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25:08 | 查看全部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时间:2013-06-17 作者:未详 点击:1636次

  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
  
  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同事,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了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事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好做的事、容易做的事。公务员碰面会问:你那个缺好吗?意思是说:工作轻松吗?责任轻吗?薪水待遇高吗?生意人碰头会问:你那个生意好做吗?意思是说:竞争激不激烈?好不好赚?一般工作者相遇,问的也是工作好不好做,意思是是否“事少、钱多、离家近”。
  
  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来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太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要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老师,不是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为了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后生活优裕而轻松。
  
  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事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
  
  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简单料理的生意!
  
  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寻寻觅觅,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了。
  
  “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年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27:03 | 查看全部
36块积木
时间:2013-06-14 作者:未详 点击:1902次

  两个犯人,一个年长,一个年轻,犯了同样的罪,得到了同样的刑罚:监禁3年。
  
  入狱第一天,正好赶上牧师来监狱为罪犯的灵魂布道,负着罪行的犯人们,跪在那里等待灵魂被救赎。作为两个幸运的人,他们得到了牧师特别的“心灵洗涤”,牧师问他们分别要被监禁多长时间,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3年。3年就是36个月。牧师分别送给了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36块积木。牧师说:“这就是你们被囚禁的岁月,你们可以用它搭建自己的房子,每个月用一块积木,等你们搭好了你们的房子,就是你们获得自由的时候。阿门,愿天主保佑你们,早日获得新生。”
  
  两个人把那些积木拿在手里,仿佛把《圣经》捧在怀里,虔诚无比。
  
  可是,他们用了不同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房子”:年长的那个听从了牧师的劝告,每个月用上一块积木,他的房子在煎熬中慢慢地盖了起来。年轻的那个却在头一天就用那些积木盖了个房子,然后每个月拆掉一块积木。他的逻辑是,等他拆掉了整个房子,他便获得了自由。
  
  3年过去了,出狱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的那个变得衰老,而年长的那个却焕发了青春。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一个毁灭了梦想,一个创造了希望。
  
  只有创造希望的人,心才不会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29:08 | 查看全部
树木的生存智慧
时间:2013-06-18 作者:未详 点击:2165次

  长白山是一座死火山,山脚下土层厚的地方森林茂密,但是随着海拔的增加,覆盖山体的便都是黑色的火山石和白色的火山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使高大的乔木,甚至是灌木都望而却步了。
  
  但站在海拔400米向上望去,竟有一片片火样的颜色。向上攀登时,我才发现,那是一种成片的矮小植物正在绽放的花朵。
  
  当地人告诉我,这种开花的植物叫做高山杜鹃。
  
  我仔细观察这些高山杜鹃,它们只有几厘米高,它们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虽然它们的生长环境是没有养料的火山岩,但那花朵却如一团团火焰在迎风怒放,高山杜鹃生机勃勃,比山下的高大树木更加盎然。管理人员告诉我,高山杜鹃之所以能在寸草不生的碎岩上生存,并绽放成一道美丽风景,最根本的原因是矮小,它们的植株只有几厘米,这达到了木本植物的极限。这使它们对养料的需求也达到了极限。而且,山上可以吹折树木的强风也不会波及到这些矮小的植物。
  
  所处位置越高,处世态度越要低调。虽说高处不胜寒,但高处仍然有风景,我想,这其中的玄机值得玩味。
  
  长白山脚下,锦江大峡谷边的原始森林里,有许多倒下的大树,游人见此,均感奇怪:这么粗壮高大的树怎么会轻易倒下呢?
  
  一位导游这样解释:这些大树的问题是出在树根上。一棵树的生长,不只是地上部分的生长,上面生长的同时,地下的根系也要随之生长。地上与地下的生长是成正比的,可以这样说,地上的树有多高,地下的根就有多长,只有地下的根系发达,才能为地上的枝干提供足够的水分、养料,也才会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地上的部分。倒下的这些树,都是根系不发达,根扎得不够深的树。这样,大的风雨袭来,它们便会轰然倒下,并且,如果根基不牢,越高大的树,就越容易倒下。
  
  我看了看那倒下的大树的树根,果然如他所说。
  
  所有的事物都依赖于根基,根基不牢,再恢宏的伟业也会在一瞬间回归到零。
  
  在长白山茫茫林海中穿行,常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稀疏生长或独自生长的树木,树身都不会太高,而且它们的枝干也弯曲不直。但成片的树木则每一棵都高大挺拔,从不旁逸斜出。
  
  阳光、水分是树木生存发展必需的条件,按这个生存法则,占有阳光、空间多的树木一定会比那些只顶着头上巴掌大一块天的树木要长得好。但为什么生存环境优裕的树木反而没有环境恶劣的树木高大挺拔?正在我迷惑不解时,一个当地人这样说,树也如同人一样,稀疏的树木因为没有竞争存在,就懒散着随意生长,这往往使它们长得奇形怪状,最终不会成材;而长在一起的树木,每个个体要想生存,就必须让自己长得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争得有限的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从而存活下来。最终它们长成了令人敬佩的栋梁之材。
  
  竞争,往往是让生命自强不息、锻炼成才的最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32:32 | 查看全部
把一切看得简单些
时间:2013-06-19 作者:未详 点击:4226次

  家里有一块厚厚的木板,宽约30厘米、长约4米。父亲把它平放在院子里,对着将要到外面做事的儿子笑着说:“走过去。”
  
  这还不容易?儿子踩上去,从这头跑到那头,从那头又跑到这头,跟走平地没有什么区别。
  
  在父亲面前,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儿子还闭着眼睛走了一回,单腿跳跃着走了一回,甚至翻着跟头走了一回。而且每一回,儿子都走得非常干净利索,连中途掉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父亲笑了笑,带儿子来到后山上,把木板架在一条深深的沟坎上,说:“走过去。”
  
  儿子看了看黑糊糊的沟底,立即傻了眼。
  
  父亲笑道:“不是一样的吗?它没变长,也没变窄啊。”
  
  儿子盯着那木板,额头渗出了细汗。
  
  父亲往沟的那边一指,说:“黑莓果都熟透了。你要是不从这过去,就要绕过沟底了,但这至少要半天的工夫,才能吃到黑莓果呢!”儿子从小就喜欢吃黑莓果,到现在更甚一些,这一点,父亲很清楚。
  
  “黑莓果”三字,使儿子流出了口水。可他还是不敢过,一只脚刚触到木板,就慌忙缩了回来。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不过去呢?”
  
  儿子低下头说:“除了木板和沟的两边,我还看见了沟底。真的很深啊!”
  
  父亲问道:“那又怎么样呢?”
  
  儿子说:“不光这样。我还想象到,从木板上掉到沟底,是非常惨的,那与掉到平地上,一点也不一样。”
  
  父亲说:“可是在家里,你已经走得很熟练了,根本不可能掉下去。”
  
  儿子默然不语。
  
  父亲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儿子:“儿子,你把这条路想得太复杂了,你被自己吓坏了。来,试一试,把它看得简单一些。这里只有木板和沟的两边,别的什么也没有。来,试一试吧!”
  
  听了这话,儿子咬了咬牙,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按照父亲说的,迈动脚步,果然两三下就走过去了。
  
  儿子很高兴,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头一个大成功。他告别了父亲,离开了家乡,去到大都市纽约,开始了新的生活。
  
  若干年后,儿子成就了一番事业,将动听的歌声传遍了整个世界。文中这个儿子,就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家凯里。
  
  凯里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写道:“成功,其实真的很简单,把它想得过于复杂,就会丧失自信,变得胆怯。让成功的路简单一些,每一个人都会成功!”
  
  哲理:化繁就简,去伪求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35:31 | 查看全部
贪心实验哲理
时间:2013-06-24 作者:未详 点击:1657次

  一次,有黑、红、白三只老鼠帮助土地神逃过了灭顶之灾。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土地神答应给这三只老鼠一个特殊的奖赏:你能挖土挖多深,那多么深的土层就属于你的领地。
  
  土地神警告它们,不要过于贪心,如果挖得过深,你们将难以返回地面而葬身地下。
  
  这种奖赏令三只老鼠高兴万分,于是它们都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挖洞,至于挖多深的洞才是安全的,它们并不清楚,它们只能凭感觉。在它们看来,挖洞是它们的特长,它们可以用一半的力气挖到很深的地方,再用剩下一半的力气就可以安全地返回到地面上。
  
  黑老鼠挖洞的速度很快。没过多久,它已经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它十分兴奋,一想到它所挖的深度就是它的领地,它的力量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不知过了多久,它觉得自己的力气已经用去了一半,它决定休息一会儿,然后返回地面。对它来说,这么深的土层已经足够用了。
  
  不一会儿,它的体力恢复了许多。它想,再挖一会儿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要不然,这样返回去太可惜了。于是,它又挖了许久。当它觉得有些累了的时候,开始提醒自己:不要再向下面挖了,如果不能返回地面,一切都完了。于是,它想沿着原来挖的路线向地面方向返回。
  
  但此时,它又犹豫了。它想,现在也许红老鼠和白老鼠正全力向地下挖土呢,如果自己这样返回去,可能是挖得最浅的一只老鼠,那么获得的领地也是最少的,也就最没有面子了。
  
  想到这,它决定冒险再向下挖一阵子。又挖了许久后,黑老鼠觉得身体很疲乏,有些吃不消了。它明白,现在已经有一定危险了。不过,它又咬了咬牙,心想:反正已经冒险了,索性就再冒一步险,将土层挖得更深一些。
  
  尽管它时时感觉到危险,但是,黑老鼠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激励自己向更深的土层挖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它失去了知觉。它累死了。
  
  红老鼠的经历与黑老鼠大致相同。它也累死了。
  
  只有白老鼠活了下来。
  
  土地神觉得十分伤感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安慰。它想,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是有不贪心的老鼠呀。它决定大力宣传白老鼠的事迹,告诉大家不贪心才是正确的生活选择。
  
  于是,土地神迫不及待地问白老鼠是怎么想的。
  
  白老鼠冷冷地回答道:“难道你没有发现我的两只爪子是残废的吗?”
  
  贪心是人的一大弱点,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贪欲,那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哲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38:57 | 查看全部
抓住你的灵感
时间:2013-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186次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口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灵感不会眷顾那些软弱、懒惰和犹豫不决、不用心、没有准备的人。
  
  有一位年轻人很喜欢写诗,但他总写不出来,便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走在路上,碰巧遇到了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一边走路,一边构思着诗作。年轻人赶上去问:“诗人先生,听说您灵感非常丰富,而我为什么总找不到?”马雅可夫斯基幽默地说:“是吗?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做朋友吧。”
  
  由于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稍纵即逝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现灵感,捕捉灵感就要“稳、准、狠”。稳指的是捕捉灵感要牢、落实要到位;准是指面对灵感要看得准,经过自己缜密的分析,判断其可行性与可能性;狠是指灵感得来不易,有可能是几年甚至一生才会有一次,所以你必须加倍珍惜,充分利用,要学会充分运用灵感的每一点剩余价值,使其彻底为我所用。
  
  据说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在庆祝德国化学学会成立大会上说了他在马车上做了一个梦,结果揭开了苯的分子结构之谜的事。当天会后,竟有好几位好事者雇了马车在大街上转悠。可是这几位会员有的没睡着,有的睡着了但没做梦;有一个人倒是睡着了,而且做了梦,只可惜是梦见打牌输了……“灵感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条规律。
  
  对于有心人而言,每一个他们遇到的人,每一天生活的场景,每一次与别人的争论,都会触发他们的灵感,都会给他们注入新的能量。
  
  化学家申拜恩是怕老婆的一个典型,其实也是因为他妻子疼爱他,不希望他从事那些有很大危险性的化学实验。一天晚上,趁妻子出去串门,申拜恩偷偷地在厨房里做起了火药实验,正当他在炉子上加热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的时候,突然听见妻子回来的声音,他一时心慌意乱,想及时停止实验,却不慎将装着混合酸的坩埚给打翻,申拜恩顿时手忙脚乱,抓起妻子的围裙就去擦炉子和地板上的混合酸。后来,他又把这个围裙挂在炉子上烘干,只见围裙“哗”的一声起火了,一下子围裙就被烧得一干二净,燃烧速度之快是很罕见的。申拜恩头脑中灵光一闪,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以混合酸和棉布为原料的火药。
  
  有个年轻人正帮着他的父亲做木屑生意,这时,有一位邻居跑进来,向他们要一些木屑。因为她猫房里的沙被冻住了,她想铺一些木屑上去,当沙化开后,猫不至于着凉受冻。年轻人从一个旧箱子里拿出一袋风干了的黏土颗粒,建议对方试试这玩意儿,因为它的吸附能力特别强,他们家就是用这种材料清除油渍的。几天以后,这位邻居又来了,她想再要一些这样的黏土颗粒,说这种黏土铺在猫房里非常好。这时,年轻人灵光闪动,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马上弄了一些黏土颗粒分开装在袋子里,总共装了20袋,并把自己的新产品命名为“猫房铺”,打算以每份15元的价格卖出去。大家都说他想发财想得发疯了,因为铺“猫房”用的沙子一般才8元钱一袋!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20份“新土”不到两天就卖完了。当这些用户再次找上门来,指名要买“猫房铺”的时候,一笔生意、一种品牌就这样开始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爱德华。几年后,他在宠物用品生产企业里已小有名气。
  
  哲学家培根曾感慨地说:“灵感是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而你捉不住之后,就把秃头给你;或者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把握住的。在开端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我们要想得到灵感,不仅要努力学习,揭示出事物的客观必然规律,而且要有一种锲而不舍、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精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为得到灵感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有可能利用它,变成自己成功的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40:26 | 查看全部
丰富的空无
时间:2013-06-20 作者:未详 点击:1545次

  一流的思考,不是要告诉你怎么从“实有”里看出“虚无”,而是要教你如何从“空无”里看出“妙有”。
  
  一位画家的画颇有禅意,人称“禅画师”。
  
  某人来向他求画,他随手拿出一幅给对方,那人一看,竟然是一张白纸,当场失望地愣住了。
  
  禅画师解释说:“先生,在这幅画里,你可以看到一头牛,它正在吃草。”
  
  某人问:“草在哪儿?我怎么没看见?”
  
  禅画师说:“草被牛吃光了。”
  
  某人问:“那牛呢?”
  
  禅画师说:“那头牛把草吃光后,当然就走开了。”
  
  不要以为这是无厘头的笑话,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房间里就挂着一幅这样的“空白画”,那是他最喜欢的画,因为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空白的画布上。而这也正是苏东坡所说的“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只有善于思考,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能从“空无”中看出它的“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的颜色。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岂不是颠倒了?”
  
  佛陀空手中那颗看不见的宝珠,指的是我们人人都有的“自性”(或佛性),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一应俱全,亲近它、了解它、听从它、实现它,就是生命的圆满之道。
  
  不管怎么说,如果能对周遭的“空”和“无”做另一番思考,学习去体会“空无”的丰富意义,生命就不会再那么空洞、虚无与荒凉。
  
  哲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用眼能看到表象,用心才能看到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41:18 | 查看全部
香蛇对生命的渴望
时间:2013-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864次

  在圭亚那山区的村庄里,经常可见一种很小的蛇,这种蛇无毒且性格温顺,身上还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在几米远的地方都可以闻到,这种香味有防虫、防蚊等作用,人们都管它叫香蛇。
  
  圭亚那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为自然环境多雨,气候潮湿,因此,在乡村有大量的蚊子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人便捕捉香蛇来驱蚊。香蛇被捉后,当地妇女就会将它的身体卷曲起来,绞成一种美丽的“花斑”,然后用特殊的胶水洒在它身上定型,制成美丽的耳环戴在耳朵上,既漂亮了自己又能驱赶蚊虫。
  
  可这样却害惨了香蛇,它们不但要承受身体被强度卷曲所带来的痛苦,更要承受化学胶水浸浊身体所带来的疼痛,甚至要面对被饿死的境遇。一个动物保护组织企图改变香蛇这一悲惨的命运,可当地人却强调他们并没有害死香蛇。而事实也证明,许多香蛇被制成耳环后真的没有死,那么,是什么力量让香蛇在遭受如此摧残之后还活着呢?
  
  一位科学家观察到了两个细节:一是香蛇被捉后,闭上眼睛任人摆布完全不反抗,二是它的身体开始变干往往是从尾巴开始的。科学家确定这是对生的渴望而采取的一种身体调节。不反抗,是在保存体力;从尾巴开始变干,是要保护身体最重要的头部。几天后,被捉的香蛇的身体机能开始下降,香味也逐渐消失,当地人便会将它抛弃而寻找新的香蛇。而此刻的香蛇虽然已奄奄一息,但只要一接触地面,一接触到草叶,它就会使出最后一点力量迅速地补充食物和水,然后待在原地静养,不久后便会恢复过来。因此,许多香蛇一生被捉到好多次,但每次都能顽强地活下来。
  
  香蛇的命运固然可怜,但它对生的渴望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面临绝境,许多人会不知不觉地选择放弃,进而失去生命,为什么不学一学香蛇,努力调整自己,顽强地活下去呢?
  
  哲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忍辱负重,绝境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45:19 | 查看全部
自然的魔术
时间:2013-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763次

  在一次巡回演出中,道格·汉宁来到加拿大北部一个冰天雪地的小镇,给爱斯基摩人表演魔术。他表演了几个节目后,穿着毛皮大衣的爱斯基摩人坐在那儿,不笑,不出声,直到表演结束也不鼓掌。
  
  道格·汉宁奇怪地问:“你们喜欢这些节目吗?”他们说:“喜欢。”道格·汉宁又问:“你们喜欢魔术吗?”其中一人回答:“干吗要变魔术?这个世界已经很神奇了。”
  
  道格·汉宁说:“但是,我可以凭空变出兔子和鸽子来呀。”“你为什么要做那种事情呢?”爱斯基摩人说,“到了春天,北极到处都会出现海豹,也不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真是神奇,这不就是魔术吗?”道格·汉宁拿出一个银色的道具球说:“我能让这个银色的球飞来飞去,这才是魔术!”不料,爱斯基摩人说:“每天,都会有一颗大火球浮在空中,不但给我们温暖,也照亮了世界,这是多么神奇的魔术啊!何必要去表演呢?”
  
  接着,爱斯基摩人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了一会儿,然后,走上来一个人,面带微笑地说:“现在,我们终于搞清楚你为什么要做那些表演了。看你表演的人已经忘记了魔术是什么,你所做的事情,是在提醒他们、唤醒他们对魔术的回忆。你做得不错!”
  
  道格·汉宁悄悄地掉下了眼泪,他告诉爱斯基摩人:“谢谢你们给我上了一课。我现在知道什么是魔术了,我以前竟然不知道。”
  
  哲理:心中藏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0:59:00 | 查看全部
大象的鼻子
时间:2013-06-27 作者:未详 点击:1381次

  上帝在造大象的时候,一时疏忽把大象的鼻子拉得又大又长,使大象变得奇丑无比。它想为大象重新造一个鼻子,但转念一想,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美丽的动物了,比如老虎、长颈鹿、天鹅、孔雀等,也应该有一些丑陋的动物才是,这样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于是,它决定让大象接受丑陋的事实。
  
  大象一开始不知道自己长得丑陋,它喜欢到动物中间去活动,可是,别的动物见了它后都纷纷躲开了,像是碰到了怪物。大象十分纳闷,心想,自己是一个善良温和的动物,从没有伤害过其它动物,可为什么大家如此不愿意和我在一起呢。
  
  一天,大象去湖边喝水,湖水清如明镜,大象仔细地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影像,天哪,自己怎么这样丑陋呀,大象伤心极了:“上帝为什么给别的动物制造出比例合适而且好看的鼻子,偏偏给我造了一个奇大奇丑的鼻子。”
  
  不过,大象是心胸开阔的动物,它想,上帝不会给我丑陋的东西。既然有了这个大鼻子,那么就用它做些事情吧。
  
  它先学会用鼻子吸水,只要自己站在河边上,把长长的鼻子往河中一伸,就很容易吸到河中的水。这样别的动物喝不到水的地方,而大象往往能够喝到。大象还用长鼻子去卷树枝,拔树干,作为自己的食物,由于鼻子又长又大,它能够弄到很高地方的树枝树叶,拔出很粗很粗的树木,丑鼻子给大象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
  
  由于大鼻子发挥了作用,大象吃到和喝到的东西又多又好,而且由于经常使用鼻子干活,使大象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它的身体越来越强壮。亿万年之后,大象成为陆地上最为强大的动物,很少有动物敢挑战大象。
  
  这天,上帝忽然想起了大象和它的丑鼻子。上帝感到很内疚,觉得一时突发奇想,却给大象造成了终生的缺憾。于是,它想找到大象,给它重新造一只好看的鼻子。
  
  可是,当它找到大象时,却吃惊地发现大象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它变成了庞然大物,大象的鼻子比原来大多了长多了,看上去并不丑,而是显得很有力量。
  
  天哪,上帝惊叹一声,说道:“大象是一个聪明的动物,它把自己的丑陋变成了一种力量,丑鼻子已成为大象生存的法宝,看来我没有必要再改造它了。”
  
  人都不希望自己长得丑陋,但是,你若长得丑陋该怎么办?自惭形秽是不解决问题的,最为明智的选择是以此做为抗争的动力,将丑陋转化为一种力量,当你变得强大的时候,丑陋就会转变为美丽了。如果你出身丑陋,或者所处地位丑陋,或者所处环境丑陋,你同样可以用积极进取的方式来改变这一切。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现在我们还有谁说大象长得丑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