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5:55 | 查看全部
一辈子两件事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722次

  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林清玄问:“怎么修炼。”
  
  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索;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林清玄陡然开悟。
  
  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04 | 查看全部
生活与生存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629次

  生活与生存
  乐天知命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是四个字:乐天知命。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
  
  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霉……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化,因为天下没有不变的道理。
  
  比如一个卦,到了某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再如上电梯,到某一层就有某一层的境界,是非变不可的。因为知道一切事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11 | 查看全部
英雄与圣贤
  
  英雄与圣贤的区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圣人是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如果一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他就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换句话说,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圣贤则不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别人肩膀上,而想担起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29 | 查看全部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这几点,实在很难。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
  
  第一是”毋意”,这是说孔子做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先的意见。
  
  第二是”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这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句名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经验。
  
  又有句话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说明,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
  
  第三是”毋固”,不固守自己的成见。
  
  第四是”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之处。
  
  得时亦要得位
  
  人生中最好的就是得其时,得其位。
  
  这里所谓的时,就是运气。位就是空间,宇宙间的一切,脱离不开时位,不得时位,什么都没有用。
  
  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这就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你照样吃不到东西。
  
  所以不但要得其时,还要得其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38 | 查看全部
上帝只发送种子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787次

  一位妇女在购物中心闲逛时,看到一家新花店开张的海报。她走进那家花店后,看不到花瓶,也看不到任何鲜花,店里只有上帝本人站在柜台后面;
  
  “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上帝说,
  
  “我想要幸福,我想要安宁、金钱、被人理解的能力,我想死后能够上天堂,而且我也想让我的朋友们都能得到这一切,”
  
  上帝从他身后的架子上取下几个罐子,打开盖子,从中取出一些颗粒状的东西,将它们递给那位妇女。
  
  “你把这些种子拿走,”上帝说,“把它们拿去种,因为我们这里不出售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48 | 查看全部
左眼右眼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753次

  日本剑客柳生十兵卫有个传说:
  
  柳生十兵卫年少时,与要求严厉的父亲比刽。父亲铁手无情,伤其左眼。他的即耐反应是以手掩其右眼。父亲诧异:“你的左眼受伤,理应以手掩左眼才是,为何掩右眼呢?”
  
  他答:“左眼既已受伤,掩之有何益处?当务之急是必须保住右眼;不再令其受伤了。只要我仍留有一只健全的眼睛,终必练成剑术,击败对手。”
  
  人在受伤的刹那,处于剧痛、失措、混乱之中。人们能否像柳生十兵卫一样,思考得那么周详,而且那么坚忍,我不知道。但如果遇到相同的事件,人们该会记得掩其右眼。
  
  因为,那伤了、废了、将结成疤的,决非我们要费神关注的东西,不如好好保住另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6:59 | 查看全部
不念昨夜梦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673次

  有人问我,你觉得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还叮嘱我,要说细节,不准说套话,不能大而化之。
  
  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不念昨日梦。
  
  是的,昨天的梦,不管是绚烂,还是惨淡;不管是愉悦,还是悲伤,过去的就已过去了,我们不念,不说,不议,不记,不纠缠,不拘泥,这样才是成熟。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认同我的这一看法。
  
  我始终认为,一个老是走不出回忆的人,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一个总是念及昨日风光的人,此刻,一定是精神和物质都在“逃荒”。
  
  在我20岁以前,我始终想着明天会是怎样一天?
  
  在我20岁以后,我开始想着今天或是今晚。
  
  如今,我已然走过而立,我开始想,此刻我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时光的筹算会变得越来实际,会越来越关注当下。我们思维的触角不会再想去年的葡萄结了几颗,去年的蔷薇开了几茬,上个月我赴了多少约会,昨天我在人前是否很风光。而是越来越关注今天,越来越在意此刻,的确,想过去,都飞远了,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之后全成空;今朝红日今朝路,今朝花开须珍重。
  
  朱德庸说:“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每一天当成一场自我的创作,在这创作中诚实地体现自己,而且把这一天当作是一个无法重复的一天,抱着不能复制的心情过好这一天,若是如此,那你就是一个创作者,而且是一个生活的创作者。”
  
  是的,今天无法复制,昨天亦如是。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今天的工作,保证每天都是创造性的一天,不给心灵留下沉疴,不给明天留下难平的余波。爽快地和过去挥手作别,贪恋地和当下相守相携,满怀憧憬地对未来多些了解。
  
  不念昨夜梦,念了有何用?过去的,我们不再妄加思索,未来的,我们不妄加揣度,脚踏实地地干好当下的事情,就够了。往事如烟,我们已无法无力挽回,今朝在握,我们须放手一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7:10 | 查看全部
我的三个人生感悟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900次

  陆游有句诗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对这句诗的体察和理解直接来源于我的三个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
  
  我栖身的大学位于终南山下,有条河正好穿过。河上有座吊桥——木板和铁链做成,走上去摇摇晃晃,颇有诗意。我每天早晨上班都要从桥上走过。走到一半的时候停下来,站在桥上远眺终南。青山绿黛、蓝天白云。山风习习、大河滔滔。每当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尽管此前我曾无数次地听过并说过这句话,但惟有身临其境的此时此刻,方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所蕴含的那种人生的深味。望着脚下那滚滚的河水,不由你不飘飘欲仙、若有所思。我一边反复吟咏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大雨初晴,山野苍翠。在弟子们的簇拥下孔子登上某个高处,弟望着奔流不息滚滚而去的河水,想想自己周游列国十四年,颠沛流离、栖栖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犬,到头来终究是一事无成。韶华易逝,走过尚值壮年,今已白发须须。人生苦短,譬若朝露。想一这孔子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禁不住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奔流人不知。试想,孔子若是没有那种沉痛的人生的挫败感,他就很难休会到那种强烈的生命的流逝。孔子将生命融进了学问。
  
  应无所住
  
  我蜗居于一栋楼的高处。背靠终南、面朝关中,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夜里我常站在楼道北望长安。一眼望去,灯火辉煌,以至于似乎隐约都能听到笙歌鼎沸。然而望着那灯火闪烁处,我却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一闪一闪的灯光总给人一种幻灭和虚无的感觉。这时,我总会想起《金刚经》里的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眼望大千世界,所见皆为“幻相”。平日里我们深陷红尘、置身职场,汲汲以功名、碌碌于钱财,美其名曰“为理想生活打拼”。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一旦我们跳出来,站在高处、远处或别处,再来打量欠的“现实生活”,便会发现原来我们和那背着壳的蜗牛、蠕蠕爬行的蚂蚁并没有什么两样。佛法教人“应无所住”,即使我们无法做到忘情和“出世”,但至少我们可以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不一定要事事执著、专注,有时候要“应无所住”,要有一种人生的“钝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7:20 | 查看全部
悲欣交集
  
  我所有的小区有位领导,位高权重。我曾亲眼目睹过他颐指气使地训斥下属。谁也没想到他突然得了一场大病,花了很多钱命算是保住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腿脚不便、需要人搀扶。有一天我带着四岁的女儿从他身边经过,他望着我们笑,脸上露出几丝慈祥。走过他身边的那瞬间,我突然眼睛湿润了,有一种欲哭的感觉。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起伏、充满着未知;既苍凉、又美丽;既伤感、又温馨,既残忍、又甜蜜;既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虎落平岗、困顿穷厄;既让人疲惫不堪,又使人欢欣鼓舞;既令人厌倦,又叫人贪恋。人生永远是一个充满着爱恨情仇的“烟火人间”。难怪弘一大师在他去世前要大书四字——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实在是对人生最好的总结和诠释。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识人观世,倘若没有一种人生的“命运感”、“沉重感”、“痛彻感”,倘若没有一种苦难而又丰腴的人生体验做底蕴,倘若学问不与生命发生血肉联系,那么它终究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5:07:28 | 查看全部
双赢才是赢
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683次

  一日,朋友指着报纸上一则钟表广告问我,为什么广告中钟表的指针指向十点十分?朋友见我回答不上来,最后说出了其中的道理:一是时针和分针刚好构成“v”字形,是胜利的象征;二是它们同时上扬,令人感到欣悦;三是它们的形状如鸟展翅,给人奋发之感;再者就是十点十分代表着十全十美。
  
  这则广告的寓意让我想到,经商虽然以赢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自己赢利可以去损害别人的利益,而应该是在自己赢利的同时,也不忘给别人带去利益,即取得双赢的效果。就像这则广告所表达的那样,你可以赚别人的钱,但千万别忘了带给别人祝福、喜悦和向上的力量。
  
  一则普通的广告,不仅提示了经商的规律,而且还道出了做人的道理:双赢才是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