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3:48 | 查看全部
人生如门,门如人生
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3967次

  举目抬足,生活中的门可谓比比皆是。建筑物为什么要有门?一方面,是为了守护、珍惜一些事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分隔和否定。因此,不妨这样说:门是一面镜子,在许多情景中,映照出了人生与社会的“微景观”。
  
  对于每个家来说,门,是一道清晰的界线,跨出意味着离开,无论咫尺还是天涯;走进意味着归来,无论甜蜜还是苦涩。不是所有开着的门都是一种迎接,不是所有闭着的门都是一种拒绝。门,有时不该打开,有时不该关闭。
  
  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开门关门,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两个动作。开门,如与欢迎、允诺、接纳、公开等意念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是挺不错的。而且有许多种开门是伴随着乐观、兴奋之情的,如母亲猛然听到日夜思念的儿女在门外呼唤;忐忑不安的小伙子忽然听到熟悉的敲门声等等。当然有些开门也会变得很残酷。当手术室那扇肃穆的门一打开,病人家属便猛然有一种不安、焦虑、揪心之感。至于关门,则大多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再也无法挽回的结局,意味着说不尽的悲凉……人生无非就是开门与关门。
  
  在人生的征途中,有无数的开门关门,开门时你超越了自我,关门时你读懂了人生。

  人在门所象征的事实面前有时的确无能为力,但重要的是看你对门的开启或关闭所取的态度。

  明智而成熟者会以谦逊、准备承受打击的态度打开他面前的一扇门;而对门的关闭,则会泰然自若,冷静应对,耐心等待。

  因为,命运不会永远关上一扇门而不开启另一扇门。
  
  人生如门,门如人生。

  我们每个人就是在不停的开门关门中长大成熟,就是在不停的开门关门中完善自己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3:58 | 查看全部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3737次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4:11 | 查看全部
知己知彼
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688次

  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一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这叫做知己知彼。

  骂人也是一样。

  譬如你骂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无分别。

  你骂别人荒唐,你想想自己曾否吃喝嫖赌。

  否则别人回敬你一两句,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别人有某种短处,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么你在骂他的时候只得割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4:27 | 查看全部
你只能活两次
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1176次

  梦就是梦,即使付出代价也不能成真。

  “人只有一辈子好活”,本是我听过的最残酷的一句话,现在说“你只能活两次”,好像是故意来破我心中的执念。

  活在文字里,活在另外的身份里,等于把时间重叠起来,虽然还是那么长,却多了几层,可以翻开来,一层一层地看。

  苏东坡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还有《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不过那是把两个人的世界叠加在一起。这当然也很温暖,因为时间变得更有密度,更丰富。
  
  世界上的事,两全其美的很少。生活中没有的,期望能在文字中得到。实际上,生活中没有的,文字中同样没有。
  
  没有歌词的音乐比文字更自由。人比不了文字,更比不了音乐。
  
  你只能活两次,意思就是,人都有两条命:一条在现实中,另一条在梦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6:13 | 查看全部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
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1075次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
  
  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馋、倔、拗的怪异大力。既达既成既毕,接着来的便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割绝不可,宁愿什么都没有。
  
  智者求超脱。古时的智者就已洞悉,不幸的根源在于那厌倦的前身,即欲望。若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
  
  以“死”去解答“生”——那是什么?是文不对题,题不对文。
  
  近代的智者劝解道:“欲望的超脱,最佳的方法莫过于满足欲望。”
  
  这又不知说到哪里去了,岂非是只能遵从,只能屈服。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此一偈,好果然是好极了,然而谁也做不到三天的圆满,更何况永恒的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6:22 | 查看全部
逐渐淘汰的慢
时间:2013-09-04 作者:未详 点击:693次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本来是批评人浅堂辄止。可如今的人心浮气躁,哪里还有耐心?你只要说是什么就行了,不必罗嗦为什么。这就是说,人们并不想探究事情背后的原因。更不要说深层原因。人们活得太累了,太忙了,辅天盖地的信息,穷于应付的局面,开机速度只要超过一分钟,大家就受不了了。
  
  这在是生活的节奏太快,个个都在抢拼,机会稍纵即逝。没有工作的人多如牛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不仅要学得好,更要学得快。争先恐后的年代,谁还会按部就班?家长恨不得把课程买了,直接塞进娃娃的头脑里。
  
  我只给你一分钟时间。一分钟时间到了,你要是还没有讲完,就别怪我看表。马上要开会了,回头再说吧。这意味着,机会的大门已经关上。所以,现在更适合用倒叙的手法。把是什么放在第一段。好了,我知道了,就这样吧。
  
  交通的改善缩短了路途的时间,增加了活动的视野。提速了,对地面的压力都减少了。但在内心紧张。内心的鼓点再也无法缓慢。时间被分割得更细,一切都在变,在失却耐心之后,那些悠闲的人被挤出了主流的价值观。
  
  人们甚至认为,肉猪长得太慢了,鸡翅膀生得太少了,蔬菜的虫眼太多,黄鳝的腰身太细……这当然是根据人类的欲望来说的。效益的法则占据了更高的地位。反季节就能卖个好价钱。枣子要大,西红柿要小,豆芽菜的颜色要漂亮,爱情也要说来就来。那些需要时间煎熬的东西,遗落在深山老林里。
  
  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奥林匹克精神。自远古以来,世界就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是文明与进步的方向。人们就是磨砺,竞争的刀光剑影闪烁着飞溅的火花,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怎么也没有欲望膨胀得快,我们追赶的永远是前方飘忽的云彩。
  
  却依然有一些事物坚守着不变的节律,唱着缓慢的歌谣。仿佛是聋子,行走在时间之外。小溪不紧不慢地流淌,大山在原地等待阳光,乌龟慢吞吞爬着,蚂蚁懒洋洋搬家,小鸟飞来飞去,白云自由徜徉,它们的时间取之不尽,从来没有紧张一说。有时,我看见它们,就会想起童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6:41 | 查看全部
牢骚很危险
时间:2013-09-05 作者:未详 点击:837次

  牢骚出自于郁闷,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牢骚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没有人会喜欢听牢骚。

  如果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按不住牢骚的闸门,那奔泻而出的滔滔洪水就很可能成为危险倒霉的源头。
  
  北朝大将贺若敦就是这么一个喜欢触霉头的人。他为北周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周太祖的赏识,官至骠骑大将军,受封公爵。但是到了明帝时期的某次战争中,由于连降大雨,淹没了周军的粮道,陷入绝境的贺若敦设计骗过了敌军,虽未立下战功,却也算是全身而退。然而,他却被北周权臣宇文护废为庶人,心里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
  
  贺若敦虽然后来又被起用,但终究没能像同资历的那些武将一样,授封大将军,满腔的怒火让他再也管不住那张“大嘴巴”,他当场就对传令使大动肝火。传令使灰溜溜地回去之后,立即就将贺若敦的不满和牢骚添油加醋地报告给宇文护。宇文护大为震怒,于是,立即下令将贺若敦征召入京,并逼其自杀。
  
  临死之前,贺若敦充满悔恨地告诉儿子贺若弼:“我当年很瞧不起晋王宇文护,常在别人面前说他只配看门护院,今被他以谋反罪逼迫自杀。我就是因为这条舌头把命给丢了,所以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十年后,贺若弼继承父志,驰骋战场,骁勇善战,官至大将军之职,一时荣耀无双。但是巨大的荣耀和震天之功,使他逐渐开始目空一切。在朝廷上。他对皇帝的人事安排常发牢骚,大言别人只配打水扫地,自己才功高盖世,宰相之位非我莫属。谁知道隋文帝却任命杨素做了宰相,而他仍然只是将军。这个时候,心理严重不平衡的贺若弼已经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教训,更加口无遮拦地大发牢骚。被隋文帝免职之后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怨言更多。隋文帝能容忍他,不杀他,但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可没有那么好的脾气。一听到贺若弼在背后发自己的牢骚,立即就把他给杀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可见言词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良臣勇将,倒在自己那小小的口舌之下。

  现在的我们,有必要引以为戒。

  生活中无奈的事情太多,发发牢骚也是正常的。但是牢骚太多,只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不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6:53 | 查看全部
你也许并不认识你自己
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811次

  如果可以接受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

  如果可以承认自己并不那么伟大,就不用急着去证明;

  如果可以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

  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

  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
  

  一定要找机会去一个完全没有人认识你、在乎你、要求你的地方。

  没有人认识你,是你开始认识你自己的最佳时刻;

  没有人在乎你,是你开始照看自己的最好机会;

  没有人要求你,你才拥有空间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7:04 | 查看全部
做人不要太成熟
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486次

  成熟是一件好事情。庄稼成熟了,才能收割;果实成熟了,才好食用。人亦如此。成熟的人,说话办事有板有眼,稳稳当当,不像那些毛手毛脚的“愣头青”,毛毛躁躁,冒冒失失。
  
  做人需要成熟,成熟就是恰到好处。
  
  但是,太成熟了,又未必是件好事情。譬如瓜果,熟过了,味道也就变了。做人太成熟了,就会心机太重,城府太深,谙于世故,老谋深算,深藏不露,叫人捉摸不透,难以相处。不像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坦诚率真,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宛如一泓清泉,纯净得叫人一眼看到底。
  
  太成熟的人,烦恼就多了,欢乐就少了,活得就累了。不像那些大大咧咧的“马大哈”,心计不多,想得不多,遇忧不愁,遇烦不恼,纵有天大的事,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整天快快乐乐。
  
  太成熟的人,胆子就小了,顾虑就多了,办起事来总是慢慢腾腾,四平八稳,不像那些初生“牛犊”,敢想敢干,前不怕狼,后不怕虎,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太成熟的人,就不再天真,不再单纯了。不像那些迎风开放的蓓蕾,纯真质朴,可亲可爱。
  
  太成熟的人,思想负担就重了,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多了,身体素质就每况愈下了。不像那些有嘴无心的人,有事不往心里去,吃得香,睡得甜,身心俱佳,笑口常开。
  
  人,真是一个矛盾体。未成熟时向往成熟、渴求成熟,一旦成熟了,又后悔不已,怀念过去,梦想回归,感叹那人生最美的时期,“恰同学少年”,一去不复返。
  
  其实,做人成熟与否,不在年龄大小,不在阅历深浅,全在于自己修心养性。有的人年纪并不算大,但却学得圆滑世故,老气横秋;有的人即使活到七十、八十,依然“年轻”气直,稚气十足;有的人阅历并不算深,却已修炼“成熟”,像个“江湖老手”;有的人饱经风霜,历经坎坷,也决不趋炎附势,低头弯腰,依然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做人,不妨嫩一些、纯一些、憨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1:48:49 | 查看全部
珍惜你现在的年龄
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592次

  曾看过一档电视节目:“人的生命里哪个年龄段最好?”电视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不同年龄的人问道。
  
  “一岁之前最好,爸妈都围着你转,在甜蜜的呵护之中,幸福死啦!”一个小女孩说。
  
  “学龄前是最美好的!可以不被逼着做作业,可以尽情地玩耍。”一个少年学生回答说。
  
  “高中毕业之后最好。可以谈恋爱、可以饮酒、可以完全自主地支配生活。至于读大学,比读初中、高中轻松多了。”一个小伙子微笑着说。
  
  “我也觉得十七八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这个年龄段的女孩浑身都透着鲜花般的气息,人见人爱。”一位年已四十的女子还说她现在越来越没信心,脸上的皱纹眼见着增多,再做美容都不尽如人意。十七八时午夜之后睡觉都不觉得困,现在一过晚上10点便没精神头了。
  
  还有人回答说:过了50岁的人幸福指数最高,也有人说60岁之后最快活,因为与世无争,没有了工作时的种种压力,可以尽情享受退休生活。
  
  最后接受访问的是一位老太太,她说:“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珍惜吧,享受好你现在的年龄!”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年龄段都有最美好的一面,也有烦恼与不如意相伴随。既然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么,滚滚红尘里的我们,最最重要的是珍惜、把握住今天。大可不必向往童年,也不必留恋过去时光;别介意有人问你年龄几何,也别介意在注册QQ时输入你真实的年龄;不要怕时光飞逝,也不要怕慢慢地变老。以坦然与感恩的心态,知足常乐地去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积极地过好每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