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8:21 | 查看全部
十年一图
时间:2012-09-23 作者:小小Z 点击:305次

  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幕府时代,有位将军想用雄鸡图来装饰壁龛。他对大画家说:“能给我画一张最好的雄鸡图吗?"

  画家连连点头:“好的,好的,我尽力而为。”

  画家回到富士山上的小屋,买了很多鸟禽解剖图,还有历代名家画鸡的作品集。为了捕捉公鸡微妙的动态神韵,他去写生,画山水间的野鸡,闺房里的家鸡,谷仓下食粮啄米的鸡,打斗时昂扬凌厉的鸡……他用石头雕刻、用油画描绘的除了鸡还是鸡;他画破门而入、摆着武士道姿势的鸡,仪态端庄如贵族肖像的鸡……

  一晃儿,十年过去了。

  某日,正在习练剑法的将军猛然想起他的雄鸡图,立即飞身上马赶到画家的小屋。他好不容易才挤进门去――大摞大摞画鸡的草图堆到了棚顶,到处都是鸡的雕塑、鸡的骨骼标本……屋子里简直没有插脚的地方。

  “我的雄鸡图在哪儿?”将军问。

  “哦,”画家拍拍脑门,“对不起,我忘了。”他拿过一张宣纸,用墨如飞,倏然几笔之后递给将军说:“给您。”

  只有练至忘我之化境,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技艺如此,诸事皆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8:31 | 查看全部
取舍的原则
时间:2012-09-23 作者:小小Z 点击:1007次

  多年前,诺埃尔一直担任着我的办公室助手一职。不过,我知道,她的理想并不在此。诺埃尔经常流露出想到国外的一所教师培训院校接受高级培训的想法,但她并不确切知道,对她而言,从事教师职业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去进修的话。她不仅要放弃待遇丰厚的助手职位,还要远离家人和朋友,将来能否获得教师任职资格,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诺埃尔来说,这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一天早上,诺埃尔来到办公室,郑重对我说道:“我已经决定辞去助手工作。”从她的表情我能看出她真的下了决心,我知道,挽留毫无意义,但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问道:“究竟是什么让你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8:41 | 查看全部
“去还是留?我一直都在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昨天晚上,我反复问自己:‘你可以不这样做吗?’这一反问,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不能不去!你也知道,这个愿望已经伴随我很多年,而且时不时地它都会突然在我脑子中蹦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仅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在你生命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令你后悔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没做什么。所以,我今天来向你提出辞呈。”

  诺埃尔最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在那里,她还邂逅了一位男士,并与之相爱,结为伴侣,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在给我的信中说,她非常庆幸当初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圆了她的教师梦,而且给她带来了许多预料之外的收获。

  在此后不久,我撰写的人生中第一本励志类书籍《龙不再住这里》问世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外界推销这本书,就在那时,我收到了一个朋友寄来的信,他向我推荐一个图书发行公司,并附有一份他们发行的图书目录单。但是我对自我促销形式并不适应,况且此时的我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望的咨询师,性格也较为内敛,因而在我浏览了几遍目录单之后,准备将它扔到废纸篓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8:50 | 查看全部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诺埃尔的话:“你可以不这样做吗?”为了写这本书,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难道就是为了让它永久地束之高阁吗?我硬着头皮来到了那家发行公司,将我的书放在了公司主管的手中。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几天后,我的书已经赫然出现在这家发行公司的发行目录上。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年来,《龙不再住这里》一直处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并被称为“近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今天,当我一次次接受邀请,到处发表演说,会见一个个杰出人物,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畅销新书,职业生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我不能不承认,我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和那一句反问“你可以不这样做吗?”以及反问后做出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关系。

  入的一生中总会面对许多机会和挑战,取舍和选择的主动权在你手中,我给你的取舍原则只有一条:反复问你自己:“你可以不这样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00 | 查看全部
状告足球
时间:2012-09-23 作者:小小Z 点击:272次

  一堵墙,它是障碍,但如果把它当做垫脚石,你便站在了同行的最高处。

  英国麦克斯亚州有一个妇女向法庭控告,说她丈夫迷恋足球已达到了无以复加、不能容忍的地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要求生产足球的厂商赔偿她精神损失十万英镑。本来这一指控毫无道理,万没想到她在法庭上竟然大获全胜。

  原来,公关顾问向最初对这一指控置之不理的厂商建议:不妨利用这一离谱的案例大造声势,利用她的指控向人们证明该厂生产的足球的魅力之大。

  果然,这一奇特的官司经传媒大肆渲染后,该厂名声大震,产品销量一下子翻了四倍。老板惊喜地对记者说:“想不到我们仅花了10万英镑就做了一次绝妙的广告。”

  这就好比蚂蚁驮着体积比它大100倍的稻草艰难爬行,却能在遇到鸿沟时将稻草架在上面轻松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08 | 查看全部
球场上的无私者
时间:2012-09-25 作者:小小Z 点击:292次

  在回家的路上,一个足球教练正和他幼小的儿子谈论着下午的比赛。“在今天的比赛中。我只要有一名好的阻击后卫,”父亲神色黯然地说,“我们就不会输掉这场比赛。”

  “爸爸,你不要难过,等我长大了我做你的blocking back(阻击后卫),”儿子懂事地安慰父亲道,“但是,爸爸,什么是阻击后卫呢?”

  “儿子,”父亲说道,“阻击后卫是这样一个人,他只专心于做属于他的阻击工作,not worry about who getsthe credit for the touchdown(至于谁会因为进球或者协助进球而获得好评,完全不在他的挂念之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16 | 查看全部
不知的境界
时间:2012-09-25 作者:小小Z 点击:430次

  英国著名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有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听众开始提问。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罗素表情木然地不作回答,有好几分钟,他手托下巴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把那个学生的提问内容整理了一下,然后反问道:“你问的是这些内容吗?”那个学生郑重地回答:“是。”

  罗素又陷入了沉思,这次的时间更长。然后,这位伟大的学者对那位学生说:“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是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顿时,学生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许多听众更是非常诧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也是一位“不知道”者。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25 | 查看全部
记者问:“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能够那么坚定和正确呢?”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可以预见,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种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罢休,接着追问:“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不遗余力:“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最后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大师、名家也有他们的“不知道”,但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是。他们能坦然地呈现那种“不知道”。就治学而言,这是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谨;就处世而论,这更是一种纤尘不染的旷达。

  高度或境界就在这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做作、不遮掩,能够说“我不知道”,恰恰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40 | 查看全部
虽输了一时,却赢了一生
时间:2012-09-26 作者:小小Z 点击:1545次

  美国有一家克顿运动鞋公司,老板皮尔曾是一位短跑运动员,他25岁时退役,创立了公司。

  皮尔在体育场上,虽没有得过一次冠军,但是,在商场上,却屡战屡胜。

  公司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上,一位电视台记者采访了75岁的克顿老人。

  记者问克顿,记忆中,影响您一生的一件事是什么?

  克顿的目光突然暴张,然后又迷离起来。半晌,他才缓缓地说,有一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在我24岁时,曾与一位队友争夺参加短跑运动会的惟一名额,队友在第4跑道。我在第5跑道,从实力上讲,队友略胜于我,但是,那天,我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入队5年,我从没获得过奖杯,我要以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比赛一开始,我们咬得很紧,跑到一半路程,队友的鞋带意外地开了,然后他的鞋逐渐松开,又跑了几十米,他不得不蹲下。在他系鞋带时,我停了下来。我认为乘人之危胜之不武。队友系好了鞋带,我们继续比赛,结果,队友比我快了几步。我败了。那次比赛后,教练、亲友都严厉地批评了我。之后我便怀着复杂的心情结束了运动生涯。

  机遇一闪而过,竞技不容忍让。

  创业几十年,我时刻牢记着那次教训,可以说,我虽输了一时,却赢了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9:49 | 查看全部
葬礼教育
时间:2012-09-27 作者:小小Z 点击:280次

  作为家族企业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教育子女有一个很独特的方法,就是一有机会便带孩子去参加葬礼。

  李文达有个朋友是做殡仪馆生意的。每当有送殡的场面,李文达就会带着小孩去看:“我一定要他们去,而且要多去,让他们感受一下人生的无常,并且要好好聆听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盖棺定论’。”

  李文达说,葬礼与一团喜气的婚庆不同,最能反映出人情世故。有的葬礼热闹,有的则冷清凄凉,而生前的财富和地位未必能换来灵堂前真心的眼泪。李文达举了一例,某位父亲去世了,儿子再婚生下的小孩前来拜祭爷爷,但却被其他家人挡在殡仪馆外面不许进入(被认为是来争家产的)。

  在李文达看来,通过这些场景,死者一生的为人处事、成败得失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