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7:35 | 查看全部
花季女孩飞扬沙画
时间:2014-10-24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陈乐,女,江苏南京人,1994年出生。南京宁海中学高三美术班学生。网络名人,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沙画女孩”。
  
  陈乐,南京宁海中学高三美术班的学生。前些日子,她因为制作了沙画版《金陵十三钗》成为网络名人,被人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沙画女孩”。
  
  献给“微博打拐英雄”的沙画
  
  2011年暑假,陈乐听同学们聊到了“微博打拐”的事,对那些丢失小孩的家庭十分同情,对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憎恨不已。
  
  陈乐七八岁的时候,家里的大人要去一家饭店吃饭,她和她的表妹跟在大人后边。表妹手里抓着一根绳子玩,陈乐就牵着绳子的另一头,带着表妹一起走。大人们拐进一间商店看东西,陈乐也跟进去了。“妹妹呢?”大人们问。陈乐扭头一看,才发现表妹没有跟上来。大人们慌了,奔出店外,四处寻找、呼喊。原来在途中,表妹丢了绳子自顾自玩,没看到大人和陈乐进店里,就跑进了一条巷子里。找到表妹的那一刻,陈乐高兴极了。
  
  听说“微博打拐”的事情,想起表妹失而复得的旧事,想到自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陈乐感怀不已,为向那些为了解救被拐卖儿童日夜奋战的警察叔叔和微博博主们表达敬意,她熬了一个晚上,做了3幅沙画,上传到网上。陈乐写道:“把这些沙画送给那些可爱的人民卫士,让他们知道我们一直都在支持他们。同时,希望我们每个博友都像画中的沙子一样团结起来,把‘微博打拐’延续下去,不给人贩子留下藏身的角落。”
  
  沙画传上去,很快就得到了网友的关注、转发,刚刚开通微博的陈乐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7:49 | 查看全部
 学习沙画的时间并不长
  
  2010年暑假之前,陈乐从人人网上看到一段同学们都在转发的沙画视频,视频中的女沙画师是乌克兰天才沙画表演艺术家柯赛尼娅·西蒙诺娃,她的沙画艺术不仅形式完美,而且深刻地传达了一种源自灵魂的大美。看她作画,能让人感觉身心都得到净化和升华。
  
  回到家,陈乐跟爸爸谈起这段感人的沙画视频,叹服不已。爸爸说:“你要想做,也可以做到啊。”陈乐心动了。
  
  陈乐从小颇有绘画天赋。“我学得很有兴趣,不是被爸爸妈妈夸画得好,就是被老师夸画得好,所以每天都画得很起兴,不像别人家小孩觉得学画很苦。”陈乐说。
  
  陈乐有一个包容她、支持她的家庭。爸爸对她说过:“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么,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后来,陈乐明白了,最重要的事就是她的兴趣,当她对什么事情有兴趣的时候,家里人会给予她最大的支持。
  
  这次也一样,当她对沙画表演表现出兴趣的时候,爸爸就帮她把沙画台买了回来。外面没有沙画表演培训班,陈乐就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沙画台的对面,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自己在沙画台上反复练习。
  
  沙画表演是一门神奇的艺术,一把普通的黄沙,在沙画台灯光的映照下,在沙画师的巧手摆弄下,会灵动地变幻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那一刻,观赏者分不清是沙子在舞蹈,还是沙画师在作画,感受到的是大自然与人类灵魂美妙的融合。
  
  刚开始,陈乐连最简单的一朵小花都要用半小时才能画得生动形象。沙画表演手法有一点微妙差异,出来的效果就截然不同。譬如,陈乐画船上的桅杆时,是用手握着沙一点点往下撒,总是难以达到那种惟妙惟肖的效果,后来她在网上特地搜到画船的沙画视频,仔细观察,才发现,人家是先把沙撒好,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在两边抹出来的。
  
  看沙画表演,人们都佩服沙画表演艺术家的灵动细巧,对艺术家的那双手赞叹不已。陈乐说:“沙画表演跟手指的粗细没有关系,经过她的观察,男生表演沙画时手法豪放,女生的手法细腻。沙画表演的好坏全在手法上。”
  
  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老师结婚、汽车4S店开业,陈乐都到现场做沙画表演,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令陈乐信心大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01 | 查看全部
 沙画版《金陵十三钗》
  
  陈乐做了大运会沙画视频,再次受到网友的热捧。
  
  2011年12月,《金陵三十钗》即将在南京上映,陈乐用沙画做了一个预告片,立即在网上引起反响。沙画版《金陵十三钗》融合了沙画场景、电影画面和陈乐的旁白介绍,以沙画瞬息流转的美再现了电影的精髓。
  
  网络上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表演,陈乐却是费了好大的工夫做出来的。沙画视频一般是由多幅画面构成,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陈乐的沙画版《金陵十三钗》视频一共画了5幅主要画面,而这5幅画却是从数十幅画面中选出来的。
  
  在制作其中一幅有教堂图案的画面时,陈乐做了很多练习,总感觉呈现不出教堂作为一幢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神韵。经过反复试验,她发现应该是用抹的手法而不是用撒的手法。手法一变,效果立即就不一样了,后来呈现到观众眼前的教堂庄严肃穆,让人可以体会到其中传达的某种特别情愫。
  
  在沙画版《金陵十三钗》中,陈乐最喜欢的是玉墨的那幅画。沙画中玉墨那个美丽、忧伤的侧影,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陈乐因为沙画成了网络名人,在网上被人誉为“天才”。对此,陈乐很平静,她说:“所谓天才,并不是我能做而同龄人不能做的事,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去做而已。”同时,她也知道,高三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他们没有时间去想学习以外的事情也是正常的。她庆幸的同时充满感激地表示,自己生在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中。
  
  刚刚参加美术高考的陈乐,正在准备文化课的考试,同时她又报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播音与主持”培训班,希望自己将来可以考上这个专业。对于“你不是一直学画画吗?为什么又要想去当主持人”的疑问,陈乐回答说:“我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16 | 查看全部
“触屏一族”在校园发展
时间:2014-10-24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连iPad都不知道是什么,你真out!在学校里,谁有iPad,谁的朋友就多,如果你再不给我买,我就落伍了。”
  
  听到12岁的女儿说出这番话,陈女士突然愣住了。“几千块钱的东西,女儿出口就要。就算不给她买,也不能杜绝她跟iPad接触。因为每到周末,一群孩子就轮番在各自家里做东,相约一起玩,其中不乏有iPad的同学。不管是‘切西瓜’、‘植物大战僵尸’,还是发微博,只要动动手指就行了,都快成一群‘数字少年’了。”陈女士叹息道。
  
  家长发现电子数码产品正大举侵入学生的生活,“触屏一族”在校园随处可见。
  
  “班上至少有2/3的家长给孩子买了点读机,它俨然成了孩子的课外老师。”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从入学开始,花在复读机、点读机、掌上电脑等电子产品上的钱已经好几万了,但效果如何,目前还没看出来。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本《新华字典》就搞定了,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真让人眼花缭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25 | 查看全部
 虽然很多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但这纸禁令并不能降低学生的手机使用频率。有学生家长说:“孩子的手机上多了很多我不知道的软件,直到有一天,朋友很诧异地跟我说:‘原来你也给儿子装了微信啊!’我才恍然大悟。回家一审问,才知道原来孩子和班上的同学都在用微信聊天、传递信息,甚至还建了班群。儿子还很自豪地炫耀他的粉丝众多,每次校内一有新鲜话题,他总是第一个知道,人称‘八卦王’。”对此,家长甚为担忧:“在数码产品的影响下,小孩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氛围也被削弱不少。”
  
  “过去回到家,孩子会扑过来叫妈妈;而现在回到家,孩子会扑过来抢妈妈包里的iPad和iPhone。”在百度贴吧有关家庭教育的贴子里,一位家长这样描述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电子产品的推陈出新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不管是看书还是写微博,购物还是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或者玩游戏,都能通过触屏来完成,我们的部分生活体验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屏幕上,这是抵挡不了的趋势,毕竟大家都在玩,你很难‘独善其身’。”南京市某校长说,“在校园里成为‘触屏一族’的学生,可能比上一代人更愿意相信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35 | 查看全部
改变身体现状的方略
时间:2014-10-24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目前国际上公认,为了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孩子们每天至少应该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永远幸福,所以家长们倾其所能,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吃穿条件和好的教育,但是家长们往往忽视了让自己的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人的身体素质发展有一个“时间表”。身体机能、素质发育的加速期都在少年时期。少年时体质如何,决定了人一生的身体状况!
  
  用规律的体育活动刺激大脑发育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以色列的研究都表明:在学校原有活动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30分钟~40分钟的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学习成绩。有些研究甚至发现,增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这是因为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刺激大脑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发育,从而提高机体认识功能的发展。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流量,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在考试期间进行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还有利于缓解考试期间的压力,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45 | 查看全部
 增加肌肉重量,降低死亡风险
  
  小测试:小学3年级~4年级的男生1分钟能做仰卧起坐多少次。多于40次得优秀,34个以下就表明腰腹力量较差了。
  
  有很多孩子不愿意活动,所以他们的胳膊、腿、前胸和后背的肌肉又细又软。很多成人认为,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会长壮实的。其实,少年时期是骨头和肌肉快速增长的时期。通常,孩子在18岁时基本完成了肌肉的发育,以后所增加的体重基本上是脂肪!如果脂肪增加过快,还会造成超重和肥胖病。少年时发育的肌肉纤维数量,对其一生的肌肉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肌肉的重量决定着我们人体的强壮,是保持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少年期经常参加运动是促进肌肉重量增加的主要手段。
  
  从小控制体重,长大少患慢性病
  
  家长们通常认为,小时候胖不算胖,胖些身体壮,长大自然就好了。专家们说,肥胖的少年儿童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成年人易患的疾病。
  
  人体脂肪细胞数在胎儿出生前3个月、出生后第1年和11岁~13岁这3个阶段增长最快:若这个时期出现肥胖,可能引起脂肪细胞增多型肥胖,治疗困难且容易出现高脂血症。国外专家对于一些少年时期肥胖的孩子进行了32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孩子长到中年时,由于心脏病、结肠癌和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的比率大大增加。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如果孩子在10岁左右体重超标,血脂代谢紊乱,等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生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步入30岁后,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与健康的同龄人相比,精力和活力都会感到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偶尔来袭也不足为奇;等到了40岁后,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遭到损坏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这时工作中如果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排除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8:54 | 查看全部
 让心脏适当“负重”,保障全身血液供给
  
  在学校“体育达标”测验中,大多数的孩子都怕耐力跑,稍一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脸色发白。很多家长和孩子们却认为:我又不当运动员,只要我没有心脏病,心脏功能差点没有关系。
  
  “增强你的心脏功能,你的心脏就是你的健康。”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年前就提出的口号,它提醒人们,心脏的健康是身体健康中最重要的一环。成年人的心脏虽然只有普通梨子般大小,但是却在为重量是它200倍的身体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运送维持生命的能量。只有心脏功能良好,才能使血液流动到全身的各个器官,使机体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医学研究发现,增强心脏功能不仅对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以及改善自主神经等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
  
  少年儿童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血管系统也在快速成长,至15岁后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在这个时期注重增强心脏功能,对于成年后的心脏健康至关重要。而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是增强心脏功能的有效手段。心脏是需要一定负荷的或者说进行一定的运动,才能增进健康。因为心脏自身的营养供给,是依靠匍匐在心脏上的一整套独立的血管网——冠状动态系统来供给。在心脏加倍工作满足身体运动需要的同时,流经供应心脏本身需要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应,心肌就在这“多劳多得”中不断增强。因此,在学生发育阶段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对于增强心脏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9:03 | 查看全部
  把补钙当做“养老保险”,多运动
  
  我们的骨头里有两种细胞,一种叫破骨细胞,一种叫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像建筑工人一样辛辛苦苦地在“盖楼”——使骨质强壮,而破骨细胞每天像窃贼一样“偷砖”——偷走骨质,使骨头变松。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活动从人出生时就开始了,一直进行到生命的终结。年轻时成骨细胞比破骨细胞活跃,所以楼房越盖越高——骨头越来越壮,到30岁左右骨量达到最高值。此后,破骨细胞逐渐占据上风,楼房上被拆的砖越来越多——逐渐造成骨密度日渐减小,一点点向骨质疏松靠近。因此,年轻的时候要尽量把骨头这座“楼房”盖得高大——使骨质强壮,老年时才可以慢慢消耗自己存储的骨质。一旦过了使骨质变壮的黄金时期,以后再怎么补也是事倍功半了。
  
  科学研究表明,要想骨骼强壮,补钙、晒太阳、运动缺一不可。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跑、跳、力量练习等体育活动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单纯补钙。
  
  为孩子的终身健康做一些投资——如果是上学日,放学后让你的孩子再运动30分钟;周末每天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运动1个小时,这样,你的全家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收益——全家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4:49:16 | 查看全部
对未知的尊重
时间:2014-10-23 作者:未详 点击:345次

  20世纪50年代,剑桥的两个学生经常在本尼特街上的老鹰酒吧吃午餐。1953年的一天,其中一个名叫克里克的学生冲进酒吧,宣布“我们已经发现了生命的秘密”。不过,另一个学生沃森觉得,这样说为时尚早。不管怎样,这个酒吧的一张桌子背后至今镶嵌着一块铜牌:“克里克和沃森在这里宣布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1962年,这两个剑桥学生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共享诺贝尔医学奖。关于这个划时代的发现,克里克形容,当时只是试图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到底是什么”。
  
  最令学生津津乐道的学长还是那个来自林肯郡的农夫之子——艾萨克·牛顿。他17岁进入三一学院,学生时代的他,用速记法记录他的罪过,从逃避做礼拜到偷毛巾;在三一学院的食堂通道上,他手拿一根钟摆测试回声的速度。公元1669年,他的老师将教授教职让给了他,因为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比自己强。这一年,牛顿27岁。谁知,此后的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为什么这些不算发达的乡村会如此密集地诞生那么多精英?许多人试图寻找答案。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说,或许就是对“未知的尊重”。
  
  如同在18世纪的头10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没有一个人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