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7 13:19:45
|
查看全部
林丹,不是个好榜样
时间:2014-09-03 作者:未详 点击:128次
“12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李永波问林丹。
“我在参加少年羽毛球比赛,拿了全国冠军。”
“嗯,是的,当时少年羽毛球还没有世界比赛,要不然林丹也会是世界冠军。”作为总教练的李永波很自豪地说。
这是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里的几句对话。李永波和林丹作为嘉宾,正在观看、点评一场让人唏嘘的对决——安德烈和李云龙,分别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12岁小男孩儿,进行超强记忆能力展示大PK。安德烈不温不火,而李云龙紧张兮兮,比赛前就称自己要不辱父亲之使命。
李父的脸色和情绪波动将他培养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暴露无遗。当孩子用很短的时间记忆下面前102位新郎新娘的位置排列顺序时,他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当孩子大哭不止时,父亲一开始尴尬,而后大吼一句:“可以了!”而当结果发生戏剧性变化,儿子“赢”了时,他又表现得非常欣慰。这里弥漫着父爱,但更多的是——控制欲。
孩子的自我使命被其他使命“绑架”的症结在哪里?在于大人对自己无法实现之愿望的耿耿于怀和寄托心理。村上春树的《再袭面包店》讲的故事很简单,本来去抢劫面包店的,但和面包店老板一勾兑,抢劫变成了“交换”——听起来不赖,但毕竟没抢成,没证明自己的能力啊,不行,还得再去真正抢一次。幸亏小说中没提到他们的孩子,否则这对夫妻会鼓励孩子去完成抢劫面包店的夙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