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1:50 | 查看全部
 从那次夺冠开始,陈一冰的人生从此揭开了新的一幕。2007年德国斯图加特世锦赛,陈一冰再次夺冠进一步稳定了自己在吊环单项中的地位;此外,他还和队友配合,卫冕男团金牌,成为了双冠王。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陈一冰也获得了吊环项目的冠军。2008年8月18日,奥运会吊环决赛中,陈一冰以16。600的成绩夺得冠军。从此,陈一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吊环王”。
  
  陈一冰,原本与体操无缘,但他最终成为吊环王;陈一冰,原本与世界无缘,因为他是早产儿,出生以后,医生对他父母说别抱多大希望,孩子估计活不了。在暖箱里待了一个月以后,陈一冰还是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如此精彩。
  
  人生就是这样,有高峰就会有低谷。陈一冰却坦率地认为,“低谷怕什么?怕的是不敢面对低谷,只要一步步地走,多低的低谷也会过去!我既然选择了继续练下去,那我一定还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更多的努力,无论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哥现在练的不是体操,是一种精神!”
  
  说这话时,陈一冰再也不是那个自卑得头都不敢抬的小男孩了,而是傲视群雄无人可比的“吊环王”!自卑到自信的距离有多远?很近,只需迈出步子;但又很远,需要用努力来赢取,用成绩来证实,用时间来造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2:17 | 查看全部
一步一步实现人生之旅
时间:2014-09-15 作者:未详 点击:308次

  在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一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男孩,在14岁之前,他一直没有见过什么世面。

  15岁那年,他立志要出人头地,并拟了一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计划表,详细地开列了他要在一生中完成的大事:××年,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年,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年,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年,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年,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年,主演一部电影;××年,写一部乐谱;××年,游览世界;××年,结婚生孩子……他把每一项内容都编上号,共有127个目标。
  
  他从拟定好志愿的那一天起,便循序渐进地开始了“人生计划之旅”。他按计划逐个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到49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探险家和艺术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2:28 | 查看全部
 他在谈到自己何以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时,深有感触地说:“你必须确定你所追求时确切目标,比如要赚多少多少钱,而不能笼统地讲要赚很多很多钱。理想越细越好,目标越具体越好。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必须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使自己切切实实地看到目标在哪里、怎样去实现,然后一步步地向着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迈进。等到每个具体的目标达到时,你一生的远大理想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我们常常以“胸有宏图大志”形容一个人理想的远大,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把自己的“宏图大志”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为这些目标迈出坚实的行动,总想着一鸣惊人、一步登天。

  如果没有细化了的理想和具体化了的目标,理想永远只能是理想,它越“远大”,落空的概率往往就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2:39 | 查看全部
欣赏别人能提升自己
时间:2014-09-15 作者:未详 点击:380次

  克林顿·希拉里多次讲过一件往事,是她在中学读书时的一件往事。
  
  那天是春暖花开的一个中午,希拉里和爸爸在公园里散步。她发现一个老太太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那穿戴仿佛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隆冬。她轻轻地拉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你看,那位老太太穿的,与这么暖和的天气太不相称了,真是太奇怪、太可笑了!”
  
  当时爸爸的表情显得有些严肃,沉默了~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就是欣赏别人的本领。这说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了一些热心和友善。”
  
  希拉里觉得爸爸太小题大做了,很不服气地问:“那你不觉得老太太穿得太多了吗?”
  
  爸爸说:“恰恰相反,我觉得老太太很值得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2:48 | 查看全部
爸爸看着希拉里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接着说:“老太太穿着羊绒大衣,围着毛皮围巾,也许是因为生病初愈,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但你仔细看,她专注地看着树枝上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安详、愉快、生动。她是那么热爱鲜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我觉得老太太的神情令人感动!难道你不认为她很美吗?”
  
  希拉里认真地观察了之后,觉得确实像爸爸说的那样,从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像怒放的鲜花一样。爸爸领着希拉里走到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鲜花的神情真的令人感动,您使这春天变得更加美好了!”
  
  老太太似乎有些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随后,她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饼干,一边递给了希拉里一边夸赞地说:“这孩子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希拉里说:“渴望得到欣赏,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和特点。当你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之日,就是你得到别人更多欣赏之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2:58 | 查看全部
不学礼,何以立
时间:2014-09-15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他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从一个人的礼仪举止,能看出他的修养和他的思想。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候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在一个招聘会上有这样一个情景。“哎!问一下,你们要计算机专业的吗?”一名小伙子手捧简历,挤到一家银行招聘单位的桌前,向正在面试的招聘人员大声询问。没等招聘人员抬头回话,这名学生就将简历放到桌上。
  
  招聘人员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计算机专业的,我们要很多,可是不敢要你,对不起。”“为什么?你还没看过我的简历啊?”小伙子面露疑惑。“自己想想吧。”招聘人员拿起他的简历,退还给他。小伙子满脸通红地离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3:08 | 查看全部
 后来,当别人问起招聘人员为什么不要这个小伙子时,他说:“银行是服务行业,不懂礼仪的学生,条件再好我们也不会要。这名求职者连起码的问候语都不会,你说我们会考虑他吗?”
  
  一个员工代表一个单位的形象。员工的礼仪对企业的影响很直接,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公司业务的拓展。因此,现在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开始把求职者的礼仪纳入考察范畴。
  
  在去面试新工作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知书达理,懂得察言观色的人,那么你的机会是非常大的。相反,如果你不懂礼貌,一见面就大声地说话,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给人感觉就是素质太差,太嚣张,目中无人,那么很可惜,你注定要落榜。
  
  年轻的你在工作中如果能注意这些礼仪,不但能为你的工作增色不少,而且更能够迅速地晋级为职场达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3:18 | 查看全部
 1。不要将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混在一起。如果你必须在工作中处理私人事情,要留到中午吃饭时,不要在工作时间安排朋友到你的办公室来拜访你。
  
  2。不要把各种情绪带到办公室里,尤其是情绪不好时。你会控制不住并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办公室不是你的家。
  
  3。不要在办公室里大哭、大叫或做其他感情冲动的事。如果实在忍不住悲伤,离开办公室,关上门或到外面走走吹吹风,等情绪好了再说。如果你控制不住睫怒,也采取这个办法,深呼吸或做些其他放松的事情。
  
  4。不要不打招呼就突然闯到别人的办公室里。先打电话或预约一下。打断别人做事,希望他能停下来并注意自己是很不礼貌的。
  
  5。不要经常迟到,如果缺勤、早退要提前联系公司,让公司有所准备。
  
  6。不要在办公室接听私人电话。很多年轻人喜欢用公司的电话煲电话粥,这是很有损职业素养的行为。
  
  7。与他人,特别是客服交谈的时候,要表现得很有耐心,即使想提前结束淡话,也不要总看表,这样对人很不礼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3:27 | 查看全部
主动地靠近他人
时间:2014-09-15 作者:未详 点击:298次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在一个小县城的政府机关工作,工资很低。正在他犯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贵人。
  
  那天,他从邻县回来的火车上,主动跟身旁的一个中年人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还真聊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这个中年人在一家大企业做经理。他很欣赏我这个朋友的才能,于是给他留了名片,欢迎他到自己的公司去工作。一个月后,这个朋友辞掉了小县城的工作,到了这家公司做销售。销售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现在的他感到充实而满足。
  
  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因为我们和邻居接触多,而与相隔较远的亲戚接触少。接触得多的人,我们会有一种亲密感,而接触得少的人,我们会感觉到生疏。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邻里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7:23:37 | 查看全部
有个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
  
  因此,我们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点。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困难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动跟人联系,如何主动与人保持联络。
  
  有保险公司曾对20—49岁的人进行“人生课题的意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认为,“结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习惯于待在一个“舒适区”里,而疏于主动结交朋友,也少主动与朋友们联系;每个人都渴望认识好朋友,却吝于“先给予、先付出、先主动”伸出友谊之手。
  
  小娟已超过适婚年龄,但一直孑然独处。其实,她非常喜欢某一位男士,而这位男士对她也有好感,但他们两人一直保持若即若离的平淡关系。朋友曾告诉她:“你可以主动一点,约他吃饭、看电影、逛街啊,你总要为自己制造点机会啊!”可是,小娟却回答说:“这不是我的风格!”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那些风格就是对的吗?如果不主动亲近别人,不主动结交朋友,只等待“别人来发掘我的优点”,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就很难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