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01 | 查看全部
 生命的旅程不允许悲伤的泛滥
  
  文/扬墨
  
  土掩尘盖,当华秋作为一阵风毫无预备地席卷而来,落叶漫天,纷纷扬扬,像是冬雪一般,却更像是疲倦的蝴蝶,无力旋转,掉落,最终入泥为土。
  
  每一次路过这染红了记忆的枫林小道,耳边就会有一阵阵断断续续的声音回荡,婉转却飘渺,带着悲壮的浑厚,不舍的轻吟。
  
  那是落叶对着树在歌唱,用那沙哑的声音,倾诉无数春秋以来的岁月里,那些积淀下来的温存。一直以来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声音,如同悲鸣,唱着无奈,悲情与不舍。直到深秋,冬至,那些音调就渐渐地消失了,无数已经失去温度的躯体,轻飘飘地,早已入土,化作无形沉淀在树的脚下。偶尔抬头望望天,冰冷的枝杈突兀向天,把渗着灰的天分裂得支离破碎。沉沉的,暗暗的,我不忍去倾听那秋季里散落的碎影悲鸣着怎样不幸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12 | 查看全部
这本是生命的轮回。
  
  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在一棵树下,我回头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小心翼翼地接住一片叶,即将掉落的一片脆弱躯体,然后摩挲许久,又让它回归入土。
  
  我好奇着,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响起掌声,是他在拍手。一拍一拍的节奏很沉稳。看到这一幕的我霎时惊异,一片片的叶随着掌声的节奏,仿佛有了回应,一片接着一片,或许是巧合,单薄的叶片像是被唤着,应和着这样的节奏。旋转,飞舞,飘落,摩擦,每一个瞬间都成乐章,每一种姿态都有韵律。
  
  正是出神之时,那背影已经消失,留我独自一人,与这叶的悲鸣同伴,我学着拍起手来,却再也不见那样的风景。
  
  直至后来,一次偶然,有人发起一个问答,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看了许多种见解,最后退出了页面。怎样给出一个确切的理解?深思冥想,生命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27 | 查看全部
依然是一年一度的秋,萧瑟的景象一如从前,只是如今看在眼里,少了那么些许悲伤,多了一些告别的壮美。
  
  再看见那漫天的落叶,我还是习惯性地拍手,不知道有多久,我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节奏,只是突然就看见了熟悉的那一幕,我停止了鼓掌。
  
  无数逝去的生命,尽管只是一片叶,或大或小,它必定感觉得到身体脱离了生命本体的疼痛,树或许也会不舍,但无数的叶落之后,在寒冬过后,他依旧会拥有更繁密的绿。那些在最后以疼痛结束命运的叶,我不知道它们会不会泪流。(励志文章 )但后来想想,或许应该是不会的,只是自古以来命运的轮回,来到世界,绽放自己,添一份绿,蓬勃生机,度过春夏,感受短暂的快乐,最终疼痛,掉落,入土,沉睡,化作无形,这便是一场生命的旅程。而那些纷纷洒洒的枯黄的思绪,最后的灵魂,成就了新一代生命的孕育。它们也拥有无尽无形的母爱,在这旅程的终点站,它们不悲伤,因为相信。
  
  相信,最美的,不是华丽,是沉淀在岁月里,无私倾尽了自己所有的那些记忆,或许不为人知,却拥有了一场足以被时间铭记的旅程,在这世界感受过春风,也吟唱了夏季,结束已经不存在意义。
  
  生命的这场旅程足以诠释它的意义,如落叶一般。
  
  或许时间会告诉你,生命的旅程不存在悲伤,更不允许悲伤的泛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38 | 查看全部
我的考研之路: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文/王江涛
  
  1996年,我在一家政府机关工作,待遇不错,可以分房,但无法适应机关生活,决意考研。当时仔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性自由散漫,也不适合公司工作,最喜欢做一名大学教师。由于从小倾慕北大,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决定报考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专攻魏晋隋唐文学方向,以后争取留校任教。当时并没在意,自己是跨城市、跨校、跨专业考研,难度极大。
  
  1996年9月,专程前往北大,咨询考研信息。中文系只提供专业课参考书,没有历年试卷,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很是郁闷。目睹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前往中文系,立志考研,压力不小,毕竟只是个人兴趣,从未专业学过。好在有位高中同学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所以冒然找到中文系研究生宿舍楼,寻找熟人。碰巧同学的朋友正在中文系读研,了解了很多情况,准备报考钱志熙先生的硕士。钱先生是葛晓音教授的弟子,袁行霈教授的再传弟子,仰慕已久。晚上借宿于朋友的宿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47 | 查看全部
 第二天上午,在朋友的宿舍中偶然看到一份北大校报,上面有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极大兴趣:1996年9月,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北大宗教学系成立了!精神为之一振。当时对于宗教的兴趣已经大于文学,感觉冥冥之中,命运在召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意转考北大宗教学系。好在从小对于升官发财没有什么兴趣,计划硕士毕业后赴美读博,然后争取回北大任教。
  
  当即前往宗教学系了解相关情况,当时要考五门:英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哲学史和宗教学原理。由于本科学习英语,所以英语不用复习,难就难在专业课,从未接触过。北大宗教学系本是哲学系的一个专业,1996年独立成系,事实上还属于哲学系。国内传统上把宗教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而在国外,宗教学和哲学分庭抗礼。我一直认为,宗教类似于文学艺术,讲究感性和直觉;而哲学类似于理科,讲究理性和逻辑,两者大相径庭。宗教学的专业课以哲学为主,不是我的长项,又是一大难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6:55 | 查看全部
根据系里公布的参考书目,跑遍了北京各大书店,终于买全了所需书籍,包括赵光武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大中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两卷)、南开大学《西方哲学通史》(两卷)、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学通论》等十多本书。
  
  由于在职考研,工作很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复习。直到1996年12月,才真正开始全面复习,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挑灯夜战,很是辛苦,觉得这帮哲学家真是有病,恨不得一刀捅死算了。由于智商较低,迄今仍然不知所以。考试时,专业课参考书看了一半都不到,满分500分,我取得了254分的好成绩。只有英语过了,其他四门全部挂掉,专业课平均三四十分,很是悲惨,第一年考研以大败告终。
  
  考研失败了,单位也知道了。当时各地正在精简机构,由于我在那个单位学历最高,专业最对口,我想肯定不会是我。单位中有很多老同志,眼看就要退休了,我以为会有人提前退休。一天,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是否知道要精简机构,我自然知道。领导告诉我,我们单位只有一个指标。我好奇地问是谁,领导严肃的说:“就是你。”当时感觉犹如五雷轰顶。我质问领导为何是我?领导说:“因为你工作态度不端正,又要考研。”我便无话可说,由于不喜欢机关工作,我在班上经常看一些《太平广记》之类的闲书,还把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禁书《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翻译了三分之一,后来觉得出版可能性不大,全部销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7:11 | 查看全部
当时决意考研,不想在机关混一辈子,便向单位请了半年假,回家复习。单位允许我带薪复习,但告诉我如果明年再考不上,工作也就没有了。我和父母压力都很大,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找了一个还凑活的工作,眼看就要没了,考研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励志文章 )好在父母非常开明,并未表现出来。
  
  1997年7月,再次回到父母身边,面临第二次“高考”。7月至9月复习得还可以,不幸的是,九月份问题出现了。由于父母觉得我很艰苦,每天给我订了牛奶补充营养。从小家中清苦,没有喝过牛奶。每天早上起床,我一般不吃早饭,先空腹喝下一斤牛奶,偶尔吃个鸡蛋。喝到9月,胃开始出毛病了,每天腹涨,吃的东西完全无法消化,每天基本无法进食。
  
  我和家里都很着急,去了很多医院,吃了胃必治、玛丁琳各种胃药,效果甚微。由于进食不多,每天靠牛奶补充养分。一边喝奶,一边吃药,复习效果很差。由于无法进食,大脑空空如也,每天只能学习短暂的四个小时,上午两个,下午两个,晚上只能看电视。很多考研的同学可能会羡慕我的幸福生活,但我当时看电视比学习痛苦多了。直到1998年考研结束之后的5月,我偶然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很多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胃里缺少一种酶,所以有的人不适合喝牛奶,可以喝酸奶。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戒了牛奶,胃才慢慢好转起来,可惜为时已晚。有的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会毁掉考研大业,深有感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7:23 | 查看全部
1997年9月直至考前,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不适中度过。当时以为运动不够,所以每天早晚各散步两次。戴上耳机,徘徊在迷茫的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只有我深陷在孤独的世界。不知道明年我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也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儿。
  
  经过半年的复习,参考书终于基本看完。1998年3月,考研成绩下来了,315分,满分500分。记得当年及格线310分,通过了,不幸的是政治只考了49分,而单科及格线51分。马上跑到北大研究生院,花了10元,递交了政治课查分申请表。结果下来,老天助我,竟然查来两分,政治变成了51分,终于及格了!当年北大宗教学系只录取一名硕士研究生,全国20多人报考,只我一人过线。打电话问学校,得到喜讯:我被录取了!等复试通知吧!喜讯告诉家里,父母也很高兴,单位开始准备办理我的离职手续。
  
  蹊跷的是,等到4月份,复试通知杳无音讯。急忙打电话问学校,告诉我不能录取了。忙问原因,说是一位同学报考西方哲学专业,考了345分,未被录取,所以转到宗教学专业,总分比我高,我不能上公费了,只能读自费或委培,学费两万八,没有生活费,住宿自理,共需五万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7:34 | 查看全部
我联系了全国所有的重点大学宗教学专业。人大、复旦、南京、中山等大部分学校都已招满,只有四川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对我有兴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四川大学也未能如愿,而上海需要交一万八的费用。经过综合衡量,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大,把工作四年积蓄的四万元花在了北大,还借了家里一万。但我不后悔,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还会选择北大。个人觉得校园熏陶比具体专业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我在考研时,羽泉刚出了第一盘专辑《最美》,那盘磁带伴我度过了最黑暗的考研岁月。最后,把那首《爱自己》送给像我当年一样迷茫、一样痛苦的兄弟姐妹们:“最孤独的时候,不会有谁来陪伴你;最伤心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呵护你。只有你自己,经历着一些必经的经历;只有靠自己,才能回答一些生命中的难题。”
  
  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0:57:44 | 查看全部
每天前进30公里
  
  文/王兴
  
  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有此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有两个团队竞争,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壮举——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团队有5个人,斯科特团队有17个人。这两个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结果是,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而且人数占优,可是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
  
  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而斯科特团队因为晚到,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不断有人掉队,最后没有一个人生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