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4:23 | 查看全部
居民以长寿闻名
  
  奥伊米亚康如此寒冷,但这里的人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早在苏联时期,就因村中居民长寿而闻名于世。
  
  安德烈·达尼洛夫已是102岁的高龄。与其祖先一样,他一生与驯鹿相依为命。安德烈的父母分别在117岁和108岁时去世,而他的朋友阿里扬和阿夫洛斯尼娅夫妇现在已经90岁,却还有精力收养一名养女。
  
  安德烈表示,自己从未生过病,都是因为经常食用名叫“哈耶克”和“乔尔切赫”的两种奶制品。哈耶克的味道和颜色会让人想到脂肪油,而乔尔切赫从其配方来看,更像是人们平时吃的冰激凌,将鲜牛奶和浆果搅拌在一起,将糊状物经过冷冻之后制成饼形,就成了“乔尔切赫”。当地医生说,摄入动物奶对保证居民的健康很有帮助,因为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另有研究者认为,完全纯净的空气和水、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等传统因素,很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过于寒冷无法种植庄稼,当地居民的食物以鱼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还会采摘野生浆果补充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4:32 | 查看全部
 除了鹿肉,鱼肉是奥伊米亚康人主要的食物。西伯利亚的淡水湖与河川盛产各种肥美的鲟鱼、秋白鲑和宽鼻白鲑,这些鱼脂肪丰厚,营养奇佳,对当地人保持体温和维持健康有很大贡献。
  
  村民捕鱼时,常常凿开冰层寻找鱼类,用渔叉等工具一击即中,然后将鱼冷冻和生吃。冷冻时,鱼要始终保持顺直的状态,否则很难切片。因为从冰面下把鱼打上来后,仅需30秒钟鱼就会冻住,僵硬得如同一块木板。
  
  吃冻生鱼片与其说像日本刺身,还不如说更像吃西班牙火腿。将在室外冻好的鱼拿进屋中后,要立刻切成薄片。剥鱼皮时要格外注意,要在每一层中都保留一层薄薄的皮下脂肪,这里富含有益心脏和延缓衰老的脂肪酸。
  
  这些菜肴在任何一座俄罗斯南部城市都是无法吃到的,甚至都无法运输,所以,它们只属于奥伊米亚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4:42 | 查看全部
不欺
时间:2014-09-04 作者:未详 点击:261次

  永乐年间,有人在国都北京的大街上捡到一份礼单,上交给了明成祖朱棣。礼单是广东布政使徐奇所写。他入朝觐见述职,顺便带了一些岭南出产的藤席,馈赠给了一些朝中大臣。
  
  朱棣仔细看过礼单后,发现他所信任的几位重臣都赫然在列,唯独杨士奇不在名单上。于是,朱棣下令召见杨士奇。杨士奇看过礼单,平静地回答皇上:“臣受命赴广东时,群臣都作诗文赠给徐大人,为了答谢诸位大臣,徐奇才馈赠了这些藤席。因为当时臣有病在身,未曾作诗文,故此次未收到馈赠,不然也难以幸免。”应该说,这是杨士奇借此提升自己形象的极佳机会,但杨士奇却没有乘机抬高自己,而如实道出自己未收到馈赠的原因。杨士奇不自欺也不欺君的良行美德,深得明成祖好感与高看。杨士奇因此在明朝担任首辅达2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4:53 | 查看全部
请加一个“钓饵商品”
时间:2014-09-04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不久前,美国一个名叫邦尼的小伙子紧挨一间蛋糕屋开了一家现磨咖啡店。他合理利用蛋糕屋的资源,主推“现磨咖啡+各种精致蛋糕”的消费套餐,并把每份套餐价格定在3~8美元之间。

  邦尼本以为这种套餐会受到欢迎,没想到,小店开张了数星期,都没几个顾客光顾。
  
  可大家没想到,邦尼只用了一个绝招就把冷清的局面给打压了下去。他和隔壁的蛋糕屋主人杰瑞达成合作协议之后又推出了第二种套餐——“DIY咖啡+DIY蛋糕”,即顾客自己在小店内动手制作现磨咖啡以及蛋糕。不过,邦尼给这种套餐定了更高的价格——4~10美元。
  
  刚开始,杰瑞觉得邦尼的做法有点多此一举:“谁会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一份同样品质、但需要自己动手去制作的咖啡蛋糕套餐呢?”不过,他的质疑声很快就在红火的生意中淹没,谁也没有想到,自推出这个DIY套餐之后,咖啡和蛋糕的销售量都节节攀升,两种套餐都卖得很火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05 | 查看全部
到这个时候,杰瑞才知道邦尼推出第二份套餐是别有用心。原来,邦尼经过调查后发现大家都嫌第一份套餐太贵。的确,在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不过1美元左右,而一块精致的蛋糕也不过1~3美元,两种产品加在一起顶多3~4美元。
  
  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大家觉得第一份套餐物有所值呢?杰瑞建议邦尼降价以吸引顾客的眼球,邦尼却觉得还有比降价更好的促购方式,那就是推出“钓饵商品”。而他的想法,得益于杜克大学曾做过的一个实验。
  
  数年前,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一名名叫乔尔·休伯的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同样的测试,让他们在两种啤酒中做选择——一种是高级啤酒,品质可以打70分,售价2。6美元,另一种是基本啤酒,只卖1。8美元,品质只有50分。两组学生的首选都是高档啤酒,选择高档啤酒和廉价啤酒的人数,第一组分别是66%和33%,第二组分别是63%和37%。接下来,乔尔·休伯在第一组加了一瓶只要1。6美元的超低价啤酒,品质只能打40分。结果,原本想购买基本啤酒的人数马上从33%跳到47%。他又在第二组加了一瓶品质达到90分、要价3。4美元的超级啤酒。这次的实验结果是,高级啤酒的购买率从原本的63%突然跳到90%。
  
  邦尼从这个实验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有比较的心理,在购物消费时,人们的这种心理更加强烈。于是,他在小店推出了第二种定价更高的DIY套餐。果然,多数顾客进行对比之后觉得第一种套餐确实物有所值,所以购买的人数不断增加。让邦尼更没想到的是,第二种套餐推出之后竟意外获得了另一个消费群体的青睐——她们是终日无聊的中青年女性,她们纷纷说,自己从DIY咖啡和DIY蛋糕里获得了极大的生活乐趣!
  
  人类的比较心理是多么微妙!

  邦尼正是合理地利用了消费者的比较心理,从而获得了营销上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16 | 查看全部
一个美国“loser”在中国的奋斗
时间:2014-09-04 作者:未详 点击:177次

  他坐在我对面平静地说,他再也不想回美国了。
  
  那里有他的父母、弟弟和爷爷、奶奶。在美国中部一座仅有5000人的小镇,他一直生活到29岁,从没离开过,未曾见识过美国东部的繁华、西部的浪漫。而立之年的他,第一次踏出家门,就是到中国的北京。他住在公益西桥。
  
  他是无数普通美国人中的一个,他叫J。瘦高、短发,总穿着件松松垮垮的帆布外套,和大多数匆忙加迷茫的“北漂”相比,他的表情总是很平静,眼神却总是很执拗。
  
  最初认识J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自己和那些有钱的“老外”不一样,在美国,他是一个“loser(失败者)”。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和弟弟在母亲的教育下修完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在政府助学贷款的帮助下,他上了一所专科学校;上学时,他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到餐馆里洗盘子、到超市当收银员;他的爷爷、奶奶相继得了帕金森病,但没有医疗保险,55岁的母亲只好放弃工作专门照顾二老;父亲曾经几次尝试到外地找工作,改变家里的经济境况,可是没有学历的他只能四处碰壁;J毕业后,依然以洗盘子、当收银员为营生,一点一点地还那个跟工资相比如同天文数字般的助学贷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26 | 查看全部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专科学校的一位老师推荐他来中国教英语,他二话不说,踏上征程。这时的他一无所有,除了梦想。在北京将近两年的日子里,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同时兼好几份职。一次,他在一位美籍华裔老板开的英语补习学校做了将近一个学期,临期末时和老板吵了一架。正在气头上的老板不肯给他开工资,他就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坐了一夜,他说自己跟讨薪的民工没什么区别。
  
  不必上班的日子里,他像巴尔扎克一样勤奋地写作,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他把梦想发挥到了极致。洋洋洒洒的文字,让他挣脱束缚,插上翅膀,飞越现实的一切藩篱。
  
  一次,J邀我和他一起去河北涞源,他长期资助着那儿的一个小女孩。我开玩笑问他:“你不把你那点讨薪得来的钱好好攒着还贷款?”他笑了:“你一提贷款,我就要心碎了。”
  
  那天晚上,一片亮闪闪的星空下,一群年轻人在县城路边的小烤肉摊上喝酒,他一上来就给自己灌了两杯二锅头。不会几句中文的他,跟着同桌人一直喊“喝,喝,喝”,把大家都逗笑了。等人们渐渐散去,酒桌上越来越安静的时候,他轻轻地告诉我,他觉得那个小女孩的生活环境和自己小时候很像,一样为了经济条件的原因感到很自卑。他说自己的那点资助并不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个家庭,他只是想让那个小女孩知道,在困苦的环境中也能长出顽强的小草,有一天,她也可以走得很远,做很多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37 | 查看全部
 在北京两年的积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还上学时欠下的贷款了。不过说什么,他都要留下点钱,计划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玩一趟“欧洲游”,去英国、法国、希腊、德国好好逛一圈,下周就启程。看着J收拾行囊,我相信他再也不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他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着他的梦想。
  
  事实上,所谓的英雄主义,就是生活越让自己直不起腰,就越要积极地争取活下去;所谓的幸福,就是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面目之后,仍然深深地爱着它。这才是“失败者”们该走的正途,无论中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47 | 查看全部
就算路过,也不打酱油
时间:2014-09-04 作者:未详 点击:239次

  最初,他是我发英雄帖招来的,做节目的导演。他的工作之一,就是邀请明星来上节目。当时我们看中了台湾演艺界的一个重要角色。这个人比较大牌,接到我们节目的邀请后,提出要10万元的出场费,来回坐公务舱,住五星级宾馆。
  
  这个费用太高,我说:“实在不行,就算了。”事情到这里,其实就结束了,可是过了两三个月,他忽然找到我说:“那个台湾艺人答应过来做节目了,而且一分钱也不要。”我很惊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自己每天下班后,都会发一封邮件过去,给那个艺人讲邀请他参加的是什么样的节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在这件事上的成功引起了集团的注意。整整一年,我们这个节目邀请了400位明星。什么时间,哪个明星有活动、过生日,他都记得非常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2:15:56 | 查看全部
在集团需要一个人事总监时,老板想到了他。他对待明星都能做到这么好,何况是公司内部的员工呢?所以,他迅速晋升为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
  
  我想,正是他不打酱油的态度助他快速晋升。在职场,打酱油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虽然未必事事都是升迁或者加薪的机会,但是,各方面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不会是假的。
  
  坦白讲,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打酱油的获益者。那时,我在一档日播访谈节目做制片人。有一次,节目需要邀请一名歌手参与,可对方一直没有给肯定的答复。我去问艺人关系部:“你们能不能把这个明星的联系方式给节目组,我们直接去约?”
  
  当时组里的同事拉住我低声说:“刘同,你疯了?这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他们约不来人,到时候开会是他们的失误,也怪不到我们头上。”对这种话,我是不赞成的。我的目标是将工作做好,不考虑最后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出于这种考虑,我拿着要来的电话去约了艺人,并成功约到。没想到,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次新的变化。几个月后,老板问我愿不愿意去做艺人关系部的总监时,我愣住了。这是集团的一块肥缺,大家都羡慕的工作。
  
  “打酱油”,做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了,你不去做,就变得不简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