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0:25 | 查看全部
擦亮暗夜里的火柴
时间:2014-09-16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波廉面包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的法国面包”,如今的当家人竟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阿波罗尼亚·波廉。

  曾经,她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掌控着这个面包帝国。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她18岁时,她的父母意外身亡,人生的暗夜一下子笼罩下来。但她没有因此乱了阵脚,推迟一年前往哈佛,在面包店里当起了学徒。

  经过9个月的闭门修炼,她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面包师。

  不仅如此,在边读书边经营的三年中,她竟将波廉面包的营业额提高了30个百分点!
  
  面对暗夜,即使只能从头擦亮一根火柴,阿波罗尼亚·波廉也义无反顾地将它擦亮了。不过这种梦想的火柴点燃起来是那么势不可挡,最终焚尽人生的黑暗,迎来了动人心魄的艳阳天。
  
  暗夜笼罩,只要口袋里还拥有一把火柴,我们的心就不能跟着黑暗下来,否则就真的是走不出去了。性感甜心杰西卡·辛普森处在风口浪尖时,爱情搁浅、健康不佳、事业不顺……可她坚持拿出一根一根的火柴,擦出一朵一朵快乐的火焰。
  
  一个心怀梦想走路的人,不会在乎是顶峰还是低谷,是暗夜还是白昼,也不会在乎是拥有一把火柴还是一轮骄阳。

  要知道,一根火柴的火花有时候比一片阳光还要光明,还要强大,因为它是点燃在梦想的暗夜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0:34 | 查看全部
谁知道一棵草的心
时间:2014-09-16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丁立梅,中学教师。著有作品《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
  
  我是在去乡下的路上,看见那朵花的。仅仅那么一朵,橘红,艳得像一枚红纽扣。彼时,风正袭裹着寒潮,铺天盖地而来。秋深了。满目是衰败与仓皇的撤离,不闻虫叫,连飞鸟也少了许多。只有不怕寒冷的小麻雀,在渐次枯萎的草丛里,寻寻觅觅着。
  
  花盛开。它的周围,狗尾巴草和蒲公英,早就瑟缩成一团。连耐寒的菊花,也萎了下去,开始做冬天的梦。它却昂昂然,小脸蛋在风中,挣扎得通红通红。它是深秋天里的小英雄。
  
  我在那朵花跟前停下来,仔细打量它,我搜肠刮肚着,也没想出它的名字来。它或许本就没有名字,它只是一棵寻常的野草,在这个深秋里,旁若无人地绽放出属于它自己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0:45 | 查看全部
我想到了老家的小艾,和她6岁的儿子。
  
  还在孩提时,小艾的父母离异,一河之隔,父亲住河南岸,母亲住河北岸,她随了父亲。父亲好酒,每喝必醉,每醉必打她。童年的小艾,整天趿着一双破布鞋,提着一只破篮子,在田埂上逛。衣袖上积满厚厚的污垢,泛着黑油油的光,神情木呆呆的。村里人都说,这丫头,脑子被她酒鬼老子打坏了。再唤她,前面就加了个“呆”字。呆小艾——村人们这么唤,小艾听到唤,只抬眼看一下,复又低下眼皮,面上无欢喜,亦无悲伤。
  
  这样的小艾,如荒野一棵草,自生自长着,谁都不把她当回事。也念过两年书,但小学没毕业,就回了家,帮父亲干农活。
  
  18岁,小艾出落成大姑娘了,圆圆的面庞,满月一般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村人们才发现,原来,小艾还挺好看的。说媒的上门了,小艾没别的要求,只要求对方,唤她小艾,而不是呆小艾。
  
  小艾嫁了。所嫁的男人,比小艾大6岁,在外做小生意。小艾跟着男人一起打理小生意,日子竟很快红火起来。再回村,小艾抱了刚满月的儿子,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旁边跟着她的男人,是一幅让人眼馋的幸福美满图。村人们争相跟小艾打招呼,一口一个小艾地叫着,小艾一路笑着应。她的背后,是村人们一地惊讶的叹息,没想到,呆小艾有呆福,嫁了个好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0:55 | 查看全部
 小艾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她白白胖胖的儿子,居然有智力缺陷。同龄的孩子,早就会跑会跳了,他却连站都站不稳。别的孩子把儿歌念得像唱歌,他才结结巴巴会叫妈妈。小艾的男人起初还抱着希望,带着儿子天南地北去看病,然这种病又如何治得了?最后,男人竟动了坏心思,想抛弃智障儿。小艾死活不肯,她跟男人离了。从此,与儿子相依为命。
  
  小艾出事是在一个下雨天。那日,她经过一座危桥,从桥上摔下去。这一摔,把她摔成了植物人。不少人跑去看她,看后,都摇头,说,该料理她的后事了。
  
  小艾6岁的患有智障的儿子,根本不明白发生什么事了。他像往常一样,趴在小艾身边,用小手猛拍小艾的脸,一边拍一边叫,妈妈,妈妈,你陪我玩。
  
  有人看不下去了,把他抱开去。过一会儿,他又跑过来,伏到小艾枕边,拍打小艾的脸,吵着要小艾陪他玩。
  
  一天天,他就这样坚持不懈地拍打着小艾的脸。
  
  半个月后,小艾真的被他拍醒了。她说,她听到儿子一直在叫她。
  
  这世上,有些坚韧,是超出人们想象的。谁知道一棵草的心里,怀着怎样的梦想?谁知道一颗卑微的灵魂下,有着怎样的爆发力?生命的奇迹,由此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04 | 查看全部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时间:2014-09-16 作者:未详 点击:117次

  1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15 | 查看全部
2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25 | 查看全部
 3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37 | 查看全部
 4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13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44 | 查看全部
  5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6:11:57 | 查看全部
  6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