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5:46 | 查看全部
荒漠水源
时间:2015-01-18 作者:未详 点击:844次

  戈壁滩中有一块小小的绿洲,绿洲上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村庄里只有一口细细的泉眼。自然,水在这里珍贵如油。当地的人把泉眼遮盖起来,唯恐被阳光照射蒸发掉,珍惜每一滴水。
  
  一日,一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小村庄,稍事休息后便离开了。
  
  这个旅行者一边在沙漠中继续赶路,一边思索着这个被遗忘的小村人的艰难生活。突然,他看见了一座豪华的宫殿。旅行者信步走了进去,马上就被里面的景色震惊了:绿树葱茏的大花园里喷泉遍布,广袤无垠的湖水碧波荡漾。这一切都和他在那个小村子里看到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旅行者就问宫殿的主人:“请问,您这儿是不是不缺水啊?”
  
  “对,不缺。”
  
  “您的宫殿里有喷泉、湖泊、瀑布,还有储满清澈的饮用水的水库,是吧?”
  
  “没错。您为什么要问这些呢?”宫殿的主人满脸疑惑。
  
  “您看,您这儿到处都是水,可您宫殿旁边那个小村子里却严重缺水,那里的人们不得不珍惜每一滴水,水对他们来说,堪比黄金和宝石。您为什么不能把您这里的水分给他们一些呢?您的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减少,还能改善很多人的生活,您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向那些人提供用水,您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宫殿的主人微笑着说,“第一次得到馈赠,他们会因为一时高兴忘了自尊,而对我感恩戴德;第二次接受赠予时,他们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以后呢,他们就会习以为常,每天前来登门讨要,从此不再思考如何自己努力改变现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5:58 | 查看全部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时间:2015-01-18 作者:未详 点击:700次

  同事小萌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有趣的故事。小时候他家里有那种只能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他妈一般能打到一万多分,有一次他妈出去干活了,小萌自己在家玩着游戏机,一不小心打到了六万多分,他特别希望他妈能看到他的成绩,可那时游戏机的功能不够先进,不能保存分数,更没有截屏这一说。于是他灵机一动,打开游戏机的后盖,剪断了一根线,希望能停住那六万多分的成绩。可惜成了“一剪没”,彻底没得玩了。
  
  似乎从小我们的内心总有这样的冲动,总是希望通过这样和那样的事情证明自己,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少不更事的时候最能反映人作为动物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小时候也一度沉醉在满墙的奖状所带来的自豪之中。这对一个人成长的信心建立是大有帮助的,鼓励你不断前进,但也会养成贪慕虚荣的习惯。没有人会真正告诉你,其实这些荣誉的含金量并不高,也没有人会给你泼冷水跟你说其实你也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曾单一地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想的那样,一直都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相信只要努力争取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单纯的想法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貌似美丽其实脆弱不堪。太多的赞扬和鼓励让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而固步自封。
  
  一直都羡慕那些专业人士,可以将一项普通的运动做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我一直都停留在泛泛的表面,每个方面都挑自己最舒适的区域,最能享受快乐。但做到专业却需要分步练习,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重复到千遍万遍直到形成本能,那个过程是简单枯燥乏味的。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如果说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达到这样的要求还是绰绰有余的,但随着玩耍的深入,需要一些专业的见识以比对自己菜鸟般的实力,这对提升自己还是大有益处的。不然就像那只青蛙,一生都会以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样的审视需要一些时间来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固然人比人,气死人,但试着理解那些表象背后的本质,也就不难接受其实也不过如此的自己。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成就也就在哪里。自诩天资愚钝,自然更没有理由比别人少走几步就能达到想要的终点。如此也就释然了,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不必陷入情绪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6:08 | 查看全部
失去时,拥有时
时间:2015-01-17 作者:未详 点击:3097次

  一位来自纽约的读者抄了一篇英文散文给我,当中许多段都很让人感动,其中一段的大意是这样的:
  
  我们往往在失去时才明白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这么美的;然而,同样的真理是:当我们能够拥有一样东西时,我们才会明白自己从前失去一些什么。
  
  我们常常说:“失去的东西总是最好的,消逝了的爱情总是最刻骨铭心的,离开了的情人是最完美的。你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免得有天会后悔。”
  
  是的,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不会复来。然而,在计算得失的时候,我们曾否想过,你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失去些什么?若你没有离开从前的那个人,你永远不会知道,原来你可以找到一段更好的爱情。
  
  假如没有遇到他,你也许永远不知道,你从前所以为的爱情、牺牲、奉献和关怀,原来都是很肤浅的。今天的相遇,让你恍然明白,从前的那几段,原来都说不上是爱情。你从前朝思暮想,不能放弃的人,原来也算不得什么。上天多么的仁慈,让你终于拥有现在的一切。只差一点点。你便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失去一些什么。
  
  得和失之间,是多么的惊险?失去时,拥有时,也曾经过一番风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6:19 | 查看全部
让生活美好并不难
时间:2015-01-17 作者:未详 点击:465次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20万卢布,得个“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类福分都是无偿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小姨子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不是卷毛虫,不是猪,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跟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边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的地方去,岂不觉着幸福?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嘴的牙痛。
  
  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下子跟3个人结婚……
  
  要是你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快乐无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6:29 | 查看全部
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时间:2015-01-19 作者:未详 点击:841次

  朋友给我发来一篇短文,里面讲了这样一件事:

  陆先生的太太去世了,他在整理太太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条雅致、漂亮的丝质围巾,那是他们在欧洲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不菲的价格标签还挂在上面。太太一直不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别的日子才用,结果,一直等到去世也没用上。陆先生悲痛不已,他说,再也不要等什么特别的日子,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这个故事,还有陆先生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同学相似的悲痛。
  
  同学家住农村,父亲早逝,家里一直很穷,母亲一个人在地里拼死拼活劳动,供他念完了中专,让他跳出了“农门”。他感激母亲,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让从没出过远门的母亲,衣着光鲜地坐一次飞机,逛一逛北京。谁知工作不理想,收入微薄,生活捉襟见肘。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辞了工作,出外打工,拼命赚钱,每年只有春节才有机会与母亲聚上几天。没想到,母亲由于劳累过度,还没等到他的心愿实现,就突然离世。同学闻讯后,一路嚎啕大哭,跌跌撞撞着回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变得沉默寡言。他悲痛地告诉我,他一辈子都没法实现自己的心愿了,尽孝当早,父母在世的每一天,要尽好每一天的孝心,实现每一个心愿,不要让自己抱憾终生。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或感受。因为对生活充满憧憬,所以我们常常习惯于期待。我们常常会说,将来如何如何,等哪一天要怎样怎样,而很少告诉自己,抓住今天就是抓住了将来。
  
  比如,因为工作节奏加快,我们很多人都在工作忙累中遗忘了生活的乐趣、家庭的温馨,甚至习惯于以此给自己找理由。其实,完全可以统筹工作和生活,将手中的杂事放一放,带着亲人看看落日的美丽,聆听草木的呢喃,欣赏风卷云舒,享受花开花落。
  
  因此,生活应当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财富,而不是在期待中挨过去的日子。时间给谁都是24小时,差别在于,有的人这24小时是单色的、黑白的,而有的人却让她色彩斑斓。
  
  我把这些话告诉一位朋友,她说,她的储藏室里摆放着一大堆她珍爱的物品,她一直期待着住上新房子时再拿出来用,现在,她改变主意了,未来的日子有更加珍爱的东西去装饰、去丰富,而现在的日子,过了,就没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这份快乐提前打扮自己的生活呢?
  
  是啊,我们承诺过的事情,尽快去兑现;我们拥有着的心愿,尽快去实现;我们没说出的话语,尽快去表白;我们没放下的包袱,尽快去卸掉……
  
  如果你还不准备这么做,那么,请在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时,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6:43 | 查看全部
远远地欣赏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265次

  世间原本有许多美丽的东西,只宜远远的欣赏,而不宜去获取的。幼稚贪婪愚钝之下,不懂此中微妙。经历过许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许多悲欢爱恨的故事,终于明白。
  
  古人曾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对美丽的欣赏是一种高雅,而对美丽的贪求却可能是一种亵渎和伤害。也许,世间的美丽如天上的繁星,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一颗;生活中的美景若沧海烟波,能深藏于心的只有一个小湾。
  
  许多时候许多美好的事物,能得到的是秋之一叶,是值得珍重的缘分,而更多的是不属于自己的,不该获取,只应远远的欣赏,为之祝福为之陶醉!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淡然,是一种超越了贪婪和得失的透彻。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洒脱,是对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一份珍惜,对不属于自己和即将离开的美丽的一个微笑,一声祝福,“挥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宽厚和善良,是在心里祈祷一切美丽长存,好人一生平安,不会对遥远的葡萄说酸,也不会为别人的欢笑而忌妒。
  
  远远的欣赏,是一种修养和风度,不会贪婪地想把一切美丽占为己有,也不会因为不属于自己而暗淡了对美丽的尊重。
  
  远远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是一种高雅人格的韵味,是一种对美丽的真爱,是一种对美丽的理解……
  
  远远的欣赏,是快乐和幸福的,但多存在于坦荡的心灵中。
  
  远远的欣赏,往往是默默无声的,也是不企求结果的。当风雨来临,给美丽以呵护,当美丽欢笑时,远远的微笑着欣赏。无贪婪之心,是心的善良;懂得欣赏,是人的修养;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只能欣赏的,那是头脑的明智;能以无私的宽厚的心对待美丽的得失,那是灵魂的彻悟和超脱。
  
  远远的欣赏,更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是一支短笛共流水,惯看春风秋月,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远远的欣赏,你的美丽一定有人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7:16 | 查看全部
生命的长度与密度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580次

  去年春节,有一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并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说:“人的一生有没有5万天?”
  
  我说肯定有吧。我想,5万元钱一天就可挣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岂能没有5万天?可朋友说:“否。”
  
  于是细算,果然: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按70岁计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五千多天,连3万天都不到咧!
  
  难怪罗大佑的《凡人歌》唱道:“人生何其短,何必苦留恋。”
  
  生命如此短促,我们每个人不过是一颗流星。算一算,出生在60年代末的我,如果能战胜七病八灾有幸终老,死后墓志铭上最多写上这么一段:1969—2050。前面是古人,后面是来者,我与他们无缘谋面。
  
  生命来之不易,而又魅力无穷。每个生命的孕育都经过了与几亿个对手的竞争,每个都曾是他双亲怀里的至爱。忙碌的人生就像一驾快速奔跑的战车,疾病、痛苦、忌妒、诅咒……都是两旁嗖嗖作响的子弹。可我们不能停止,还要顽强地活下来,最终站到胜利的山巅与尊严握手。
  
  这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但生命是有长度的,它因人而异。我确信生命的长度取决于它的密度。——想到这一点,我才明白我之所以羡慕那些艺术家的原因:他们总是更醉心于关注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他们也更乐于表现、展示、美化、创造那些富于个性魅力和共同命运的人生,他们其中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以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深投其中,无怨无悔。像海明威、巴尔扎克、贝多芬、梵高……他们生命的密度因此而加大,闪烁出金刚钻般坚韧的光泽,而被他们赋予灵魂的艺术则更接近于永恒。
  
  还有那些终日勤勉于工作的人。那些也许并不懂得美学和艺术而朴素诚实的人,谁能说他们的生命没有意义,是空虚的外壳呢?
  
  你我皆凡人,但我们的生命仍然可以“加密”。当我们最大限度地投入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像果实饱满的庄稼;当我们积极地面对人生种种不测,执著于信仰;我们又何尝要担忧岁月的转瞬即逝,又何尝不可能骄傲地说,我爱过,梦想过,生活过呢?
  
  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7:31 | 查看全部
向心灵靠近
时间:2015-01-21 作者:未详 点击:401次

  人都在向心灵靠近。
  
  生命产生,就在做一个离心运动,有一个离心力,在将生命推向现实的世界。生命就如同从心灵中心产生的水珠,然后不断的甩向现实。
  
  生命,追逐物质、追求名利。而这种外在追求,就是在越来越远离心灵中心,是离心运动的具体表现。在追逐的过程中,离心灵中心越来越远。这就如同人的探索离开始的家园越来越远。
  
  但是生命并不能够脱离心灵的线。生命就如同风筝,无论走出多远,始终都有心灵的线牵着。
  
  生命的离心运动不是别的因素产生的,是心灵中心本身产生的。心灵中心就如同喷泉,将水珠喷出来。这就是生命的原动力,就是激发生命,向外在世界探索的力量,给生命外在运动的能量。
  
  一个生命就如同一个水珠,从喷泉中产生并被喷涌出来,和涌流一起,向外涌动。所以生命,就是在做一种离心运动。
  
  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因为远离了心灵,会忘记了爱的意义,而把物质看做是全部。所以这种远离,就有可能使生命背离心灵本身。然而一旦生命背离心灵,就会失去生命的根源能量,失去爱的力量,失去生命的意义。
  
  我们在向世界前进,也是在向心灵靠近,这两个过程是在一起的。寻找根源,和离心运动,都是同时具有的。人同时在做这两种努力,这并不矛盾,双方的力量是独立运行的。
  
  外在物质的追求,和内在心灵的探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向心灵靠近,最终抵达了心灵,是人们一直的愿望。
  
  生命,要向心灵靠近,就必须克服离心力的作用。一个随流水流动的水滴,要克服这股洪流的作用,这是相当困难的。人们通常用静修来达到这种目的,停止外向的运动。或者通过行善来达到这个目的,用一种行为来对抗另一种行为。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人就无法继续向心灵靠近了。因为在心灵的涌流的冲击力中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即一滴随洪流向下倾泻的水珠,要克服阻力向上回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卸掉离心力,还不够,还要克服阻力,向心灵前进,靠近。那些生命的鱼儿,顺水而下,寻找大海,而当它们长大的时候,又会向源头回溯,寻找生命的根源,继续繁衍生息的过程。
  
  当离心力和向心的力达到平衡的时候,生命就在做一种切心的运动。这个就如同一个围绕绳子的一端做圆周运动的珠子。通常,生命就出在这样的一种平衡状态中,外在物质上的相对知足,内在意识的本性自然,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这就如同在土地表面漫流的水,自由自在。
  
  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的时候,就会有外在欲望的不平衡。当心灵的动力不足的时候,则会体现出精神的颓废,生活欲望不够强烈,即喷泉的喷涌力不足。
  
  一个人,越靠近心灵,就会越富有。他不必担心拥有,因为心灵拥有一切,一切都是心灵的财富。越靠近心灵,他拥有的就越多,获得的也必然会越多,他会自然而富有,他会永不贫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7:44 | 查看全部
快乐与成功
时间:2015-01-21 作者:未详 点击:641次

  不成功的孩子找不到真正的快乐。然而,既要让孩子成功,同时还要快乐,快乐似乎更重要。
  
  近两年,台球少年丁俊晖和钢琴家郎朗被大规模报道,成为被追捧的偶像。但我认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并不值得效仿。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所冒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家长和孩子都无法承受。此外,大量资料表明,少年天才固然博得了全社会的艳羡,但审视他们的个体成长之路,无不有着太多的泪水和委屈。
  
  一年前,我曾看过对美国摇滚歌星杰克逊的一次访谈,说起自己的童年,他甚至痛恨将自己培养成人的父亲。他缺失童年的玩伴,从有记忆起就经受着严酷的训练和疲于奔命的演出。他说自己没有童年,长大后一直渴望重温童年的快乐。在那些引起世人诟病和猜疑的种种怪异之举背后,我看到他童年生活的累累创伤,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是令人悲悯的。其实,谁也不能说杰克逊的父亲不爱孩子,他甚至可称为一个伟大的父亲,将在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培养为享有世界声誉和拥有亿万资财的音乐家。
  
  现今中国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子女不仅承载着一般的社会义务,在中国强大的传统文化中,还承载着父母以至祖父母们的梦想。每个孩子只有一次生命,童年的时光短暂而且宝贵,这一时期的种种经历往往会埋藏下影响其一生人格的重大情结。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长大不仅是童年的需要,也是孩子成年后拥有健全人格的前提。
  
  一位父亲谈起女儿的教育,很是苦恼。他和妻子为此屡生争执。他希望孩子多一点玩耍,别搞得太累,但左右不了妻子的想法。他说,根深蒂固的“唯有读书高”固化在妻子的每一根神经里,一天到晚让女儿学这学那儿,孩子的天性受到很大压抑。但他又想,让孩子从小受苦,也许不是件坏事。现在约束了孩子的自由,说不定还是一种磨炼呢。他问我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告诉他,孩子也生活在现实中,应对现实的本领肯定是需要的,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适当”才好。孩子上学了,成绩不好,同学会歧视,老师也不喜欢,自然谈不到自尊和自信。
  
  我的儿子从小成绩优秀,但上中学以后,对政治及作文课极其厌倦,曾有一度成绩不大理想。问他理由,孩子理直气壮,说政治口号三天两头变化,今天花了很大功夫背诵,明天就可能什么都不是。此外,规范作文的起承转合像八股,和同学们时尚活泼的表达方式相差甚远。儿子曾拿出他的语文试题让我作答,结果竟令我这样一个作家出了不少“错误”。但我并不希望孩子鄙薄这些课程,因为在当下的教育制度下,这些课程在高考中将和数理化一样计算成绩。我告诉他,考试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他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进而影响自己未来的前途。我教给他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怎样提高记忆力,怎样归纳和整理,用最聪明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将课内功课掌握好,这样才可能用多出来的精力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天性和爱好。
  
  现在许多专家质疑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我也同样有此质疑。然而,教育体制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得了的,更不是作为个体的家长和孩子所能抗衡的。
  
  还是那个观点,丁俊晖和郎朗的成功没有普遍意义。谈孩子的未来不能离开成长的环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成功,比如在学校成绩好,长大了有个好工作。如果将来孩子走入社会,同龄人纷纷在职业和收入上超过他,会使孩子心理失衡,那同样体验不到幸福,这不是简单的心理素质问题。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自然不可能懂得这些,那么,家长的态度攸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47:56 | 查看全部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时间:2015-01-21 作者:未详 点击:795次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生活的历程中都会转变所处的位置。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够想到适应、灵活甚至认命,然而最为重要的却是一个朴素的原则,即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是我小的时候听到长者们常常说起的一句话,而每听到这话时的情境中必然存有做了什么却不像什么的人物。比如,父不父或子不子,牛不耕地或鸡不打鸣等等。再往深究,也就是做人要本分。
  
  说到本分,人们会想到老实,实际上老实人是不吃亏的。如果留心,就会发现自己惬意并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除了他们做事的本领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做什么像什么。
  
  做什么像什么是需要能力的。虽然我们总习惯于把“扮演角色”用于生活中的人们,但真实的人生所考量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演技。艺术舞台上的英雄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是庸常的,但实际生活中的英雄却必然具有做英雄的能力。假如有人做什么不像什么,根底上还是缺乏做好什么的能力。
  
  做什么像什么也是需要德操的,因为其中隐藏着支撑本分的责任。听到一个老师批评学生说“你哪像个学生”,一定是这学生在某时某事上没有履行做学生的责任。不能尽职尽责,做什么自然是不像什么的,认真地讲,这是一种失德。
  
  我经常告诫学生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主要是强调一种角色意识,背景是如今的学生很多时候忘记了自己的本分、责任,常常做一些“耕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的事情,令我心急如焚。

  有角色意识是一种清醒和自觉,更是一种文明。

  当每个人都履行了自己的角色时,我们所追求的和谐也会不请自来。
  
  所以,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