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5 15:55:46
|
查看全部
逼父亲上路,要把他带出徒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多年贩油,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它们要是来啃一口,牙齿肯定崩出俩豁儿,所以仍趴在原地。爷爷忽略了这个细节,直嫌父亲磨蹭,怎么像小脚女人。爷爷是个急脾气,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然后放下担子等父亲;走走等等,后来等得不耐烦了,干脆不再停。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上山还凑合,下山时脚放不开。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父亲白天满乡里跑,夜里腿抽筋,疼醒后,常常见爷爷在油灯下算账——折合折合,去掉本钱,每趟可挣十几斤地瓜干,爷爷脸上漾着笑意——他曾为全家人一春天没吃过一顿饱饭拧断了眉头。日子长了,有了点儿剩余,添了二亩薄田,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就是老槐叔(当时是小槐子)的二哥,我叫二伯。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贩水果用,二伯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这就带些杂技表演性质了。父亲和二伯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他们在柴家桥分手,父亲向北,串解家、牛家、苏桥一溜村子;二伯往西,去高家、宋家、成家那一片儿。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很心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了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得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田垅里镰刀派不上用场,他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稗草、莠草不用说,对热蔓子之类的草,他这十个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抠出来。不大工夫,俩草个儿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记得有一年打棉柴——这时候我很记些事了——那年的棉花好,棉棵也高,一冬烧柴不愁了,所以我们打棉柴时格外有劲儿,一上午打完了“羊角弯”地块的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叔叔推着车子来帮我们运,可车子连一捆也装不下。父子哪里肯任它“啰嗦”,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