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8:27 | 查看全部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223次   在美国的大学,捐赠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超过了学费的总额。2011年,耶鲁大学校友捐款7亿多美元,加上投资回报,到去年年底,耶鲁捐赠基金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2010年,哈佛大学校友捐款6亿美元,其捐赠基金总额超过275亿美元。在2008年一年时间里,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的捐款。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校友捐款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
  
  问题是,大学靠什么吸引校友捐赠?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同样面对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度量的挑战。当然,校友很在乎手中持有的毕业证、学位证的价值,在乎当自己说出是某某大学毕业时,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脸上有光。我在威斯康星大学教书时,有位叫杰夫的亿万富翁校友跟我讲,让他最痛苦的,是看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多数是耶鲁、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毕业的,很少碰到威斯康星大学的校友,他经常不敢说自己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所以,他立志要多捐钱支持威斯康星大学,让威斯康星大学出人头地!在我1995年决定离开威斯康星时,他主动几次打来电话表示如果我能留下,他愿出钱设立讲席教授位置。
  
  可是话又说回来,威斯康星大学一年有1万多毕业生,一个校友再有钱也难以改变根本,螳臂挡车不容易!
  
  校友捐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爱母校。只是如果因爱母校而捐,或许10万也可表达心意,用不着千万,甚至几亿美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们?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当年得到的教育值这么多钱吗?——这也是近年来访问耶鲁的国内大学的领导和相关人士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根据人类社会的经验,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往往能被无限延伸,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不断延伸。在找校友捐赠时,没人会说“你当年在耶鲁受的教育该值这么多,而你当年付的学费才五六万一年”,而是会先了解这个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如何,看他对学校的哪方面最在意,然后根据他对母校的发展愿望或最热衷的事进行协商。这样,校友往往愿意捐赠资金,让母校做他自己没时间、没专长做到的事,使母校的利益跟校友个人的偏好联系到一起,这反而使校友更加感谢母校,而不是母校求着校友,捐赠的金额也可能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
  
  当然,维护并巩固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不容易,需要做许多细小的努力。这在高度行政化的中国大学里尤其难做到,校方更多关注的不是校友和学生的感受,而是上级领导的脸色。比如,几年前,大量大学院校被强制合并,千千万万校友一夜间成了“没有母校的人”,即使有意捐赠,也不知该投奔哪里!
  
  即使学校没被兼并消失,校园也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在耶鲁,各宿舍、各楼房建筑与大街小巷都不能随意改变风格,也不能改变颜色,许多建筑200多年不变。耶鲁校方即使只是要装修一栋楼房,稍微不小心,就会有校友起诉校方,更不用说拆掉重盖一栋建筑了。
  
  为什么耶鲁不能改变自己的楼房建筑呢?当然,从法理上看,耶鲁是校友的学校,各校友都有份。更重要的是,对校友特别是年长的校友来说,在耶鲁上大学的四年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最珍贵的几年,至少是最重要的时段之一。大学生活和学习打下了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烙印,这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尽管可以记在心上、留在记忆里,但大学经历往往跟具体的楼房、教室、建筑、食堂、宿舍、球场、游泳馆、跑道,甚至跟具体的一草一木连在一起。对校友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的经历和记忆的载体。毁坏、改造当年的原物,等于破坏他们珍贵的人生记忆。所以,当耶鲁要大兴土木改造校园的任何一处,甚至一草一木时,校长就不得不应对诉讼官司!
  
  1983年我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1979年到1983年的那四年对我格外重要,许多成长经历和记忆都跟具体的地方和场景连在一起。前些年,当回到母校看到当年的教学楼、食堂和宿舍被拆并被完全新建时,我知道母校对我的意义不再跟原来一样。如果新盖的学校楼房跟其他大学的那么类似,走在母校跟走在其他大学校园有什么区别呢?虽然母校对我人生的意义总是很大、很特殊,但有一些就是跟着那些老楼、老地方一起消失了。
  
  由于教育本身无形、无色、无味,不同社会已经试过不同的办法,通过看得见的载体去尽量让教育的“质量”显形,让本来无形的教育质量尽可能有形,以便社会对教育的定价尽量接近真实价值。以前谈到,在中国,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为了规避教育质量的无形、无色、无味带来的评价困难,国内的大学就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化的大楼,来使大学“质量”变得有形可见,以此来表现教育业绩。在美国,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也面临与中国的大学相同的问题,它们除了也盖新楼让大学业绩有形化之外,还通过花几百万美元高薪请最好的橄榄球教练,以最好的橄榄球队来规避教育定价困难带来的挑战。
  
  此外,教室楼房、一草一木、图书馆珍品藏书、先进实验室、获诺贝尔奖的教授等等,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尤其对中国的大学、中学来说,保住校园的一草一木和各建筑的原型原色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大学教育经历的有形载体,能帮助学校维系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让校友更能把母校的事等同于自己的事,以显性方式见证大学教育,减轻教育定价的挑战。楼房和树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留住并维护好它们,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必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8:39 | 查看全部
陀螺与风车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255次   那天,听一位初识的朋友谈他的心路历程。
  
  他曾身居高位而日理万机,有一天心血来潮,要求孩子为他预写一则“祭文”,因为在新加坡中文水平江河日下且仍在继续下滑的情况下,他担心孩子在他百年之后写出错别字连篇的祭文,贻笑大方。他说:“写好收着,才能安心瞑目呀!”
  
  万万想不到,孩子的“祭文”才写了几句,他便喊停了。他心重如铅地说道:“真的读不下去啊!”
  
  “祭文”是这样写的:“我的父亲去世了,可是,我对他了解不多,因为他生前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工作了,很少有时间和我相处……”
  
  句句属实,但字字宛如芒刺,犹如刀尖,直捣心窝。
  
  他痛定思痛,决定转换人生跑道。
  
  没了权力,少了收入,但是,赢得了完整的感情世界。如今,父子俩谈笑风生,宛如知己。跳出了原来的桎梏,回首前尘,才发现过去叠床架屋的繁琐行政和惊涛骇浪的人事倾轧,对于精神而言其实都是一种无形的折磨。
  
  孩子的“祭文”,让他在人生道路上做了一个美丽的U形转。
  
  U形转之后,才豁然发现眼前的风景居然绮丽如斯。
  
  曾读过一则韵味无穷的短文,大意是说一位年轻人在赶去会晤老禅师的路上,看见一头牛被绳索拴在树上,周遭是一览无遗的丰饶草原,牛儿想去吃草,可是,转来转去,却怎么也无法挣脱那道绳索。年轻人见到老禅师后,劈头便问:“什么是团团转?”老禅师云淡风轻地说:“皆因绳未断。”老禅师一语中的,年轻人瞠目结舌。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要谈的是牛被绳缚而脱身不得的事,我想讲的却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的事,一理通百事啊……”
  
  在上述短文里,有几句醍醐灌顶的话:“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牛儿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那么,在俗世里,绳子指的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是,都是。
  
  众人为了它们,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团团打转。天空辽阔,他们却没有翱翔的自由;大地无垠,他们却没有遨游的时间。因为一根绳子,他们典当了亲情;因为一根绳子,他们押上了整个人生。
  
  然而,尘世中还有一种情况,比这更不堪。身怀理想的人,为稻粱谋而被一个犹如粗绳般的庞大机构紧紧地拴着,没完没了的行政杂务排山倒海,毫无用处的冗长会议天天重复,人就像一只陀螺,在原地团团打转,却又不晓得是为了什么而转,转啊转的,转得身心俱疲。美丽的理想在大小绳索的重重捆绑之下,尚未好好发展,便已夭折。为了工作,他们典当了亲情,他们押上了自己的人生,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无所得。
  
  高瞻远瞩的主管,是不会让下属当陀螺的,他会鼓励下属变成风车。风车和陀螺一样,也在不停地转,但是,风车在转动的当儿,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荷兰,风车除了用来排水之外,还同时有榨油、锯木、灌溉、研磨农作物等用途。人,不也一样吗?如果人生方向明确而又碰上能够让自己发光发亮的主管,纵然是被“捆绑”于一个机构,人生的意义依然可以很好地彰显。
  
  千里马需要的是伯乐,遗憾的是,大部分主管想要的却是陀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8:52 | 查看全部
咱们中国人的十大矛盾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99次   1。我们鄙视“拼爹”,却又“恨爹不成刚”。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工作有爹安排,房子老爹给买,车子从爹那儿开,票子说来就来。他们撞人了,对受害者说“我爸是李刚”;他们考试挂科了,对老师说“我爸是局长”。当身边的这些人在我们面前炫耀自己爹的威风、自己爹的厉害、有爹万事皆小菜时,我们总会在心里严重地鄙视之:有爹有啥了不起,又不是自己的本事!其实,转过身,你心里还是会泛起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有这样的爹呢?
  
  2。我们讥讽一夜暴富,但私下里又喜欢买彩票。现在的中国,无奇不有,一夜暴富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北京城郊的村民因为拆迁一夜成为百万富翁,浙江一个彩民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豪……对于这些,我们往往毫不吝啬地加以讥讽:做生意一夜暴富的,肯定是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炒股一夜暴富的都是走了狗屎运,根据人品守恒定律,早晚会倒大霉……但是当我们路过彩票投注站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或多或少地买上几注,来延续自己一夜暴富的美梦。
  
  3。我们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一提起贪官,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气得眉头皱,恨得牙痒痒,愤得脚跺地。确实,当“巨贪许三多”“五毒书记”等“明星”贪官冲击着这个社会的法律底线与道德底线时,我们很愤怒。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向往着当官,不仅报考公务员拼得你死我活,而且认为“当官”可以“发财”。
  
  4。我们看不起“富二代”,但结婚时又想着“傍大款”。当下“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不断:醉酒超速、撞飞行人、威胁记者、殴打无辜、炫富斗富……媒体一旦披露,天下皆随之愤然。但是当我们嘲讽、鄙视他们的同时,“傍大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甚至还办起了“如何嫁给有钱人”的培训班,而且异常火爆。我们就这样,一边骂着“富二代”,一边寻思着如何“傍大款”。
  
  5。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起事来却忙着找关系。“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跑的”……从这些民间顺口溜中可以听出,老百姓对用人不正之风的痛恨与无奈。但是我们自己呢?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为了给亲属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让家中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为了帮己方打赢一场官司……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动用关系和金钱去打通各个“关节”,而且那些会“跑关系”的常常被看做是“能人”。
  
  6。我们痛恨收礼的,却盼着别人收下自己的礼。送礼是令人厌恶的不正之风,凡是送礼者大多动机不纯,希望通过送礼与领导联络感情,想通过送礼办成按政策法规不能办、正常渠道办不到的事。然而轮到自己呢,送烟、送酒、送茶叶,在无数次的“看望领导”中简直是家常便饭,礼物之多,价值之高,甚至催生出礼品回收业。别说成年人了,就是幼儿园的娃娃在教师节也得给老师“献礼”,吃的、喝的、用的、购物卡、代金券什么的,那叫一个庞杂。你说这叫行贿吗?如果你说是,可能会被视为“迂腐”“不通世故”;如果你说不是,那这叫什么呢?
  
  7。我们痛骂“炒房团”,可一回头又四处找寻炒卖的机会。温州“炒房团”曾经叱咤楼市江湖,一个夸张的说法是:“温州人打个喷嚏,全国房价都要抖三抖。”他们以亿万计的资金,扰乱了楼市秩序,许多城市的市民骂他们“没良心”,甚至有人呼吁“将炒房行为认定为犯罪”,由此可见广大市民对高房价的不满,对“炒房团”的痛恨。然而,一旦我们手头有点余钱,也会坐不住地倒腾起二手房来,也希望抓住机会淘上一桶金,甚至几个人一起拼钱炒房,合伙买房进行投资,大有“全民炒房”的架势。
  
  8。我们鄙视崇洋媚外,却又总是偏爱国外品牌。我们听到别人吹嘘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时候,都会特别有民族自豪感地向他投去鄙夷的眼神;我们听到别人说话总是时不时夹杂着英文单词的时候,依然会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但是回头看看我们一些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买什么都青睐洋品牌,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有多高端。
  
  9。我们痛恨“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在这个“潜规则”横行的时代和社会,相信每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愤。不过,谁又能否认,由于事先获知了某些“潜规则”,我们在有些时候和有些事情上没有成为“沉默的受益者”?我们痛恨“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这让我们很多人都成为良心分裂者。如果我们满足于某些“潜规则”而做“沉默的受益者”,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其他“潜规则”的受害者。
  
  10。我们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一夜暴富、户口歧视、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冷漠围观等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每每随着新闻事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都会口诛笔伐。不过轮到自己成为主人公时,还真不一定能比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做得好。其实我们一直很纠结,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的星空,不过当脚踏实地时却不得不自惭形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9:05 | 查看全部
《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46次   如果你无缘无故被老板一顿臭骂(老板发脾气的频率一般来说和GDP的增幅成反比),那么你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回到办公桌前,偷偷打开电脑视频,看上一段韩国歌手“鸟叔”(朴载相)的《江南Style》乐一乐。
  
  《江南Style》讲的是一个韩国“屌丝”的白日梦。其貌不扬的“鸟叔”幻想着各种幼稚的炫富行为,比如在阳光下的沙滩上,一位美女给他扇着风——其实他身处一个儿童公园,美女也是他想象出来的;装作是黑帮大佬在蒸桑拿,结果文身男出现之后,他胆怯地挨着另一个男人;想要骑马,却只是在大街上装模作样地跳骑马舞;坐着快艇鄙视坐鸭子船的人,然而实际上,真正的富人坐的是游艇……
  
  全世界都爱死《江南Style》了,短短3个月,它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超过7亿次,创下了世界纪录。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里都有人在跳“鸟叔”的招牌舞步,甚至连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
  
  尽管这首歌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假如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支神曲的流行,恐怕只能得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全球还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英国的BBC商业网曾报道了金融危机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转而把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方法。“TheStand”是苏格兰一家着名的喜剧俱乐部,其组织者发现,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安慰。一位喜剧演员说,那些厌倦了谈论经济衰退的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喜剧表演来解闷。这正如“鸟叔”对《华尔街日报》所说:“既然天气这么热,经济这么糟,我只想写一首有趣而激动人心的歌。”
  
  1929年10月2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美国股市暴跌,据说里兹·卡尔顿酒店那天将问候语改成了“请问您开房间是住宿还是跳楼?”股灾继而影响到多个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和全球一起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而这10年,恰是喜剧的黄金时代。如卓别林的巅峰作品《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和《大独裁者》(1940年)都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经济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迪士尼效应”。它是指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长,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就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1933年完成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三只小猪》,开创了百年娱乐大业。在那场经济危机中,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通过米老鼠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向全世界播撒快乐,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港湾。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经济危机也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江南Style》的经济背景是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如同MV中,“鸟叔”正搂着两个美女,却突然吹来了大量垃圾和纸屑),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正是《江南Style》大行其道的时期)。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一期的亚洲地区“展望”指出,亚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其预计的要缓慢得多,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会从去年的7。2%放缓到6。1%。
  
  而神曲的全球性流行,也预示着全球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英国的《经济学人》最近刊文说:“要恢复欧元区前景的乐观预期仍然任重道远,更糟的是患上了败血症的美国经济。目前舆论纷纷担心美国将于12月不堪财政重负,跌落经济深渊。”
  
  既然经济这么糟,复苏这么慢,那么还是和“鸟叔”一起去跳骑马舞吧。“一起走吧、一起走吧,走吧、走吧……”虽然我们都是“屌丝”,谁也没过上类似“江南”(首尔东南部的一个上流社区)富人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大喊一声:“Oppaganganmstyle(哥就是江南范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9:18 | 查看全部
出人意料的常识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210次   最近在一所美院的雕塑系发现,几个雕塑辅助工被辞退了。不是他们不需要这些工人,长期以来,每个雕塑系差不多都会养一些和泥、翻制模型、扎架子的工人,他们是师生教学和创作的好帮手。
  
  可随着《劳动法》的实施,这些工人的饭碗成了问题。如果要保障这些工人的权益,就要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要交社保、医保等等。本来系里是没有这笔经费开支的,如果让这些工人成为系里正式的合同制工人,既无编制,也是一个不小的经济压力,只好忍痛割爱。
  
  这是一件挺矛盾的事情。按照常识,《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如果因为《劳动法》的实施反而导致一批劳动者失业,这肯定不是《劳动法》制定者的初衷,可眼前的事实又的确如此。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也谈到了类似的例子。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的法案,把10年没有动的最低工资额涨了上来。这边法案刚通过,那边参议院马上提出来,要在10年内给小企业减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济学家老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最低工资的上涨和失业率之间是成正比的,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人工成本一旦提高,老板马上就会裁员,使一部分劳动者成为提升最低工资的牺牲品。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在国外,一方面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另一方面,小餐馆里却人手紧张,忙不过来。
  
  这种现象就是在挑战我们的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不需要通过特别的学习和论证,大家都会明白的知识。“回到常识”是大家喜欢讲的一句话,可是当真的要“回”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常识。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常识非常复杂,大家看起来所熟知的那些无须论证的知识,绝非那么简单。
  
  例如,城市发展了,经常出现堵车现象,常识告诉我们,这是道路不够,如果道路设计合理,路修得又多又宽,堵车现象自然就会减少。的确,许多城市正是依据这种常识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
  
  可是结果呢?恰恰相反,越修越堵,越堵越修,形成城市交通的恶性循环。宽敞的道路,马上会激发人们新一轮的购车欲望,于是,刚刚修好的路很快被更多的新车占领。
  
  再比如,瑞典旅店业有一个反“常识”的做法,在旺季,入住率越高,折扣越大,在淡季反而不打折。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双赢的策略。旺季打折,有利于促使房间入住率向满员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在入住满员时,折扣最大。
  
  在他们看来,入住率高,成本就会下降,旅店的利润就应该让出一部分,回馈和奖励客人。在冬季,入住率本来就低,酒店仍要维持运营,例如暖气,不会因为客人少就不烧,因此造成了入住成本的提升;对于在淡季入住的客人而言,他们的需要是刚性的,由于消耗了更多的资源,所以就不应该打折。这种思路与大多数旅店是相反的。
  
  问题在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究竟哪一种更应该被称为常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09:39 | 查看全部
行正道何必拘小节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69次   南宋和大明,两朝都是文人的天下,留名后世的武将寥寥。南宋初年的岳飞与明朝后期的戚继光取得的功绩,可谓是这寥寥中的凤毛麟角。岳飞有他的“岳家军”,让对手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戚继光有他的“戚家军”,一举荡尽为患南方数十载的倭寇,为老百姓所尊崇。
  
  人们知道“岳家军”,还知道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招回,屈死在风波亭。关于戚继光,人们知道他横扫倭寇,却鲜有人知他也曾驻守京北蓟镇十六载,拱卫大明都城,直打得蒙古朵颜部发誓永不来犯。
  
  岳飞与戚继光,一个在事业鼎盛时做了屈死鬼,一个却立下一个个奇功。原因何在?一个朝中无人,一个后台很硬。
  
  岳飞成名于南宋初年,朝中主和派当权,难得有知己。他生性耿直,不太会处理与当权派的关系。有一次,秦桧宴请百官,诗兴大发,要求每人作一首诗,诗佳者坐上座。也许,文学功底深厚的秦桧想借此自我展示,但岳飞却不给他这个面子,昂昂然自顾坐到上席,吟诗一首:“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这样的诗句,让秦桧和诸位官员都觉得颜面扫地。朝中也有主战派,但是岳飞疾恶如仇的个性,让人很难接近。
  
  而戚继光建功蓟镇,如果没有张居正的鼎力支持,不可能如此顺利。当时,只要有人敢找戚继光的麻烦,张居正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不动声色地把此人调离或贬职,为戚继光在蓟镇大张旗鼓地训练士卒、建立新军、修筑长城、更新装备等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然,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支持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方面是张居正为国选才,器重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在于戚继光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为了报答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他曾给张送过重礼,并在张回乡葬父时,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护卫其南行。更为甚者,戚继光每次给张居正写信,都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一个堂堂大将面对朝臣居然如此卑躬屈膝,张居正能不视戚继光为自己的亲信,能不放手用他,让他建功立业吗?
  
  岳飞不会送礼,更不会自称“门下走狗”。
  
  从传统的道德观来看,戚继光的操守确实不如岳飞,但细读史书,会发现戚继光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戚继光初调蓟镇,原想大有作为,他上书朝廷,要求拨十万兵员,想训练一支北方的“戚家军”,以平定边患。但朝中反对声一片,指责他“求望太过,志意太侈”。面对朝中的反对之声,戚继光很快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朝中权要的支持,否则,空有爱国热情,到头来处处碰壁,一事无成。于是,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期间,朝中换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任首辅,戚继光都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又有谁知道,戚继光为了国家的安宁,在这简简单单的“关系”二字背后,是如何忍辱负重,如何费尽心机?这些都是岳飞不曾想到和做到的,所以他不被权贵重用,含冤抱憾而死。
  
  明代哲学家李贽的观点非常明确,他尊重海瑞,但指出海瑞过于拘泥于传统的道德,因此只能是“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他赞扬戚继光为“千百世之人物也”,对戚继光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节而顾大局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人说盖棺定论,又说历史任人评说,我只是为岳飞扼腕叹息:不知道他若晚生几百年,目睹了戚继光的成功,能否改变自己的观点,在浊世里也多建一些功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10:29 | 查看全部
看脚说话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94次   袁世凯每次被太后凝视时都战战兢兢,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看。后来,他和李莲英达成默契:每次太后召见,他就看李莲英的脚,李莲英要是两脚并拢,他就不往下说了,那是太后不喜欢听的。如果李的两脚分开,就是太后喜欢听,袁世凯就会大胆地继续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10:49 | 查看全部
拒领高薪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79次   1933年,爱因斯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研究院要接受他的助手迈耶尔,给他正式职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千美元。他说:“倘若在普林斯顿维持一年的生活不需3千美元,还可以再低一些。”研究院的负责人觉得这个薪水太低了,几番“讨价还价”后,才说服他接受1。6万美元的年薪。1944年,有美国人愿意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那手稿早就被拿去生炉子了。最后,爱因斯坦将论文重抄一遍,将所得的65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反法西斯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11:01 | 查看全部
典当维生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40次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本人科举及第又早,很难了解稼穑的艰难与寒士的困窘,所以生活颇为奢侈,以致常常入不敷出,不得不命人去当铺典当。武昌的大当铺当时都有一条规定: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200两银子,并不开箱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箱子,当铺则赚一笔可观的利息。张之洞去世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全靠朋友们所送的赙仪,才得以下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4:11:12 | 查看全部
对大人应当尽量宽容时间:2013-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56次   大人们对数字情有独钟。如果你向他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们从不打听他的基本情况,他们从不会问你:“他的嗓子怎么样?他喜欢玩什么游戏?他是否采集蝴蝶标本?”而是问:“他几岁了?有多少个兄弟?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了多少钱?”他们认为了解了这些情况,就了解了一个人。
  
  如果你告诉大人:“我看见一幢漂亮的红砖房子,窗前摆着天竺葵,鸽子在屋顶栖息……”他们便无法想象这是一幢怎样的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叹:“多漂亮的房子啊!”
  
  他们就是这副德性。我们不要责怪和埋怨他们,孩子对大人应当尽量宽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