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12 | 查看全部
 他在舞厅里正和朋友玩呢,却看到一个男青年骚扰一个漂亮姑娘,便上前制止。谁承想,那个男青年叫上了4个人,围住了他们,他最终没逃过这群人的残忍,倒在了血泊中。
  
  那时,他25岁,刚参加工作,正处于热恋中,才翻开人生最美好的一页。可是忽然间就这么没了。她瞬间天崩地裂,悲痛欲绝。她的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仇恨,一心想着为儿子报仇,甚至在梦里,儿子都告诉她:“妈妈,我太冤枉了。”
  
  可是,害死儿子的主犯从小就被离异的父母抛弃,是奶奶捡垃圾拉扯大的。在法庭上,这个老人无数次地向她下跪,“希望留孙子一命”。最开始,她看都不看老人一眼,她也动过扶老人一把的念头,但又在心里告诉自己,“看她一眼,扶她一把,就是对不住死去的儿子”。
  
  她得了抑郁症,害怕阳光、害怕人群,害怕站在玻璃阳台上,总认为别人在嘲笑“这个母亲没有保护好儿子”。她甚至无数次想抱着儿子的照片,吞下药,去找儿子。但是事实上,除了把思念寄托在那些永远不知道寄到哪儿的信纸上,除了在刻着“悠悠情思、相伴永恒”的“墓碑邮局”前念信,她什么都做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17 | 查看全部
 那些信陪伴着她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痛苦的两年。一天,在给儿子写信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间一闪而过:“如果这个杀人的年轻人被处决,是不是又会多一个老人,像自己一样生不如死?”开始,这个念头只是闪过,然后被她否定。但后来,这样的想法开始不断地出现。那个老人在她面前下跪求情的情形,也一幕幕重现在她脑海里。她整整两天没有起床,一次次地说服自己。第三天,她来到了法院,选择了宽恕。那个老人跪在法院的过道里,抱着她的腿,流着泪说:“好闺女,我捡破烂养活你,管你一辈子!”她扶起了这个老人,哭着说:“你多保重。”
  
  她依然没有一天停止过对儿子的思念。她还是天天给儿子写信;拖地时,她会想起儿子42码的大脚在地上走;刷牙时,她会想起儿子五音不全扯着嗓门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只是,除了沉甸甸的思念之外,又多了一种叫宽恕的东西。
  
  很多了解案情的人,都说她是个了不起的母亲,然而她在意的却是一个犯了罪的年轻的灵魂能否迷途知返、天下会不会再多一位像她一样痛苦的老人。这个世界上,爱有很多种,可是有一种爱,叫由己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28 | 查看全部
做自己,各有各的精彩
时间:2014-09-06 作者:未详 点击:430次

  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处于这种状态。
  
  1996年,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丈夫吴征说,我将来肯定要回去,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1998年,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对我都有极大震撼。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有文化理想,我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于是,2000年,我做了阳光卫视,制作和播出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37 | 查看全部
 我做企业有点误打误撞。我是个做内容出身的人,没想要做渠道。我出发点就是想做内容,然后为了这个内容来配备一个相匹配的运作机制。这有点想喝杯牛奶就自己养头奶牛的意思。我为了养这头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欢、起码是不完全热爱的事情。上世纪末中国不像美国。美国的传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但中国传媒需要很多鲜活机制运作成长,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个体的创造。这是时代的特点。
  
  吴征一开始就是鼓励我的,但是对我来说,从做节目到做企业,这个转型极其困难。我在阳光卫视创建的最初,就按照一个电视台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创节目,每年几百个小时。其实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又是基于一个境外卫视不能够完全落地的现状,我当时应该更多地以采购节目为主,减少制作成本,尽量不要做这么多的原创和这么大的制作中心。这就说明我在商业上当时很幼稚。
  
  前后5年的时间,我很累,哭过很多次。吴征是知道我的,在阳光卫视后期,他跟新浪、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资本操作。他希望让这个卫视平台能够撑得更久一点,其实这也是说明他对我的爱吧。最后说服我放弃的还是他。他说,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的商业模型出了问题,出于投资人利益考虑,你也应该学会放弃。我一开始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前后有三年,反反复复。我也跟他吵过架,他很严肃地跟我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你现在要考虑到,你退出就是对这个事业、投资者和现有平台的一个最好的负责方式。他这句话对我是很大的刺激,让我觉得,我得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2003年夏天,我终于做了决定,把阳光卫视卖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48 | 查看全部
 我至今也不觉得阳光卫视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败。它虽然在商业上失败了,但是有文化价值。毕竟那之后才有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各种纪录片频道和人文频道的出现。我经常被人嘲笑说是,用个人的一个商业行为来完成一个国家该做的事情。去年我碰到王石,他还主动跟我谈起阳光卫视的事情。他说阳光卫视有它的成功之处,它是一个开创性的事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了一种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为后来的人指出了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事情过了那么久还有人记得并肯定,我觉得很温暖。
  
  我现在很庆幸,做阳光卫视的时候我才30岁,算是很年轻。在输得起的时候输一次也没什么。但是当时,这件事情让我有极大的挫败感,甚至接下来的两三年都没缓过劲来。我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继续做《杨澜访谈录》,2006年开始做《天下女人》,后来,又有了其他业务。
  
  对于公司来说,这次失败也是一次完成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机遇。我们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一个是以《杨澜访谈录》品牌为核心的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一个是以《天下女人》品牌为核心的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社区;第三个是地方城市大型活动和演唱会的制作。公司现在平稳发展,到2012年会具备更大的商业规模,这也得益于我过去四五年的积累。其实,我并没有想要做多大,我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对我来说,适当的规模和优秀的品质要比单纯的规模重要得多。不过后来我也发现,当建立一个机构之后,这个机构会有自己的需求,它会成长,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欲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59:57 | 查看全部
去年,我做了《杨澜访谈录》的10周年庆典。10年前的杨澜还比较顺利,如果见到那时候的杨澜,我会问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战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个叛逆性的事情,杨澜后来果然做了,并且是对整个电视行业现行体制和运营方式的某种叛逆。
  
  这10年的经历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去美术馆。那儿陈列了很多民间工艺品,其中有一种就是民间做馒头的那个范子,上面印个小鱼,印个小鸡,然后把它盖在馒头上面,馒头上就会有这个印子。我就觉得,所谓模范其实就是一个模字一个范字,我特别不需要做那些东西。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来。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为人,骨子里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我的企业我自己说了算,我的节目我自己说了算,我没必要按别人的需求来塑造我自己。当然,我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也多了一些见识,看到过很多场面,也更淡定,但是归根到底,你要是能够做自己,那么所有这些失败的经验都很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00:08 | 查看全部
潜伏在微博里的职场人脉
时间:2014-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微博上有这样的描述: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了。对于职场人而言,我们离不开大热的微博、blog、开心网等虚拟空间。
  
  其实,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虚拟空间中的虚拟人际关系,就可以让我们的真实职场变得更加精彩有趣。尤其是网络社交工具,至少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别致的人际沟通渠道,创造更有创意的事业机遇。
  
  重塑职场金身之见机行事求职时
  
  凸显名校不如了解企业背景。了解企业的三大途径:1。官方网站及微博。2。企业CEO或知名员工博客,看完之后留下自己的足迹,置顶一下。3。人人网上学长学姐的反映。找工作和追求心仪的人一样,知道人家喜欢什么才会追得上,到面试时给HR一个小惊喜,让他知道原来你比他还了解企业。你已经赢了一半!
  
  平时就在微博中对企业加以关注。知名企业官方微博的粉丝大多数是在本行业从业或是对本行业兴趣极高的人群,因此,目标受众非常明确,多数已经开始通过微博发布招聘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00:18 | 查看全部
求职之后
  
  工作前,上微博说一声“早安”,暗示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开始一天的工作。
  
  对于刚进公司的新职员来说,微博可以让你更快融入团队。刚跳槽至一家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同事的微博加为“关注”。每当同事有新微博发布时,及时地加以回复。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与同事的相互认识。
  
  岗位夯实期
  
  1。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跟尽量多的目标人群建立联系,增加亲密感和信任度,不要停留在点头之交、就工作谈工作;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方式,例如开心网的“你挠我一下我踢你一下”、人人网的生日送“鲜花”送“礼品”、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开心农场的偷菜偷粮等等。
  
  2。行政、财务、研发人员,也能通过社交网站展现自己另一面的才华。你会画画,那就在博客里上传你的画作,微博里发布你博客的链接(你的岗位形象不允许你不停地回复或发布微博。这样做,既展示了才华又不会叫老板觉得你工作不专心)。你热爱读书文笔又好,把豆瓣里你写的书评影评链接到微博,没多久,同事们就要你推荐一些好看的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00:28 | 查看全部
 人脉拓展期
  
  在微博上加很多同行,通过关注他们的发言来了解行业动向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可能信息很庞杂,但的确会有一些对自己有用。
  
  全民微博,给职场人带来的另一功能是,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你找不到的人,没有你开展不了的工作。想要跟某个人联系?看他有没有微博吧,有,直接私信他;没有?那么找找与他相关的人的微博,也许就在那个相关人的关注或粉丝里。
  
  重塑职场金身之专家提点利用微博增加团队融洽度
  
  一个互动很充分的团队必然是一个好团队。例如,公司做新项目,由不同部门抽人联合组成。开始时大家还互相用着尊称,客气最后止于微博。微博上彼此转发各种段子,大家渐渐热络,项目之外就多了闲聊话题。微博能够让陌生的一群人迅速熟悉起来,在同事微博上找到共同话题或消除误解,有利于团队的融洽。
  
  微博有隐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00:43 | 查看全部
 微博上的隐患,防不胜防。
  
  阿雅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公司各方面待遇都不错,薪水也比同行高出20%左右。刚毕业的阿雅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闲暇时,阿雅喜欢把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微博上,有受老板表扬后的高兴,受同事排挤的不快,甚至是对老板和同事的一些坏话也搬到了微博上。由于其微博更新及时、信息量大、内容真实,因此不到一个月粉丝就有近一万。粉丝数量的激增,让阿雅对织“围脖”更有兴趣了,每天工作一结束就去微博上看看,甚至在工作中阿雅也会忙里偷闲处理微博,转发、评论、私信……
  
  时间长了,阿雅发现公司的同事好像都躲着自己。她不明所以,也并未放在心上,依旧在微博上抒发自己的心情。
  
  半年后,人事部门突然告诉她,她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而且涉嫌泄露公司机密,因此公司决定辞退她。
  
  阿雅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最后人事主管告诉她,因为老板发现了她的微博。
  
  阿雅回到家后,仔细看自己的微博,才发现原来老板和同事在她最初开通微博时就加关注了。她突然明白为什么同事会孤立她,原来都是微博惹的祸!
  
  失去这份工作阿雅很痛心,可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
  
  建议职场人应该在微博上分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大家关注的是“谁”,而不是“谁说”。你不是中戏北电毕业的,在一个微博用户下既扮演老板或同事的角色又扮演朋友的角色,难度很大。最好的做法是有两个用户名,其中一个是专门用来维持你的职业形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