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8:45 | 查看全部
甲乙两个和尚一起值更时,甲和尚感到脚上有东西在爬,用手一抚,被蝎子蛰了,疼痛难忍之际,他马上端来蜡烛,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连声阿弥陀佛,非常冷静地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放它一条生路吧。再说了,它也是误会了,以为你要伤害它才出于自卫而为之……”
  经过乙和尚一番劝说、开导之后,甲和尚就打消了惩罚蝎子的念头,随手将它放了。
  三天之后的又一个晚上,甲乙两个和尚又一起值更时,乙和尚刚往蒲墩上一坐,哎呀一声站起来,他的屁股也被蝎子蛰了。没等甲和尚端来蜡烛,乙和尚就气急败坏地朝蒲墩上乱踩一番。待烛光映亮蒲墩时,那只蝎子已经被踩得稀巴烂了。
  当甲和尚口念阿弥陀佛未及说话时,乙和尚就气愤愤地说:“那天它蛰你,我为它讲情,救了它的性命,它居然恩将仇报,又把我蛰了,这个没良心的,确实该死……”
  当伤害和痛苦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旁观者往往体会不到受伤害受痛苦的滋味,常常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奉劝和说教的高姿态。一旦轮到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8:57 | 查看全部
巴勒斯坦有两片海洋。
  约旦河从山坡上流下,溅起银色的水花,汇入这片海洋。它在阳光下欢笑。
  它是一片活水,波光粼粼,里头有鱼,沿岸绿意盎然。树木在它上面伸长枝干,又伸出饥渴的根须,啜饮它那能滋养生灵的水分。人们在海边建起房屋,小鸟在树上筑巢。由于这一片海,每一种生命都更加快乐。
  这是加里利海。
  约旦河往南流,有另一片海洋。
  这里没有鱼儿游动,没有树影婆娑,没有小鸟歌唱,也没有儿童嬉笑。这里的空气沉滞地浮在水面,没有任何人或飞禽走兽会喝下它的水。
  它的名字叫死海。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片邻近的海洋产生天壤之别?不是约旦河———它把同样美好的河水灌注到两者身上;也不是它躺卧的土壤,更不是四周的乡野。
  差别在这里。加里利海接受了约旦河的水,却不把河水留下来。于是流进它的每一滴河水,最后又都无私地流了出去。这片海洋的付出与接受的数量一样多。
  死海则把得到的河水都储藏起来,慷慨的流动也引诱不了它。得到的每一滴水,它都纳为己有。
  加里利海又接受,又付出,所以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死海却吝于付出,最终死气沉沉,腐朽不堪。
  世界上有两种人,巴勒斯坦有两片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9:11 | 查看全部
有个小和尚,出家几年了,对理一直不得要领。更遗憾的是,他一直未能从世俗的心理纠葛中挣脱出来。
   一天,他在万般无奈中去找方丈求教,方丈听了他的诉说后,微微一笑说:“你既然能来找我诉说,就说明你有慧根,你的悟性就差一层薄纱了,这样吧,你回去蒙上被单睡一觉,就能领悟了。”
  小和尚听了方丈的话,回到自己的卧室蒙头就睡。可他刚刚入睡,方丈就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和尚来到他的卧室,二话不说,就用他身上的被单把他裹了个严严实实,连鼻子、嘴都蒙住了。他从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感到自己就要窒息了。为了活命,他本能地使出全身的力气一下就把被单给撑破了,由于用力过猛,自己还掉下了床。
  当他看到站着的方丈时,非常惊讶:“不是您让我睡的吗?怎么又带人来捆我?"
  方丈呵呵一笑说:“你挺厉害的嘛,一下就挣脱了。” “能不挣脱吗?我都快被憋死了!”小和尚委屈地说。“是啊,即使遭受再厉害的束缚,只要你拼命地挣扎,也是能在瞬间挣脱的。”方丈意味深长地说。小和尚顿时领悟,他感激地对方丈说:“多谢师父点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9:28 | 查看全部
一位名叫珍克拉克的美国女学生,从1966年1月4日至6月7日,连续打了154天喷嚏,除了睡熟之外,平均每4分钟便打一个。由于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她的头部与胸部剧痛,呼吸与饮食困难,经常抽筋、呕吐,全身乏力,其身心之痛楚与生活之不便,实非常人所能体会。
  珍克拉克的病患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同情。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的许多神经系统专科医生、内科专家、后天免疫专家、喉鼻科专家、催眠术专家等纷纷前来诊视,但都异常困惑,束手无策。他们在她身上使用各种药物和疗法,不少同情者甚至寄来“祖传秘方”,也均无济于事。
  6月7日这天,一位39岁,来自迈阿密的心理科专家古殊纳医生答应帮助珍克拉克。治疗开始,古殊纳医生在珍克拉克两个前臂上安装两个电极,然后用一个扩音器挂在她的颈项前面。当她打喷嚏时,扩音器便将喷嚏的音波传到一个敏感的电掣上,这个电掣跟着通过安在她双臂上的两个电极,发出一种温和而“非常不舒服”的电击作用。她打一个喷嚏,就立即受到一次“不舒服”的电击。再打喷嚏,再被电击。如此长达4个钟头。
  珍克拉克是在下午12时40分开始接受治疗的,起初她每隔40秒钟打一个喷嚏。在第一个30分钟,她打了22次喷嚏;第二个30分钟,只打了12次喷嚏;第三个30分钟,减少到3次;第四个30分钟,只打了1次;到下午3点钟时,她的喷嚏完全停止了。至此,这种出现在珍克拉克身上的反复无常的怪症被有效地制服了。珍克拉克高兴得热泪滚滚。
  古殊纳医生透露了他的治疗“秘笈”:“如果一个小孩触摸一个灼热的火炉时,他会遭到惩罚———被烫得哇哇大哭,结果他以后就不敢去触摸火炉了。就珍克拉克的喷嚏来说,当然有某些因素诱发她开始这样打喷嚏。她已经养成一种令她无法免除的反常的行为习惯,因为她的喷嚏可以获得奖赏,即来自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同情、关注。可是,我使用的电击,却中断她获得奖赏而让她受到惩罚。”
  当一个人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窄的时候,不妨把原来的思维方式完全颠倒过来,或许你会发现,前面豁然开朗,整个世界都已为之逆转。原来,难题这么简单地就解决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9:40 | 查看全部
美国亚利桑那州盛产响尾蛇,那里毒蛇咬人的意外时有发生。响尾蛇有剧毒,如果伤者不立即接受治疗,便有生命危险。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医院曾对被响尾蛇咬伤的急诊病人做过统计。医生们意外地发现,很多病人是被死蛇咬伤,甚至丧命的。
  那些死蛇,有的是被枪打死的,有的是被刀砍死的,蛇身已经被砍成两截。但没有经验的人,用手一碰,死蛇的头却突然弹起,狠狠地反咬他一口。在医学上这叫“条件反射”。实验证明,蛇头被切下一个小时后,它的肌肉仍然可以做出强有力的扑咬动作。
  没有经验的人,疏忽大意的人最容易被“死蛇”伤害。
  恶习、敌人也像死去的毒蛇。看似被铲除,却暗藏着最大的危险。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9:51 | 查看全部
有这么一则童话,说的是斑马埃里克在一次逃避狮子的袭击中,本能地向后一踢,恰好踢中狮子的额头,狮子应声倒地,一会儿功夫就命归西天。于是斑马群中就流传着埃里克是上帝派来的保护马群的天马。在大家的推崇之下埃里克成了草原上斑马的领袖,狮子们也知道它们同伙中一名骁将就命丧于它的铁蹄之下,自然谁都不敢贸然主动前去找埃里克的麻烦。
  一年后,埃里克在幸福安逸中发福了。庞大的体形配上油光发亮的毛皮,让大家一眼就知道这是“马中之尊”,加上慢悠悠的走路姿态,十足的领袖身份。
  一天,一只从外地流浪到此的狮子,见到斑马群早已垂涎三尺。它决定用择其弱者一口定乾坤的捕食原则。主意已定,它搜觅了一下斑马群,见弱者不少,但不是骨瘦如柴,就是小如羔羊,实在不值得填自己的狮口。正犹豫不决时,它的眼睛突然一亮,一只体态臃肿、油光发亮,走路胜似闲庭信步的斑马钻进它的视线。凭它的断定,这匹马虽不年迈,但绝对没有奔跑力。想到这里,这头流浪狮子喜自心出,于是一纵身向那只它看好的斑马袭去。埃里克也已发现这头狮子向它袭来,除了加快速度夺路逃窜之外,还使出它曾经踢死一头狮子的历史经验,抬后腿频频向狮子踢去,可这头狮子狡猾地一偏头躲过去了,并趁斑马放慢了速度之际,一口咬断了它的喉管。众斑马见它们的领袖被一头很一般的狮子未费多大力气地捕获了,个个停止奔跑瞪起惊奇的眼睛。
  草原上斑马领袖埃里克成了一头很一般狮子的口中美味,作为低等动物的斑马,未必能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再找不出症结所在可能就是笑话了。作为斑马埃里克一蹄踢死一头狮子是大家毋须争辩的事实,应当算是绝妙无比的成功,但也得承认,埃里克那次绝妙的成功是偶然所得,并非必然结果。假如埃里克比较聪明的话,既然大家推崇自己当了领袖,就要以此为开始,苦练奔跑能力和求生技巧,而绝不能不自量力地贪图安逸,自高自傲。
  斑马总是斑马,经不起一丁点的尊贵诱惑,自己幼稚地养肥了膘,用生命早早地填饱了狮子的肚子。但斑马埃里克的悲惨结局可以给人类的我们竖起了很好的参考标杆。它从反面告诉人们:一次偶尔的绝妙成功算不了什么,真能耐,真本事还得靠自己在生存的过程中,不间断地总结经验,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以利夯实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然的话,一次偶尔的绝妙成功一定会导致自己永远的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40:05 | 查看全部
虎大王的府邸需要一名守卫,虎大王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确定守卫由谁来当。
  有关招聘的通知发出以后,动物们纷纷报名。经过层层筛选,黄牛、狐狸、老鼠胜出,进入最后的选拔程序。这三名动物各有所长,都身手不凡。黄牛力大无穷,且忠心耿耿;狐狸聪明绝顶,行动敏捷;老鼠十分机警,并善于打洞。总之,三位都是动物中的佼佼者,谁都有能力胜任守卫一职。然而,守卫的名额只有一个,只能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淘汰。
  最后的选拔采取现场比赛的办法。比赛的内容是:三名竞聘者从山底出发奔向山顶那棵老松树,要求沿着山间那条羊肠小道奔向目标。这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是老弱病残者常走的道。
  比赛开始了。狐狸沿着羊肠小道飞奔一阵后,心想,我能找到一百条通向山顶老松树的路,哪条路都比那条羊肠小道近。它向四周望了望,没有看到其它动物,于是,它迅速离开羊肠小道,沿着一条捷径奔向山顶。老鼠沿着羊肠小道跑了一阵后,心想,傻瓜才按规定的路线跑呢。它很熟练地钻进路旁的一个地洞,这洞直通山顶。黄牛则不然,黄牛也能找到通往山顶的捷径,但它想,比赛规定是沿羊肠小道奔向山顶,如果走捷径那就是欺诈行为,而黄牛的处世原则是不欺诈。这个原则,黄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
  老鼠第一个到达老松树下,它的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好像是在说,瞧,我赢了。狐狸第二个到达目的地,它看到老鼠先到了,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黄牛最后一个到达山顶,它看了看先到的老鼠和狐狸,心里很平静,它早已料到了这一结果。
  虎大王早已等候在山顶。三名动物到达山顶后,它宣布比赛结果:黄牛胜利了,守卫一职由黄牛担当。
  大家对此结果感到莫名其妙。
  明明是黄牛落在后面,怎么能认定它赢了呢?
  老鼠、狐狸都表示不服,在虎大王面前要讨个说法。
  只见虎大王不紧不慢地说,这次比赛是规则测试,考的是谁能遵守规则,规则比速度更重要,你们懂吗?
  闻听此言,大家如梦方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40:18 | 查看全部
非常不幸,两只蚂蚁误入玻璃杯中。
  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惟一路径。
  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
  揉揉摔疼了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
  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重,比哪次都摔得疼。
  好半天,他们才喘过气来。一只蚂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摔得粉身碎骨的?选”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不只差一步了吗?”说罢,他又重新开始攀登。
  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道透明的围墙。
  隔着玻璃,杯子里的蚂蚁既羡慕又忌妒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杯子外边的蚂蚁回答:“接近成功的时候可能最困难。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40:29 | 查看全部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头小肚子大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他们会把盖子盖严,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以后,渔民就不再盖盖子了。
  这是为什么?原来当有两只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但是,竹篓口很窄,只能允许一只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强大的蟹踩着它往上爬。尽管篓口一直敞开着,但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幸运地脱离牢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竞争面前固然不必讲什么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竞争规则,有序变成了无序,竞争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地攻击,就会出现如螃蟹一样苦苦挣扎到篓口却又再度被拖回深渊的状况。规则是约束,更是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40:39 | 查看全部
一个木匠,造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他想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个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一块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栓损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栓;再后来门轴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轴……于是若干年后,这个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们家的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长满了补丁。于是木匠很是纳闷,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己家门的发展。”于是木匠一阵叹息:“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能关住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