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5:47:55 | 查看全部
有了永不抱怨的心态,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时间:2015-11-08 作者:未详 点击:1656次

  如果您真想活出个人样来,请收起自己那种天天有牢骚、事事都不满的态度,静下心来做好任何一件事,那么,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到那时,满心欢喜还都欢喜不过来呢,哪还有闲工夫抱怨什么。这一观点,不是我的经验之谈,也不是我的失败教训,套用一句广告词来说,那只是“矿泉水的搬运工”而已。假如你研读过马云的人生,就会对“永不抱怨的心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自己因为过去那种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意见的心理误了自己多少事而痛恨不已。抱怨改变不了任何人的人生,它只能给自己添乱。一个人真正的失败,不是从他(她)失败的时候起,而是从他(她)指责别人的那一刻开始。
  
  马云在他的前37年里,用“失败”两个字形容绝不为过。37年之后,他突然“时来运转”飞黄腾达了。真的是他“时来运转”吗?回答是否定的。用他自己的话说:“秘诀就四个字:永不抱怨!”马云成功的秘诀只有四个字,仔细想一想,又有哪位成功人士的成就是用满腹的牢骚换来的?且不说“牢骚太盛防肠断”,就是时间也浪费不起,人这一生有多少十年二十年呢!能干成点事的时间,最多40年,光顾发牢骚浪费个十年二十年,就决定了人这一生一事无成。
  
  谁的成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集中精力努力的结果,绝非一夜暴富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凭偶然因素的一夜暴发,没有心沉手稳的历练,偶然到手的财富也会不断流失,最终也守不住财富。有了永不抱怨的心态,并非说他(她)没有思想,没有看法,而是他(她)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顾及本不该自己顾及的事情。马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没有精力去抱怨,这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马云。“刘云”“王云”,凡成功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如此?大家都知道,除了阿里巴巴,华为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千亿规模的民营企业之一,其老板任正非更是人们仰慕的成功人物,人们都认为任正非很神秘,华为这个企业很神秘。假如他们今天一个新闻,明天一个焦点,他们还有时间专注于事业,事业还能成功吗?
  
  “永不抱怨”是一种心态,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当然也是一种境界。境界不境界暂且不说,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成功自己的事情是眼下最要紧的。创业、办实业容不得自己分散精力,在职场给人打工也是如此。你整天牢骚满腹,就永远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也就注定了走不出正道来。此话虽粗糙,但理儿却不粗糙。台湾资深出版人何飞鹏老师曾讲过,任何企业、任何职场都普遍存在着问题。他说,一个年轻人告诉我,他所在公司的产品有许多问题,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低而且好用。他跟公司反映了许多次,但公司都不肯改变,这让他很困扰,不知该如何是好。何飞鹏老师问他,公司的运营状况是否很糟?他说公司的运营状况还好,因为公司卖的是高品质的高价产品,竞争对手是新公司、小公司,他们用低价与服务取胜,虽然有些小客户会流失,但大客户还在。所以,公司不愿意调整产品线。
  
  何飞鹏老师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去找大客户,去卖公司强势的高价品?那位年轻人回答,他是新来的,大客户都在老同事手上,他只能从小客户着手,因而感到痛苦不堪。何飞鹏老师再次问:“面对这种状况,那你有什么想法?”那位年轻人依然回答:“产品就是这样,我能有什么想法呢?”整个“剧情”已经很清楚,那个与何飞鹏对话的年轻人不仅对公司充满了多面思考,还对公司怨气十足。试想年轻人那样的心理状态,他能在公司里做好吗?回答是否定的,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都不会无缘无故让一个员工出人头地的。再说,那位年轻人所在的公司运营状况还不错,更说明年轻人对公司的负面思考欠主流意识。假如那位年轻人换一个思路去考虑,他的困惑未必有那么大,他的处境也未必有他自己认为的那么难堪。
  
  这并不是说他所在的公司没问题,也并不是说他作为一名职员就不允许有想法,但有想法应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机会以恰当的口气去说,而不是“很困扰,不知如何是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一、任何企业或单位,不管大小,都是“一盘棋”,动一子而影响全局,绝对不能因为您的一个不同见解就打乱组合;二、企业管理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永远做不完的重要课题,有问题是正常的,没问题才不正常。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管理者会在不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大前提下做出微调,因为“营运状况”决定了大家的饭碗,不可随意更改。
  
  那么,作为员工怎样在恰当的机会以恰当的口气去说自己的见解呢?“恰当的机会”是指企业或单位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辟出一定的地点或场合广纳众言,其他机会、其他地点都不算“恰当”;何谓“恰当的口气”?是指下级专为上级谏言所用的口气,其他口气都不属于“恰当的口气”范畴之内。为什么要选择“恰当的机会以恰当的口气”谏言呢?目的就是提高谏言效果,让领导刮目相看。如果不是这样,谏言也就没有意义了,反而让领导对你产生反感心理。可以说,从“永不抱怨”到说得“头头是道”,这不仅仅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行事的基本原则。假如失掉这两个基本原则,人就做得讨人厌,事就做得让人烦,自己想在朋友和同事中有威信,事做得叫大部分人都说好,恐怕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5:48:18 | 查看全部
像蜗牛一样坚持
时间:2015-11-04 作者:未详 点击:2097次

  不久前,58同城的CEO姚劲波做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决定——收购中华英才网旗下的赶集网。采取这项举措的原因有多种,既是公司的大战略方针,也是姚劲波的个人意愿。但其实熟知姚劲波的人都知道,能收购成功与姚劲波的坚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1999年,姚劲波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当周围同学们仗着自己的高学历对工作挑三拣四时,姚劲波却“草率”地选了一份待遇较低的工作,他觉得这个岗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他的举动引来了周围所有人的不解和嘲笑。几年后,别人还忙着跳槽时,姚劲波在工作中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了。这样看来他的坚持是对的,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也渐渐收起了他们的声音。当人们认为姚劲波会继续在这个岗位稳定地做下去时,姚劲波再次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他辞掉了在人们看起来很不错的工作,揣着这几年的积蓄,开始了创业。
  
  刚开始创业时,艰苦超乎姚劲波的想象。周围各种对他质疑的声音暂且不说,就连他的父母也强烈地表示反对,为此一天打了几十个电话让姚劲波回到工作岗位上。最后见说不动,也就不说了,但他想要得到父母的支持是绝无可能。
  
  父母的反对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尽管在辞职前创业的计划和框架都已经想好了,可真正运作的时候才发现开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为此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钱。但钱没借到不说,反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嘲笑。
  
  资金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创业的团队又出了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姚劲波召集到了二十多个人和自己做网站项目,但由于对待遇不满,以及认为“草根”团队没有前途,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到最后团队只剩下六七个人,以至于姚劲波经常一个人做数个人的工作。
  
  “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让我感到窒息,早上起床的时候总盼望要是一直睡不醒该多好。”如果有人问到那段时光,姚劲波会苦笑着这么回答。但即使姚劲波把那段时光描述得像“地狱”一样,但他就是在那种像“地狱”一样的时光中狠狠地坚持了下来。
  
  因为姚劲波的坚持,最早期的创业“活命”期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经营模式也渐渐走上正轨。在当时,与姚劲波一样做租房网站的人特别多,但往往都是探一下头就不见了,像姚劲波这样坚持这么久的寥寥无几。在创业期间,姚劲波当然也接触到了一些“更不错”的项目,他身边有不少朋友通过这些项目赚了不少钱。换做一般人早就转行了,但倔强的姚劲波没有转,最后看来,他是对的。
  
  那份在别人眼里看似驴一般“倔”的坚持,让姚劲波的租房网站渐渐有了名气,有了大量稳定的客户。早些年能与姚劲波竞争的租房网站,倒台的倒台,抛售的抛售。在租房领域里,用“一枝独秀”来形容58同城已不为过。
  
  发展到一定规模,姚劲波觉得租房市场达到饱和,于是有了将58同城扩张的打算。在租房的基础上加上各种分类信息,凭着自己原有的客户基础,这样的扩张应该问题不大。对于他的想法团队中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因为他的想法要付诸行动的话需要面对失败,他们不敢。姚劲波再一次发挥了他的“倔”劲,现在看来,他的坚持是很正确的。
  
  姚劲波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创业要坚持信念和梦想。这个社会非常浮躁,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人群。一边是死守在自己岗位的人,因为贪图安逸,没有什么追求。尽管也算是坚持,但没有梦想的支撑,这种坚持恐怕也只是空壳。另一边是有梦,但总是贪图一夜暴富,不付出半点力就能实现梦想。遇到这种人时,姚劲波丝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怎么实现他们的梦想。
  
  “我们得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蜗牛。”别人向他讨教经验时,他会这么说,“蜗牛在向上爬时,如果掉了下来,它会义无反顾地重新开始,不管速度有多慢。所以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习蜗牛,像它一样坚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4:05 | 查看全部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时间:2015-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226次

  我常听一些人抱怨,“算了,不想再努力了,都一大把年纪了”“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并不老,他们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只是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打击,以致灰心丧气,得过且过。
  
  当一个人错过了黄金学习时期,错过了黄金创业阶段,就真的没有成功的希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想上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安娜·麦阿利·莫泽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一个农民家庭。27岁那年,她嫁给了个农场里的雇工,先后生育了11个孩子。从此,她将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了孩子身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为了照顾家人,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数十年来,她几乎没有出过门,一直默默地坚守着,洗衣,做饭,干农活……时间一晃就是四十年,此时的莫泽斯已不再年轻,她已是一个67岁的老太婆了。而这一年,她的丈夫又被马踢伤,不治身亡,她不得不和小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失去经济来源的莫泽斯成了儿媳妇的眼中钉,尤其是她患上风湿症,丧失劳动能力后,儿媳妇变本加厉,恨不得将她扫地出门。看着儿媳妇阴沉的脸,莫泽斯决心自食其力,她勇敢地拿起了画笔。做一名画家,一直是莫泽斯的梦想,只是年轻时被贫穷所困,中年时又被孩子和家务所缠,直到70岁,她才心无旁骛,无所牵绊,可以安安心心地画几幅画了。
  
  没有画笔,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没有画布,她就在门廊和厨房的地板上画;没有素材,她就到田野里、山坡上去寻找。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泽斯终于创作出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这幅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收藏,摆放在商品陈列窗内。随后,“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的名号传遍了纽约,她的作品被刊载在各大报刊杂志上。不久,莫泽斯的作品流传到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出资100万美元,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而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竟然高达11万。
  
  在102岁以前,乔治·道森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90岁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生都虚度了,似乎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什么。于是,他进了扫盲班,开始学识字,学文化知识。后来他爱上了写作,并孜孜不倦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终于在他102岁那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这本书刚刚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美国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乔治·道森也一下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荣升为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作家。
  
  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改与不改,什么时候改变,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4:18 | 查看全部
有舍才有得
时间:2015-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359次

  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卢义贞,是中国农村率先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创始人。1987年,他初中毕业辍学回家承包土地种植香蕉。他所种的品种和其他蕉农并无两样,但奇怪的是,他所种的香蕉总是提前一个月成熟,而且总能卖个好价钱。
  
  原来,卢义贞在香蕉开始挂果的时候,就给每串香蕉动了一个小小的“手术”。通常情况下,一串香蕉一般有11~12只。但是卢义贞的香蕉每串只保留7只,多出的香蕉在刚开始挂果时,就被他割掉了。香蕉每减少一只,就能早上市一个星期,那么只留下7只,就能早上市一个月。所以,在别人家的香蕉还没成熟时,他的香蕉已经开始收获了。而且每只香蕉长得更匀称、更壮硕,整体重量与别人不动“手术”的香蕉相差无几。别人的香蕉还没上市,他的香蕉就早早地占领了市场。而且,在一般香蕉收获的季节,如果遭遇自然灾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早上市一个月,市场上独一份,怎能不卖出好价钱呢?
  
  学会舍弃是充满智慧的选择。壁虎勇敢地挣断自己的尾巴,从而获得了生存的机会;蝉奋力甩掉了自己的外壳,才能在高空自由地歌唱。放下负重的包袱,才会更轻松地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巅峰。人生就是这样,有舍才有得,会放弃才能成大业。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利益不放,反而很难有更高的作为和发展,甚至会失去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4:55 | 查看全部
一直太成功,就不知道还可以得到什么“更好的”
时间:2015-11-11 作者:未详 点击:777次

  有什么时候,是成功的人比较失败,而失败的人比较成功的呢?
  
  以下的答案很有帮助──
  
  有一群朋友固定几个月就聚餐一次。其中一位朋友,每次聚会,几乎都会递出一张“新名片”。
  
  “什么?你又离职了呀?”大家问。“对啊,水土不服……”他说。过了几个月再次相聚,没错,他果然再度换了工作,这次大家蛮惊愕的,怎么有人会这么常常换工作啊。
  
  “怎么回事?上次那个外企不是不错吗?”大家问。
  
  “谁说!主管超高压的,刚好碰上裁员,我被迫离开了。”他说,“还好,这次找到一份更棒的工作,猜猜看在哪里?”
  
  原来是知名的企业,薪水高,地位高,应该不会再换了吧?
  
  过了三个月,没想到,没错。他又离职了。“唉,真的好像都没有我喜欢的地方。”他说。
  
  刚好这时候,他那位交往两年的女友,也因为喜欢上其他人,分手了。没有工作,没有女友,这个朋友看来心情真的有点low:
  
  “人生很失败,一直在重来!”他说。
  
  每次都看他光鲜亮丽地递出新名片,这一次,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这么沮丧。
  
  大家都想安慰他,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学长说话了。“唉,和你比起来,我还比较失败!”这位学长说。
  
  “研究生毕业后,我面试第一份工作就被录取,十年来,都待在同一个公司。”学长说,“我认识的第一个女生,就成了我女友,现在变成我老婆。”
  
  学长徐徐地说,我们很专注地听。最后,学长的结论是:“我很失败,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我还可以得到什么‘更好的’!”
  
  大家大笑,包括那位觉得自己一直换工作、女友也丢的朋友也笑了!他也劝学长要“知足常乐”啊,这么幸福,云云。
  
  但我却细细品味学长说的这句话──因为一直都太成功,所以,他从来都不知道,他还可以得到什么“更好的”!
  
  我想,在什么时候,是成功的人比较失败,而失败的人比较成功的呢?就是在这个时候了!
  
  如果都不失败,那,你永远不知道你还可以有多大的成功。你永远都不知道,你失去多少成功机会。
  
  唯一知道自己此生的“极限”,只能用失败来确认。失败的时候,你确认,你已经达到极限,这就是最成功的了,不会后悔。
  
  趁你还算年轻、还可以承受失败的时候,多多来一点失败,不然等到已经“败不动”,老态龙钟的时候,就只能抱憾一辈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5:08 | 查看全部
没有一个谷底不可逾越
时间:2015-11-12 作者:未详 点击:1297次

  有一阵子我工作不顺利,感情又遭到不测,心情失落到了低谷。朋友见我如此,不断耐心开导我。在一次闲谈中,他向我谈起了一位人物:1982年,高考失利。1983年,第二次高考失利。1984年,第三次高考艰难过关。1995年,辞职。1997年,第一次创业失败。1999年1月,第二次创业失败。为了躲债,一冬天没出过门,靠500斤白菜过活。199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横空出世。他问我,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没错,他就是马云。马云给我们的意义除了“淘宝”的便利,可能更在于马云说过“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马云一样不畏在逆境中蛰伏、修行、敢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创建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国。
  
  谁都向往“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不是谁都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道理。顺境和逆境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庸人在顺境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强者在逆境中振作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也许,这就是成功之前的最后一次挫折,也许这就是生命高峰的抛物线上最后一次低谷,也许前途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糟糕,生活也并不是感觉中的那么枯燥乏味,挫折也并不是自己理解中的那么面目可憎。逆境转个弯儿,也许就是顺境。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在逆境中自怨自艾,他们即使在泥泞中也始终握紧了命运的方向盘,时刻准备着,为风雨未卜的前途蓄力导航。因而,当他们在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时,他们的内心也就格外从容。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也许挫折就像这么一个小人,我们不用对它斤斤计较,只消如此如此便可保无虞。
  
  “成王败寇”的观念让我们深信: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宣言书,失败者的审判词。然而,终归有些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敬仰怀念。“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败走麦城的关羽,垓下被围的江东子弟项羽,为唤醒民族的觉醒而舍身求法的谭嗣同……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谱写了他们生命的千古绝唱。
  
  失败不可怕,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做事的那份执著与坚持;失败不可悲,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做人的磊落坦荡;失败不可怜,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生命中那股气节与高贵。失败者亦英雄,至少你努力过。
  
  邓小平说过:凡是有点儿干劲儿的,有点儿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儿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海伦·凯勒也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人生最大的资产是希望。有了信心和希望,就有了东山再起的最大资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5:19 | 查看全部
把本职做到101分
时间:2015-11-17 作者:未详 点击:921次

  汪菲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银行当实习业务员。
  
  汪菲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客户存款或取款,手续并不复杂,即使没有大学学历,经过简单的培训,也能很快适应。
  
  这天上午,银行显得有些冷清,汪菲正准备核算一下刚才的业务账单。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人径直走进银行,朝她所在的窗口走来。
  
  “请问您是取款还是存款?”汪菲很有礼貌地问道。“我要取一笔钱。”男子显得很焦急。说完,就将一张存单交给了汪菲。汪菲接过一看,这是一张定期存单,但还没有到期,男人急着要取出来,显然是有急用。
  
  “先生,这笔存款还没到期,如果现在就取出来,您将会损失一大笔利息的。”汪菲提醒他。“哦,那也没有办法,我儿子定了一套房子,明天就是交款的最后期限,我必须把它取出来。”男人也很惋惜,但无可奈何。
  
  “您儿子买的是哪家楼盘呢?”汪菲追问。“城东的骏景苑二期。”男人回答。“那地方我去过,我姑妈家就在那儿买的房子。”汪菲对骏景苑不陌生,她曾经陪姑妈去那儿不下8趟。而且,对骏景苑开发商的付款方式及相关政策,汪菲也十分清楚,毕竟,她大学读的是金融系。
  
  看着这位愁眉苦脸的客户,汪菲觉得自己可以帮一帮他。“先生,您大可不必把这笔没到期的钱取出来。”“不取出来我哪有钱交房款?”男人无助地问道。“骏景苑那里的情况我知道,您可以跟开发商协商,先交10%的预定金,再让一个有房产的朋友给您做个担保,剩余的房款可以等您的存款到期后再交。这样,对您来说就不会有什么损失了。”“这样行吗?”男人有些不相信。“行的,我姑妈上次买房也是钱不够,最后是这么解决的。要不,我这里有他们的联系电话,我帮您问一问?”“那真是太感谢了!”男人转忧为喜。
  
  汪菲打通了骏景苑开发商的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开发商因为和银行多次接触,认识汪菲,再加上汪菲的建议并不违反公司的规定,开发商就当场答应了。
  
  通过汪菲的“额外”努力,不但解决了这位客户的燃眉之急,还为他减少了一笔利息上的损失。
  
  一个星期之后,汪菲正在工作,银行经理找到她:“你上次是不是帮助一位客户解决了房款的交付问题还为他减少了一笔利息损失?”“是啊,怎么了?”汪菲还以为经理要批评她。“那位客户是市报的一位编辑,他非常感谢你当时帮了他的忙,而且,他对你的理财能力十分欣赏。你做一下准备,等一会儿他要采访你。”
  
  其实,对待每一位客户,汪菲都是非常热情的,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对那位中年男客户,汪菲也是这样,并没有把他当做特殊的客户。她只是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客户着想。
  
  关于银行职工汪菲热心助人的报道很快就在市报刊登。一时间,汪菲成了当地“最美银行业务员”。银行领导也顺势而为,组建了“汪菲理财工作室”,不但提高了银行美誉度,也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储户。一年后,汪菲升职,成为客户经理。
  
  职场上,如果你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是100分,但那还远远不够。你要想着做到101分,只有这样,你才会比别人多出一分成功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7:40 | 查看全部
抱怨,不如享受
时间:2015-11-13 作者:未详 点击:2279次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为了谋生,做过很多份工作,摆地摊,送外卖,做推销员……后来他回忆说,做推销员的那段日子让他受益良多。
  
  做推销员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经常会受到客户的冷言冷语。有一次,他带着公司的一款新产品敲开了一家人的房门,还没等他开口,那家的主人就冲他大吼:“滚出去!我不需要你的东西,你们这些骗子!”说完猛地把门摔上。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多日来积赞的委屈一下子爆发了出来,泪水哗地从眼眶里流出来。这是为什么?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这些人凭什么要这样对自己?
  
  自尊心很强的他多次想放弃这份受人白眼的工作,但生活的压力又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并开始思考:那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自己又该如何来改变他们的想法?渐渐地,他明白了,那些人之所以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不了解他,把他当成了跟别的不良推销员一样的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不再抱怨,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客户,尽可能地从客户的角度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产品,并不遗余力地帮他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难。渐渐地,人们不再对他抱有偏见,甚至很多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帮他联系了很多新的客户。
  
  后来,他在一次专访中谈起这件事,对观众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这样做很委屈,很辛苦,其实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现在可以看不起我,但我会通过努力让你改变对我的成见,这个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很有成就感。”
  
  再后来,他进入了歌坛,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新人,他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轻视甚至刁难,在一次音乐比赛中,他曾八次被评审轰下台。要是在以前,他会考虑是不是值得继续在这里呆下去,但有了做推销员的那段经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迎接挑战。
  
  面对无处不在的轻视,他没有抱怨任何人,而是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为了演绎好一首歌,他主动去找词、曲作者交流对歌曲的认识,并不厌其烦地向歌坛的前辈请教,然后在录音棚里一呆就是好几天,每一个音符的细节都反复练习上百遍,直到连录音师都烦得不想再看见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自己的真诚、努力和实力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很多之前看不起他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并全力支持他的歌唱事业。很快,一首《反斗星》横空出世,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绎,打动了无数歌迷,也成就了他歌唱事业的第一次高峰。
  
  他,就是香港歌坛第一代众望所归的王者——谭咏麟。
  
  谭咏麟在采访中说:“我真的很享受这种过程,从你看不起我,到慢慢接受我,喜欢我,尊敬我,我都可以触摸到这种变化的脉搏,对我来说妙不可言。我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帮助我,把你的仇人变成你的朋友,对人对己都是一件乐事。我敢说,我在娱乐圈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仇人。”
  
  当一个人被别人看不起,受了委屈,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定要发奋努力,为自己争一口气。这种想法并不少见,难得的是像谭咏麟这样拥有一颗“享受”的心。
  
  很多人成功之后,谈起那段辛酸的往事,都会强调自己如何如何委屈,即使很大度地说几句感谢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话,也透着一股扬眉吐气的报复心理,让人听了只会感慨他成功的艰辛,却丝毫都感受不到奋斗过程的乐趣。如此,成功也就只是成功,却不知道成功还有更多意义上的享受。
  
  “没有一个仇人”,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9:05 | 查看全部
成功的傻子
时间:2015-11-15 作者:未详 点击:1368次

  最近看了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新作,叫《用筛子筛水》,说的是他看到有个人站在水库边,拿筛子筛水。一问才知道,这人得了肩周炎,医生给他一个方子,让他用黄杨树皮做个笸箩筛水,筛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再把树皮煎水喝就好了。
  
  其实这只是医家的谋略,而且也不用筛那么多下,筛一半差不多肩周炎就好了,至于树皮熬汤,只是给那人一个说法罢了。鲍尔吉在文后总结说,医家原是和兵家相通的,“所以医家常说,傻子去病快,治聪明人的病反而慢,信则灵嘛。”傻子不讨巧,不怀疑,所以好得快。常常在中医的方子里,看到诸如“九千九百九十九”之类精准而神秘的数字,看到如薛宝钗“冷香丸”那样专为刁难人而设置的难题,现在再看鲍尔吉的解释,我豁然开朗,原来只是考验你的“信”,不是信则灵,而是信才灵。
  
  在“信”的问题上,质朴的“傻子”无疑强过眼珠一转一个主意的聪明人,但是我们反观这些人,成大事的却往往是有点傻气的人。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得傻里傻气,往往惹人笑话。其实他不是傻,而是专注,呆若木鸡是一种大境界,不容易被眼花缭乱的世界诱惑,不容易改弦更张,所以在他“信”的某个领域能够深入,而非浅尝辄止——而真理往往在更深的洞穴里,这时候,聪明人早已离开了。
  
  一滴水珠都有无数个小宇宙,何况纷繁的大千世界?总觉得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多看看,不愿意把自己羁绊在一件事上,不愿意把目光持久在一个点上,不愿意把脚步长时间停留在一块地上,不愿意把感情系在一个人身上。总之,不愿意为“一”而放弃全部,却忘记了,世界那么大,我们只能选择看一点,还忘了,其实“一”也是世界。把“一”看成世界的“傻子”,往往能因精纯而成就一个世界。
  
  信才能专注。信是选择,信是选择后的坚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水滴石穿等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坚定的,唯有信得坚定才能有奇迹。筛子筛水是一个仪式,就像信众磕头烧香,这是给“信”一个“说法”,通过单调的重复,屏蔽外来的干扰,内视自己的心腑,达到洗心的效果。而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乐在其中,在外人看来,这是傻子才干的事。
  
  世界的门有很多,太过聪明的能推开许多门,草草地看过很多风景,平日闲聊,可做听众的中心,但真正说起来,他只是浮光掠影。聪明人懂得规避,善于计算成本,很少吃亏。身边很多这样的聪明人、能人,却往往活得不如意,我们旁观者也觉得生活辜负了他。智慧是憨拙的,它会流连其中,不小心就是一辈子,一步一步地完成成功的仪式。
  
  只有“傻子”才会兢兢业业地去筛水,聪明人定会撇撇嘴,说:“傻子才干呢!”——他的肩周炎怎么会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6:09:16 | 查看全部
把失败率99%的事坚持做它100次
时间:2015-11-17 作者:未详 点击:1834次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公司做营销。一年下来,我的营销业绩很不理想。一次,我去请教营销主管,他每年的营销业绩都在公司排第一,人们都称他为“营销大王”。
  
  “现在有一笔营销业务,它的失败率为99%,你会去做它吗?”营销主管问我。
  
  “当然不会,因为它的成功率太小了,几乎为零,做了也是白做。”我说。
  
  “假如你把这笔失败率99%的业务,坚持做它100次,情况会怎么样呢?你不妨算一算。”营销主管说。
  
  我开始心算起来:失败率99%的业务,坚持做100次后,这笔业务的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即37%,那么它的成功率就是100%减去37%,即63%。
  
  我不由惊讶起来,一件失败率99%的事,坚持做它100次后,它的成功率竟是63%!
  
  我开始明白了,自己的营销业务之所以不佳,就是因为在失败面前,一次次退却了,没有在失败中再尝试、再坚持。当你把失败率99%的事坚持做它100次,就是上帝也会感动,上帝也会把成功的砝码倾斜到你的一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