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0 11:47:49
|
查看全部
做教育,要有理想主义
樊阳形容自己是个理想主义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高考的时候,他不愿意去学热门的经济,一心想学考古,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才“折衷”选择了中文系。工作后,他的同学辞职、下海,他却始终不愿改变。
“我觉得,坚持做教育的人,总应当有些理想主义的。”这个中年男人说。
刚到上海的时候,因为生活窘迫,他曾经做家教补贴收入,这段经历他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丢脸”。如今,作为知名的中学老师,他再也不愿意接下任何补课的工作,尽管它们能让自己每个月增加三四千元的收入。
至于自己坚持了十几年的免费“私塾”,樊阳更是从来没收过学费。“钱总是挣不完的,够用就行了。”他总是这样说。
现在,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学生们也越来越流露出像老师一样的气质。一名高二的女生被亲戚们劝说去做律师或者从事金融业,但她心里却暗暗“打定主意”,将来要投身自己最喜爱的文学领域。而另一名已经在交通大学读大二的男生,不想过父母安排的功成名就的“扯淡”生活,而是希望追求一些“更加靠近生命本质的东西”。
颇为有趣的是,这位一直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老师教考试的东西更是有一套。在学校的语文课上,他给学生总结了“把握中心思想的六种方法”,教他们如何在考试时快速阅读。从他的“私塾”里走出的50多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是个实干的人,但我不是苟苟且且地只看分数。有些人做老师,仅仅为了一个分数,简直是……”他伸出右手,用力敲了敲桌子,“没有尊严!”
生活里的樊阳总显得有些孤单。他坚持了十几年的“私塾”,同事们愿意把小孩送过来学习,却不愿意在自己的生活里效仿。而一些学生家长对于他的工作也并不领情,反而常常担心这样的“私塾”会耽误学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家。最“失败”的一次,30多个学生,最后只剩下了5个人。
在这样一次次的“打击”后,这位失落的老师只能从学生那里找到安慰。一位曾经的学生形容,这儿的生活是自己“思想成长和交流的黄金时期”,而另一位学生则说,在此之前,曾经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孤单,但在随后阅读的文学作品里,却找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追寻内心的人。
“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这位学生说。
樊阳常常为自己的学生自豪。他相信,自己的私塾不仅在教文学,也在培养“现代公民”。“我希望他们慢慢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讲起这些,这位初中语文老师又露出了雄心勃勃的样子,“中国需要的,不仅是精英,还有更多有独立人格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