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6:20 | 查看全部
在沙漠中冥思
时间:2014-09-28 作者:未详 点击:1254次

  有三个人乘坐一辆小面包车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人站在一座山顶上对着沙漠里的日落冥思。
  
  “那一定是个牧羊人,他丢失了一只羊,正在设法找到它。”第一个人说。
  
  “不,我认为他不是在寻找东西,特别是在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会让你的视力模糊的。我想他是在等朋友。”第二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打赌他是一位在寻找启迪的圣人。”第三个人发表意见说。
  
  他们开始争论起那个人究竟是在干什么,并且争论得非常激烈,差点就要互相打起来了。最后,为了确定谁说得对,他们决定爬上山去问那个人。
  
  “你是在寻找你的羊群吗?”第一个人问。
  
  “不,我没有羊群。”
  
  “那么你一定是在等人。”第二个人说。
  
  “我是个孤独的人,生活在沙漠之中。”
  
  “既然你生活在沙漠中,又是隐居,那么我们就得相信你是一位在寻找上帝的圣人,你现在是在静思!”第三个人断言说,并对自己的这个结论感到很满意。
  
  “难道世上每件事都要有一个解释吗?好吧,我来解释吧:我只是在这里看日落,这难道不足以赋予我们的生命另一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6:30 | 查看全部
拔掉心里的草
时间:2014-09-29 作者:未详 点击:2070次

  有一天,机遇老人突发奇想,来到一座城市,将一块金砖、银砖、铜砖依次摆放在人行道上,然后隐身躲了起来。

  一个行人走过来,看到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三块砖,心想,一定有诈,于是走了。

  又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对着手机说着什么,当他无意中踢到那块金砖,以为是一块绊脚石,看也未看就走开了。

  第三个行人走过来,对着三块砖傻笑了一阵后就走了。

  第四个行人戴着一副墨镜,拄着拐杖,看也没看一眼就走开了。

  第五个行人走到三块砖前面停下了脚步,盯看着,暗自嘀咕:“这年头,就算是一块破铜烂铁都会被人捡走,这三块砖一定是假的,要不就是什么圈套。”

  于是他也走了……
  
  这5个人当中,一个是聪明人,一个是寸秒寸金的商人,一个是傻子,一个是盲人,一个是疑神疑鬼、自以为是的人……机遇老人感叹着收走三块砖,飘然而去。
  
  不成功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内心充斥了自以为是、猜疑臆断,将机会挤挡在了命运之外。

  想要在机遇降临的时候及时捕捉住,不仅需要充实自己掌握机遇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剔除心中的杂草:浮躁、狭隘、自大……留空间给机遇扎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6:39 | 查看全部
内心的贪婪
时间:2014-10-01 作者:未详 点击:1266次

  一位朋友谈到他的姑婆一生从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6:51 | 查看全部
心有一条路
时间:2014-10-01 作者:未详 点击:1357次

  一个村庄坐落在沙漠地带,村人赶集必须穿过那片气候无常的大沙漠。沙漠中行路很难,即便是本村人,也常常会迷路。因此,就有人想到了在沙漠中插树枝的主意。

  绿色的树枝在荒芜的沙漠中很打眼,就像一些航标一样标示着方向。

  然而,每个村里的人在去集镇的路上,必须将那些树枝稍稍上拔一些,这样,风沙就不至于遮住了树枝,返回的路上也就不会再迷失方向。这已经成了村里人约定俗成的做法了。
  
  一天,有一个僧人经过这个地方。当他行走在树枝指引的路途中时,他没有听信村里人的忠告,去把那些树枝拔上来一些。他想自己只是前去,不需要再回头。自然,也就懒得去理会那些树枝了。
  
  然而,当僧人行走到一半路程时,迎面的飓风突然扬起漫天的黄沙,他已无法前行。

  此刻,天色将晚,他只有再回到村子里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僧人回头去看来路,那些沿途指点方向的树枝此刻已被风沙给淹没了。眼望着天色已经暗下来,他无法找到出路,悔恨已迟。僧人饥寒交迫,最终死在了沙漠里……
  
  倘若一个人的心里容不下一条留给别人的路,那他注定也就断了自己的后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00 | 查看全部
思维的翅膀
时间:2014-10-02 作者:未详 点击:1240次

  去年,在美国考察期间,我意外地被美国中学生洗了一次脑。那是在一节美国中学的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8减6是2,8加6也是2,有可能吗?请给予证明。”听到出题,我也习惯性地思考,却本能地摇了摇头。
  
  这时,一位男生站起来作答:“数学上,8减6是2,但8加6不可能是2。可一个明显不可能的问题被提出来,肯定有它成立的可能性,所以‘8加6等于2’是有可能的,这个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实例。譬如,上午8点的6小时之前是凌晨2点,6小时之后是下午2点。”我听了目瞪口呆。
  
  思维一旦有了翅膀,便没有不可能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09 | 查看全部
最低处,也是好开端
时间:2014-10-04 作者:未详 点击:2274次

  有一位年轻人,对生活的不满与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
  
  他看到一个老渔民,打了几十年的鱼,依旧从容,心里十分敬佩,于是问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鱼?”
  
  “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好。”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说:“海真伟大,滋养了那么多的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海为什么那么伟大吗?”
  
  年轻人不敢贸然回答。
  
  老人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它位置最低。许多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也将有无穷的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20 | 查看全部
勤杂工的智慧
时间:2014-10-04 作者:未详 点击:1850次

  在专业学术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经常激烈地争论、争吵乃至谩骂。

  每当这时,受雇于论坛的一名勤杂工总会停下来,专注地观看专家之间的争吵。
  
  一个学者发现了这件事,他想,一个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勤杂工,居然装模作样地听起了专家之间的辩论,一定听得云缠雾绕,不明就理。

  于是他走上前,问:“你听得懂他们在争吵什么吗?”
  
  勤杂工挠着头回答道:“我从没有听懂过。不过我能够判别出谁对谁错。台上正在争吵的两位先生,错的一定是身穿黑色西服的先生。”
  
  他很是狐疑。
  
  果不其然,没多久,“黑西服”先生就狼狈地败下阵来。勤杂工接连三次提前预告了错误的一方。面对着眼前不可思议的情形,学者压抑不住强烈的好奇心,问:“你真的是一名勤杂工吗?”
  
  勤杂工回答道:“我在这里做勤杂工才三年,以前是在别的地方做勤杂工的。”
  
  “那么,你是如何判断出专家们的对错的呢?”
  
  “这很简单,”勤杂工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最先发怒的一方肯定是错误的一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32 | 查看全部
鸡鸣大海前
时间:2014-10-05 作者:未详 点击:939次

  在耶路撒冷,我到了耶稣受难前被囚禁的“鸡鸣堂”——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要为我的缘故跌倒。”
  
  彼得说:“即便众人都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
  
  耶稣:“我实话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即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就在这里,当时的牢狱、现在的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在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你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起的。”
  
  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起的。”
  
  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
  
  过了一会儿,一群人走过来,指着他:“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
  
  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叫了。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寂静无人的鸡鸣堂里,我一个人站着,感到这世上所有的人,我,都是彼得。
  
  人的怯懦,人的软弱,耶稣是知道的,耶稣对此并不意外,他把这作为立教的起点。
  
  人在卑下中承担着精神的重量: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知道什么,但他不说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49 | 查看全部
跨过的距离是一样的
时间:2014-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342次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

  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
  
  三年后,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西行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见到驴子。
  
  听老马谈这次旅途的经历,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老马说:

  “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其实,芸芸众生中,原本相近的一群人,为何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就像那匹老马与那头驴子,当老马向西天前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37:54 | 查看全部
走弯路的河流
时间:2014-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629次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同学们回答。
  
  “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时,老师说:

  “其实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反而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从而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遥远的大海。”

  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其实,当你遇到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这样你也可以像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目标。”
  
  把走弯路看成是一种常态,怀着平常心去看待前进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这就是我在中学时代一堂地理课上收获的人生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