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1:58 | 查看全部
WX说:“对于中国,一大帮独立的,有想法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比一大帮能够赚大钱的人重要的多。”“我希望未来社会掌握话语权的这么一群人心里是善良的。”
  
  振奋的话,和朴实的话,只是表现形式的差异。我并不是拿清华姐妹花和休学摄影男作比较,根本无法比较。只是从他们话里所透露的信念,能感觉到,有些东西是相似的,有些东西是不谋而合的。
  
  优秀的形式有很多种,是无法被定义的。但是我相信优秀的本质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哪怕信念再如何的微不足道,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实实在在地行动,实实在在的努力的时候,从这个人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光,让人能真切地感知到。不需要任何认可,那种光就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回到那个小女生的故事,我当时没有对她说的那些话有太多的评价。因为我清楚她相当的优秀,并不是因为她过去的简历有多丰富,她未来的前途有多无量,而是她说过一句话:“人一辈子搞清楚三件就够了。第一,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第二,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第三,从起点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优秀的人,不需要撒花鼓掌,也不需要再给多余的压力,他们永远都很清晰,自己在哪里,自己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07 | 查看全部
生活与“优秀”无关
  
  从实习到转正这一年时间,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毕业生一样,在经历着一些转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脑里很多的东西被拆掉又重组。而里面涉及到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活”究竟是什么?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和杨斌(我男人)描述过我希望的所谓“生活”,大致和杜拉拉的场景差不多,然后被杨斌批评,不切实际。哈哈,人都总有幼稚的过程,人没有开始生活永远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现在又有很多快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具体地描绘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大致能够看到那样的影子: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职业规划大多是像在人人或者其他求职网站上流行的那些帖子上的牛人一样,考个证,出个国(能留当然就不回来了),然后去四大,去各种垄断行业,再不济去个快销也至少500强。
  
  所以,听到很多孩子的说法是:“我是学广告的,我想投4A。”“我的专业虽然是什么,但是我想去外企,像宝洁啊,联合利华啊。外企是不是对英语要求很高?”“我到底出国读什么专业啊?我喜欢传播,但是在国外很难找工作啊?我想留外面不想回来了,但是我对金融一点兴趣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15 | 查看全部
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话,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相信每个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有憧憬,都有自己的想象。我也并不认为这些有什么问题。那天出差回来的路上,还和公司的创意副总监聊天,说起我们客户集团的大老板们的时候,他就说,这些个当年第一批高考出来的北大毕业生,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才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应该也是意气风发想有一番作为的吧,现如今,看他们的那种多少带有一点防备的儒雅和平静,几经风霜出来的啊。
  
  我想说的倒不是现实和梦想的落差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都习惯于要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社会普世价值所认可的“优秀”的人,而没有人真正关心,我们活着是为了“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点和刚毕业还有理想是不冲突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理想”过于单一化,至少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体系与的社会环境的浸淫下,丧失了“理想”本来的样子,not really down to earth,这些“理想”很多时候脱离了“生活”的本位。
  
  我觉得这个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关,和我们资源稀缺有关,和单向思维教育下培养起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和我们的媒体环境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有关:一些表象被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所放大,而掩埋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嚣张的人有多嚣张,不幸的人是有多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27 | 查看全部
一边是富二代70码,一边是清洁工救小悦悦;一边是00后圆桌上齐齐耍ipad,一边是宅男卖肝买iphone;一边是调侃苹果的“潘一千”;一边是吵着让父母在北京买房的16岁小博士。到处充斥着种种被放大了的社会百态,但就是没有人在真正关心过“生活”,究竟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是在这些社会百态之下一个怎样的形状?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怎样的姿态?
  
  可能再深挖下去,有太多太多东西说不清楚,至少不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够说清楚的了。但是关于“生活”认知的缺失着实很可怕,以至于我们不仅仅在职业规划上,更在人生的其他方方面面,会有如此多的盲目甚至不幸。
  
  可能这么说都太虚无了。有一个在普世价值下会被认为混得不怎么样但活得很快乐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过日子,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我现在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实在,至少我能感觉到他说出这句话来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一个长辈,一个有着博士学历的处女座的长辈,跟我说过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没有成就感,我当时不太懂事很轻易地就说了一句:那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呢?她就说:“怎么换?换什么工作?换一份工作怎么生活?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换别的工作能够支付起这些费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37 | 查看全部
或许我妈妈说得也对,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上有老,下有小,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物质基础是你不能想象的生活的重担给逼出来的。但是不论如何,关于“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这样的观点我始终保留自己的看法。
  
  有段时间我很纠结,为了各种事情而纠结,另一位同样也是处女座的长辈在我们路过一个超市的时候,正好有一些下了班的超市员工在嬉戏打闹,那位长辈就跟我说:“你看!人家不也活得很开心吗?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快乐。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鼓动所有人都要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教育我们怎么生活,怎么成为快乐的人。”这个长辈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是生活质量上也不输,我觉得他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了更多物质以外的东西。
  
  社会虽然是弱肉强食,但人生并不是不成功便成仁。人一辈子,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的质量不取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开什么车,住怎样的房子,而取决于一个人感知生活的能力和让自己让身边的人快乐的能力,这些和金钱地位教育水平是无关的。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没有问题,但如果把这个当成唯一或者最大的目标,人就失去了感知生活的能力或者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45 | 查看全部
回到快毕业要找工作的孩子的话题上,对于还没真正工作的娃们容易有个误区,容易把一份职业或一份工作当成通往自己向往生活的一扇门,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不一定是挂钩的。工作不是实现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尤其在娃真正进入一个行业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后,那种落差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和情绪。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很多,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一份不多的收入也未必会就让你的生活就很惨淡。
  
  实际上,人一生都在追求本性与欲望的释放和被社会属性的束缚上挣扎着,人的渺小和无能让我们一辈子大多数的时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步入社会之前,对生活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认知和态度,非常重要。因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过程中,很多的不适应都源于我们对“生活”这件事的无知。
  
  我们只被告知过如果你不够强,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不能如何如何,实际上,生活并不是这么回事,没有人非要如何才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像我这种对社会比较无知的人,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型的阵痛的过程中思想上最大的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2:55 | 查看全部
每天学习8小时以下都是不道德的
  
  昨天看一篇文章,是一个博士生在美国大学的生活,文章写是不错。美国的大学跟中国正好相反,比如你不努力,第一年就会被淘汰掉,只要你坚持过了第一年,以后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生活,很多到国外读大学的人前二年非常的不适应,写一篇论文最少需要阅读10多本书,老师经常开了几十本或上百书的推荐书单让你阅读,并需要写阅读心得或笔记。象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都需要常年海量的阅读才能出做一些成绩,否则很难毕业。
  
  在国外读一个PHD,如果你能5、6年之内读下来,基本都是很厉害的人。这种生活被他们称之为Yard Life。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但很多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活都跟这相近。
  
  我在北美读书,不断有小朋友问我学习和申请的事情,不回答不好,回答吧,又好像我有以教人似的。经验教训谈这种东西最不靠谱,别人的事情,也就是看个热 闹,该自己奋斗的还是自己奋斗。我终于写了这一篇,写得很费力,时间太紧迫,为这个搁下了要紧的任务,代价代价。生活残酷,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得看长 远的将来的目标,尽量不让一日闲过啊。只要看看身边牛人,学术超人,就觉得自己该狠狠摸爬滚打,而不是这样向后看(自抽一下)。
  
  我现在的生活,称为yardlife。学校的中心地带是一个被圈起来的yard,往来的游人的热闹不改变它的幽静。yard是一颗巨大的孤独的心脏,每个人有自己专注的事,每天工作12小时是生活的常态,学习8小时以下是不道德,也不敢的。要 保持优异的记录,简历上不容许留下败笔。一个经常在图书馆遇到的高年级以色列同学说:”我在这里是第七年,我没有后悔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我也没见过一个 不勤奋的同学。如果不勤奋,就不会来这里了。”他的神情和气质就是那种沉着坚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人生应该如何实现的人。就冲这一句,”我没有后悔 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我大为惭愧仰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3:03 | 查看全部
我在美国就像是农民工子弟在城里上学。壮观的图书馆,密集的资源,一群启蒙很早且极其勤奋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一间大牛棚。牛人同学大多出身优越,从小的学 习环境非我可比,都上过扎实的语言训练课,有人从12岁开始学拉丁语和希腊语,有人高中修过几门大学的法语文学课,有人每年至少去十个国家。有一位甚至 说:”过去的6个暑假,我都没有浪费,都在上语言班。”我脑子里顿时扑通了一下,想起我这个穷人浪费了所有夏天和周末,没有上过任何语言班,法语联盟,歌 德学院,新东方,统统无缘(出国前在新东方打暑假工,导师跌眼镜说,你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学习啊?!)。我的法语德语都是自学,还是很心酸地。如果让我重 新选择一次,条件允许的话,会报语言班,而不是冷冷清清地自学。
  
  所以要尽量趁年轻多上学,学对自己长远有好处的东西,比如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了语言才能走得远。到了博士生这一步,最大的心病就是原著读得太少了。想 我当年摇摇摆摆看一点哲学和理论书,兴致勃勃地跟。一次在某课程网页上一举看到了3个不知道的人 名,Agamben,DeCerteau,JudithButler,那是和我非常相关的课,我心想我真是孤陋啊,去找来看看吧,于是就跟上来了,被誉 为”跟得紧”。那种读书的法子掰玉米捡芝麻,看见什么就跟什么,一团糊涂。写得高明的书,但自己读不透,没有吸取到眼光见识,只是博趣,开阔一下眼界罢 了,搞不好只是name-dropping。理论书和二手的文献批评好读,也不好读。要读透需要原文的功夫,要明白人家的讨论对象,人家怎样细读。如果不 理解语境,没有原著的知识,读二手书是没有大的益处,索然无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3:13 | 查看全部
我有一个可怕的想法。“三十不学艺”,人到一定年纪(三十当然不是实指),就有暮气和 自保之心,学东西就没主动性了。尤其学习外语,来自母语的抗拒力很厉害。母语是自己的comfortzone,容易固步自封。你上课学语言,跟着老师和同 学走,但一下课就和那个语言无关了,做作业和看课文都勉强,不用说主动去思考和写作了。人年纪越大,越不想做基础的活儿,求胜心切,时间也紧张,不能拿出 一往无前的劲儿来。学习趁年轻哦!
  
  语言是文科生命线,一般比较文学的最低要求是三四门语言。美国这边的博士项目,往往有 一个理论的考试和一个原著的考试,比如我的学校,一个是commonessay exam,考分析论辩能力,一个是reading check,考三门语言的原著阅读。语言不是学着玩的,而是修相关的课,考相关的试。法文课是法语讨论,意大利文课是意大利语讨论。小论文用原文写,大论 文可以英语写(当然最好是原文)。牛人是没边的,会八门语言的大有人在,而且跨度很大,除了简直人人都会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外,还有 希腊语中文,日语+印地语+梵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俄语+挪威语+中文+日语,这样的高难度组合,简直是什么难拣什么学。每个人都要过的 reading check这一关是很有道理的,要紧的是读作品,用原文读,读英译是欺骗和不负责任,是混不过去的。(责任这个词很重要。)语言学习方面,阅读高于一切。语言不好的原因就是阅读不够。阅读给语言以内涵,口语和写作可以从读书中练。书看多了,思想和表达都有变化。讲 一个小故事:研三毕业那年,朋友A接了一个汉译英的翻译活,请B做了一部分。B交稿了,A看了觉得不合格,费了很大心修改。她和我感叹说:”真想不到,语 言功底这么差,还得我重做。”我也很诧异,不至于啊,B是北大本科出身,现在又念了研究生。A淡然说了一句:”书读少了。”我顿时无比崇拜,这四个字分量 很重啊!应该用匾悬起来,警钟长鸣。后来我开始琢磨周围的人读了多少书。遇到现在的同学L,她本科修了中文、法语、西班牙语三个学位。我问她修过多少门法 语文学课,她说八门。问她读了多少法文书,她说,小说大概30多部,戏剧大概30多部,诗歌就不好数了。顿时我就沮丧得不行了。和我的英语文学可能差不 多,可人家还修了其他两个学位呢。我法文不好,写作不行,根本原因就是”书读少了”。对于文科同学,读书才是根本,日常交往和沟通没什么难,难的是表达思想和论辩,要学到圆熟,像使唤自己人一样使唤它。上课发言辞不达意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5:33:22 | 查看全部
很根本的一条,是合理安排时间(再自抽一下)。和一个老师谈夏天的语言班。他当年在纽约上过一个古希腊语虐习班,每天实打实上课8小时,其他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全部用于写各种作业练习,大概也要花上6小时。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每天学习到深夜两三点,如此坚持了10个星期,学了大约相当两年的课程。语言班很多,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报这个班的必定是强悍的人,否则神经必然崩溃。在高强度的学习里,他锻炼身体没有间断。我问他如何做到。(励志文章 www.lz13.cn)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每天都跑步,十多年不断,再忙也跑步,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压力大的情况下,尤其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你要考虑放纵的后果。对于必将会后悔的事情,现在就不要做。比如吃饭,我不吃垃圾食品,不吃比萨,因为,if I eat Pizza, I cannot run!现在我就是再忙,也自己做饭,保证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习惯。有运动习惯的人就是这样,你不是有意识地下指令,而是顺应身体的需要。让你的意志跟着身体走,而不是身体勉强服从于意志!为了不让生活起冲突,你必须安排时间!
  
  下面要谈的比较具体,关键词是:国外课程,Google,广播,有声书,电驴, 电子词典,podcast。我土了,大家随便看看,土了过时了的内容,请自动忽略。小朋友们条件优越,后来居上是天然之理,可以走直路就不要走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