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03 | 查看全部
德国人的认真
时间:2015-10-27 作者:未详 点击:1453次

  20年前,一位来自德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托马斯,慕名找到我国著名太极拳师李大师拜师。托马斯一见到李大师,当即就双膝跪地,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请求李大师收他为徒。
  
  熟悉李大师的人都知道,他收徒的条件极为苛刻,可谓宁缺毋滥。如果没有十二万分的虔诚,没有良好的体质,没有很高的悟性,纵然你自认为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却依然很难得到伯乐的赏识。
  
  托马斯的虔诚心倒是十足,体质也很健壮,但就是悟性不高,这一点非常致命。习武之人如果没有很高的悟性,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别说将来有所创新了,就是发扬光大也很难。
  
  李大师摇摇头,对托马斯说你走吧,现在太极拳在中国正日渐普及,街心花园里有的是太极拳爱好者,你去和他们学一学,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就行了。至于想做太极拳传承人,你的悟性不足以能让你担此大任。
  
  托马斯见状,辞别李大师就匆匆走了。谁知一年之后,托马斯再次来到李大师面前,请求收他为徒。与上次不同的是,托马斯再回来汉语水平提高了很多。李大师好奇地问你不是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托马斯说我没有走,上次您考我的问题我之所以答不上来,不是因为我的悟性不高,而是我的汉语不过关,对中国的太极拳历史了解得也不够全面透彻。我这一年在北京专门学习汉语,也读了不少有关太极拳方面的著作,请大师重新考我,再给我一次机会。
  
  一年?一年的时间就算你不吃不喝不睡,对于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来说,你托马斯又能学到多少东西,李大师心存疑惑。可当他考问托马斯时,却让他大吃一惊,托马斯不仅每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还有自己对太极拳独到的见解。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还是中国著名的太极拳师,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言而无信再收回来了。就这样,托马斯拜师成功了。拜师成功后的托马斯,学拳十分用功,用李大师的话说,托马斯持之以恒的毅力,比他那些国内的徒弟都要惊人。
  
  这一年里,学拳,读书,交流心得,托马斯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时一个姿势,托马斯能整整保持上一天,滴水不进,饭也不吃。当李大师问托马斯短短的一年怎么就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托马斯说他每天清晨都要在北京的一些街心花园里观摩别人练习太极拳,如果遇到一些有实力的高手,就观摩得更仔细些,晚上回到宿舍再反复练习。
  
  哦,一边学习汉语,一边研读太极拳著作,还要观摩并习练太极拳,你每天睡几个小时?李大师问。四个小时,虽然这一年吃了不少苦,但想起要向您拜师,就不觉得苦了。托马斯回答李大师时,看到了师父的眼睛里亮晶晶的。
  
  托马斯回国后,每天都要打一个越洋电话问候师父,继而又问哪一套拳法哪一个姿势应该怎么做。师父问你工作那么忙每天都坚持练拳吗?托马斯说,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不能每天与师父见面亲自请教,所以就只能在电话中麻烦师父了。
  
  麻烦?对于勤奋好学的徒弟,这世上哪一个师父的心里会觉得麻烦,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待一年后托马斯再来到中国,一招一式居然练得丝毫不差,在推手时,居然把入门较早的一位师兄给推倒了。
  
  师兄不服,再来。再输。师兄向师父抱怨,当初您不是说托马斯悟性不高吗,我看他悟性一点也不低。师父说,托马斯的悟性的确不高,但他做事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要认真。为师有个问题这么多年也没搞明白,我一直认为人的悟性是天生的,却忘记了“勤能补拙”这句良训,人啊,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许多大成就,不都是普通人通过后天的认真努力完成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14 | 查看全部
店面放在过道里
时间:2015-10-28 作者:未详 点击:884次

  1918年,山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为家境贫穷,他从7岁开始便打零工挣钱:送过牛奶,卖过报纸,给农场拔过草……
  
  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在别人的白眼和训斥中体验了人间冷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特别想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母亲,自己将来要做大老板,坐在办公室里……
  
  这一年二战结束,他从战场上活了下来。父亲来信说将倾尽所有,并举债在镇上为他开一个小店。他高兴极了,回信对父亲说:“爸爸,一定要给我找个好位置,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山姆·沃尔顿也能开店了。最好在镇上的繁华街区,如果有贵族经常出入的地方那就更好了……”
  
  几经辗转,他终于回到家乡。父亲正在为小店办理经营手续,可他看到小店后却大失所望,小店在一个集市里,而且并不是和其他店铺挨着,而是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过道里,只有区区几平方米,最多能容下三个人。他几乎不能接受,可没有办法,店面款已全部支付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干了下来。受店面条件、资金等因素影响,他进的货只是一些不超过一美元的小商品,他觉得这个店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倒闭。
  
  小店终于开业了,本想着生意会惨淡无比,可第一天就卖了五十多美元,这时他才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过道,但人流量是最多的,再加上货物都是便宜的小物件,恰恰适应了集市过往的人群。本想着很快会倒闭的小店却误打误撞给他带来了好生意。于是,他开始努力经营,并不断总结经验,结果小店越来越好。几年后,因为他坚持把“低价多销,保证满意”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坚持低成本、低费用、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小镇又开了几家店。1962年,山姆·沃尔顿循着他的经营宗旨和理念,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了第一家百货商店,这家商店叫沃尔玛,1969年10月31日他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今天,沃尔玛早已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零售业的巨头。山姆·沃尔顿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商业竞争的奥秘:谁能抓住最多的消费者,谁就是成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22 | 查看全部
有勇气才有机会
时间:2015-09-29 作者:未详 点击:2278次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里,他的父亲老莫扎特是国家剧院乐队的首席作曲家和指挥师,非常受人敬重。
  
  在父亲的熏陶下,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日益凸显,经常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创作曲谱,深得师生们喜爱,然而这一切在老莫扎特看来完全不值一提。尽管莫扎特经常请求父亲向国家剧院推荐自己的作品,但父亲每次都这样拒绝他:“你还很小,你的创作能力只适合在你们那所学校里发挥,根本不能走进国家剧院。”
  
  父亲是国家剧院的作曲家和指挥师,按说莫扎特的作品有很多机会可以进入国家剧院,可是父亲却偏偏不答应。莫扎特伤心极了,他非常希望有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有一次,国家剧院的院长请求老莫扎特为他的女儿创作一首小步舞曲,因为他的女儿要在国家剧院开个人演奏会。老莫扎特当然不会拒绝,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写好曲子后,让莫扎特送到院长家里去。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自己的曲谱,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曲子后他连忙跑出了家门,希望能赶快回来创作。
  
  那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刮着大风,在莫扎特走到一座小桥上的时候,风力突然增大,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他手中的曲子夺走了,曲子被卷到天上翻了几个跟斗掉进了河中。如果就这样回去,免不了要挨父亲的一顿责骂,莫扎特害怕地坐在桥上哭了起来。突然,他灵机一动:“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进入国家剧院,现在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吗?”
  
  想到这里,莫扎特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一个教堂里,向牧师借了笔和纸,在那里续写起了在家已经写了一半的曲谱,不到三个小时就写完了全稿。随后,他又认真地修改了几遍,确定这是一首自己满意的曲子后,才告别了牧师向院长家跑去,把这首曲子以父亲的名义交给了院长。院长太熟悉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了,当这首曲子出现在院长面前时,因为和以前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他顿时觉得耳目一新,立刻让女儿练习这首曲子。
  
  演奏会的前一天,院长特意带着女儿拜谢老莫扎特,他握着老莫扎特的手高兴地说:“非常感谢,你这首曲子写得实在太美妙了。”说完,便让女儿把曲子演奏给老莫扎特听。
  
  老莫扎特一听,心里怀疑开了,这根本不是自己写的曲子啊。当院长说这就是莫扎特送过来的曲谱时,老莫扎特严肃地看着儿子,莫扎特只好说出了实情。听了莫扎特的话,院长和他的女儿都惊讶得连连点头称赞。老莫扎特欣慰地拍着莫扎特的头说:“我终于相信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了,但你的勇敢比你的才华更可贵。”
  
  此后,莫扎特在奥地利乐坛上的名气陡然上升,为他日后的音乐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莫扎特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感慨地说:“机会是人人都需要的,但在面对机会的时候,要看一个人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它,有勇气的人才能赢得机会,没勇气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30 | 查看全部
自己的出路,由自己决定
时间:2015-10-01 作者:未详 点击:3256次

  许多人不相信,他们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一个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掌握自己的手上,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的人生。
  
  在大部份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替自己做出选择,而拒绝接受别人替我们决定自己的人生,人生发生改变,除了你做了某些事以外,更重要的是你的决定,当你做出某些决定的那一霎那,就决定了接下来人生的走向,所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决定了方向,努力则是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
  
  在开始往前走之前,要先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否则走在远都是白搭。
  
  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许多人一旦面对挫折,就举白旗投降,他们输给了自己,输给了困难、输给了阻碍自已的小石头。
  
  胜利者永远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出路,而且是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不要走别人期待你走的路。
  
  相信自己就对了
  
  每一次的选择,我们都在决定自己的人生,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因此相信自己,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爱自己所拥有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发掘自己的天赋
  
  寻找天命的归属是追寻自我的双向旅程,既要探索内在的天赋与热情,也要运用外在的机会来发挥天赋。
  
  探索天赋,要懂得静思、质疑、尝试,这是十分私人的历程与体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而你的天赋是什么,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只有你知道你能做什么、能完成什么样的事,在你还年轻时,就要尽快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天赋。
  
  人生的方向,由自己决定
  
  人生的方向,一定要由自己决定,越是相信自己的人,所创造的成就就越大,换句话说,你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与你有多相信自己是成正比的,一个始终坚信自己会成功的人,一定能替自己带来源源不绝的能量。
  
  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把自己放对位置了吗?」
  
  这很重要,如果你的天赋是打篮球,就不应该去打职棒大联盟,如果你的天赋是写作,就不该去当个画家。成功的道路有千百条,但真正属于你的可能往往只有一条,那就是属于你真正的位置。
  
  人生不要模仿他人,而是走自己该走的路,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把自己放在最适合自已的位置,才有可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38 | 查看全部
用皮包挡住污迹
时间:2015-10-02 作者:未详 点击:2706次

  日本松下公司要招聘一名会计,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去应聘,这是一家跨国公司,待遇优厚,机会难得,每个去参加应聘的人都卯足了十二分的劲儿,想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第一轮面试过后,留下的十人进入第二轮的笔试角逐,经过细心筛选,层层把关,剩下三位非常优秀的女大学生不分伯仲,经理让她们明天八点钟来公司进行面试,总经理要亲自来考她们。
  
  第二天,三位女大学生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来了,而经理却发给她们每人一件衣服和一个黑皮包,对她们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件有一块污迹的衣服,你们必须在八点十五之前穿着这套衣服到总经理室去进行面试,我提醒一下各位,总经理喜欢干净整洁、落落大方的人,你们身上的污迹最好不要被总经理发现,否则会立即被淘汰出局。
  
  听到这,其中的一名女大学生赶紧拿出手帕纸来擦,结果污迹越擦越脏、越擦越大,无奈之下,这位女大学生苦苦地央求经理重新再换一件,可是,经理却带着遗憾的口气说:“不好意思,你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这名女大学生只好哭着离开了。
  
  第二位女大学生看这阵势,便以飞快的速度跑到洗手间,想办法用水将污迹冲洗干净,她洗了一遍又一遍,污迹终于没了,可胸前却湿了一大片,一看表,已经快到八点十五了。她赶紧整理了一下,冲向总经理室,到了总经理室门前,一看表,正好八点十五。
  
  第二位女大学生缓缓打开门,只见第三位女大学生正要从屋里出来,看见她胸前的那块污迹,第二位大学生这才放了心,胸有成竹地走了进去。总经理看到她眼前的那块“湿地”,对她说:“你被淘汰了,我已经选择第三位大学生了。”第二位大学生非常惊讶,不服气地对总经理说:“可她胸前衣服上有污迹呀。”总经理看出了她的心思,微笑着说:“但她用黑皮包挂在胸前,挡住了那块污迹,以最快的时间赢得了机会。”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机会稍纵即逝,只有迅速把握住机会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6:59:46 | 查看全部
最彻底的失败是放弃
时间:2015-10-05 作者:未详 点击:1760次

  一道面试题,标准答案并不只有一种。如果对题目无解而选择放弃无疑是最糟糕的回答。
  
  同学从深圳回来。这小子在深圳混得风生水起,两年前加入了某知名IT企业,现在已是部门经理,月薪能抵我半年的工资。既然是高薪,门槛自然不低,早就听说,这类企业的面试题目刁钻古怪。经不住好奇,闲聊时,我向同学问起此事。见我饶有兴致,同学微微一笑,既然你有兴趣,那就考考你?我说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开始出题:
  
  有12个外观相同的小球,其中有11个是标准球,质量完全相等,还有一个是质量不标准的小球。假如给你一架天秤,只能称三次,你能找出那个不标准球吗?
  
  这是同学当初参加面试的原题,答题时间限定30分钟。为了降低难度,同学还特地提醒,这不是脑筋急转弯,说完便专心看电视去了,留下我在那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半个小时眨眼即过,把我憋得面红耳赤,别说答案,连个头绪都没理出来。自愧不如,我只好长叹一声,向同学求教。同学却给我鼓劲,先别急着放弃啊,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你再想想,说不定就能答出来。我摇头说,不必浪费时间了,就我这个智商,恐怕这辈子都答不上来。同学被逗得大笑,无奈,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
  
  第一步:首先把12个小球分成三组,然后将1、2、3、4号和5、6、7、8号分别放在天秤两边,如果天秤平衡,证明1到8号都是标准球,不标准球应该在9到12号之间。第二步:从1到8号之间随意取两个标准球,放在天平的一侧,再取9号和10号两个球放在天秤的另一侧,如果天秤平衡,证明不标准球应该在11号和12号之间。第三步:随意取一个标准球,放在天秤的一侧,把11号球放在天秤的另一侧,如果天秤平衡,说明剩下的12号球不标准;反之,如果天秤不平衡,证明11号就是不标准球。
  
  当然,这是只是方法之一,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从这种思路出发,都能以最少的步骤找出答案,同学补充说。当下折服,我又问,能答出来的人恐怕不多吧?同学说,当时十个人参加面试,只有两个人答出来了,包括我。说到当时的情景,同学脸上有些得意,又生出些许感慨。
  
  那次面试,安排在下午进行,老总亲自主持。题目就是上面那个,在规定的30分钟内,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答出来了。我们两人被当场录用,其他没通过的都打道回府了,唯独一个人还不肯走,说非要把题目做出来才走。直到天黑,老总要带我们两个新人出去吃晚饭,又劝那个人回去,可他依然赖着不走,求老总再给点时间,说只要答出来马上走人,他显然跟自己较上劲了。拿这种人没办法,老总只好让他留下继续做题,带着我们出去吃饭去了。两个多小时后,等我们吃完饭回来,那人还在冥思苦想,显然还没答出来。最后,公司要关门了,他才无可奈何地走了。
  
  我忽然有点同情那个人,忍不住摇头惋惜,如今找个饭碗真不容易。
  
  同学忽然笑了,人家干嘛要你同情啊,公司第二天就通知他来上班了,现在还和我坐对面呢。
  
  我愕然。人生如题,题有千解,同学说,他虽然没有答出那道题,但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好也是老总想要的答案。
  
  这也能算答案?我细想,应该算的,人生最彻底的失败就是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7:00:06 | 查看全部
苦是甜的种子
时间:2015-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990次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冠军张碧晨,是个年轻漂亮的天津女孩儿,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可是,她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只身前往韩国当练习生。她说,“我去韩国就是很想过练习生的生活,真的真的想吃那份苦。”
  
  事实上,练习生的苦比张碧晨想得更可怕,不仅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吃不消,疲惫后没有家人陪伴的寂寞也让她伤感。但她还是咬牙熬过了那段日子,不仅加入了韩国女子天团,还获得粉丝的喜爱并得到重要的奖项。回国后,张碧晨参加《中国好声音(第三季)》,顶着盲选的压力、选手的竞争和舆论的纷扰,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点,显然每一步、每一天都沾着苦。相信大多数喜欢她的观众,不仅是被她的歌声和美貌吸引,更是被她那份离梦想很遥远却不放弃的坚持所折服。
  
  成功的滋味人人都想尝,可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苦,却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然而,苦是甜的种子,如果没有植入那些苦,就很难有苦尽甘来的时刻。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没有苦的洗礼,甜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很多有着音乐梦想、向往娱乐圈的年轻人,都恨不得自己成为张碧晨,可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吃苦,更没有人愿意像张碧晨那样“找苦吃”。
  
  在我熟悉的撰稿圈,有一些颇有名气的写手。他们有大量的追随者,有粉丝,也有爱好写作的文友。许多文友常常会说,“你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每天都有作品发表问世,过两三个月就有一本书出版?”有写手就说了,“我们不过是每天都在写作,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你们在聊天时我们在写作,你们在旅行时我们在写作,你们去看足球赛或音乐会时,我们仍然在写作。”还有一个写手毫不隐瞒地说,“我每天都会创作一万五千字,不管这一天是无事打扰还是百事缠身,我创作的计划绝对不会被打乱。我宁肯晚上不睡觉,也要完成自己的创作计划,绝不将写作推到第二天。”“每天一万五千字?不睡觉也要写作?”文友们听了,个个吐舌头,“这哪里是创作,分明是在干苦力,我可吃不了这个苦。”
  
  抛开那些抄袭的争议不说,郭敬明应该算是成功的写手。在一次访谈中,郭敬明说自己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没有时间陪父母看电视和外出旅游,甚至从来都没有享受假期的权利。有人就说了,“为了在写作上获得成功,难道郭敬明真的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要像机器一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吗?”很多人没有获得骄人的成绩,但向往获得骄人的成绩,可是他们要闲聊、旅行或者娱乐,也不愿意睡得少一些,简而言之,就是不愿意离苦太近,却巴望着把甜留住。可是,苦是甜的种子,如果连种子都没有种下,怎能期盼开花结果的时刻。
  
  其实,事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仅要跑得快,还要坚持得久。也许我们无法每一次都最先抵达,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验过汗水滑落脸庞的滋味,甚至感受过伤和痛的那种苦,才能享受最后冲线的那份甜。我们总是带着一路的抱怨前行,总是感慨幸福是多么难以捉摸,却不知一切其实可以尽在掌握之中。我们总是在品尝了甜才感谢苦,却不愿意把苦当成甜的种子,让一切美好的发生成为必然。
  
  苦是甜的种子,甜在苦的尽头等着我们,苦过的人生才有力量,而最后的甜是人生最重的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7:04:53 | 查看全部
成功不意味着一定正确
时间:2015-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456次

  取得成功的方法千千样,只有通过正确决策下取得的成功才是上上之道。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朋友因此闷闷不乐。
  
  于是,我便和朋友讲起了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三国的时候,曹操想征服塞外的乌桓,以此来统一北方。当时,许多将领谋士都纷纷劝阻。但曹操仍然大胆出击,将乌桓打败,统一了北方。
  
  当曹操带兵凯旋的时候,开始命人调查当初反对他北伐的人。吓得当初那些好心劝阻的将领谋士魂飞魄散,以为都难逃此劫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给他们丰厚的奖赏。对此,曹操解释说:“我们北上攻打乌桓,的确是十分危险的,虽然天意助我,让我们侥幸赢了,但决不是正确的做法。那些人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要多加奖赏。”
  
  我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朋友早已舒了口气,心中释然了。老板的古怪做法是为了让他这个侥幸成功的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正确的,而唯有正确的决策下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7:06:17 | 查看全部
成功不意味着一定正确
时间:2015-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456次

  取得成功的方法千千样,只有通过正确决策下取得的成功才是上上之道。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朋友因此闷闷不乐。
  
  于是,我便和朋友讲起了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三国的时候,曹操想征服塞外的乌桓,以此来统一北方。当时,许多将领谋士都纷纷劝阻。但曹操仍然大胆出击,将乌桓打败,统一了北方。
  
  当曹操带兵凯旋的时候,开始命人调查当初反对他北伐的人。吓得当初那些好心劝阻的将领谋士魂飞魄散,以为都难逃此劫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给他们丰厚的奖赏。对此,曹操解释说:“我们北上攻打乌桓,的确是十分危险的,虽然天意助我,让我们侥幸赢了,但决不是正确的做法。那些人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要多加奖赏。”
  
  我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朋友早已舒了口气,心中释然了。老板的古怪做法是为了让他这个侥幸成功的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正确的,而唯有正确的决策下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7:06:22 | 查看全部
下得山来才算成功
时间:2015-10-10 作者:未详 点击:968次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事业的峰巅就是成功,兜里的钱用不完就是成功,有香车美女相伴就算成功,头上的光环一圈套一圈就算成功。事实上,这远算不上成功。
  
  比如,登山运动员登上峰顶算不算成功?在很多人眼里绝对是成功。这就是惯性思维或者说错误思维在作祟。
  
  一位英国登山者用照片记录下珠峰所见:山下各式姿态的登山者遗体。从形态上看,有人上行,更多的却是在下山途中。他们下山时失去了生命,遗体没有腐烂,如白瓷的塑像一样。这是成功还是失败?至于别人给他们如何封上光鲜的称号,他们也不能知道了。
  
  假如在“巅峰”放着有“英雄”的荣誉外加100万美金和下山保命两种选择的话,我想那些死者在活着的前夕多少会有人置“英雄”的荣誉和巨额美金于不顾,毅然选择下山保全生命的。可问题是他们在上山的时候,为了登上峰顶成就“我为峰”,倾尽了全身力气,到顶之后再没有下山的体力了。还有的人,对下山的难度估计不足,错认为,爬得了山就下得了山。登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人登上山顶就兴高采烈,得意忘形,却不知能否安全地下山,还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未知数。在珠峰上,由于体能消耗殆尽,没力气走下山,活活被冻死的登顶者并不鲜见。可以说,从这种意义上讲,体力的均衡分配比毅力更重要。
  
  就登山而言,什么是成功?那就是既登得上山顶,又下得了山脚。只能登峰巅,下不得山脚,或葬身于巅峰和下山的路途之中,英雄不成成先烈,那只能是失败的铺路石。人生以及人生的其他视野也是同理,有的人只想当大官、创大事业,体力分配欠智慧,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拖垮身体。尤其是英年早逝的“官人”,自己“山登绝顶我为峰”没过几年便撒手人寰,实在得不偿失。所以,不到“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时,一定不要将自己的体力用尽。还有的人,登上巅峰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找不着北,只认“声色犬马”,让“四大家族”毁了自己,成为晚节不保的典范。还有在生意场上的人,为钱“销”得人憔悴,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更是人生的悲剧。
  
  成功首先就是活得下来,活得痛快,活得健康,活得让家人高兴,其他的不是不重要,而是不是最重要。其次,登上峰顶的人,看他(她)是否谨慎、谦卑、感恩、敬畏,没有这些成分在体内支撑,这样的人十有八九登得了巅峰却下不了峰巅。常言道:上山考的是体力和运气,下山靠的是技术和修养。假如没有“技术和修养”,就免不了成为上得了山而下不了山的陪葬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