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6 21:59:37
|
查看全部
我做企业有点误打误撞。我是个做内容出身的人,没想要做渠道。我出发点就是想做内容,然后为了这个内容来配备一个相匹配的运作机制。这有点想喝杯牛奶就自己养头奶牛的意思。我为了养这头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欢、起码是不完全热爱的事情。上世纪末中国不像美国。美国的传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但中国传媒需要很多鲜活机制运作成长,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个体的创造。这是时代的特点。
吴征一开始就是鼓励我的,但是对我来说,从做节目到做企业,这个转型极其困难。我在阳光卫视创建的最初,就按照一个电视台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创节目,每年几百个小时。其实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又是基于一个境外卫视不能够完全落地的现状,我当时应该更多地以采购节目为主,减少制作成本,尽量不要做这么多的原创和这么大的制作中心。这就说明我在商业上当时很幼稚。
前后5年的时间,我很累,哭过很多次。吴征是知道我的,在阳光卫视后期,他跟新浪、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资本操作。他希望让这个卫视平台能够撑得更久一点,其实这也是说明他对我的爱吧。最后说服我放弃的还是他。他说,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的商业模型出了问题,出于投资人利益考虑,你也应该学会放弃。我一开始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前后有三年,反反复复。我也跟他吵过架,他很严肃地跟我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你现在要考虑到,你退出就是对这个事业、投资者和现有平台的一个最好的负责方式。他这句话对我是很大的刺激,让我觉得,我得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2003年夏天,我终于做了决定,把阳光卫视卖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