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1:59 | 查看全部
省略阳光
时间:2012-01-18 作者:小小Z 点击:315次

  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应征者不暇。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一位年轻人条件最好,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有在市外贸公司工作三年的经验,所以他坐在主考官面前时,非常自信。

  “你在外贸公司具体做什么?”主考官开始发问。

  “做山野菜。”

  “哦,做山野菜。那你说说,对业务人员来说,是产品重要,还是客户重要?”年轻人想了想,说:

  “客户重要。”

  主考官看了看他,又问:“你做山野菜应该知道,山野菜中,蕨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
少,可是最近几年,日本却不要了。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菜不好。”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嗯,”年轻人停顿了一下,“就是质量不好。”

  主考官看了看他,说:“我敢断定,你没有去过产地。”

  年轻人看着主考官,沉默了30秒,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却反问:“你说说怎么能看出我去没去过?”

  “如果你去过,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菜不好。蕨菜采集的最佳时间只有10天左右,在这期间非常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儿,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用阳光晾晒,而是放在炕上,点火加热,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哪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日方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

  年轻人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是没有去过产地。所以也不知道你说的这些事。”年轻人带着遗憾走出外贸公司的大楼。

  这位最有希望入选的年轻人,最终没有被录取,这样的结局,从他离开主考官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

  他非常清楚:像这样著名的国际大公司,是不会录取他这样一个在外贸公司工作三年、整天陪客户吃饭,却没有去过一次产地的业务人员的!他就像那些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农民一样,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被烘干的却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2:14 | 查看全部
你是那个送信人吗?
时间:2012-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313次

  一百多年前,一篇补白的小文章放进了杂志里得以出版,而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文章却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需要相关的情报。因为他明白,取胜的关键在于同古巴的起义军协同作战,这就必须了解在古巴岛上西班牙的兵力有多少,他们的战斗力、士气如何,当然还有他们指挥官的脾性。另外,春、夏、秋、冬的古巴的路况,西班牙军、起义军甚至整个国家的医疗情况,双方的装备以及在美军动员集结时间起义军要想困住敌人需要什么援助。

  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掌握着西班牙军队的各种情报。可是他却在古巴广阔的山脉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也没有任何邮件或电报能够送到他手上,而美国总统麦金莱又必须尽快地得到他的合作。

  有人对总统说:“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罗文。”

  于是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

  一路上,罗文在牙买加遭遇过西班牙士兵的拦截,也在粗心大意的西属海军少尉眼皮底下溜过古巴海域,还在圣地亚哥参加了游击战,最后在马亚莫河畔的瑞奥布伊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

  这就是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六的《把信交给了加西亚》。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有好多人还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新世纪的“罗文”。但是到底怎样的人才是罗文呢?他们是那样的人,一种异常优秀的人,异常意味着超越平常,他们不仅会做别人要求他们做的,而且往往能够超乎人们的期望,不断追求卓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当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面对那封写给加西亚的信时,没有问任何问题,没有问:

  “他在哪儿?”

  “他长的什么模样?”

  “如何与他联系?”

  “如何才能到达那儿?”

  他只是接受了命令而且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把信送给加西亚。

  现在我们都善于找借口:为什么不能做期望我们做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把我们分内的工作做得更完美?诸如此类,人们都有各式各样的借口。

  比如,当我们接到了领导的任务,总要问一大堆的问题: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张三不做?”

  “很急吗?”

  “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如此种种,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很遗憾的,这样的人不是那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送信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送信人吗?如果我仅仅知道他在古巴的丛林里,我能够找到他吗?如果我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我能把信送给他吗?”只要我们明白: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用心追求目标,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2:33 | 查看全部
第七道障碍
时间:2012-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363次

  英国皇家赛马场上,共有八道障碍,比如栅栏、土墙什么的。惟有第七道障碍非常特别,它看上去似乎什么障碍都没有,平平坦坦的,长满绿油油的草,青草下面也没有任何陷阱。

  仔细一看,才知道,这一道障碍是“马路”窄了,奔腾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这障碍就变得有形起来,挤来挤去当中,必有人马倒地,其危险性是可想而知的。把这样的障碍设在倒数第二的位置,其意义非同小可。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赛马实况,千军万马越过六道障碍后,正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第七道障碍奔去。

  领头的群马跑到第七道障碍前,顿时拥成一团,马嘶声此起彼伏。

  这时,一只体质稍弱的赛马被挤倒了,“马路”彻底封堵住了,谁都走不了。

  跑在最后的马,追上来后,瞅准空当,箭一般地直冲过去。它成功了,第一个跑到了终点。

  人生路上,有许多“第七道障碍”,以无形的障碍来考验每一个人。

  比如在考场上,成绩好的学生因体质弱素质差,临场生病或怯场考砸了锅,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却发挥超常,考出好成绩。又比如,在多人竞聘同一个岗位时,资质、条件优越的应聘者因发挥欠佳,被无情的落聘,而资质平平,条件一般的应聘者却成功了。这并不是天下奇谈,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经常在我们身边上演。

  越过“第七道障碍”不需要你有超常的水平,只要你把握实际问题准确一点,处理临时困难机敏一些,应急应变能力再多一点,就够了。

  面对第七道障碍的无形挑战,自信、沉着和冷静是首要的,机智、灵活是基础。看到困难就吓得发抖,遇到问题就头脑发木,那么只有失败在恭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2:48 | 查看全部
最后的彩虹蝶为生命而舞
时间:2012-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361次

  对少年里奇来说,生活是毫无乐趣的苦差事。里奇一出生就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

  长到14岁,里奇意外地得到一个做心脏移植的机会,有人匿名捐出一颗健康的心脏。当里奇的父母因手术费用的高额及危险性还有所迟疑时,他却毫不犹豫———对于一个渴望过正常生活的孩子来说,无论冒什么风险都值得!

  手术过程倒还顺利,但意想不到的是,没有多久,里奇就出现了排异反应,还伴随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因此,尚未恢复的他被送进特护病房,医生们日夜为他输液、打针、用药,还在他身上插满各种仪器导线进行全天候监护。

  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儿,很多成年人都会感觉苦不堪言,但里奇却咬牙坚持了下来。过了几天,他的病情稍微稳定了一些。可不等大家松一口气,他的第二轮排异反应又来了。

  接着,是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短短数月,里奇熬过了无数轮排异反应,他内心的决心也不知不觉地消退了,黑暗看起来仿佛根本没有尽头。

  里奇忍不住问医生:“还要经过多少次,我的痛苦才算结束呢?”医生告诉他说:“有的人只需挺过一两次就能完全恢复,而有的人,即便挺过了六七十次排异,最后也没能活下来。要知道,排异次数的多少与患者存活的希望通常成反比。”

  刚刚熬过新一轮排异的里奇躺在病床上,沮丧得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他的心几乎降到最低谷。如果说,以前他还因为求生的本能而在拼命努力的话,那么现在,他惟一的念头就是想一了百了。有时候,死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解脱。

  抱着这样的心态,里奇开始消极对待治疗。凡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虚弱少年的信心正在一点一点地垮掉。

  有一天,里奇正郁闷地躺在病房里,忽然听见隔离玻璃外有人唤他的名字。一扭头,他看见一个陌生的妇女,正微笑着打招呼:“嗨,我是詹姆斯太太,不久前我的儿子也住在这间病房。那时我们每天就这样隔着玻璃聊天,他从病床床头能看见窗外的槭树梢,上面有一些蝴蝶蛹。你能否告诉我,现在树梢上还有几只蛹?因为我儿子很希望知道。”

  詹姆斯太太的话勾起了里奇的好奇心,他侧过身,果然看见窗外露出长满绿叶的槭树枝,枝茎上附着一些蝴蝶蛹。数了数,一共十个,不过有九个已经裂开,于是他说:“太太,恐怕只剩下一个蛹里的蝴蝶还没有飞出来。”

  “噢?”詹姆斯太太若有所思道,“那就不太妙了,眼看这几天向南吹的季风马上就过去了。”里奇不解地问:“季风和蝴蝶又有什么关系呢?”詹姆斯太太回答说:“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彩虹蝶,它们的翅膀需要依靠风力才能伸展开,如果错过温暖的南向季风,即使脱蛹而出,等待它们的也将是死亡的雨季。”

  是吗?里奇不禁暗暗感慨:这奇怪的彩虹蝶,怎么会有如此多舛的命运呢?

  从这天起,原本一心等死的里奇不觉分了心,毕竟最后的那只彩虹蝶对他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说来也怪,因为心里装了这么一点事,里奇不再感觉生活乏味和痛苦,好像总在期盼什么。

  詹姆斯太太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来见里奇,他们隔着防菌玻璃,谈的内容几乎都是彩虹蝶:蛹开始变得透明了;能看见蛹里面有某种生命在蠕动;那个小东西已经成形了……每天都有一点点变化,而那一点点的变化就预示着希望在一点点增大。

  为了让詹姆斯太太的儿子得到彩虹蝶最详细的状态,里奇在讲述时总是尽量说出每个细节,有一次,他兴奋地讲啊讲啊,忽然灵机一动说:“明天你可以带儿子一起来呀,我敢说,明天它就要飞出来了。”可是,詹姆斯太太的眼睛突然黯淡下来,她沉默了片刻,才勉强笑着告诉里奇:“呃……我的儿子去了别的地方。”

  翌日,里奇醒来,发现窗外的天空上满是乌云,而且树叶纹丝不动。他慌张地拉住护士询问天气,护士惊奇地看着这个孩子说:“是啊,天气预报说今天将下秋季的第一场雨,气候也会转凉。”

  “天哪!彩虹蝶完了。”里奇喃喃地念叨着,心里满是无奈和怜惜。他扭脸望着窗外,可以看见蛹里的小生命依旧在奋力挣扎。过了一会儿,蛹尖终于被噬咬开了一个小口,慢慢地,慢慢地,蝴蝶艰难地脱蛹而出。当然,它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彩虹蝶,因为它身体的颜色和树干差不多,翅膀也粘在一起———化蛹为蝶的奇迹要凭借风力,可现在,不仅没有风,而且眼瞅着大雨马上就要来了,所有的努力眼看就要成空。

  可奇迹就在这时出现了,树叶微微地动起来,乌云也散开了一些,云天深处似乎出现了一丝阳光,风也逐渐大了一些。那只彩虹蝶随风不停地颤动起来,翅膀上的黏液不到一分钟就被吹干,再用力一扇便张开来。彩虹蝶继续用力扇着翅膀,渐渐地,先前还很普通的褐色花纹开始在风中变幻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好像魔法一样,眨眼就变出彩虹般美丽的翅膀。

  看着乘风飞远的彩虹蝶,里奇一时心绪万千。是苍天要怜惜这最后的彩虹蝶?还是风创造了奇迹?好像不全是,假如放弃那些努力和坚持,就永远不会有美丽的彩虹蝶。

  当詹姆斯太太再次前来时,他兴奋地对她讲出了这些内心感触。听罢,詹姆斯太太反问道:“那么,你呢?”

  “是啊!我自己呢?”

  他是个聪明孩子,很容易就得到了答案。只是当他想告诉詹姆斯太太时,才发现她已经离去。

  第二天,第三天,詹姆斯太太都没有出现。里奇向护士们打听,她们惊讶地说:“难道你不知道吗?就是她把儿子的心脏捐给了你———那真是个顽强的孩子。和癌症抗争了三年,几个月前死去了。”

  什么?什么啊?!里奇一下用手捂住自己的心口,热泪盈眶……

  第二年夏天,詹姆斯太太收到一张照片。健康的里奇正站在英国中部海拔900米的洛克斯山顶,他身旁的灌木丛间飞舞着大片美丽的彩虹蝶。照片背后写了一行小字———感谢您和您的儿子,感谢彩虹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3:01 | 查看全部
拾 金
时间:2012-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331次

  一个埋在山坳里的宁静村庄,山很宁静,水很宁静,人也很宁静。

  村庄小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号人。

  宁静的村庄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有外乡人经过此地,停下来问路,丢了掩在衣襟里、拴在腰上的一万元钱。待发现后回来寻找时,哪里还有钱的影子。

  失主认定是小村庄的人捡了。挨家挨户小心翼翼地问,都说没有。失主坐在村头号啕大哭,这下村里人知道了,外乡人的钱是借来的,借来给母亲看病用的。

  村里人非常同情,也非常着急。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出面,对失主说:“你先放心回家,如果钱真是我们村的人捡了,他一定会拿出来的。他不拿出来,我们也一定会找到他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拾钱的人还没有找到,全村人都寝食难安。

  村里的小学校,每天早晨,先生问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是你捡了一万元钱,你会还人家吗?”“我会还的。”学生们用稚嫩的童声答道。

  每家每户,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是你捡了一万元钱,你会还人家吗?”“我会还的。”

  水塘边女人淘米洗菜遇见,相互问:“要是你捡了一万元钱,你会还人家吗?”“我会还的。”

  ……

  这样的对答,一度成了村里男女老少的口头语、见面语、问候语。或者说,这样的拷问,形成了村庄的巨大的难以躲避的舆论氛围。

  结果应该不难猜到,这一万元,后来完璧归赵。除了那位长者,都不知道拾金的人是谁。村人觉得,这不重要。

  宁静的村庄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在拾金事件中吃了“误伤”的是一位上门相亲的小伙子,当姑娘的老爹脱口而出地问及:“要是捡了一万元钱,你会还人家吗?”小伙子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还,我会那么傻吗?”

  老爹不由分说地将小伙子赶了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3:15 | 查看全部
好运气自那一秒飞来
时间:2012-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255次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克镇上,住着一位叫艾伦•丹佛的汽车修理工。他每天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地干着油腻活,挣的钱仍不多。

  丹佛除了身边有一位可爱的妻子玛丽和一对6岁的双胞胎女儿以外,他最感兴趣的便是每天早上在市上买一份《弗吉尼亚飞行员报》,作休闲阅读。应该提到的是那里有一个栏目,是专门介绍家庭菜肴制作的。兴致来了的时候,丹佛会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色的,如法炮制,端上桌供一家人品尝。妻子玛丽发现,丹佛做的菜都很有特色,也十分合人口味。一天,她对丈夫说,艾伦,我们为什么不开一家家常菜餐馆,把你学的这些拿出来让镇上的人也尝尝?我看,准有不少人也会很高兴。

  这句随口话,谁知点开了艾伦•丹佛的心窍,他随即给飞行员报编辑部去了一个电话说,我很想用贵报刊载的菜系开一家餐馆,名字就叫“飞行员”,让大伙都品尝你们独具匠心介绍的菜肴,你们看这样行吗?编辑部接到了这个电话,特别了解到这是一个家庭主妇的机敏建议,这一家子对飞行员报这样尊重和诚信,很感动,当即就给了他们肯定的答复:好极了,你们不仅可以采用我们的一切菜名和菜谱,而且,从今天起将得到一份免费的《弗吉尼亚飞行员报》。

  那是1999年的事,从开业那天起,这家“飞行员”餐馆不仅有一对夫妇的努力,也得到了报社的大力支持。丹佛夫妇想:报社把这份专利让给了我们,显然是对我们的极大信赖,我们就得像飞行员那样忠于职守,爱护声誉。报社方面想:不花人力物力,有人给我们做义务宣传,且现身说法,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应该尽力呵护这株小苗。于是,餐馆靠墙一排不是一份菜谱,而是10份当天的报纸和近3个月的报纸美食版合订本,来这里的顾客可以一边用餐一边翻阅菜肴的制作方法乃至所包含的营养成份。为扩大影响,飞行员报的这个栏目还进一步开发出美利坚传统菜肴,同时加添了中式肉圆、法式牛排等,连酒类也成了他们的介绍项目,无形中拉动了报纸的酒广告。到今天,艾伦•丹佛的“飞行员”餐馆已成为诺克镇一道靓丽风景,不仅诺克镇,就是周围那些城镇,也无人不晓得这家餐馆了。经常有客人驱车几十公里赶来品尝最新刊载和如法制作的特色菜肴。与此同时,飞行员报也鹊声四起,有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丹佛一家呢?他自己早告别了汽车修理,厨师也不再是他一人,还有了专做各式糕点的师傅,餐馆的服务员也多了,玛丽也成了“账房娘子”。

  好运气,似乎在与人做着游戏,也许只是抛了一个飞吻,打了一个响指抑或做了个鬼脸,有时它躲在阿基米德的浴缸里,有时又呆在肯德基的鸡腿上,这一次,它骑着“家常菜”进了艾伦的家门。发现这种运气,不在于智商出众,也不在于权势显赫,只在心灵的一次轻轻“点击”,一如艾伦接受玛丽的点拨,飞行员报看上艾伦的创意。

  而且,最好的运气,都是多赢的———多赢才更具活力。他们帮了谁的忙啦?丹佛餐馆帮了飞行员报还是飞行员报帮了丹佛?都有,但都不像。他们仍然只是在为自己忙着,只是互为帮助、互为动力罢了。像花和叶,叶托出花的艳丽,花表现叶的无私。丹佛餐馆和《弗吉尼亚飞行员报》,一个成了花,一个成了叶,不经意间开出了两朵并蒂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3:28 | 查看全部
沙漠中的刀子
时间:2012-01-21 作者:小小Z 点击:397次

  这个题目有点怪,好像是一篇恐怖小说的题目。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美联社的一则消息:在沙漠迷路、饮水告罄的绝境中因“出于怜悯”而手刃自己好友的一名徒步旅游者,被法官判处入狱两年。

  这个离奇而悲惨的故事不久前发生在新墨西哥州偏僻的卡尔斯巴德大洞穴国家公园。波士顿人拉菲•柯迪克安和同龄好友大卫•考夫林结伴到这里徒步旅游。他俩在沙漠里迷路后,在断水的情况下跋涉了3天。考夫林终于绝望了。他恳求柯迪克安帮自己脱离苦海。于是,柯迪克安将一把折叠刀,刺进了朋友的胸口。他在听证会上说:“我当时那样做的想法是,免得我的朋友在死之前像在地狱里忍受折磨。”

  我讲出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因为我想到了“希望”与“绝望”这一对相伴相随的概念。对于在沙漠陷入绝境的这两个年轻人来说,生即是希望,死即是绝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存在获救的希望,而主动将刀子插入心脏,换来的只能是死亡———这彻底的绝望。

  人类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意想不到的变故,常常会陷入绝境。如同逆境造就人才一样,绝境塑造人类。如果面临绝境时只求速死,人类一定是怯懦的生物。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四川发生的一场灾祸。4名川东长江边的煤矿工人在遇到山体滑坡时,急忙跑入附近的一处山洞躲避,不巧滚下的巨型岩石,将这个山洞封了个严严实实。这4个人靠喝山洞里的积水、啃一段朽烂的木头,苦苦支撑了几十天。在实在熬不下去时,他们中间也有人恳求难友将自己勒死,但他们中间已经没有任何人还有力气去勒别人的脖子了。后来有两人死去,另一人在被救出山洞时一息尚存,但很快也死了,只有一个人幸存下来。在电视上看,他已经比鬼更像鬼了,但他确实活着,仍然是一条生命,一个人。

  让我们尊敬那些挣扎着、煎熬着、支撑着、努力要活下去的人,求生也许只是一种本能,但顽强地活下去的愿望,却是一种可贵的钢铁般的意志,是人类的一种高贵。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绝境,还是心灵与精神的绝境,我们都要互相搀扶、鼓励,千万不要让那把沙漠中的刀子,刺进我们的心脏。

  活下去,并且记住:生命是世界上最可感恩的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3:39 | 查看全部
身体上的缺陷
时间:2012-01-21 作者:小小Z 点击:370次

  单位举办讲座,邀请的演讲人是一个著名的报社总编。这位总编很年轻,主办的报纸甚是红火。在业内,仰其名者众,亲见其人者却不多,于是他便有些神秘。

  他来了,高而瘦,轮廓俊朗,形象上似乎并不出人意外。他的演讲也比较精彩,内容丰富,时有独到见地,且风趣机智,听众常被激出笑声。惟一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每讲几句话,眼睛就要神经性的使劲眨一下,眨眼时面目有些“狰狞”。大家显然从他一开始讲话就发现了这个缺陷,却并没有人就这一“发现”在底下窃窃私语,甚至讲座结束后也没有什么议论。

  几天后,我跟一个朋友闲聊时聊到这位总编。朋友说:“对于像他这样的人,生理的缺陷已不再是什么缺陷了,他的缺陷已经变成了他的特点。”

  我不知道这位总编的缺陷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功成名就后才患上的,也不知道他的内心对自己的这一缺陷是否在意。但是,朋友的话却道出了社会看人的一种标准:当你优秀到足够的程度,人们不但可能对你的缺陷“视而不见”,甚至还会将其美化为值得你自豪的一个标记;反之,当你平庸到不能对你身上的缺陷有所弥补,你的缺陷就会在人们的眼里被放大,放大到你除了缺陷就一无所有。

  有人或许会说,社会这样看人也太势利眼了。可我宁愿认为,在人们对种种生理缺陷存在着事实上的歧视,单凭良好愿望又无法消除这些歧视时,这样的“势利眼”对于身有缺陷者不失为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有缺陷,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们对你的缺陷的看法。

  我们是娘生父母养,我们吃的是五谷杂粮,我们的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无论是什么缺陷,都请记住:我们身体上的缺陷,除了是缺陷外,它还能够变成我们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3:53 | 查看全部
跟假话掰腕子
时间:2012-01-21 作者:小小Z 点击:332次

  我在兰桂坊认识一位贝蒂小姐。

  兰桂坊只适合做两件事———跳舞与饮啤,做其他的事都唐突,诸如说话。当跳舞和酒上升到一定纯度,言语是一种冒犯。在兰桂坊,什么不做也显得可耻,如不饮酒不跳舞。众人的目光如质问:为什么不待在家里?此际,不饮不舞如穿衬裤入浴池泡澡,太拘谨。

  因此,我和贝蒂小姐说的话不多。环境嘈杂,只能做水手一样大声喊———能大声说的话,必须是最表层的话语。知道她是加拿大人,会中文,现为摄影记者,酷爱旅游。

  分手时,她发出一个邀请:

  “春节到加德满都去。你去不去?”

  这个邀请太幽默了,我笑着回复:去,是一个美妙的建议。后来才知道,我的表现是一个错误,甚至是一个谎言。

  这是发生在圣诞节之前的事情。到了新年,我收到寄自印度大吉岭的明信片,上写:

  “我距尼泊尔边境只有5英里。你到了哪里?请致函加德满都橡树岭中学却金先生。贝蒂•詹妮森于大吉岭。”

  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以为是一个玩笑。仔细看了邮戳以及英文印第安文之后,才认为这是真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事件。

  贝蒂小姐离尼泊尔边境只有5英里。而我离尼泊尔任何一个方向的边境线都有几万里,确切地说,从未准备往那个方向前进过。大吉岭!我难道是一个骗子吗?让贝蒂小姐在那么远的地方等待音讯。

  把我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想了一遍,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的错误,我并不是说我们习惯于说谎,但对待事物的态度大不一样。在兰桂坊,她说去尼泊尔,我以为脱口秀,没想到这是一个认真的建议,对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我们常视为幽默,慢而待之,把认真与荒诞混为一谈。

  我只好撒第二个谎(谎言从来都是连续不断的,否则无法圆满),说有事务,未成行,致歉,祝云游快乐云云。贝蒂小姐并不以为忤,到了尼国,她每日给我寄明信片一张,畅叙见闻,以弥补我未能西游之憾。真是令人惭愧。

  他们何其单纯。在言与信之间,从不揣度别人用心的真伪。在这种信任之下,别人只好把谎撒下去,并在对方的包容中感受芒刺。我每天接到贝蒂的明信片时,都在心里说10遍:说真话多好!你这个骗子,内疚吧!

  贝蒂小姐寄自尼泊尔的最后一张明信片说:游毕回国。我松了一口气,同时对尼泊尔的美丽有了很好的了解,过了半年,贝蒂小姐来信,问我去不去肯尼亚,我赶紧告诉她,不去肯尼亚。以为就此无事了,她又来信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习惯在“不为什么”的状态下生活,可感而不可问,我们的文化态度是不愿说破。但念及前嫌,立即告诉她我不喜欢肯尼亚。为什么?贝蒂小姐不仅问,还列举这个国家美不胜收之理由种种。我没法回答。因为对此一无所知,只好说,对此国之美已有认识,但足有疾,不宜奔走于东非大陆。

  贝蒂回信,说等我的脚好了之后再去肯尼亚,到时候,卢加德斯瀑布进入盛水期,更加好看。

  我想了好几天,想不出回信怎么跟她说。如果真话和假话掰腕子,假话永远也赢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24:04 | 查看全部
不归路
时间:2012-01-21 作者:小小Z 点击:283次

  大马哈鱼的繁殖过程十分惊心动魄。

  在大马哈鱼的生殖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从深海区域往内陆的江河跋涉,也许千万里吧,行程异常艰难。一些浅得刚能没过石子的水湾处,大马哈鱼几乎是倾斜着身子,蹭着江底的沙石挣扎着前进的。到浅滩时,奔波劳顿的大马哈鱼差不多是伤痕累累了。但是,它们仍然不停歇,雌鱼还要在有沙砾的江底掘出一个个的洞穴,以便产卵。产完卵的大马哈鱼体无完肤,面目全非,就在这祖祖辈辈完成生殖使命的地方一批批血肉模糊的大马哈鱼悲壮地死去,一层又一层大马哈鱼的尸体漂浮在江面。

  这里,是新生的大马哈鱼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前辈大马哈鱼生命终结的地方,生与死衔接得如此紧密和短暂,流泪的余地都没有,悲壮的余地也没有,只要踏上行程,就义无反顾。

  我请教过研究鱼类的专家,难道就没有一种比较温和的生殖方式可以选择?专家说,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世上一些事情必须靠残忍的方式取得,包括大马哈鱼的生殖过程。

  我采访过一位芭蕾舞演员。

  十个脚趾,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脚趾甲盖,在拇指的前端,是一团模糊的肉球,那是十几年跳舞磨成的茧。谁能想到,这样一双可怕的脚,竟是踩着足尖鞋,在舞台上旋转如蝶的芭蕾舞演员的玉足。芭蕾舞演员一边活动脚尖,一边跟我说话:“现在脚的样子尽管很丑陋,可是不疼,刚开始跳舞的时候,一场舞跳完,足尖鞋前端殷红殷红的,没有亲身经受过的人,绝对体验不出钻心疼痛的滋味。”压腿、弹跳、下腰,短暂的喝彩和瞬间的辉煌的后面,竟然藏着数十年的艰辛和磨难。

  后悔吗?她眼中闪过一片泪光。还有用吗?在我试图跳芭蕾舞之前,我已经把全部身心交给了芭蕾舞。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来得及学会做什么呢?当我后悔的时候,已经无处言悔了。就像乘坐一条船,起锚后才被告知,前方没有码头,不可能回头,不可能停息,甚至连叹息的缝隙都没有,你能怎样?

  这是一条别无选择的不归路,就像视死如归的大马哈鱼,就像舞出仙姿的芭蕾舞演员,除了迎向前方,没有第二种活法。

  其实,我们的生活都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