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29:59 | 查看全部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30:10 | 查看全部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3:44:48 | 查看全部
“今日故事”
第一则 老农与石头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种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要了结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 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管理寓言1:从这则寓言故事中, 我们会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需立即处理,绝不可拖延。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8:01:09 | 查看全部
一个小孩到商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售货员。因为别的售货员都是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把多了的糖一颗一颗拿走。但那个比较可爱的售货员,则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然后再一颗一颗往上加。
  虽然最后拿到的糖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小孩就是喜欢后者。这一“卖糖哲学”告诉人们:生活中,同样的付出,仅仅因为方法不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8:01:19 | 查看全部
一个后生来到一座寺庙,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考考老师父,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为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师父随口答道。

  后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你怎么知道的?”后生接着说,“我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但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师父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8:01:59 | 查看全部
日本人是这样煮鸡蛋的: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估计只能加50毫升左右),盖盖,打火,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关火,利用余热煮3分钟。

  再看看我们是怎样干的:打开液化气,坐上锅,添进一瓢凉水(大约250毫升左右),放进鸡蛋,盖锅盖。3分钟左右水开,再煮大约10分钟,关火。
  据专家计算的结果,前者起码能节约4/5的水和2/3以上的热能。
  但除了环保和节约外,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少付出是必须的?
  我们总是这样:为了煮熟一个鸡蛋,烧开了一大锅水,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烧开水上面。我们应多问问自己,该怎样做,才能集中火力煮熟一个鸡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8:02:17 | 查看全部
儿女在纽约一家医院产子。在孩子刚离母腹之时,医护人员就在孩子的双脚腕和母亲的手腕上,分别戴一个特制的塑料圈圈儿,上面印有孩子的性别、出生年月日及编号。此后,产妇在医院期间,每次把孩子从婴儿室抱给母亲喂奶,或从母亲处抱回婴儿室,护士都要核对双方圈儿上的编号及其他内容。离院之前,护士在最后核对无误后,为父母亲和孩子剪断那塑料圈圈儿。略为复杂的是,在孩子的脚圈儿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装置,如果孩子在医院期间,被人偷出医院或有人试图剪断脚圈儿,装置会自动报警。   我想,在美国的医院里,先前一定也发生过“错子案”,还发生过偷子案,而且不止一起,这才逼着医院想出这个实实在在的法子。这比高谈阔论、坐而论道要切实得多,也有效得多。在美国处理好类似小事情的还有不少。比如,公共场所的门,常常被碰得山响,进门使劲一推,人过任其弹回,如果后面有人,弄不好来个当头棒喝。美国人的办法似乎更简捷些。设计一种弹簧装置,门开后,在弹簧作用下,自会慢慢返回,存心想摔门也不行。   我不想反对一切论道。我只是以为,只要采取一点技术措施就可以解决的小事情,与其没完没了地埋怨,或激昂慷慨地谴责,不如采取个简单有效的装置,随手解决,来得爽利。我们白白花在口舌上的时间与精力实在太多了,太不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7:25:39 | 查看全部
一个在国外的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电子邮件。打开附件,背景上浮现出大卫·科波菲尔的脸。然后,出现了六张扑克牌,都是不同花色的J到K,每张都不一样。   然后———你在心里默想其中的一张。不要用鼠标点中它,只是在心里默想。(我选了红桃Q)———看着我的眼睛,默想你的卡片。———默想你的卡片,然后击空格键。   我轻轻一击空格键,画面哗地一变,原来的六张牌不见了,然后出现了一行字:看!我取走了你的卡片!我急忙去看,天哪!扑克牌只剩下五张,红桃Q不见了!真的不见了!!   大吃一惊的我,马上再来一遍,这次选了黑桃K,几个步骤下来,黑桃K又不见了!   百思不得其解,发了邮件问那个朋友。他的回答令我再次失声惊呼:竟然是这样简单!   原来,第二次出现的牌,虽然看上去和第一次的很相似———都是J到K,但花色不一样,也就是说,第一次出现的六张牌,第二次都不会再出现。不论你选哪一张牌,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上当呢?因为我们死死地注意其中的一张牌,你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这一张上面,当然就只看到“它”“没有了”。什么“默想”,什么“看着我的眼睛”,都是烟雾和花招。实质就是这么简单。   我还是惊叹。不是惊叹这种游戏的有趣,而是惊叹它对人的普遍心理的洞察和利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时候,用力看其实就是盲,执着于聪明就是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7:25:57 | 查看全部
一次,去新疆旅游,住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头骆驼,骆驼前放着一大堆干草。我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头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咽下几十斤干草。 

  平时,我们只看到骆驼穿越沙漠时那惊人的耐力,却很少知道骆驼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所作的准备。
像骆驼一样,常怀忧患之心,时时储备干草吧。不是贪图享乐,而是品味艰辛,不断增强自己承受挫折和苦难的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穿越人生的荒漠,抵达成功的绿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7:26:10 | 查看全部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留存一个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4盏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灯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4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明灯后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吗?”第二盏灯略暗了一些,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了,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那就算了吧!”第四盏灯最终熄灭了。
  现实中,熄灭想法总要比点燃想法容易得多。初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满怀壮志,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的学生,所以说话办事不免幼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指点的人少,嘲笑批评的话语接连不断。没过多久,我不仅信心全无,而且进入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与其说错,不如不说。直到进入美国大学以后,听到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的时候,自己才真的从鸟笼子里飞出来,回到一个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月,反而是“摔倒”的几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