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2:38 | 查看全部
死亡前的旅行
时间:2012-12-09 作者:小小Z 点击:2058次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生命只有一年了,你会做什么?如果那个人再告诉你,之前的那个假设不存在了,你是否还会继续去做先前想好要做的事,还是按照原先的生活轨迹做下去——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首先去拉萨。乙也同样如此表示。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这么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朋友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宿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像,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
  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很久。
  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有的时候死亡也是反思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促使你实现梦想的一种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2:52 | 查看全部
伽利略的实验
时间:2012-12-09 作者:小小Z 点击:1954次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的名声是那么振聋发聩,以至于让人不敢挑战他们的权威。但他们的某些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理、是金科玉律,当我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时,你是否有勇气去提出、去证实——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他在比萨母校任数学教授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照宣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而是大力提倡观察和实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意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会拖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的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也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你知道吗: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哲言哲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前辈,我们应该尊重,但是决不能盲目迷信。他们或许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不一定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全部,他们的结论也许只是为后人指引了方向或是提供了思路,我们惟有去实践,才能知道前辈的结论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当我们发现有错误时,应该不为权威所屈服,不为世俗所羁绊,用实验、观察等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3:03 | 查看全部
居安思危
时间:2012-12-10 作者:小小Z 点击:2139次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

  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3:14 | 查看全部
珍惜的变数
时间:2012-12-10 作者:小小Z 点击:2048次

  据说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够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

  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胃口的。平时,你真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

  养猴子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它们有点费劲,学会去够东西。只有努力够到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3:24 | 查看全部
换鞋与换路
时间:2012-12-13 作者:小小Z 点击:4366次

  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儿。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

  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

  门徒顿觉心头一震。

  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

  与“换路”相比,“换鞋”要容易得多。

  于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总会避难趋易,抱着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被动地适应外界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常常磨去个性、扭曲本性,反而留下更多的忧患和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3:47 | 查看全部
被偷后的商机
时间:2012-12-19 作者:小小Z 点击:2352次

  原来,人们来店里购物时,看到又是摄像头监控,又是员工警惕的眼神,立刻产生了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许多人来了几次后就不愿再光顾了,店里的生意也因此大幅下滑。

  另一家店的老板则不同。在看过员工交上来的商品损耗单后,老板发现有些商品频繁地被偷,而有的却很少。他灵机一动:既然小偷如此喜欢偷这些商品,不正好说明这些商品比较受欢迎吗?于是,他加大了这些被偷商品的进货量,并把它们都放在店里非常显眼的位置。如此一来,不仅商品好卖了,小偷也再难有下手的机会。经过改进后,店里的人气和销售额很快有了大幅提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危机往往孕育着机会,打破常规思维,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者,信任是处世的基本要素,没有了信任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3:57 | 查看全部
幡动、风动、心动
时间:2013-01-16 作者:小小Z 点击:1040次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为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分。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哲理:情随意起,相由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4:08 | 查看全部
1.3米高的树
时间:2013-01-17 作者:小小Z 点击:1272次

  11岁时,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量得身高1.3米。那之后,他的身高便一直保持着这个数字,从未变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小不点儿”,同学们嘲笑他是永远也长不高的“小矮人”。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没有悲天悯人,更没有自怨自艾。2007年,他以高出本科线30多分的好成绩,考取了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1.3米的身高,却成了他毕业后求职路上一道难以跨越的坎。9个月来,他陆陆续续一共参加了17次招聘会,均以惨败收场。17次的铩羽而归,并没有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求职失望,进而放弃。相反,他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执著地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着。

  上帝总是喜欢垂青那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人。他的求职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都被他的坚强和坚毅所打动。7月12日,一天之内,华山医院等9家医疗单位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他,叫赖家坤,今年23岁,人称“坤哥”。

  从9个月里17次求职被拒,到1天之内9家医疗单位向他抛出橄榄枝。赖家坤淡定依旧,他说:“我虽然身高只有1.3米,但我从来不自卑。从小到大,我心里一直坚定一个信念:我是一棵1.3米高的树,虽然很矮,但我要努力做到‘很粗、很稳定’。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折断或被强风吹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4:19 | 查看全部
观奥运,品人生扬弃哲学
时间:2013-01-19 作者:小小Z 点击:837次

  中国奥运健儿屡屡夺金让人振奋,但似乎大家都忽略了那些胸怀奥运梦想,却没有入围的“准奥运选手”们。许多孩子被送上多年训练却一辈子没有成绩的体育之路。他们的青春就这样被设计好了。

  冠军在夺冠前,也曾经历过漫长到近乎绝望的成才“慢热期”。中国男子团体体操队队长陈一冰说:“从1996年到2000年,整整4年我没出什么成绩,我心中非常着急。那时最怕亲友问我的训练和比赛情况,窘得想找个洞钻进去。”

  同样寂寞的还有在奥运会上与金牌失之交臂的第二名、第三名。中国记者在颁奖现场拦住中国首枚金牌得主易思玲,却发现喻丹已经悄悄离开,仅因为她是第三名?

  残酷的是奥运健儿在用青春赌金牌。冠军是奥运健儿们全力以赴的精神力量所在,但也是孤注一掷。有人羡慕获取奥运冠军后可随便选择中国任何一所高校就学“充电”。但失去的青春岁月、精力,又如何可以弥补回来?而长期训练的艰辛,又岂止寒窗十年?

  人生是一场“扬弃权”斗争(扬弃:哲学上一个概念,指事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消极因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争取来的,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丢弃一些,才能更好地拥有一些珍贵的东西。

  但是否珍贵却也因人而异,无愧于心就好。我曾觉得下午能在电影院看看电影或者喝杯咖啡就是很好的人生。人生不是所谓的线性方式,越来越好。觉得幸福的时候,可能是两个人手拉手在河边走,或者在慵懒的下午打个盹,有自然醒的懒觉。

  大家在看奥运的时候,除了喝彩加油,不妨慢一些、想多一些,看看运动员们背后的人生。反躬自省,重新恢复体味幸福的能力,细细品味身边的感动。哪怕只有一天的细品,也是最为深切而弥足珍贵的人生内容。

  初生的婴儿,他们在初试一种由萌到深的嬗变;年轻的爱侣,他们在体味一种由爱而亲的玄妙;渐老的父母,他们在收获一种由智到雅的沉淀;年迈的老者,他们在重温一种由生到别的眷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9:45:18 | 查看全部
挑水夫的故事
时间:2012-06-05 作者:小小Z 点击:2682次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

  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种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

  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