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8:11 | 查看全部
失控算什么,坠落又如何?那一切只不过是生命的熔炉,在那里,我们心中藏有的恐惧、畏缩、软弱、自卑将熔化殆尽;在那里承受生命的铸炼,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更加坚强。

  人生失控了,我们开始苦苦思索:如何从目前所在的位置走向另一个地方;如何沿着看不见尽头的道路前进;如何越过恐惧、懊悔、悲伤、困惑的沟壑,离开黑暗,找到出去的路;如何在死路中寻找希望。

  在坠落中我们不断追问,开始燃起驾驭的渴望。我该走这条路,还是那条路?我该开这扇门,还是那扇门?我该抛下这部分的自我、这种生活方式、这个人,还是带着一起走?我该更新我的现实,还是整个脱离它,重新开始?当我们走到所知一切的边缘,必须在两个信念中选择一个;相信必有土地在脚下,或是相信必有翅膀能飞翔。

  每个生命都难免坠落。当我们经历危机、挑战、自我怀疑时,特别渴望有人可以给自己指出正确的方向,告诉自己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一堆没有自我的碎片,头脑中乱糟糟的,并开始怀念过去,想拥抱自己曾经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8:20 | 查看全部
当生命坠落时,内心的潜能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会隐隐约约感觉它的存在,然而我们不敢相信,甚至认为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以致更为迷乱,简直有种要崩溃的感觉。

  相信潜能的呼唤吧!印度诗人卡比尔说:“我的内心,听我说,最伟大的灵,这位导师,就在附近,醒来吧,醒来吧!跑到他脚前,此刻他就站在你头顶附近。你已经沉睡几亿年。今晨何不醒来?”

  在坠落中我们渐渐觉醒,此时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进入我们心中,在里面涌动。似曾熟悉,却又似乎很久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了。也许我们从没有感受过这种力量,此时我们更容易令自己困惑不安。于是,内心的焦虑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有点惴惴不安了。

  如果它已在我们内心涌现,请不要质疑它、拒绝它。欣然接受它吧,因为此时的我们已经开始觉醒了。慢慢熟悉它,习惯它,这样我们混乱的心灵系统就会渐渐恢复平静,不安的感觉也会渐渐消退。一切就像在坠落中长出了翅膀,我们会感觉到生命在向上飞翔,会体验到新层次的满足、成就感、创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8:29 | 查看全部
我们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这种感觉中,觉醒后需要马上付出行动。就像一个受伤的人,已经感觉到疼痛了,如果对伤口进行酒精消毒,疼痛会加剧。不要因此而否定行动的必要性,痛苦不一定代表做错了,有时它意味着你做对了。

  有个农夫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他醉倒在一丛荆棘上。当他还没有醒来时,就不会察觉身体被荆棘刺伤的疼痛。但是,当他慢慢从醉酒中逐渐醒来,会发觉自己从头到脚都剧烈地疼痛。

  然而,当他想爬起来离开荆棘时,身体的疼痛加剧了。即使稍稍挪动,也会疼痛难忍。此时,他是挣扎着站起来,还是继续躺下来,一动也不动呢?

  这很容易回答。但对那些在失控中觉醒的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容易了。从一种失控的不良状态中走出来,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与觉醒相比,行动起来似乎显得更难。当把觉醒融入行动,我们要忍耐住内心产生种种不适、不安、骚动。

  就像刚刚做完手术的牙齿,手术过后,感觉不舒服、疼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疼痛说明你在复原。当知道这些后,我们心中的忧虑就会渐渐消失。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昭示着我们的康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8:40 | 查看全部
三十年后,你希望如何总结你的人生?
  
  文/董洁林
  
  未来三十年,对于读大学的你们可能比永远还要远;过去三十年,对于年近半百的我们则化作了几张照片和点点闪烁的记忆。
  
  2008年是我们77级入学30年。77级是文革后高考恢复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春季入学。当年也曾无比的意气风发,毕业时有人发出“十年后世界属于我们77级”的狂语。几十年后,是我们征服了世界,还是世界征服了我们?
  
  我们班的同学最近有一个纪念三十年的聚会。每位同学都要求写点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悟。每个人的经历都非常不同,现在也分处世界各地,但都各自精彩和满足。比较客观的结论是我们和世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在此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8:59 | 查看全部
“人生有几个三十年?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从上大学起算的三十年应该是每个人最精彩的时光,这结论较少争议。因此入学三十年后的聚会,便成为人生的重大节日。
  
  ……
  
  人的一生如同随着一条河顺流而下。人不能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流,更不可能同时畅游两条河流。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当时选择了文科而不是理科,那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如果我没有出国而留在了国内,那今天又在做什么?
  
  有时也想,如果人生从头来过,我最想做什么?最不想做什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而人的最爱则取决于其本性。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没有金钱的窘迫,没有思想的束缚,没有疾病的纠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压迫感,每天都只做自己愿的事情,收获一点点欣喜便可。(励志文章  www.lz13.cn)可惜达到这样境界,往往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例如”没有金钱的窘迫“,为了挣钱就没有时间同时也许要束缚自己的心灵。忙着忙着,便忘记了原本到底要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9:10 | 查看全部
生命之河有太多的分岔口,逼着人在不停地做选择题,一次次的选择,让你游了这条河而不是那条河。但每一条河最终都将归于大海,太阳将海水蒸成云,云随雨飘入山谷,再汇入河流。命运载我进入了我的河,尽情地游,也欣赏河岸的风景。一路甚好。”
  
  今天的孩子们可能由于高中时考大学拼得太苦,往往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当成了人生目标,上了大学后便迷茫起来。其实,对于人生漫长的旅途,大学只是一个里程碑而已,精彩才刚刚开始。
  
  同学们,三十年后,你希望如何总结你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49:24 | 查看全部
梦想,从来不卑微
  
  文/陈勇
  
  2009年4月,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教授与另外两名着名学者联名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送到了教育部,请求特批一位只有高中文凭的38岁的三轮车夫考博士,申请很快就得到了许可。而这位三轮车夫也不负厚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考核,最终以“准博士生”的身份叩开了复旦大学的校门,这位三轮车夫就是蔡伟。
  
  从小时候开始,蔡伟就很喜欢古代文学,他还特别喜欢练习书法,没想到正是在临摹书帖时,他对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一开始蔡伟的语言成绩就已经出类拔萃,有时语文老师遇到生僻字也会向他请教。高二时,蔡伟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锡圭教授的一篇论文,从此被研究古文字的学科——“小学”所深深吸引。可是,由于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好,蔡伟没有越过高考这关,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家胶管厂的工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50:41 | 查看全部
由于胶管厂经济效益不好,3年后蔡伟下岗了,他先是在一家商场门口摆摊维持生计,之后又蹬起了三轮车。对于物质生活蔡伟没有太高的要求,工作之余他将古文字研究当成了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
  
  凡是能抽出来的时间,蔡伟大部分都泡在锦州市图书馆里,在这里蔡伟饱读古代经典。但是图书馆中有很多古籍不能外借,复印对蔡伟来说又太贵了,于是他想出了一招:抄。《方言》和《尔雅》这两本晦涩难懂的“小学”典籍也被他全文抄写了下来,而且倒背如流。(励志文章 )在手抄《尔雅》的扉页上,蔡伟还写上“积微言细,自就鸿文”,意思是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最终取得大成就,这是他的自勉,也是一直藏在他心中的梦想。
  
  有些人对蔡伟的行为很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傻。“一个摆地摊、蹬三轮的,还要抽时间看书,真酸”,“饭都吃不饱了,还有工夫看‘闲书’,真是不务正业”。但对于蔡伟而言,研究古文字带给他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50:54 | 查看全部
1995年,一直坚持自学的蔡伟给裘锡圭教授写了一封信。在学术圈内,裘教授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看了蔡伟提出的一些学术见解后,裘教授大为赞赏,回信鼓励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7年,裘锡圭教授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看到文章后写信告知裘教授“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后来裘教授又在《文物》上发表文章《“佐子”应读为“嗟子”》,并热情称赞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03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上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教授说,蔡伟的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3:51:02 | 查看全部
2008年9月,经专家引荐,蔡伟来到上海,参与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整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蔡伟在古文字研究上表现出的能力让同事们刮目相看。特别是蔡伟对古籍经典有惊人的记忆,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生需要找很久的资料或史实,蔡伟竟然能马上说明出处,并能迅速翻阅到某本古籍的第几页佐证。这次合作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教授们达成了共识:一定要破格吸收蔡伟报考博士,成为古文字研究的专业人员。
  
  2009年4月,在裘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推荐下,已经坚持自学20年的蔡伟终于获得了考博的机会并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都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是卑微的人依然可以有梦想,梦想却从来都不卑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已梦想成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