们排在后边,要退席,说起话来气冲斗牛。有人谈起孙犁同志的文学成就,说他是少数几个真懂文学的人,他的语言是只能体会,不能模仿的。他们把嘴一撇说道:“可是孙犁也有缺乏自知之明之处,对我们这批人也想指手画脚。他写文章惹我们,我们就联合起来轰他,怎么着,他还不是叫我们轰得在读者眼里掉了价?”汪曾祺听了直摇头,小声跟邓友梅说:“我不信未来的世界就是这些人的!他们要掌了权,一点不比‘四人帮’时期的日子好过,他们当了政我绝不再干。咱不吃这碗饭啦行不行?”邓友梅说,这是汪曾祺“最激动的一次谈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41:26 | 查看全部
删掉淫秽之处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271次   民国着名翻译家汪原放标点古书时,遇到一个问题,旧小说里有些淫秽的地方,他想这要是给青年学生看了,总不太好,不知道怎么办,就去问胡适和陈独秀。胡主张用省略号表示有删节;陈独秀说,不如删掉就是了,只要上下衔接得上,无伤大体,如果用省略号表示删节,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最后汪依了陈独秀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3:41:37 | 查看全部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218次   1933年初春,住在苏州的张兆和接到一封沈从文的信,信中写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婉转地提出请二姐张允和为他向父母提亲。

  结果非常顺利,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张允和坐着人力车到阊门外的电报局,给沈从文拍了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字:“允”。

  既表示婚事允了,又署了名,可谓精当。

  张兆和有点不放心,怕沈从文看不明白。

  她又一个人悄悄地再到电报局,递上她用白话文写的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当时的电报规定要用文言,且按字数收费,报务员看了她的电报稿,要她改写,张兆和涨红了脸,解释了半天,说这是喜事电报,报务员才勉强收下。

  张兆和的白话电报里居然有个“吧”字,这在当时真算是别开生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