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3:36 | 查看全部
创造属于自己的运气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1991年,经济状况很糟,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窘境。我也陷入了很深很深的麻烦之中——我足足欠了银行几十亿美元。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秘书告诉我:“特朗普先生,今晚您有一个银行家的会议要参加。”这是一个半正式晚宴,会有两千多位银行界人士到场。
  
  但那一天将会有15家不同的银行对我群起围攻。其中有一家银行比其他银行更加凶恶,那个负责回收贷款的家伙又吝啬又龌龊。他恨不得让所有人都关门停业。通过回收贷款,他已经把纽约城里37个房地产商逼上了破产的绝路。我欠了他大约1。49亿美元。这是我所有贷款中数目最小的一笔。然而在他的黑名单上,我就是下一个。
  
  那天晚上不停地在下雨,又湿又冷,我已经很累很累了,当我的秘书告诉我必须去的时候,我说:“我不想去。”我回了家,但是到家的时候,我又来劲了,我对自己说:“我怎么可以不去呢?”在最后一刻,我穿上自己的燕尾服,出发了。
  
  我到了晚宴会场,在一张桌子旁落座,左边是一位名叫斯蒂文的银行家,这是一个很好的人。我和他打招呼说:“嗨,斯蒂文,你好吗?”他非常友好地回答:“嗨,唐纳德。”
  
  然后我又转向右边那个人,说:“嗨,你好。”但他只是咕哝了两声,厌恶地看了我一眼。斯蒂文悄悄对我说:“不管他是谁,我觉得这个家伙可不太喜欢你。”
  
  我跟斯蒂文说了一小会儿话。过了几分钟,我再次试着和右边的那个家伙搭腔,还是没什么用,那家伙就跟块石头似的。在整整15分钟的时间里,我忍着痛苦,不断试图和他沟通。斯蒂文在我左边插话说:“算了,伙计,那个家伙太不懂礼貌了。”但我还是不断尝试,又经过痛苦不堪的15分钟之后,这个家伙终于开口了,稍微和我说了几句话,然后我们的相处开始变得有一点融洽了。
  
  终于,我问他:“你是哪家银行的?”他告诉了我,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两千多位银行家出席的宴会上,我竟然偏偏坐到了他的旁边!
  
  这个家伙就是那个血腥杀手,而且这个杀手现在正在追杀我!这就是命运啊!这不能不说是惊人的巧合。
  
  我对他说:“你就是那个想要杀掉所有人的家伙,而你同样也想杀了我!”他说:“是的,没错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谈话,一个小时后,我已经和他相处得非常融洽了。
  
  在和他的谈话中,我发现他自己也被无数麻烦缠身。他曾经把37家公司逼进破产的深渊,这37个房地产商欠了他很多钱,没办法偿还。作为这样一个吝啬残酷的家伙,他肯定要大开杀戒。当然,把那37家公司逼到破产会使他感觉好一些,但这却无法带来一分钱还款。实际上他在扔钱,光是律师费就要把他的血吸干,他所有的资产都在被掏空。
  
  能在那个时候和他打交道,我真的很幸运。如果早一年遇到他,我们就不会有这样一次谈话。早一年的时候,他也不会有心情来聊天,只会一门心思地干掉眼前的每一个人。我们相处得越来越好,最后在晚宴结束的时候,可以说已经相谈甚欢了。这时他说:“唐纳德,你不是个坏家伙。”我说:“我早就告诉你了。”他说:“怎么样?来我办公室一趟,咱们谈笔交易吧。”我回答说:“我很乐意。”星期一早上我去了他的办公室,在短短5分钟之内,我们就谈成了一个很棒的交易。
  
  “我工作越勤奋,就变得越幸运。”——我之所以如此笃信加里·普莱尔的话,原因正在于此。参加银行家的晚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并不像别的宴会那么轻松,可以享受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是工作。可是我最终还是去了,并且和那个最难缠的家伙坐在一起——如果我那天没有去的话,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境遇了,我很可能远没有现在这么成功,而是落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境地——破产,并从房地产业消失。如果我当时没有去的话,那家可怕的银行将会试图毁掉我。那我现在也就没办法给你讲这个故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3:49 | 查看全部
猪和蝴蝶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世间存在距离。
  
  距离有许多种:月亮与地球之间,是空间上的距离。孔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你和孔丘之间,是时间上的距离。白发如新,往事如故,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身边的姑娘不懂爱情,人与物与我之间,是心理上的距离。
  
  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可统归为物理上的距离。物理上的距离需要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愉悦心智,在超越的尽头脱凡入圣。
  
  物理学贵在以近知远,以易知知难知,以可知知不可知,超越距离。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想出了鉴定金冠真伪的方法,于是欢呼雀跃,裸奔于雅典街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了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人和神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消失,他险些被教会做成意大利式烧烤。
  
  而心理上的距离需要保持。在保持的过程中愉悦心智,在生命的尽头脱凡入圣。爱情和感情是不完全一样的。梦归梦,尘归尘,土归土,情人是要梦的,老婆是要守的。黄脸婆永远是黄脸婆,梦中情人淡罗衫子淡罗裙,总在灯火阑珊处。可是走近些,挑灯细看,灯火阑珊处的梦中情人也不过是另一个黄脸婆。
  
  但丁足够聪明,暗恋一女子四十年,得《神曲》三篇。他从不敢让他的暗恋接受日常生活的洗礼,所以他的暗恋精细而悠长。试想但丁如果和他的暗恋结合,一个星期之后,他不会觉得她比一盘新出炉的比萨饼更诱人。
  
  司马相如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卓文君太好,他无法把持。文君解风情,听得出相如撩人的琴心。文君有勇气,千金家身一笑抛之,随相如私奔天涯。文君充满世俗智慧,开个小酒馆,从而过上小康生活。可到头来,有好妇如文君,相如还是要逃。逃出来,便是生前身后名。
  
  所以不要小看这段距离。它或许只是一堵墙,一个严厉的家长,一个存款的差额,或一个固有的观念。但是在这段距离里可以种植相思,可以收获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所以要学会知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段时光都是最好的时光。
  
  但是,世间又有几个敏而好学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4:03 | 查看全部
美丽底线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古格尔是一个女人的丈夫,四个孩子的父亲,因为驾驶雪橇摔断了一条腿,他不得不在医院里面躺了半年。出院后,因为残疾的腿落下了后遗症,他打工的那家保龄球俱乐部解雇了他。在城市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古格尔不得不回到老家——位于印度北部的一个叫格玛的小山村,在那里,日子或许会好过些。
  
  格玛同时也是一个旅游风景区,有高原和煦的阳光,有斧劈刀削般晶莹肃穆的雪峰,有暗绿色密密的杉树林,有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村民以及鸟和水流,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旅游。每当有旅行团来到这儿的时候,格玛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就会沸腾起来。好奇的游客,喧哗的人声,各色各样的面孔与村民们混合在一起,仿佛这是一个世界中心。
  
  印度许多地方乞丐盛行,格玛也不例外。有很多村民发觉,向外国人讨钱比向本国人讨钱要容易得多。因此,每当有旅行团来的时候,许许多多的村民或卑躬屈膝,或谄媚乞求地围着游客们转。生活没有着落的古格尔也开始凑近这些游客,不过,古格尔和那些村民们都不一样,他常常小心翼翼地接近那些游客,然后问他们,他是否可以带他们步行上山,或者,带他们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但古格尔常常遭到拒绝。许多村民都为古格尔的愚笨而感到好笑,他们说:“那样多麻烦,你为什么不直接向他们乞讨呀?那样钱来得快,也容易得多。”古格尔从不那样做。也有游客把他当成了一个比较含蓄的乞讨者,因为,在他们拒绝古格尔做他们的向导后,有时,古格尔也会用他那平静而柔和的语调对他们讲述他的故事:他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还有四个经常吃不饱饭的孩子,因为,他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食物。这时,常常会有人把一张钞票递到他面前,古格尔就会发窘地说:“不,先生,你还没有同意雇我,我为什么要你的报酬呢?”古格尔真诚地看着那些误解了他的游客,然后,会伤感而有礼貌地离开。他的目的并不是想达到这种效果。
  
  古格尔坚持拒绝不劳而获的乞讨。有一天,一个记者在格玛遇到了古格尔。他同样拒绝了古格尔,但古格尔的那种坚守做人底线的固执,触动了那位记者的心灵。回去后,他在他的文章里说:“他只是希望陪伴我,当几个小时的向导或同伴,然后,接受我的报酬,可是,我却误解了他。他拒绝了我的钱,同时也拒绝了我。”
  
  记者的这篇文章让许多到过格玛的游客又都回忆起古格尔这样一个人。古格尔的做法,让许多人都看到了一种尊严美:人的尊严不是穿多好或地位多高就能有的,而是在生存面前,怎样拒绝不劳而获的乞讨。就这样,古格尔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现在,许多人都愿意到格玛去旅游,去格玛旅游的人不但要看那里的雪山、森林、流水和小鸟,许许多多的人去那里,仅仅是因为有古格尔这样一个人。古格尔变得和那儿的雪山、森林、流水、小鸟一样重要。当然。他们都喜欢古格尔到他们面前温和地询问,他是否可以当他们的向导。古格尔同样成了格玛的一道风景。
  
  一个人,不管他是怎样的贫穷,只要他不轻视自己,尊重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活着,那么,他就能活出人生的美丽,分享到人生的爱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4:16 | 查看全部
尊严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
  
  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提到尊严这个概念,我首先想到的英文词“dignity”,然后才想到相应的中文词。在英文中,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所在。从上古到现代,在很多的中国人里,很少有过属于个人的尊严。举个大点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一言不和,就可能受到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代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仍有这种遗风。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环境就是这样,公共场所的秩序就是这样,人对人的态度就是这样,不容你有任何自尊。
  
  举个小点的例子,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节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人,厕所里也挤进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所以北京的公厕已经臭名远扬。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留学生说,有一次他在小胡同里内急,走进公厕撒了一泡尿,出来以后,猛然想到自己刚才满眼都对黄白之物,居然能站住了不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急忙来告诉我。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这叫借某某会的东风。不光老百姓这样讲,领导上也这样讲。这话听起来很有点不对味。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虽然一句话说不清,但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分,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有关尊严问题,不必引经据典,我个人就是这么看。但中国人忽视个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所有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则是外国人,或则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笔者自己曾在外国居住四年,假如没有这种经历,恐怕也发不出这种议论──但这一点并不让我感到开心。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但总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无觉,倒是咄咄怪事。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分,也有其二的成分;而且归根结底,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是一块肉。这种算法当然是有问题。我的算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地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4:28 | 查看全部
别让眼睛老去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浪子老了,身体有点臃肿,头发花白。他说的笑话也不再好笑,但他的眼睛侥幸没有老,依然深情款款,依然能看到女人内心最深处。那是上天厚待他。
  
  才子老了,身躯有点佝偻,性情愈来愈孤僻,脾气愈来愈怪。他的才情没有了,眼神依然那么调皮、任性、率真,使人不舍得责怪他的狂傲。
  
  美人老了,身材有些走样,脸也显出浮肿的苍白,那双雪白的手也老了,但眼睛依然黑白分明,澄澈得令人神往。单是那双眼睛,就替她把岁月稍稍留住。
  
  眼科医生教我们保护眼睛,却没有教我们怎样防止眼睛老去。有些人不算老,但说着自己的苍凉和悲哀时,那眼神沉重又疲倦。看到这个情景,我们不能不提高警觉——无论多么失意,不要让你的眼睛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5:21 | 查看全部
做一颗美丽的情种
时间:2015-04-15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抬起头看看天,白色的杨花漫天飞舞。
  
  杨花像幻觉一样没有重量,也永远不会跌落,遭到破碎支离的伤害。它们飘忽不定,偶尔刮在一个坚固高大的物体上,一阵小小的风,又使它们轻易地离开……那么神呵,请你凝缩我的一怀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绵绵情感,把我变成比金子还贵重的一颗美丽情种吧。避开尘世匆匆行走的无数脚板的践踏,把我放置在荒野之外深深的土层下,独自做那千载难圆、长眠不醒的痴梦!
  
  有一类多情,极像雨滴,透着十足的水性。那不是情种,它满天飘飞,四处滴洒,总是和异性在一起。它是一滴痴泪,和那个异性在一起,它也是一滴痴泪。因此,左难割舍,右难放弃,聚聚分分,爱爱恨恨,编织一张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风流网自缚。若是出现一轮更辉煌、更灿烂的太阳,它原来的所有缠绵悱恻都会化成轻烟,再爬上重霄九……这类多情是极靠不住的。
  
  真正的情种好像麦粒一样,沉默无闻,朴素无华。它能发芽,但是只有一次。然后,它专一地生长,投进生命的所有汁液。
  
  我盼望有一天,缘分的圣水悄然地把我滋润,我便绽放出一朵爱的花,摇曳于天地之间,地久天长,永远永恒。那时候,所有的杨花都会飞临我,充满艳羡。然而,它们却无法效仿我绝世的美丽,因为它们无根无基。
  
  我的根须发自我的情、我的心。
  
  即使我永不开花,也绝不会懊悔。我将老老实实地守着这一份愚笨的纯真,守着这一份淘汰的痴情,直到老死。如此说来,在我请求化成一颗情种种在土里的时候,就是被埋进了坟墓中。
  
  不过,多年以后,人们若把我发掘出来,他们会流下热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5:32 | 查看全部
让别人为你排队
时间:2015-04-14 作者:未详 点击:599次

  我准备好了简历,去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应聘。那家广告公司名气很大,大得不用去人才市场设摊招人,只是在一个城市的小报上登了则广告,就可以让人趋之若鹜。

  当我走进招待厅的时候,吃了一惊,整个大厅挤满了人,乱哄哄的。我站在人群的最后面,看着前面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想着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心中就懊悔起来,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过来。
  
  人群很乱,乱得连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进不去,我看到几个工作人员被堵在外面了。
  
  我灵机一动。走到那几个工作人员的前面,昂首挺胸,勇敢地对着人群大喊一声:所有应聘的人排成两队!人们立即循声而来,将目光投到我身上,看着我和工作人员站在一起,以为我就是应聘的组织人员,一个个立即动了起来,唰地一下便排成两条长长的队伍,让出了一条宽敞的道来。
  
  那几位工作人员冲我微徽一笑,我将大家的简历收在一起,然后抱着几十份简历第一个走进了应聘室,整个过程俨然是一个工作人员的所为。我将那些简历放在桌上,从包里掏出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上面。
  
  主考官几乎只是象征性地看了一下我的简历,就对我说:“你从今天开始上班,你今天的工作就是协助我们完成招聘工作。”

  我欣喜若狂地走出门,开始维持队伍了。

  没有人怀疑我是工作人员的身份,更没人知道仅仅十几分钟前,我还是挤在队伍最后的一名普通应聘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5:45 | 查看全部
简历人生
时间:2015-04-14 作者:未详 点击:250次

  我们每一个人,原都是这样,曾经来过,并成为渐渐被人忘记的过去。
  
  编一套书,收到几百篇文字的同时,也读了几百个人的简历,并从中窥见几百个人的世俗表情和足迹。
  
  最简单的,不过是一行字,说,某某某,小学毕业,无业,出书若干。我相信文字后的这个人,一定有着最丰富的阅历,走过坎坷的道路,于是便淡定如水,对于名利,已不介意,知道这些看似光芒万丈的东西,不过是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并不能让你的灵魂跟着也荣耀起来;人生很短,来时赤诚相见,去时也是如此,所以那些华衣彩服,除了招蜂引蝶,让自己的安静旅程,生出喧哗与聒噪,并无大益。有如此简历的人,大多作品沉稳大气,一行行读下去,犹如与此人对面,无需多言,便能让你品出茶之沉郁味道。
  
  而那些文字短短一页,简历却是长达五百字的人,窥其人生,却是乏味如久泡后的茶水,看似绚丽多彩,喝一口下去,毫无滋味。那些履历,细到连小学曾经得过的一次奖励也写了进去,获过的某项荣誉,除了将名称写上,还会絮絮叨叨地将那颁奖的机构,在当下文艺界的地位,也一块儿纳入其中,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让人了解这奖项的重要性,及他本人的横溢才华。
  
  而对于那些所获奖项多到无法细数的人,列入简历时的选择,也可窥见此人的一两点小心思。有些人会在简历里,将国内的荣耀,哪怕是国内的大奖全部剔除,只留国际的奖项若干,昂头挺胸地立在那里,只等看见的人,投过去仰慕艳羡的视线。这样的人,觉得玫瑰都是国外的香。
  
  也有人,善于断章取义,在百度里搜来一些评论,只取那提及自己名字或者作品的养分一句,大张旗鼓地列入简历,并将评论中其他人的名字,毫不留情地去掉。似乎,那些概括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的句子与荣耀,只是给他一个人的。他取一瓢饮,便可以吞下整个江河。
  
  还有人,把凡是有与名人共同出席的会议,全部列入简历。尽管,自己的名字,常常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但好歹是与之并列过的,所以,也可以沾些名人散落的光泽,让自己看上去喜气洋洋,昔日晦暗的容颜,可以红光满面地伸出去见人了。
  
  有热爱职位的,会从少先队大队长写起,将沿途的大大小小的官职一一列来,你会从那些一本正经的理事、主任、主席、副科长、荣誉教授等等的头衔上,看到此人脸上对于世俗职位的垂涎。那些阶梯,便是他一生的印记。至于途中那些芬芳的花朵,或者茂密的森林,清亮的溪水,则与他无关。
  
  后来的一天,我偶尔路过城市的某个公墓,走过一个个墓碑的时候,便再一次想起了那些或简约或奢华的简历。原来我们许多人,活着的时候,想要荣华富贵,死去的时候,依然想不明白,于是在那小小的墓碑上,用各式的文字,提醒着经过的后人,这泥土里埋葬的,乃是一个功名显赫的人物。而那些一路行走,始终朴实无华的人,在人生的终点,也如流水行云,给你最安静的一个句号。
  
  我喜欢其中一个墓碑上的文字,很短:我曾经来过。我们每一个人,原都是这样,曾经来过,并成为渐渐被人忘记的过去。所以每一程人生,对于别人的意义,不过是瞬间逝去的风景,平淡也好,绚丽也罢,这一程的滋味,真正能够品出的,也只有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5:57 | 查看全部
最深沉的爱情
时间:2015-04-14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约翰·克劳斯顿是英国的一位牧师,他的妻子比尔·玛丽亚是一名护士。
  
  1854年,38岁的约翰·克劳斯顿患了食道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一个微风吹拂的黄昏,克劳斯顿对陪自己散步的妻子说:“我曾经对你承诺要陪你白头到老,请你原谅,现在我不能履行自己的诺言了。我有一个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在告别尘世前,帮你找到一个善良的男人,让他来替我完成爱的使命。”
  
  玛丽亚紧紧抓着克劳斯顿的手说:“我也对你承诺过,今生我的爱只献给你一个人,我宁愿一个人孤独,也不能背叛对你许下的诺言。”
  
  “不!亲爱的,如果我撇下你一个人在尘世上孤苦伶仃,我会很愧疚的。只有你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幸福地生活着,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才开心。你不记得了吗?我们说过,爱,就是为了要让对方更幸福。这才是我们最应该遵守的诺言呀。”
  
  当死神向克劳斯顿逼近时,他并不为自己的生命担忧,而是为妻子今后的幸福着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克劳斯顿,抓紧时间为实现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心愿而努力。他印发了大量的传单,传单上写着:我,约翰·克劳斯顿,将不得不向这个我依恋的世界说再见。我知道对于我的妻子而言,这是不公平的。我说过要陪她白头到老,可是我不能完成这个爱的使命了。希望有一位善良、懂得爱的男人来替我完成这个使命。因为我的妻子——36岁的玛丽亚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护士,她是一个值得爱的女人。她的住址是:亚马雷思镇教堂街9号。
  
  无论玛丽亚怎么劝说,克劳斯顿都不为所动。他站在亚马雷思镇最繁华的街道上,将为妻子征婚的传单一张张散发到路人手中……
  
  然而,病魔并不给克劳斯顿实现他人生最后一个心愿的时间,弥留之际,他叮嘱妻子:“请人将传单上的征婚内容刻在我的墓碑上……生前我不能找到一个接替我的人……死后我也要去找……”
  
  克劳斯顿走了,玛丽亚按照克劳斯顿的遗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我,约翰·克劳斯顿,将不得不向这个我依恋的世界说再见。我知道对于我的妻子而言,这是不公平的。我说过要陪她白头到老,可是我不能完成这个爱的使命了。希望有一位善良、懂得爱的男人来替我完成这个爱的使命……
  
  在克劳斯顿去世不久,玛丽亚就嫁给了一个教师。因为丈夫使她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爱情不仅仅是两人都活着时的耳鬓厮磨,相濡以沫,更是在对方走了之后,自己能更快乐更幸福地活着。她知道,只有她找到新的归宿,才能让克劳斯顿在另一个世界安心。虽然玛丽亚实现了克劳斯顿的心愿,但她并没有将墓碑上的“征婚启事”抹去,她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拥有一份最深的爱。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块刻着“征婚启事”的墓碑依然伫立在克劳斯顿的坟前,凡是见过那块墓碑的人都会对克劳斯顿充满敬意,为他那份对妻子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4:16:08 | 查看全部
山上山下
时间:2015-04-14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父亲有位朋友,是位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我总能遇上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有关部门、媒体推荐。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你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上万块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
  
  他愣了愣,然后笑着说:“40年前,有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省城,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就说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那青年走到门口,转身说:‘老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看我这个无名小卒,把我看得很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在山下往上看您,您也同样很渺小!’因为这件事,这青年后来发奋学艺,总算有了点名气。但他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那个年轻人就是我。”
  
  最后,父亲的朋友画了一幅画送我,我把它挂在书房里。那幅画是一座山峰,山顶有一个人往下看,山下有一个人往上看,两个人果然是一样大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