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2:13 | 查看全部
  凡事都虚空
  
  各校都有大陆学生联谊会,周末组织放放电影、办办舞会,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但临近考试或做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人逼得很累。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多一丝生存的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发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做这件事对我有没有好处?
  
  很快地,我让功利心逼到无路可走,怀疑所学的东西,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无奈,我去找辅导员。他的眼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觉得我很有意思,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他说:“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2:23 | 查看全部
 “Everythingismeaningless。(凡事都虚空)”竟是《圣经》里的话。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对于在功利教育里被熏陶,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成绩,offer,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周围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得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的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没有信心。“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受着同样的煎熬。
  
  不要忧虑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发自内心。探讨起来,归结为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主要的原因,他们只是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上天不会遗弃自己。
  
  读书时,我常常到海边听涛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是我一天中感觉最美好的时候。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轻轻拍打岸边,暮色从四周将我围拢,静默中我的心里升起喜悦,感觉到永恒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2:41 | 查看全部
 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自然界多么大的恩赐啊,只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交给了少得可怜的脑细胞,交给了那个拙劣的CPU,时时刻刻在做狭隘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地挣扎、焦虑,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5000元月薪和10万元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别。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
  
  我们所受的教育,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被称为“标准的人”吗?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GRE2400,拿了牛校offer,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羡慕啊。
  
  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自己和别人是多么不同,这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地被忽略?
  
  所以,如果你焦虑过、烦躁过、思考过、探索过,终将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明白绚烂浮躁下的自己真正缺少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3:00 | 查看全部
这才是狠角色
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有客问:“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比,有哪些不同?”
  
  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地回答。每个年代的学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有很多不同。比如,和二三十年前比,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好,学校和家庭的“硬件”都非同一般。当年哪个同学坐了一回小车,大家就会说他“坐了公家的车”“有背景”;现在放学时,学校门口的三条路堵上两条半,像停车场,而在学校附近租房、步行上学的才是有钱人。总而言之,如今学生的生活目标太直接,生活单调,学习比较功利;简而言之,“不好玩”。
  
  大约20年前,看过两个学生打赌兑现,甲撕了一元钱食堂菜票给乙,说:“我服。”原来考前二人设赌,乙说:“期中数学准备考个65分,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行。”甲则表示:“这回考个80分就够了。”考完后试卷发下来,甲“不小心得了个85分”,乙则“准确地得到65分”。也就是说,他们在比操控能力,在他们眼中,考试成了游戏。需知掌控考试得分,要比回回得满分更难。他得仔细揣摩试卷,看清结构和分值,估算阅卷标准,了解老师的批改习惯,算好了、算准了,才动手。依我看,这是真正有管理才能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从事卫星发射、空间对接、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情报搜集、精确制导打击一类的技术工作,而这些工作未必需要考试回回得满分的人。教育界流传的所谓“第十名现象”的主角往往就在你身边,有许多大活人给你做例子,就看你有无见识了。聪明的教师及明智的家长根本不在乎考试名次是否“数一数二”,只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3:09 | 查看全部
  有一种学生,既适应成群结队,也爱独往独来,有集体观念,但畏惧“集体主义”,这些,也多是能成事的人。一个人独处,不感到孤独,效率高,爱思考,这种学生才是所谓的“狠角色”。通常学校教育往往关注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其实素质最高的学生,几乎都是沉潜型的——中学时代就能习惯寂寞,宠辱不惊,淡定从容。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一生受益无穷。
  
  1989年送考,上午考过,下午还有一场,天热,我和学生在草地上休息。大门外送考的人虽不及现在多,但也是前呼后拥。我带的那个“少年班”多是外地学生,坐在草坪上吃午餐,只有面包和水,两大包榨菜,当时也就这个条件。除我们这一群人,校园里只看到一个男生,孤身一人,坐在草地边,用个玻璃酱菜瓶喝水,啃的烧饼是那种最便宜的,南京人称作“侉烧饼”。然后,他从容地整理好讲义夹,放在石凳上当枕头,睡下。我悄悄对学生讲:“以后上了大学,要注意结交这样的同窗,独往独来,生存能力强,他们是真正的狠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3:24 | 查看全部
大礼堂电影院
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编者按:青春是葳蕤绚烂的夏花,青春是悠扬动人的欢歌。尽管时光荏苒,青春易逝,但每个人都有过不一样的流金岁月。近期,我们约请了一些知名学者、媒体人、专栏作家,撰文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和广大读者朋友们一道分享他们的青春之歌。我们将从第14期开始,连续刊发,敬请大家关注。
  
  马伯庸,内蒙古赤峰人,知名作家,人称“网络鬼才”。曾荣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朱自清散文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等。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4:07 | 查看全部
 我的宿命,是转学。转学这种事,本没什么稀奇的,大部分人都可能会碰到一两次。不过像我这种从小学到大学一共转了13次学的人,就不太寻常了。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个学年都会转一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南到三亚,北至内蒙古,东接上海,西去桂林,少说也有八九个城市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我的档案里留下过痕迹。
  
  转学的原因是父母。他们因为工作关系,一直在全国各地奔波。我还能怎么办?跟着呗。所以,我从小学开始,就已经习惯了父亲或者母亲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然后我会冷静地收拾好课本与书包,跟着他们离开学校,登上火车或飞机,前往一个从未听过的城市,甚至来不及跟同学告别。所以我偶尔也会羡慕别人收藏的写满祝福的毕业纪念册,那是我所不曾经历过的。当然我也有他们没有的收藏——写满转学经历的履历表。别人只要简简单单3行就可以:小学、初中、高中,一挥而就;而我如果要把每条履历都写清楚,至少要两页纸才够。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转学都是因为父母的工作,最离奇的一次转学经历是在三亚。当时我们举家搬到三亚,家里人陪着我先去一所附近的某子弟小学考察,与校长交谈过后觉得不满意,转而选择了三亚一小。大人告诉我这个决定时,我正沉迷于漫画,左耳朵进直接右耳朵出了。到了上学那天,他们给我准备好书包,让我自己过去,我想当然地认为我该上的是那所子弟学校。我一个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走进那所小学,找到校长,说我是那天来的转学生。校长给我分配好了班级和班主任。一直到3天之后家里人检查我的作业本,这个天大的错误才被发现。整个事件最奇妙的地方是,我那时候甚至已经被所在班级选为语文课代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4:17 | 查看全部
 你看,命运就是这么奇妙。我就像是出海冒险的辛巴达,面对过无数性格各异的班主任,领教过无数校园小霸王的铁拳,交过无数交情或深或浅的同班朋友,暗恋过无数全国各地争奇斗艳的班花,见识过不同学校的奇闻轶事。
  
  而这些经历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关于大礼堂的故事。
  
  这甚至不算是一个故事,但是我记忆犹新。
  
  我高中的时候,来到了桂林附近一座小县城里的县中。这所中学非常普通,甚至比普通还要差一点,因为它的主要生源是县城附近农村的孩子们。他们通常只有一次高考机会,考中就跃入“龙门”,考不中就回家务农。因此,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肃杀”。在家长眼里,这是一所不可多得的好学校,但对还处于贪玩年纪的我来说,这里不啻一个地狱。当我得知自己还得住校时,眼前一黑,顿时觉得地狱的火湖也许还更舒服些,至少不用上晚自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4:26 | 查看全部
 好在我拥有丰富的转学经历,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我在班级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习惯了宿舍、食堂和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也初步掌握了各科老师和教导主任的习性——最后一点对于校园生存至关重要。
  
  不过对这所学校的校长,我一直没搞清楚他的脾性。他是个小老头,个子不高,花白头发,喜欢穿一身洗得略显发白的中山装,厚眼镜片。把他和其他校长区别开来的特征,是眉毛。校长的眉毛总是皱着,层叠挤在一起,好似在额头画了一圈等高线。
  
  校长有事没事都会在校园里巡视,而且总是在最敏感的时刻出现在最致命的位置。比如晚自习快结束的时候,他会沉默地站在教室后排窗边,看看谁胆敢提前收拾课本;比如早上他会出现在操场和宿舍之间,看看谁胆敢赖床不去晨练。你永远无法预测他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但他总是会在你最心虚的时候在背后突然出现。我们私下里把他称为“忍者”,而且还是“上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24:34 | 查看全部
 我曾经栽在他手里一回。县中的行政楼旁有一块大黑板,上头用粉笔写着各种通知。有一次学校发布考试通知,我恰好路过,一时童心大起,用指头擦掉了一个数字。没想到当天晚自习,校长突然出现在教学楼里,全年级搜人,气氛紧张至极。校长找人的方式很简单,一个教室一个教室讲话,先说明案情,然后说私自篡改通知的严重性,最后说如果不自愿站出来,就要承担后果。我不知道他是唬人还是真有手段,总之被吓得屁滚尿流,主动站出来承认了。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足足训斥了30分钟,还让我写了几千字的检查,当着全年级同学念出来。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给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打了个标签:“凶狠毒辣”。他简直就像是电影里的纳粹军官和日本军曹,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大礼堂事件”。
  
  这所县中有一座大礼堂,大礼堂的布局很传统,前面是一个半圆形的舞台,台下是40排可以翻转座板的椅子。在最后一排座位的后面是出口大门,出口上方有一个凸起的房间,有一截水泥小楼梯盘旋着接上去。这个房间是干什么用的,谁都不知道。大礼堂平时很少开放,只有在文艺汇演或者召开全校大会时才会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