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19:10 | 查看全部
生命之流里的挣扎
时间:2012-10-19 作者:小小Z 点击:203次

  参加北欧旅行团。大概因为属于“行程缓慢”的那种团,放眼望去,37个团员多半是已退休的老人。

 第一天用餐,一个老先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费力地伸直了去拿盘子,我就帮忙,递给他,又让他走在前面,为他夹菜。

  奇怪的是,他有太太,那太太只管自己,不管他。

  连走路参观时也如此,只见老先生拖着肥胖而沉重的身躯,一脚轻、一脚重,勉强地跟在队伍后面,却不见老太太。再转头,才发现老太太早走在最前方。

  直到有一天,与他们同桌吃饭,才知道那是老先生坚持的。“他一辈子做硬汉,二次大战诺曼底,他做班长,跑在最前面,没被打死;回家乡他开五金行,每天一个人搬货,没被压死;现在不能走,他不信,非要来,而且说好了不准我扶。”那太太笑嘻嘻地说,就见老先生在旁直点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19:19 | 查看全部
 瑞典的旅程结束了,到了丹麦,丹麦的“石砖路面”也没整垮老先生。

  到了挪威,一群人早上参观奥斯陆“维格兰雕刻公园”。导游问老先生,有好长一段路要走,行不行?需不需要安排轮椅?

  老先生摇摇头。于是又听见他那一只脚刮着地面,一只脚沉沉踏步的足音。偶尔声音停了,回头,则看见他正歪着身子喘气。

  当天就听说他摔倒了,中餐时看他拿盘子实在太辛苦,我又帮了他一下。

  晚餐,我是带着妻女在外面吃的,回旅馆发现大厅里坐了一圈人,围着中间轮椅上的老先生。“他不能继续了,”有人对我说,“膝盖裂了,内出血。”

  我和妻子过去安慰他,十三岁的女儿也去拉着他的手。

  “可惜不能听你演奏了。”老先生笑笑对小丫头说。

  “你不会错过的。”我说,接着叫女儿回房间拿来小提琴,为他奏了一曲《Bruch Violin Concer to No.1》的第一乐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19:29 | 查看全部
琴音在大厅里飘荡,突然,这坚毅的老人掩住面,泪水从他的指间流下。

  曾看过介绍鲑鱼的影片,画面中可以看见那些濒死的鲑鱼,浑身伤痕,鳍已破裂,有些巨大的伤口,能清楚地见到里面浅橙色的肉,难以想象,它们是怎么经历千百里的逆流和长达两个月的旅程。它们多像历劫归来的老兵,拄着拐杖、绷着纱布、残了身躯。这些完成责任的鲑鱼,有的早死了,有些依然在溪里挣扎着游来游去。不知为什么,这画面总留在我心底。总让我想起老山姆,他的脚步他的泪。

  我们每一个人,不正是在生命之流里挣扎的鲑鱼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19:46 | 查看全部
最美好的时刻
时间:2012-10-19 作者:小小Z 点击:351次

  人,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记得我的这一时刻出现在八岁那一年。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和忍冬树丛发出的清香。

  我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英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我们跑来,舒服地躺在我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荫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的,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19:56 | 查看全部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模仿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生命在活动,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这一切对他来说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也许已经使他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0:04 | 查看全部
山间小路
时间:2012-10-19 作者:小小Z 点击:383次

  一个人如果能看穿这世界的矫饰,这世界就是他的。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0:15 | 查看全部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预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绰绰。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水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0:24 | 查看全部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会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0:50 | 查看全部
世界很吝啬
时间:2012-10-21 作者:admin 点击:807次

  一个帝国必然有没落的一日,问题是在什么时候,触发它的是什么原因。

  还记得泛美航空公司吗?一个蓝色的旅行袋,白色的地球徽记,英文书院的飞仔学生最爱用的书包……泛美是一个梦想。

  1988年12月,一架泛美的客机载着两百多位乘客由法兰克福经伦敦飞纽约。飞到苏格兰一个叫洛克比的地方的上空,飞机从雷达监测中消失。机舱里一个炸弹爆炸,飞机被炸毁。品牌的名字从此蒙上悲剧的阴影。

  此后三年,泛美的航班八成都是全空的。1991年,泛美航空公司破产。

  泛美公司不是没有危机管理。灾难之后,泛美加强了保安。但因为泛美历史悠久,战前就是第一家飞越大西洋到达五大洲的航空公司,是美国的天上帝国。在航空史上,泛美有很骄傲的安全记录,泛美是“天神”,公众不容许“天神”有瑕疵。

  对于一个庸人,人们本来没有期望,庸人犯了千百次错,都可以得到原谅。但是真正的精英,却担当不起偶尔一次的闪失。一个完美主义者没有第二次机会。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平庸的人自欺的借口。

  机会只有一次,稍纵即不会再来,就像泛美航空公司一样。对待强者,世界有时特别吝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1:00 | 查看全部
给微软白领上课的“的哥”
时间:2012-10-21 作者:admin 点击:642次

  世上从来不缺少财富,只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眼光从何而来?只要你肯用心,遍地都是财富。

  假如你是“的哥”,在医院门口看见两个人同时向你招手,一个手里拿着药,另一个手上拿着脸盆,你会接哪个上车?可能有人会说,当然是就近原则,谁离得近就让谁上车。上海有个“的哥”叫臧勤,他说应该接手上拿脸盆的人,理由很简单:手上拿药的人多半是小病小痛,不会跑到离家太远的地方去看病,而拿脸盆的人一定是住院的,路程通常会更远,同样是拉一趟客,收入却相差悬殊。

  臧勤被称为“神奇的哥”,他在上海开了17年出租车,原本默默无闻,直到几个月前,他遇到了一位特殊乘客,才广为人知。

  一天中午,臧勤在上海美罗大厦门口接到一位乘客,车子刚起步,他就跟乘客热情地聊了起来,“终于被我守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路程不短。”乘客一愣,自己的确要去机场,“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睡衣的人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他们进去啊……”乘客不由得兴致大增,请他继续往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