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2:44 | 查看全部
卖米者的境界
时间:2016-03-12 作者:未详 点击:981次

  在浙江永嘉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孩子辍学了,为赚钱养家糊口,他决定用所有积蓄开家小的米厂,厂店合一的那种。
  
  虽说只是小米厂,但经营却一点也不马虎。那时,别人100公斤稻谷总是打出80多公斤米,10多公斤糠,而这家小米厂却打出70多公斤米,20多公斤糠。众所周知,米的价钱贵,糠的价钱便宜,米多糠少才能多赚钱,糠多米少就赚得少。可这个刚开张的小米厂为何要干这种“赔本”的买卖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同行们更是等着看他的笑话。可小米厂非但没有赔,生意反而日渐兴隆,直到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100公斤稻谷打出的米少,颜色就好,质量就高,所以买米的人不管路有多远,都愿意到小米厂买米。稻谷打出的糠多,意味着糠里面就有好多的小米粒,营养就多,买糠的人就觉得划算,当然也愿意到小米厂来买糠。这样一来,不管是买米的还是买糠的,都成了最愿意光顾这家小米厂的主顾,生意哪能不兴隆呢?
  
  在台湾也有个类似的小米店。
  
  当时,在小县城已经有大大小小近30家米店了。这家穷后生的米店开业最晚,规模最小,生意冷冷清清,他只能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上世纪30年代的台湾,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的落后,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是麻烦。后生花时间将这些杂物一点点捡出来,再卖给顾客。时间一长,人们都夸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于是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那时候,许多顾客都是上门买米的,自己运回家。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对他们来说,自己运米非常不方便,所以后生便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米缸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会变质了。给顾客送米,细心记下米缸容量,问明家里多少人,多少大人,多少小孩儿,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等时候到了,不等顾客上门,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他的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所有顾客的好口碑,于是他那家极不起眼的小米店,竟然成为生意最好的米店。
  
  前一个卖米者,是现今全国制鞋企业的领头羊——奥康掌门人王振滔;后一个卖米者,是曾经的台湾首富——王永庆。他们的成功有着惊人的一致——境界决定了世界。
  
  你的世界有多大,与你的境界有多大密切相关。非凡的成就来源于非凡的行动。非凡的行动来源于非凡的境界。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成就有所成功的人来说,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2:58 | 查看全部
跟对人才能做对事
时间:2016-03-12 作者:未详 点击:1261次

  有个年轻人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我怎样才能像李嘉诚那样成功呢?”智者告诉他:“有三个秘诀,第一个是帮成功者做事;第二个是与成功者共事;第三个是请成功者为你做事。”
  
  很显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三个秘诀里最现实的还是第一个——帮成功者做事。跟对人是成功的第一步。
  
  从冰箱中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室温状态下,大概要过两三个小时才能解冻;放在微波炉里,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假如我们把这块冻肉抛到太阳上去,多长时间会解冻呢?这个实验没人做过,但根据常识,连一眨眼的工夫都用不了。
  
  一个人改变的速度有多快,要看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成功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周围的人。假如你每天都跟成功人士在一起,他们就好比太阳,那么改变就在瞬间。
  
  李嘉诚投资地产有三条铁律: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就是告诉我们,选择大于努力,我们要选择有优良资产,自身有强大力量的合作伙伴。换言之,就是跟对人。跟对人,能让你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任与成就。
  
  一个人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一个成功的环境。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跟错了人,整个世界也就跟着错了。幸运的是,这个环境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积极正面的环境,而不必消耗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量去抵抗一个消极负面的环境。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那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能与雁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可以与鹿羊同行。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就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就能登上巅峰。
  
  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从他的办公室里出来,到对面的餐厅用餐,只见他健步如飞,快如流星。我个儿比他高,腿也比他长,平时走路的速度也够快的,可我只有小跑着才能跟得上他的步伐。看我紧赶慢赶的样子,他有些乐了,回头望望我,微笑着说:“假如你想超越竞争对手,就要在做每件事的速度上比对手快25%。”
  
  这下你该知道为什么我们是普通人,而人家是成功人士了吧。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儿,你想不成功都难。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怎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野狼在羊群里长大,自然会丧失狼性,怎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这就是人们说的“和狼在一起就吃肉,和狗在一起只能吃屎”。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可大多数人却偏偏喜欢跟自己同级别或以下的人交往,因为没有压力。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重要到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你想成功想了5年、想了10年,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因为你整天都跟一帮平庸之辈混在一起。你可能原本很优秀,也具备成功的潜质,但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了向上的压力,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变得不思上进、俗不可耐,最终沦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如果你想聪明,那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这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样你才会出类拔萃。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3:15 | 查看全部
我只是不服输
时间:2016-03-14 作者:未详 点击:988次

  从伊宁到乌鲁木齐,坐了20个钟头的汽车。从乌鲁木齐再到北京,坐了78个小时的火车。四天三夜,八千里路,睡过行李架,钻过座位底,还遇过野蛮人……这样做,为的只是一次考试机会。这个人,是当时只有17岁的段奕宏。
  
  这一次,段奕宏落榜了,连二试都没进,当晚还独自一人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宿;一年后,他再来考,复试时铩羽,一个考官还直言不讳地说,“你光是外表就不能通过,退一万步也考不上”。第三年,他还不死心,最后总算遂了愿,而且是西北片考生中成绩最棒的。
  
  虽说进了众人艳羡的中央戏剧学院,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满足和风光,而是自卑与沮丧。见的世面不多,艺术实践太少,家庭环境不好,最恼人的是长得不帅,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阴影将段奕宏牢牢罩紧。
  
  因为没钱,段奕宏不能去远地方实习,甚至连一张像样的艺术照也不敢拍;因为不俊,每次拿着简历去跑剧组,哪怕演一个小角色,也无一例外是落空。这种捉襟见肘、自惭形秽的日子究竟有多苦涩,只有段奕宏自己最清楚。
  
  然而,段奕宏不愧是西北边陲的一条汉子。当他意识到自己不能靠外形取胜的时候,毅然决定择路生存。于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勤奋和时间,力求把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完美、很准确。同学们拍戏回来谈天说地,他就傻呵呵地听他们聊,陪他们笑,之后就思考自己从中收获什么,而且把这当做是一门必修课。渐渐地,段奕宏少去了浮躁,远离了迷茫。
  
  “我是想做一名演员,而不是一个明星。做明星,自己的长相也就这样,但是当演员,能力和本事要不断历练。”段奕宏这样自勉。所以,大学四年,尽管没拍过一部戏,但他做了最好的自己。
  
  1998年,段奕宏以全优成绩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没有后台,只有实力,多番奔走之后,段奕宏进入了国家话剧院。从此,他开始演话剧,拍电影,也在电视剧中有了戏份儿。虽然有了许多的演出机会,但段奕宏一直不火。对于这种状况,他早已习惯,而且能够忍受:
  
  “我演不了偶像剧,就去演苦大仇深的戏;做不了帅哥,可以去演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通过作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让人震撼。”这时的段奕宏清醒地知道,一部戏一部戏地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回,导演安排段奕宏与一位女演员合作。那女演员脾气不小,见了段奕宏真人后,立马要求换人。问及缘由,她脱口而出:“剧组里那么多男演员,随便拉一个,也比他中看!个子不高,嘴唇太厚,要我与这样的人搭戏,肯定影响心情!”话传过来后,段奕宏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是强作欢颜:“我长得是不漂亮,但我可以演得漂亮啊!”后来,好说歹说,那个女演员才勉强答应。可等戏拍完后,女演员竟主动跑来向段奕宏道歉,还说:“你演得很好!有机会,还和你一起演。”
  
  在平淡与沉寂中,段奕宏踏实地走每一段路,认真地演每一部戏。每每有了新角色,哪怕那个角色微不足道,他也会满怀激情去迎接。跑了10年之久的龙套后,一部《士兵突击》横空出世,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紧接而来,只用两部戏,全国的观众便记住了他,记住了老A袁朗,记住了团长龙文章,更记住了段奕宏。
  
  前不久,在一期访谈中,主持人问段奕宏最欣赏自己哪一点,他十分感慨地说:“是不服输。考中戏,一开始就有很多人给我判了‘死刑’,我还坚持考了3年。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坚定,我怀疑过,也想过放弃,但我就是不服!进了中戏和话剧院也一样,很多时候,我几乎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在节骨眼上还是有不服输的念头……”
  
  是啊,如果段奕宏服输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绚烂了。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坎坷,但只要你不服输,你就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如果你自己也承认失败,才是彻头彻尾的一无所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3:32 | 查看全部
给地下室画一扇窗
时间:2016-03-14 作者:未详 点击:926次

  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户,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
  
  “和你同龄的军子,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呢,”父亲坐在灶头抽旱烟,一直皱着眉头,半天才说:“你还是不要复读了。”听到父亲的话,他没言语,点点头,泪水不争气地掉落。
  
  进城里打工,什么手艺也不会。看到一个小吃店要洗碗工,他就去了。每天干到半夜,洗不完的油腻腻的碗盘。回到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地下室,他累得趴在床上起不来。
  
  干了一个月,他领到第一份工钱,就跳槽了。他想,碗洗得再好,又能如何?他想做厨师。结果跑了好几个小餐馆,都没人要他。到第6家时,人家问他会烧什么菜,他老实地回答,会烧家常菜。老板答应留下他,试一天。中午,有位客人拎着一甲鱼让店里加工。“你把这只甲鱼烧一下。”听到老板这句话,他当时吓出一身冷汗,从哪里下刀都不知道。一个客人在旁,说,你把脚踩上去……半天,他才把甲鱼杀了。怎么烧呢?他想起邻居炖海鲜,喜欢放两片香菇、火腿肉,他只好照这个办法试。烧好,客人一尝,说:“炖得不错。”他高兴极了。
  
  晚上还是碰到了难题。客人点的许多菜,他连菜名都没听说过。他站在炉灶旁束手无策,老板也看在眼里。于是他就偷看人家怎么烧,红烧胖头鱼、水鸭绿豆面、宁式鳝丝。看完三个菜,老板说,“请你另谋高就。”他只好打包出门。
  
  刚学会的这三道“拿手菜”,让第7家酒店老板点了头。那两天,他最早上班,打扫厨房,准备菜料,自己买了一包烟,给大厨递烟。大厨教给他很多烹饪基础知识,他也学到了烹饪海鲜的几个常用手法。可几天后,因为烤焦了一只鸭子,老板炒了他。
  
  他吸取了教训。一道外黄里嫩、喷香扑鼻的烤鸭,让第8家酒店老板喜笑颜开。在那里,他为了学到蒜蓉汁、葱油汁、剁椒汁是怎么熬制的,晚上请大厨去吃宵夜,点了几个要用汁的菜。大厨一边品尝,一边点评,调味如何、火候怎样、用料合不合理。他一一在心里记下。
  
  第15家店,是他炒老板的鱿鱼——他觉得在那家店里做,没有什么技术好学。在每一家店,他都学到了自己缺少的东西。上一家失败的经历,成为他赴下一家的经验。他的“招牌菜”也越来越多。
  
  两年后,他成为一家酒店的大厨。三年后,他是另一家酒店的首席厨师。四年后,他承包了一家当地规模最大的酒店,请了4个厨师,总共18个人。随着这家酒店厨房的正常运转,他自己则到全国各地拜访师傅,四处学艺。到杭州,向杭帮菜大师取经;到四川,学习川菜;下广东,学煲汤的奥妙……
  
  在他的厨房承包生意蒸蒸日上,每月营业额达100万元时,他又做出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在一家四星级大酒店厨房打杂,一个月500元。端盘子、洗厨灶,最脏最累的活都归他。从原来的“总厨”到一个“打杂的”,他一点没有抱怨。厨房的水、油、灶和各种电器的卫生,他做得井井有条。半个月后,饭店的香港厨师长要炸鱼丸,没想到他已把要用的调料全部配好,香港厨师对他刮目相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当即把他升为副厨,月薪1800元……后来,他放下副厨的职位,申请去做传菜员,对饭店的前厅和后厨管理提出了建议,被管理层采纳。
  
  现在,他是北京一家餐饮集团的老板,他的公司承担着北京、上海、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地30多家酒店的厨房事务。
  
  一天,他开着车,把我带到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出租房,那是他最初的落脚之地。让我惊讶的是,在那样阴暗的一面墙上,画着一扇窗户。窗户里贴着一幅阳光灿烂的画。
  
  “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他说,“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户,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3:50 | 查看全部
为人生多备只电筒
时间:2016-03-15 作者:未详 点击:867次

  他出生在台湾基隆的一个贫困家庭。自清代起,家族连续五代都是七星矿区的挖煤工,所以父母对他没有过高的奢望,只希望他成年后能继承父业在矿区安分地挖煤,就够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计,七岁的他上国小一年级,就在制服后面贴上“打工”两个大字,在街头招摇着找工作。差事很快找上门,只不过活儿不轻松,常人还不敢做,因为那得跟尸体打交道。
  
  那年月,矿坑事故多,人命不值钱,通常是人死后就被草草地埋葬,因此常有人要帮忙挖坟墓。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替人挖坟。懵懂的年纪,还不太懂得挖坟这事不光彩不吉利,他接到任务后就不知疲倦地挖,直挖得汗流浃背挖得阴风飕飕,还只能挣到微薄的工钱。
  
  连续挖了三年,他挖坟越多越害怕,再也承受不了内心的恐惧,终止了这项营生。他开始利用周末假日去替果农除草。其他的除草工除草不除根,一个月后就得返工,他先用镰刀割,再用手拔,斩草还拔根,时间多耗去一倍,却可以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也无需再除。
  
  渐渐地,果农们都知道他做事细致负责,争相把除草的活儿交给他,甚至忙不过来也要搁上几天等着他做而不愿交给其他人。望着其他除草工妒忌中略带仇恨的眼神,他开始明白,原来做同样的事,做得好与不好,结果会大不相同。
  
  十三岁,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基隆初中,父亲却因受伤生病再无法下矿坑。他决心代父去挖煤,戴上大头盔穿上厚工服就进到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矿坑,躬身去苦作。矿坑里伸手不见五指,手一擦汗炭灰便飞进眼里,辣辣的疼,更要命的是坑道布满地下水,一旦误踩入水坑,双脚就得整天泡在湿臭的地下污水中,肿胀难忍,仿佛人间地狱。
  
  接连几天,他在煤坑不是眼睛受伤,就是双脚被污水泡肿,甚至几次还险些被坍陷的煤泥砸中,受尽了痛苦折磨。他在煤坑里的笨拙表现惹得工友们阵阵哄笑,有位老者看不过去,偷偷地送了他一只电筒。
  
  那是一只外形简陋且粗糙的电筒,光亮也微弱,但昏黄的光却足够照明地下的水坑和四壁的裂缝。于是,他再下煤坑,就先用电筒照亮环境,待到把危险都排除了,才专心地挖煤。这样一来,受伤和危险的事再少有发生。
  
  1969年,他考取了台北商专会统科,成为矿区的一大新闻。为赚取学费,他打算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可白天有课,球场又不设夜场,他只剩下大清早可以打工。
  
  幸运的是,有位王老板习惯在清晨打球。这位王老板脾气暴躁,天没亮光线不好球常常打出后捡不回,他就要把球童训上半小时,没有球童乐意替他服务。可他一心想赚钱,顾不了被骂,欣然接受了这差事。
  
  到了球场,四周黑压压的一片,他不由心里发慌,这才知道要在黑暗中找回打出去的一颗小白球不容易。到王老板开球前,他先站到球前面两米开外,待球被打出后,就紧盯住那白点不放,还配合着听球落地的声音,再迅速朝落点飞奔过去。
  
  他很快捡回球,乐呵呵地说,我眼力还不错。那天,王老板练习了十八个洞,他集中眼力和心力去捡球,没有遗漏一个。原来只要用心用力,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
  
  可是半个月后的一次,球被打出去,他看得仔细也听得真切,仓促地朝落球处跑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他失落地返回来,惶然地等着被训骂。出乎意料,王老板没骂他,反倒平缓地说:明天给你配个电筒吧……这样你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了。
  
  他如释重负地笑,不自觉地回想起当年在煤坑里挖煤时的电筒,也深信电筒能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捡回小球。第二天,王老板守信地带来一只精致的电筒,并与他说好,让他提前守在落球的方位,把那片目的地照得明亮。这样一来,被打出去的球就再也没有丢失过。
  
  一次休息时,他向王老板讲起当年挖煤的事,提及电筒在煤坑的作用,反复感谢王老板的帮助。王老板哈哈地笑,语重心长地说:挖煤时带上电筒,就能照清周围的风险;捡球时带上电筒,就能照亮远处的小球……别小看一只小电筒,如果人的一生都带着它,兴许就总能比别人更早地看清隐蔽的困难和风险,总能比别人更远地看见潜藏的目标和机会。
  
  他惊愕地望着这个老者,默默地想,其实,更早地洞察风险,更远地看清时运,是挖煤和捡球的妙方,不也正是做好天下事的良策吗?
  
  那以后,他遇事都以早洞察风险、早把握先机来提醒自己,终于取得了美国艾玛拉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任教20多所学校的教授,并在而立之年后成功转行营销保险业,创下单件保额过4亿、一天成交200户房屋、半年卖出99部奔驰车等一系列纪录。他,就是曾经的台塑集团CEO王永庆的球童,如今被誉为“亚洲保险王”的蔡合城。
  
  在一次演讲中,蔡合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地说:“煤矿终会挖完,但还有个金矿没有挖,只要你懂得为人生多备一只电筒,做到凡事都比他人更善于洞察更富有远见,这金矿就一辈子也挖不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5:23 | 查看全部
为人生多备只电筒
时间:2016-03-15 作者:未详 点击:867次

  他出生在台湾基隆的一个贫困家庭。自清代起,家族连续五代都是七星矿区的挖煤工,所以父母对他没有过高的奢望,只希望他成年后能继承父业在矿区安分地挖煤,就够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计,七岁的他上国小一年级,就在制服后面贴上“打工”两个大字,在街头招摇着找工作。差事很快找上门,只不过活儿不轻松,常人还不敢做,因为那得跟尸体打交道。
  
  那年月,矿坑事故多,人命不值钱,通常是人死后就被草草地埋葬,因此常有人要帮忙挖坟墓。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替人挖坟。懵懂的年纪,还不太懂得挖坟这事不光彩不吉利,他接到任务后就不知疲倦地挖,直挖得汗流浃背挖得阴风飕飕,还只能挣到微薄的工钱。
  
  连续挖了三年,他挖坟越多越害怕,再也承受不了内心的恐惧,终止了这项营生。他开始利用周末假日去替果农除草。其他的除草工除草不除根,一个月后就得返工,他先用镰刀割,再用手拔,斩草还拔根,时间多耗去一倍,却可以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也无需再除。
  
  渐渐地,果农们都知道他做事细致负责,争相把除草的活儿交给他,甚至忙不过来也要搁上几天等着他做而不愿交给其他人。望着其他除草工妒忌中略带仇恨的眼神,他开始明白,原来做同样的事,做得好与不好,结果会大不相同。
  
  十三岁,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基隆初中,父亲却因受伤生病再无法下矿坑。他决心代父去挖煤,戴上大头盔穿上厚工服就进到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矿坑,躬身去苦作。矿坑里伸手不见五指,手一擦汗炭灰便飞进眼里,辣辣的疼,更要命的是坑道布满地下水,一旦误踩入水坑,双脚就得整天泡在湿臭的地下污水中,肿胀难忍,仿佛人间地狱。
  
  接连几天,他在煤坑不是眼睛受伤,就是双脚被污水泡肿,甚至几次还险些被坍陷的煤泥砸中,受尽了痛苦折磨。他在煤坑里的笨拙表现惹得工友们阵阵哄笑,有位老者看不过去,偷偷地送了他一只电筒。
  
  那是一只外形简陋且粗糙的电筒,光亮也微弱,但昏黄的光却足够照明地下的水坑和四壁的裂缝。于是,他再下煤坑,就先用电筒照亮环境,待到把危险都排除了,才专心地挖煤。这样一来,受伤和危险的事再少有发生。
  
  1969年,他考取了台北商专会统科,成为矿区的一大新闻。为赚取学费,他打算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可白天有课,球场又不设夜场,他只剩下大清早可以打工。
  
  幸运的是,有位王老板习惯在清晨打球。这位王老板脾气暴躁,天没亮光线不好球常常打出后捡不回,他就要把球童训上半小时,没有球童乐意替他服务。可他一心想赚钱,顾不了被骂,欣然接受了这差事。
  
  到了球场,四周黑压压的一片,他不由心里发慌,这才知道要在黑暗中找回打出去的一颗小白球不容易。到王老板开球前,他先站到球前面两米开外,待球被打出后,就紧盯住那白点不放,还配合着听球落地的声音,再迅速朝落点飞奔过去。
  
  他很快捡回球,乐呵呵地说,我眼力还不错。那天,王老板练习了十八个洞,他集中眼力和心力去捡球,没有遗漏一个。原来只要用心用力,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
  
  可是半个月后的一次,球被打出去,他看得仔细也听得真切,仓促地朝落球处跑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他失落地返回来,惶然地等着被训骂。出乎意料,王老板没骂他,反倒平缓地说:明天给你配个电筒吧……这样你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了。
  
  他如释重负地笑,不自觉地回想起当年在煤坑里挖煤时的电筒,也深信电筒能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捡回小球。第二天,王老板守信地带来一只精致的电筒,并与他说好,让他提前守在落球的方位,把那片目的地照得明亮。这样一来,被打出去的球就再也没有丢失过。
  
  一次休息时,他向王老板讲起当年挖煤的事,提及电筒在煤坑的作用,反复感谢王老板的帮助。王老板哈哈地笑,语重心长地说:挖煤时带上电筒,就能照清周围的风险;捡球时带上电筒,就能照亮远处的小球……别小看一只小电筒,如果人的一生都带着它,兴许就总能比别人更早地看清隐蔽的困难和风险,总能比别人更远地看见潜藏的目标和机会。
  
  他惊愕地望着这个老者,默默地想,其实,更早地洞察风险,更远地看清时运,是挖煤和捡球的妙方,不也正是做好天下事的良策吗?
  
  那以后,他遇事都以早洞察风险、早把握先机来提醒自己,终于取得了美国艾玛拉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任教20多所学校的教授,并在而立之年后成功转行营销保险业,创下单件保额过4亿、一天成交200户房屋、半年卖出99部奔驰车等一系列纪录。他,就是曾经的台塑集团CEO王永庆的球童,如今被誉为“亚洲保险王”的蔡合城。
  
  在一次演讲中,蔡合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地说:“煤矿终会挖完,但还有个金矿没有挖,只要你懂得为人生多备一只电筒,做到凡事都比他人更善于洞察更富有远见,这金矿就一辈子也挖不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5:42 | 查看全部
为人生多备只电筒
时间:2016-03-15 作者:未详 点击:866次

  他出生在台湾基隆的一个贫困家庭。自清代起,家族连续五代都是七星矿区的挖煤工,所以父母对他没有过高的奢望,只希望他成年后能继承父业在矿区安分地挖煤,就够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计,七岁的他上国小一年级,就在制服后面贴上“打工”两个大字,在街头招摇着找工作。差事很快找上门,只不过活儿不轻松,常人还不敢做,因为那得跟尸体打交道。
  
  那年月,矿坑事故多,人命不值钱,通常是人死后就被草草地埋葬,因此常有人要帮忙挖坟墓。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替人挖坟。懵懂的年纪,还不太懂得挖坟这事不光彩不吉利,他接到任务后就不知疲倦地挖,直挖得汗流浃背挖得阴风飕飕,还只能挣到微薄的工钱。
  
  连续挖了三年,他挖坟越多越害怕,再也承受不了内心的恐惧,终止了这项营生。他开始利用周末假日去替果农除草。其他的除草工除草不除根,一个月后就得返工,他先用镰刀割,再用手拔,斩草还拔根,时间多耗去一倍,却可以持续三个月到半年也无需再除。
  
  渐渐地,果农们都知道他做事细致负责,争相把除草的活儿交给他,甚至忙不过来也要搁上几天等着他做而不愿交给其他人。望着其他除草工妒忌中略带仇恨的眼神,他开始明白,原来做同样的事,做得好与不好,结果会大不相同。
  
  十三岁,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基隆初中,父亲却因受伤生病再无法下矿坑。他决心代父去挖煤,戴上大头盔穿上厚工服就进到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矿坑,躬身去苦作。矿坑里伸手不见五指,手一擦汗炭灰便飞进眼里,辣辣的疼,更要命的是坑道布满地下水,一旦误踩入水坑,双脚就得整天泡在湿臭的地下污水中,肿胀难忍,仿佛人间地狱。
  
  接连几天,他在煤坑不是眼睛受伤,就是双脚被污水泡肿,甚至几次还险些被坍陷的煤泥砸中,受尽了痛苦折磨。他在煤坑里的笨拙表现惹得工友们阵阵哄笑,有位老者看不过去,偷偷地送了他一只电筒。
  
  那是一只外形简陋且粗糙的电筒,光亮也微弱,但昏黄的光却足够照明地下的水坑和四壁的裂缝。于是,他再下煤坑,就先用电筒照亮环境,待到把危险都排除了,才专心地挖煤。这样一来,受伤和危险的事再少有发生。
  
  1969年,他考取了台北商专会统科,成为矿区的一大新闻。为赚取学费,他打算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可白天有课,球场又不设夜场,他只剩下大清早可以打工。
  
  幸运的是,有位王老板习惯在清晨打球。这位王老板脾气暴躁,天没亮光线不好球常常打出后捡不回,他就要把球童训上半小时,没有球童乐意替他服务。可他一心想赚钱,顾不了被骂,欣然接受了这差事。
  
  到了球场,四周黑压压的一片,他不由心里发慌,这才知道要在黑暗中找回打出去的一颗小白球不容易。到王老板开球前,他先站到球前面两米开外,待球被打出后,就紧盯住那白点不放,还配合着听球落地的声音,再迅速朝落点飞奔过去。
  
  他很快捡回球,乐呵呵地说,我眼力还不错。那天,王老板练习了十八个洞,他集中眼力和心力去捡球,没有遗漏一个。原来只要用心用力,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
  
  可是半个月后的一次,球被打出去,他看得仔细也听得真切,仓促地朝落球处跑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他失落地返回来,惶然地等着被训骂。出乎意料,王老板没骂他,反倒平缓地说:明天给你配个电筒吧……这样你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了。
  
  他如释重负地笑,不自觉地回想起当年在煤坑里挖煤时的电筒,也深信电筒能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捡回小球。第二天,王老板守信地带来一只精致的电筒,并与他说好,让他提前守在落球的方位,把那片目的地照得明亮。这样一来,被打出去的球就再也没有丢失过。
  
  一次休息时,他向王老板讲起当年挖煤的事,提及电筒在煤坑的作用,反复感谢王老板的帮助。王老板哈哈地笑,语重心长地说:挖煤时带上电筒,就能照清周围的风险;捡球时带上电筒,就能照亮远处的小球……别小看一只小电筒,如果人的一生都带着它,兴许就总能比别人更早地看清隐蔽的困难和风险,总能比别人更远地看见潜藏的目标和机会。
  
  他惊愕地望着这个老者,默默地想,其实,更早地洞察风险,更远地看清时运,是挖煤和捡球的妙方,不也正是做好天下事的良策吗?
  
  那以后,他遇事都以早洞察风险、早把握先机来提醒自己,终于取得了美国艾玛拉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任教20多所学校的教授,并在而立之年后成功转行营销保险业,创下单件保额过4亿、一天成交200户房屋、半年卖出99部奔驰车等一系列纪录。他,就是曾经的台塑集团CEO王永庆的球童,如今被誉为“亚洲保险王”的蔡合城。
  
  在一次演讲中,蔡合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地说:“煤矿终会挖完,但还有个金矿没有挖,只要你懂得为人生多备一只电筒,做到凡事都比他人更善于洞察更富有远见,这金矿就一辈子也挖不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5:52 | 查看全部
成功是成功之母
时间:2016-03-16 作者:未详 点击:714次

  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电视台工作。那时年轻,没有名气,人家不摸底,不敢把重要本子交给他来导。他接到的本子都是名导演们挑剩下的,是二流的本子。看来作为新手注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干出名堂,获得成功。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当他接到第一个本子时,他就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如果真的失败了,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只有一鸣惊人,才能叫人刮目相看,并脱颖而出。于是,他面对二流本子,给自己提出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他下苦功夫去改写,去创造,拍摄中倾尽全力,精雕细刻,力求出新。就这样他硬是把二流本子拍出一流的水平,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引起领导重视,再拍第二部又大获成功。于是,他的才能和实力被各方面看好,机会接踵而来,很多电视台找他拍戏,名气越来越大。他先后拍出《孔繁森》《天路》《成吉思汗》《大染坊》等富有个性的有影响的好片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也成了影视界的名人。他就是著名导演王文杰。他深有体会地说:“对于青年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此言很有几分道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客观上不允许你失败,一旦失败了你就会失去发展机会,失去在这一领域存在的资格。相反,你只能成功,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文杰能很快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得益于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理念,心态就不同了,要求自己的标准也就高了,就会自觉给自己加压,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加倍努力工作,使自己有超水平的表现,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结果必定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早日收获成功。
  
  对于青年人来说,谁认识这个问题早,谁就会走出“从成功到成功”的路子。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生涯是从与明星同台主持节目开始的。当时她应邀在“人与人”系列片中担任第三主持人,其他两个是当时的大明星:一个是李小玢,一个是方舒。面对大明星,她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每一集都由李小玢与方舒先选剧本,剩下的才轮到她,这就更增加了主持的难度。但是,她没有气馁,她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第一次当主持如果失败了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永远失去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机会。她暗暗为自己鼓劲,竭尽全力,试图把每一集都做得精益求精,显出风采。结果系列录像非常成功,她表现过人从而崭露头角。不久,她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很快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此例再次佐证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切有抱负的青年人,当你投身新的工作环境任务的时候,就要坚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把成功当成唯一的目标,顶住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去追求高标准,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佳,做到出类拔萃,从而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也许不能保证你的工作获得绝对成功,但是这种理念起码可以给你多一些成功心理暗示,多几分成功几率。即使经过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也不妨碍你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失败再到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6:03 | 查看全部
人生最险得意时
时间:2016-03-16 作者:未详 点击:856次

  人生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便生活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不过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心理状态。得意者前呼后拥,面对的是鲜花和掌声,失意者门可罗雀,面对的是苍凉和寂寞;因此得意者往往喜气洋洋,满面春风,失意者大多情绪低沉、垂头丧气;得意者往往抛头露面,到处张扬,失意者大多闭关自守,逃避社交;得意者往往目空一切,趾高气扬,失意者大多自谴自责、自惭形秽……
  
  所以有人说,失意之时最可鉴别人的意志。意志弱者,失意失志,一蹶不振;意志强者,失意不失志,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蓄势待发。得意之时最能鉴别人的定力。定力低者,恃才而骄,居功而傲,得意忘形;定力高者,恃才不骄,居功不傲,甚至功成身退。
  
  人生最危险、最可怕的时候往往不是失意之时,而是得意之时。因为失意击倒的不过是一些庸人,而得意击倒的往往是英雄。我们从淮阴侯韩信的人生成败中,就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当初韩信落魄失意时,人们都嫌弃他,连吃饭都成问题,靠一个替人洗衣服糊口的老妇赐饭为生,还忍受过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后来战乱四起,韩信投奔项羽,不得重用;改投刘邦,仍然不得重用。于是连夜逃亡,这才成就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佳话,然后才开始书写他登坛拜将,金戈铁马,摧城拔寨,兵围垓下,四面楚歌,气吞山河的辉煌。然而天下已定,封为楚王,自恃功高,得意忘形,疏于防范,不知祸之所倚。有一次刘邦与韩信一起散步,谈论众将之才,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韩信明知刘邦畏惧他统兵之才,仍然以此自矜,口无遮拦。功高震主,且又盛气凌主,他的悲剧已经注定。最终因“图谋造反”,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害,岂不悲哉?对此历史早有定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生最险得意时,韩信的人生成败主要在于他意志强而定力低,所以能跨越失意之坎而不能跨越得意之坎。
  
  世界上没有长久的失意者,也不会有永远的得意者。超越得意有时比超越失意更难。因此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此言甚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0:56:16 | 查看全部
成功的门栓
时间:2016-03-17 作者:未详 点击:1064次

  你一定听说过拍摄电视节目的时候,有一种职位叫场务。其实这就相当于杂工,搬搬摄影器材,做做简单的木工,有时候也爬到很高的天花板上,往下撒碎纸片。
  
  没出名之前,中专毕业的他做过好几年这样的工作。每天定时开工不定时下班,24小时都傻乎乎地被人呼来唤去。而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没有告诉过别人,他有些恐高,只是为7让别人能够放心地把工作交给自己。
  
  但是在节目中,唯独有一个环节是他可以指挥别人的。在节目正式录制前,导演一定要先拍好观众大笑或鼓掌的场面。他就在这个时候出场,站在一群人前面,调整安排好观众的位置,然后带头大笑。他说,一场秀下来,他就好似一个傻瓜一样需要笑几十次。拍的镜头很好的时候,编导会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很好,笑得很好,再努力。”
  
  于是,那期节目又多了一两个特写镜头是属于他的。
  
  1998年,他在一个冬日的上午跑去参加一档节目的试镜。那是一个以情动人的纪实节目,样子憨厚的他穿上西装,架着黑框眼镜往那一坐,慢吞吞地念完7一段稿子。
  
  不是因为运气好,也不是因为他有后台,他就这样从一堆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节日的当家主持。试镜的前一夜,他在狭窄的洗手间里对着镜子练了一个通宵的表情,临到早晨的时候因为用眼过度已经很是疲惫。
  
  那年他24岁,渐渐开始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收看他的节目。当然也有人看他不爽,一个节目的助理编导咬住他的学历很鄙夷地说:“一个中专生,凭什么做热播节目的主持人,他连英语都不会讲。”
  
  他听了不说一句话。第二天录制节目的时候分别用长沙话,湘潭话、株洲话、广东话、武汉话,四川话、东北话、湘乡话、常德话混杂在一起念稿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拿他的学历说事,因为没有哪个主持人可以像他那样把九种方言混杂起来还讲得那么地道。
  
  他越来越红,他的身价也一路飙升,有新闻说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他值2。4亿。这个男人听后,傻笑着说:“真的吗?”
  
  他就是湖南卫视的汪涵,一位名声日隆的娱乐主持人。
  
  有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开始不好意思回答,最后终于还是说了:“专注地对待一件事,你总会打开成功的门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